幾點報告:
1. 實際聆聽加總大約6小時,Stage 4已出國進修,因此比較標準為印象中之Stage 4聲音。
2. 搭配器材:AK120,Intruder,Hugo,線材:原廠線,Whiplash Reference。
3. 音樂內容皆為非常熟悉的無損檔或高解析檔。
4. Demo只是聽走向調音用,成品應該會更好,請看倌自行加權。
5. 聽感主要以直推為主,aftermarket的線材與耳擴皆為加分裝備,免得被人說吃米不知米價
。進入正題前,回答幾個自問自答的問題:
1. VE6比起Stage系列。有明顯的升級感嗎?
A: 有,而且很明顯。
2. 如有升級感,VE6的聲音值得升級的費用嗎?
A: 這個問題先回到比較的結果。經過這一系列試聽市場上主流客製或非客製耳機的試聽比較,Stage 4的價格除了MH335DW差可比擬外,基本上就是市場最高,而聲音上各機種皆有勝場,而這些比較優秀的部分值得這些差價嗎?這就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我主要想表達的是,VE6的價格可能是這些非客製旗艦的2~3倍,但聲音有2~3倍好嗎?絕對沒有!音響器材邊際效應遞減的程度令人吃驚,花了三倍的錢,可能才獲得3%的改善。
因此,我覺得這個問題的答案自在人心。(又等於沒說...
)3. X1/X2的調音我喜歡哪一個?
A: X2,原因後述。
4. 開關的手感如何?
A:手感很好,切換相當俐落,不會卡卡或檔位不明確。缺點是,真的有可能誤觸,比如說帶著睡覺或調整耳機線的時候。
好了,聽感:
VE6的聲因走向的確是Stage系列的延伸,沒有意外,不以偏解析高頻見長,也不是華麗一派,就一樣是比較內斂,音樂性比音響性顯著的聲底。
基本上,VE6的聲底就是擷取Stage 3 / 4的優點,修正各自的缺點,再加上一些Bonus,缺點不是沒有,於後敘述。
其實跟John兄認為的一樣,原廠對於VE6聲音的敘述一字不差,就是我聆聽的心得。這跟先前VE針對Stage系列所發表的聲底走向是一致的,代表原廠的確對調音有十足的把握。
我先轉錄原廠對於VE6的聲音敘述原文:
X1 - Full and precise low-end, incredibly present mids and detailed highs
X2 - Clear and seperated sound with precise low-end, finely tuned mids and detailed highs
這次VE6的聲音不算中性,如果Stage 3算中性的話,VE6的聲音介於3/4間,沒4那麼暖,但也比3再多些韻味與趣味。
先說X1,X1的聲底接近記憶中Stage 4的聲音,低頻再延伸低些,量感在極低時還是能維持,而不快速衰減,低頻線條比Stage 4稍再緊緻些,但整體聽感很接近。
不一樣的是X1中頻的確浮凸與推近很多,聲線來說如果Stage 4是用描圖筆畫出來的,那VE6就像用簽字筆畫出來的那樣明確,並且音像是比4再稍大些,聽以人聲為主的錄音是很難忽視這種結像又明確,又稍稍暖調的嗓音。先前有認為Stage 4中頻比較不突出的樂友,這次在VE6上應該可以得到滿足。
X1的高頻比Stage 4亮,接近3,但又沒那麼清亮,還是再稍稍暗些,且因為中低頻量多,因此X1的高頻的聽感又比X2再暗些,但仍然維持一個很耐聽的聲線。
細節方面,我會認為大概就跟Stage 4打平,4在細節再生方面已經是聽過的耳機中的翹楚,這次時間不多的聆聽,再加上是公模機,因此並沒有覺得VE6在這方面有突出或不足的感覺。
音場方面, X1比X2大一點,而X1/X2又再比Stage 4小一點,特別是寬度。深度大致上是一樣的。是比較緊湊的安排,音像分離度比較Stage 4不那麼明顯,但還是可以不費力的辨認每一聲部。
在透明度上,容我後面再一起說明,因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整體來說,X1的三頻分佈很接近4,算是底邊比較寬的金字塔型,但很明顯勝出的是線條的清晰感以及整體速度感,這是先前Stage 4需要上擴才能得到的提升,而這次VE6以AK120直推就可以得到還不錯的結果。
X2,如同Marcel說的,是比較平衡的聲音,沒什麼好挑剔的,由高到低,幾乎沒有一絲贅肉,乾淨,清爽,卻不是紙片人的那種羸弱,而是像長跑選手那樣的結實流線的體態。
高頻,一樣比4明亮些,跟3非常接近,已經接近我覺得像真的邊緣,再多些,就會像主流耳機所追求的高解析刺耳高頻,但X2的高頻很有趣,是那種像高竿爵士樂手演奏中故意插進一個不在和絃行進的音,把已經神遊的聽眾的注意力突然拉回的那種效果,不刺耳,游走在邊緣,但很有存在感。
中頻,原廠用finely tuned來意會,我認為很恰當,因為相較於X1,X2的確在中低頻部分被衰減了,因此不像X1那般厚實,但線條依然清晰,是我聽過的耳道耳機中,最兼顧音響性與音樂性的中頻,線條邊界拿捏的很好,不壓迫,但也很有存在感。Stage 2的中頻固然迷人,但想要去分析歌手的技巧或喉音的細節,VE6 X2是更勝一籌的。因此,也許不像X1那麼進逼,但的確能感到VE在小心的思量分寸。
低頻,這是我為什麼會選擇X2的主因。跟X1比起來,X2的量感明顯少很多,但比Stage 3多且沉,這也是在聆樂過程中即時切換會感到最明顯的差異。但X2的低頻的質在AK120直推時真的是勝過Stage 3/4/X1的,如果要以兩聲道比喻的話,我會說像是調整得宜的Avalon喇叭,結實,飽滿,有彈性,速度快,不拖泥帶水,而且不管什麼曲風都適應得宜,我試過Kent Poon(潘建章)製作的Audiophile Jazz Prologue III,Clearaudio出的Friends of Carlotta,黑教堂之聲,Daft Punk的Radom Memory Access,沒有一張讓人覺得低頻太瘦或太豐,雜食的樂友可考慮X2的調音。
細節同X1,但X2的細節會有比較多的錯覺,因為在三頻的分佈上,X2比較接近正三角形,中低頻的遮蔽效應比較低,細節比較不費力可以聽到。
音場來說,其實X2的音場算是相當適中,沒有X1因為厚實的中低頻撐開的寬度,但以堂音跟泛音建構出的邊界反而比較有說服力。
文太長了,我後續再補充些小故事跟搭配的組合。
1. 0308: Demo 透明感補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