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煙虫 wrote:
同時,DV-1000也是極少數同時具有同軸、光纖,AES/EBU以及XLR不同輸出入端子的高級DVD唱盤。...(恕刪)


DVD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現在誰還看那種東西
就連Youtube都有4k 2160p 畫質真的非常好 看起來都好真實
況且像我這麼不成功的人都有能力可以買藍光了
雖然只是光碟機加軟體Power DVD15約4000元左右
不過看過之後真的就是有種回不去的感覺
就算再窮再苦 DVD現在送我都不想要

但畫質倒是其次 做為一個專業古典音樂鑑賞者
重點還是在音質音效的部分 像我手邊有一套 -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 楊頌斯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11年live
RCO Live發行的SACD+BD雙碟版



https://youtu.be/DErdQptEI7Q


其實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在耳機板見到高檔古典音樂片介紹
和高水平的古典音樂鑑賞家分享 畢竟這邊大部分用家的音樂需求就是J-pop ACG而已
資源多從線上音樂網站購買和少量CD 至於LP或SACD幾乎沒見過
且或許有部分應該都是靠噹洛來的

而這套唱片售價高達14美金(不含運) 記得去年指揮有來台演出
台灣代理商有進口許多他的錄音唱片 我當時有仔細確認過並未進這套
就算有售價至少要高2倍
且既然買了如此高檔的音樂光碟片 當然就要多聽多看幾遍才夠本
除了擷取WAV檔外 BD部分我還看兩遍
兩相對照起來 BD真的好太多了 光音場細節就是多了一個層級
且這藍光還有視訊的部分 並非是純藍光音樂片
更何況用的也只是電腦光碟機而已就能有如此表現
真的很難想像換做高檔的專用播放機會產生何等驚人成果

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有計畫想添購藍光機的原因 畢竟我不像一般人
買個藍光機 組個5.1家庭劇院看看藍光電影片就很滿足了
身為一個音樂戲劇藝術愛好者 始終相信「歌劇是高水準的藝術形式」
偉大的歌劇作品若不能親臨現場鑑賞
買一套聲光效果俱佳的藍光錄影也不失為一個現行影音技術下最佳的替代方案


Mr.SHADOW wrote:
你真的夠了...(恕刪)


抱歉可能一時在言語上有些不謹慎的地方
下次會特別留意
謝謝
fyl0206 wrote:
另外我印象他張老董的器材是 MBL 的旗艦才對吧。雖然覺得聽大編制是不錯不過 360 度跟傳統音箱定位感比差強人意,要我西湖的雙 15吋大冰箱用 A 類的怪獸聽起來比較爽,假不死後來也把 JBL 喜朗峰換了西湖的...
PPS.:...我不予置評。不過明明是人家的 thread 還硬要嗆聲似乎有點太過火了(連什麼快速攔X 都說得出來...
(恕刪)



1. 我覺得這些個老董應該都都不只一套音響系統 很可能專屬視聽室外
其他如書房 餐廳 臥室 浴室...都各一套
況且老董們住處也不只一間 還有辦公室的部分應該都有
也就是說一個人成功到了一個層級 很多東西都是附加在襯脫了
像很多有錢人家裡擺著幾百萬的音響其實也很少再聽 也不是真的愛聽
大概就是擺在客廳當裝飾 親朋好友造訪有個面子而已
且別的不說 我這麼失敗的人 現有在用的耳機都四副了
分別是Sennheiser HD800 / Sennheiser IE800 / GRADO RS1e / AKG k374
所以重點不是在討論什麼人用什麼音響系統 而是在使用者能不能體驗到器材帶來的價值

不過玩音響 真的玩到那種大喇叭 推力超強的 都需要很大的空間
不然沒有一定的距離 那聲音的壓迫感太重 畢竟音響無法取代現場
再好的錄音都有極限 也就是聲音不可能不被壓縮
尤其是現在這些流行歌 不分東西方 錄音差不多都是那個樣
一些歐美的流行歌手 號稱花多少錢多大製作的也是如此 所以千萬不要看到專輯英文字的
然後世界多有名的西洋流行歌手 就以為多高級
或者是一些經典老歌 像我手邊有的《加州旅館》的測試檔 24/192 FLAC 一首歌246MB
要說錄音多好 事實上哪有 在我看來不都是流行歌 況且現在很多廠商為了要賣錢一堆加工加料的
所以才說流行歌mp3聽聽就好 要支持歌手就買正版CD
但就聽感上來講 流行歌CD無損音質和mp3其實都差不多
用高級音響大喇叭主要是聽那種氣勢 但如只是要聽流行的話 其實不用到那麼好
像以我在工廠聽過Ozaki WoW的經驗 喇叭不用大
只要重低音夠強 音量調大一點出來的聲音就很驚人
特別是一些現代人最愛的強力節奏電子舞曲效果最好 這點使我非常訝異
因為我從來就不愛聽那些吵鬧的電子音樂 流行歌也聽的也少
但如果聽這些音樂用便宜組合音響就能表現得好 那何必花大錢去投資系統上
畢竟音響主要是靠一堆電子零件組建而成 成本其實很低
貴都是貴在品牌形象 廣告和設計研發測試等等
而流行音樂本身在錄音時對音質就不講究 在動態大壓縮下 以現今的音響技術
各等級系統都極易推動 根本就不需要花那麼多心思在這上面作什麼調整優化 想說讓聲音能變得多好
畢竟聲音再好也是流行歌 一首歌3-4分鐘 一張專輯也才幾首的流行歌
所以玩高階音響最終都是要聽古典音樂 因為只有古典音樂錄音才能讓器材有比較大的發揮空間
和差異性可比較


2. 不同意你這點看法 man59大大乃有為青年 企業精英 早上應該8:00不到就進公司的優秀員工
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上01回文 說真的我感動都來不及了 大大就別責怪他啦


pariah.T wrote:
2. 不同意你這點看法 man59大大乃有為青年 企業精英 早上應該8:00不到就進公司的優秀員工
上班第一件事就是上01回文 說真的我感動都來不及了 大大就別責怪他啦...(恕刪)

誰在跟你上班回文, 2016年12月4日為星期日
放假早上吃飽閒閒沒事做回你文章消遣消遣
你現在才在回兩個月前的文? 那回這篇不就要半年後了?
忘了你還要花時間用行動影音IE800耳機+S2看AV, 可能要一年後才有空回文


別人分享Sennheiser HE1大奧靜電耳機系統聽感
用形容詞下巴掉下來你也要說嘴, 聽到太驚訝嘴張太大下巴脫臼是會發生的
人家下巴掉到地上也是可能的, 就不能跪地上膜拜嗎?

你文章內的驚天地、泣鬼神;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才叫做誇張? 誇張到極點完全不可能發生
只有可能天打雷地震動去驚你, 你想驚天地? 這個絕對不可能發生, 文章亂用詞你更會亂用
真的有鬼神會出現你不但泣會嚇到下巴都脫臼, 想泣鬼神? 這個也絕對不可能發生
前無古人可能大部分古典愛好者同意, 後無來者? 百年千年萬年後誰敢保證無來者?
要數落他人前先回去想想自己發的文章, 自己打自己臉就屬你最瞎
fyl0206 wrote:
...所以對於你說得法系的布列茲要在音響性上勝過算是德、奧嫡系的指揮?我必須提出質疑。

最後你讀文章不要全盤接受,友站的 P 大師一般理智的初學人可能會部分接受,但是音響系統又超過一定的等級(基本上是再重播低頻段的部分,特別又是贏過他整套的三、五十萬的小單體 JMR、P.E Leon 喇叭..)能夠超過他的「傻」音響系統,很多個人的見解就並非如此。那個什麼五大唱片的錄音通通拿去填海獨尊發燒小廠,還一定要法國出版的!甚至連原廠穿小鞋、裹小腳的鍍銀線還說得滿口好真的害死初玩法系傳統工藝派喇叭的新手,所以答案似乎並非 P 大師認為的如此.....

PPS.:一般動態壓縮大不僅低頻跟細節都不佳!主要後製要壓縮母帶規格第一是因為當初要數位化 ADD、AAD 檔,第二是當初很多的載體是黑膠唱片如果不經過基本的壓縮動態會損失更多功率級輸出功率在沒必要的極低頻的躁信上,既損失細節又損失解析,比較現代的錄音要求動態壓縮越小越好!尤其有經過直接數位母帶的 DDD 錄音。........(恕刪)



1. 因為這邊是行動影音板 所以我強調的是在聽感的部分 透過IE800欣賞布列茲版的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所感受到的極強烈的"耳道共振"特殊聽覺體驗
並不是在討論指揮詮釋上的差異 和錄音的好壞 畢竟我手邊版本眾多 確實經過詳細比對
目前為止在達到"耳道共振"的效果上 沒有一個版本比得過 且要達到"耳道共振"的效果又非常不容易
一般人愛聽的這些流行歌應該都做不到 如果有的話也請提供錄音曲目參考 至於一些耳機論壇
看來看去都是在講"女毒"的 不論買什麼耳機 隨身聽 都是為了要聽"女毒"的 ....就更不必說了

2. 友站p大師寫的我本來就不做參考 他的文章主要是在電腦軟體調整 錄音版本比較
和少部分的音樂心得 且早期文章「偽裝古典樂迷說」 也是先得罪一堆古典迷
(雖然這點他個人倒是很得意) 然後就是你說的那個什麼「殺音響」系列主題
基本上個人對這都沒興趣
我在想或許是該站比較欠缺古典音樂方面的人才 需要一個懂古典樂的來坐鎮
畢竟音響發燒友裡 雖然看起來古典唱片用很多 但我懂的人會看
從內容就知道對作品都沒有到非常熟悉深入的程度 畢竟都是在聽聲音 和比較聲音而已吧

3. 感謝你的專業見解 看來閣下應該是資深音響玩家 確實我也這麼認為
畢竟古典音樂唱片聽多了 用得又是頂級古典音樂耳機Sennheiser HD800
對於你講得這些關於唱片錄音製作方式都能理解 不過耳機論壇大部分是以ACG J-pop等現代錄音
來源又以線上音樂檔案為主 講什麼ADD AAD的 恐怕無法理解
甚至很多根本是檔案哪裡噹洛來的都不知道 但另外有一點要強調的
如果是針對超大編製的 如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我認為在近代的錄音技術上一定是有某方面的突破 使得大部分的錄音發行都是在90年後
應該跟你講這點的有關 像DG在90年代後有少量的新的4D錄音技術使用
其中就有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的版本錄音 比較過後確實是有其優勢所在
但是否有達到堪稱"示範級"錄音的標準 這點我就持保留態度了

pariah.T wrote:
參考一下目前我使用的...(恕刪)


像大大這樣時常追求高品質的人,怎麼能沒有Pioneer BDR-S09J-X呢?

基本上一般的光碟機轉出來都普普而已,就算是PIONEER型號後面沒掛J的也都跟一般千元有找的光碟機差不多

唯有BDR-S09J-X才是真理,才是救贖
買不起跟不想買是同義詞,不想買也是買不起的理由之一 嫌貨才是買貨人?還沒買之前都是"路人"
conroe2duo wrote:
一堆電影/動漫/遊戲配樂可不輸/...(恕刪)



感謝分享介紹 不過你推薦的這幾段電玩動畫的音樂會視頻 通常歸類在配樂類 而耳機版主流的ACG音樂指的是動漫歌曲 屬於J-pop範圍 就音樂內容結構不太相同 且你說的那些音樂會演出 反倒比較像親子音樂 就我觀察耳機板也很少有人在講 畢竟動漫迷喜愛的還是美少女主題歌曲(唱片封面一堆動漫美少女那種...) 就算耳機玩家裡有不聽動漫的 也大致上會以J-pop為主 至於"女毒"的成因我之前已詳細分析過 有興趣可以翻前面文章參考 但不管怎樣那些音樂我並不愛聽

而所謂的動漫美少女系列 一般可分為 美少女校園戀愛主題 和 美少女奇幻冒險主題 在透過專業編導群設計出的劇本 塑造以女性動畫人物角色為主的夢幻舞台 生動描寫美少女們天真可愛模樣 加上一些搞笑逗趣內容 使愛好者沉迷其中 並就此機會推販周邊商品 音樂雖只是其中一部分 但卻相當重要 主要是大部分人生活本就離不開音樂 所以為滿足動漫迷渴望與需求 在提供精美畫冊寫真圖片模型欣賞之餘 音樂相關商品自然也不可少 但其實這裡會延伸出幾個現象...

首先就是由於音樂欣賞類型過於狹隘 過度偏向以女聲為主的歌曲 使得在製作音樂時 錄音師會刻意去調整修飾 也就是震撼耳機界 讓耳機玩家最為之著迷的「女毒調音」 但其實就是讓聲音變得更近更高更尖 偶爾外加一些特殊腔調 帶點稚氣的可愛娃娃音之類的 而為了要使愛好者能充分體驗"女毒"聽感 耳機廠商自然必須著手研發測試相關技術 也造就了"聯名款"的商機 即專門發揮"女毒調音"之"女毒耳機" 通常這類耳機的特色就是 人聲更集中更靠近 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發現 "女毒"耳機就不適合聽大編製古典樂 反之亦然 這點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說明

其次就是 當討論過度瀰漫於某種特殊風氣和特殊愛好 會讓其他非同好者難有介入的空間 也得不到較多客觀的訊息 很多非動漫迷到了耳機板想找資訊 看到就是一群人在那邊講"女毒" 還一頭霧水的問什麼是"女毒" 如果不巧又是古典樂迷 想找古典音樂耳機 偏偏又很不巧沒有看到本人的文章 結果買到不適合的耳機 我覺得這對其他使用者 和初階入門者也不好

畢竟良好健全的討論區 應該是多元開放的 能容納更多其他的意見才是 更何況所謂的動漫美少女也是因為可愛才討人喜歡 要畫得醜醜的誰還會買
煙虫 wrote:
...有生之年中,在網路上能遇到如此的自我膨脹,也是大開眼界,從他的文章,就算引述了一堆古典樂章,但卻毫無任何的古典氣息,華格納的音樂真的很厲害!!
(恕刪)


關於這點還是跟您說聲抱歉 或許是我一時不謹慎表達失當
造成您的誤會 下次會再留意用字遣詞 避免造成他人觀感不佳
並再次感謝您的指正

事實上我人生中也曾懷疑過自己 甚至還曾經一度放棄古典音樂
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喜愛古典音樂? 是不是一個虛偽可悲的人?
是不是因為出身卑微 就妄想憑著古典音樂裝高級 假高尚 企圖掩飾那低賤的內在的匱乏與貧困?

後來發現還真不是 我是真的喜愛古典音樂且樂在其中
且這事與他人無關 我聽古典音樂不是為了考慮其他人觀感
哪怕全世界只剩我一人 我也會繼續聽古典音樂
畢竟天才就是天生註定要如此 我就是天生的古典樂迷
不需經過所謂的入門 因為我一直都在裡面
「不是我選擇古典音樂,是古典音樂選擇我。」 事實就是如此

Dean Design wrote:
是一篇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優質文章!
真的釣出不少資深的高手,除了對談內容,推薦的音樂也都非常具有指標性。...(恕刪)


確實是如此 畢竟現在耳機板可看的文章不多
扣除例行業配 業代專區 新品情報(可能也是廠商) 交易文 求推坑推薦文以外
心得文其實很少 且內容都過於簡單草率 只有寫手才會花時間寫評測 原因大家心裡都明白
總之沒太多有深度的內容 所以大部分的文章我是都不看的

像你所謂的資深高手推薦的音樂 事實上大部分的耳機玩家也不會去聽
畢竟在台灣耳機界主流就是ACG J-pop這點不會改變 雖然在對岸耳機論壇好像也是如此
但在比例上台灣這邊還是偏高 那到底是不是這些日本流行歌真的就比較好聽
製作精良 所以深受大部分耳機玩家喜愛
事實上也不是 畢竟歐美地區國家的耳機愛好者並沒有喜歡ACG J-pop
且根據以往的分析 耳機玩家主要是從動漫迷組成
並且由動漫延伸J-pop這個過程理論上大致正確
而這些動漫音樂 J-pop音樂又以女聲為主 也就是這些日本女子歌手
可能有一部分的特殊唱腔使耳機玩家著迷 又或者是某些歌曲的內容容易引起玩家共鳴
例如耳機板常見的 就是一群動畫美少女封面 小女生模樣的 女學生風格的
用著帶有稚氣的歌聲 唱著可愛的歌等等....

但用另一個角度去想 如果換成由動漫美少女來演奏古典樂曲 那耳機玩家是否就會因此喜歡古典音樂?
答案是否定的 一些古典樂主題動漫 例如《交響情人夢》 《四月は君の嘘》
是有可能釣出一些潛在的古典樂迷 使其從此喜歡古典音樂
但很顯然大部分還是繼續聽流行樂 原因就在於古典音樂作為一門藝術
有一種不能同化的 和不能妥協的精神 也就是永遠無法用聽流行歌的方式去欣賞古典樂
因為古典樂有排他性 有選民特質在 聽不來就是聽不來
所以動漫商如果企圖以動漫人物來銷售古典音樂商品其結果必然導致失敗
這問題點顯而易見 因為主要客群是喜歡動漫美少女也喜歡聽流行歌曲
所以銷售方式必須是動漫美少女+流行歌曲

畢竟市場機制是很明確的 而動漫+古典本身的矛盾在於 動漫獲利是正向的 但古典樂獲利卻是負向的
在正負相抵之下 推廣古典 銷售古典根本毫無商機
也就是 雖然動漫主題有吸引力 但古典樂沒有 對一般人古典樂只有選擇放棄而已
所以客戶的選擇始終還是會回到動漫+流行的必然組合 這才是耳機板的「指標性」



pariah.T wrote:
確實是如此 畢竟...(恕刪)


講得好像只要是耳機玩家不聽ACG音樂就不入流,殊不知自己也只是拿別人眼中的"玩具"在聽而已

一台燒錄機一千多塊,一張CD14塊美金,講難聽點這點零頭請不要拿出來說嘴好嗎?

早期在玩CD轉檔那時候YAMAHA的CD光碟機多少錢你知道嗎,更不用提現在音源數位化,一張Hi-res專輯要多少錢?

真的講究的古典樂玩家怎麼可能用一台消費級隨身聽加上消費級耳道就能滿足?

你的心得是心得,別人心得就是簡單草率沒深度?

你推古典樂是你家的事,但如果要靠貶低別人才能顯得古典樂高尚,那大可不必,請不要降低古典樂玩家的格調好嗎?
買不起跟不想買是同義詞,不想買也是買不起的理由之一 嫌貨才是買貨人?還沒買之前都是"路人"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