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所有事物的投資都存在著邊際效應,隨著商品或服務價格增加,邊際效用會逐步減少。
每個人的怨念程度不一,因此在邊際效應曲線上都有不同的甜蜜點。
這不代表買比較價廉產品的人比較無知,純粹是因為追求的點不一樣。
以買耳機這件事來說,可以考慮的條件很多。而且隨著時間與技術的進步,課題越來越複雜。舉例來說:
外觀
1. 有線v無線 --> 真無線v半無線
2. 耳道v耳罩v掛頸式 --> circum aural v supra aural
3. 便攜收納v家用
4. 海綿耳罩v記憶棉耳罩
5. 蛋白皮耳罩v真皮耳罩
6. 塑膠材質v金屬件
技術設計
1. 多單體v單單體
2. 大單體v小單體
3. 可換線v不可換
4. 防水v不防水
5. 內建環繞音效v Stereo only
6. 有mic v 沒mic
7. 5Hr電池 v 12電池
8. 藍芽4.0 v 藍芽5.0
9. ANC v PNC
10. 有運動教練功能 v 無運動教練功能
播放器
1. apple v others
2. 有耳擴v沒耳擴
但最終應該是看用途來決定priority,以下是個人的想法:
1. 運動用-->便攜、防汗、穩固是首要重點,音質不要太差就好。因為使用iPhone,所以首選PowerBeat wireless 3
2. 看片用-->晚上一個人在客廳看片,不要打擾到睡覺的家人。首要要好的環繞效果;另因久戴,所以舒適性很重要。目前首選DTS調較過的LG tone studio,藍芽無線、電池壽命夠久、可轉換耳道式耳機或個人環繞喇叭模式(不用罩住耳朵)。
3. 打電動用-->主打單機(不須耳麥),電腦內建SB cinema 2 (不須另外的環繞音效卡)。選用Grado 325i,因為家裡多出來沒在用。
4. 上班用-->要能聽到同事、電話呼叫,方便移動,舒適,音質夠好就好。因為用iPhone,首選Airpod.
頂級耳機要你絕對的專注力來使用。但現代人時常一心多用,我覺得我不適合,太累、太貴了。不符合個人的CP值要求。
耳機製造工藝已經非常成熟,常常可以用平易近人的價格買到夠好的東西。如果你跟我一樣只要"good enough",好耳機的門檻就很低。
如果你要"the best",買好耳機的要求與用途存在著不同的priority.
看完這個影片 如果你很有感的話
那你大概漸漸脫離木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