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我閱讀,是為了尋找感動,世界文學名著可以,通俗偵探小說也可以
看電影,是為了尋找感動,歐洲藝術電影可以,好萊塢商業片也可以
聽音樂,是為了尋找感動,電子樂實驗聲響、舞曲咚滋咚滋、瑪丹娜、爵士、嘻哈、李宗盛、Blur,都給過我強大的感動。
我高中數學老師說他解微積分也會得到宛如聆聽古典樂極品的感動
研究所開電影課的老師說他把化學分子結構當藝術品解析與欣賞
我媽媽唱台語老歌想起她少女時代,連結到曾有的回憶,潸然淚下。
" Pulp Fiction「黑色追緝令」" 這部電影,
從形式到內容都在玩美國廉價通俗小說的壞品味,
結果在1994年拿下電影圈最高榮譽坎城影展金棕櫚獎,
擊敗了同年角逐的波蘭藝術電影大師奇士勞斯基的「紅色情深」,
「黑色追緝令」還被美國國會圖書館登記為國家重要文化財。
至於原po作者看不上眼的動漫遊戲配樂,
我以「光明戰士AKIRA」原聲帶「Symphonic Suite Akira」為例
由日本團體「藝能山城組」創作,
結合了日本與非洲傳統打擊樂器、電子樂器、大編制樂團、百人大合唱,
有女巫與僧侶的咒語、峇里島民俗樂曲、梵文吟唱、青森縣祭典現場錄音、電子鍵盤實驗聲響
傳達出電影中的未來世界觀、東洋宇宙觀、生命與信仰等課題,
我國中時無意間買到笙美唱片的盜版碟,
用廉價音響而且聽不懂還是徹底被震撼了,
可以說國中那時的聆聽經驗,把我帶向更廣闊境界的門口,
慢慢我懂了,欣賞創作,要虛懷若谷。
「光明戰士AKIRA」是動畫電影原聲帶噢!
我敬佩原po作者的鑑賞力,
很多執著於追求藝術境界的人,
確實會有孤傲的眼界,
但我還是尊敬這種人,
期許原po作者繼續發表好文章與我們分享。
我也想入門古典音樂浩瀚的宇宙,
是為了拓寬我的感官能力的邊界,當然,也是為了尋找感動,
或許以後我會邊聽原po作者的推薦盤、邊看通俗小說吧。
以上,勿戰。
aaron791022 wrote:
我真的搞不懂01.....手機版面可以瘋狂刪文砍版禁言,
但是卻能夠放任這串樓,任由達屍日記日更錯誤資訊誤導他人長達幾個月之久
...(恕刪)
1. 同意您講的部分觀點 未來會在留意文章內容 並感謝您的建議
2.或許是負責看板的管理者不同的緣故吧 就我所知01畢竟是私人營利網站 是有在招攬廠商進駐看板 並給予管理層級資格 目的當然是要進行所謂的言論控管 避免負面訊息影響廠商利益 除了手機板以外好像汽車板也有 至於影音板畢竟商品種類過於繁多 市場非少數集團可以控制 加上平日看板人氣就不高 應該是不會有廠商花錢來買管理權限 最多就是請寫手業配 至於是哪些id大家都知道我就不點名了 這也就是說 如果你只是想取得管理員資格 是不必向01應徵的 直接跟站方詢價 看每年贊助多少應該是ok的 之後就可以展開一系列的報復計畫 把之前得罪你的言論 或看不爽的人的文章 輕輕鬆鬆滑鼠點一點全部清光 我覺得原則上不要太誇張 站方應該是不會制止的 畢竟只是損害極小部分會員的權益...當然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假設 無法提出任何證明 不過我覺得這也是01行動影音板 比起其他耳機論壇言論更多元開放的原因 畢竟管理員非音響領域相關人士 也非耳機論壇主流動漫音樂愛好者 所以相對可以站在比較客觀的立場來審視文章 不然換作是讓這些耳機社群網站的動漫愛好者來主導 那肯定會變成另一個言論封閉的動漫音樂耳機討論板 我覺得這是我們不希望見到的
vule2011 wrote:
因為管妹喜歡看笑話,管妹說01沒了那個滑大屍小丑她會很無聊!...(恕刪)
這說法我就不同意了 今天來這邊也是希望能幫到大家認識古典音樂 多接觸古典音樂 透過古典樂中豐富的音響性發揮高階器材特色與價值 例如先前發表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詳解 不論是針對作品內容 研究賞析 錄音版本比較...都可以提出詢問 本人也非常願意竭盡心力給予指導 只要能對各位有幫助
因為我想 各位畢竟是對音質有講究的人才會來到這邊 古典樂多聽多學絕對有好無壞 而且也並不是說其他音樂就不好 或要批評其他音樂 我能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 只是選擇什麼等級器材 就要搭配什麼等級錄音 通常需要用到比較高端的 一定就是相對應比較高端的錄音 一般人愛聽的流行音樂包含耳機板常見的動漫歌曲 走得多是大眾取向 錄音水平不會走高規格 一方面是沒必要 因為唱片公司預設消費族群都是低階系統 手機 平板 筆電之類的+mp3檔案 另一方面 每張唱片發行後面都有老闆 即使製作人有心想做好 老闆不ok也是不行 所以說在這前提下 確實用這類音樂錄音是聽不出高階器材實力的
還有就是在鑑定的標準上 需要相當的經驗 這經驗主要來自現場 而且當然是古典音樂會的現場演出 流行音樂現場基本上只是聽氣氛而已 聲音一樣是從擴大機接喇叭出來 整場吵吵鬧鬧的 聽到的都是一堆噪音集結 對於聽感經驗提升毫無幫助
然而耳機板常見的器材評測 所用的卻就是這類型音樂錄音 有些即使不公開測試曲目 文章看多了大概就猜的到 基本上大概都是日本流行音樂為主 而流行音樂主要就是流行歌曲 所以聽來聽去都是在聽歌 聽人聲 且特別又多是女聲 可能換了器材會有些用家能聽出差異 但這差異我認為是在人聲部分的調音 畢竟流行樂相對應的音響要素很少 有些論壇寫手習慣長篇大論的 用的一堆也是抽象空洞的形容詞 很多人應該也是有看沒有懂 參考價值不大 況且 大部分的人聽音樂 聽流行歌 會想用好的器材主要也是為求感官上的滿足 但真正要體驗到古典樂迷透過音樂藝術 所得到的狂喜般的境界 還是很不容易達到的 所以要享受音響 得先學會懂得欣賞音樂 這音樂當然優先是古典音樂 不然流行歌整天在那邊聽 也沒見過什麼相關內容音樂評論 有推薦的原因也是因為歌聲好聽 動漫主題 "女毒"等等的.... 要說這音樂多好多好的實在很難說服他人
以上一點意見給各位參考了
carrera.zh wrote:
歪理一堆........扯鈴王.........(恕刪)
1. 同意+1
確實如你所講的 現在行動影音板幾乎是業配專區 一堆廠家和商家代表加一加都快比一般使用者多了 問題是文章篇幅再長 多數讀者都是圖片看看而已 沒人搞得清是怎麼回事 原因在於聽感描述不夠具體 即使有公開測試曲目 但無法明確標註時間段落 且舉凡音場 定位 調性 高頻 低頻 解析等...其實都是跟錄音有關 也就是說 我個人會比較建議 器材評測 建議同一曲目同一段落使用不同器材測會比較準確 不是列一大串清單 結果都是日本流行歌 看老半天 誰也不曉得描述的聽感是指哪一段2.相對於本人這點就做得很好 以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為例 就相當明確的告知哪個版本適合IE800表現其低頻特色 在目前收藏的版本中 以
a. 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DG
b.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86年錄音Warner
c.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DECCA
...這三個版本最適合 畢竟我一直強調的「耳道共振」是非常難得的聽感體驗 IE800也最能表現這點 這就是唱片錄音裡一種「加料的藝術」 在一般流行歌中所謂低頻根本就是吵鬧轟耳令人厭煩而已 根本很難體會到這些錄音技術上的用心之處 況且為了能讓各位對這部作品不感陌生 日前也完成相關研究 任何人只要有興趣學習欣賞 我一定會給予指導 且保證教到會為止 各位真的不要覺得不好意思 也不要在意說之前是不是有得罪本人之處 我講過我是熱愛藝術的人 我的心中充滿著善與美 沒有仇恨的觀念 也不需要有任何懷疑到底是真懂還是假懂 儘管問就是了 看我回答就自然能夠驗證
畢竟只有古典音樂錄音才有比較多的細節可以比較 像這幾天高雄音響展 音響論壇總編劉漢盛先生 提出新的「音響調聲十戒」觀點 仔細看內容哪一項跟這些流行歌對的上 包含早期的「音響二十要」也是 我覺得玩家們要認清這事實 不要每天在耳機板看一堆日本歌 動漫歌就受影響 人家那些都是同好間彼此聽興趣 聽好玩的在分享 沒人把專業當一回事 在音響領域也通常不被認真看待 畢竟面對音樂與音響這廣闊世界 要走專業路線 古典音樂才是唯一正道
vivian93 wrote:
比如肉體碰撞聲混和人聲和床單摩擦聲這樣複雜?
或是九淺一深混和嗯嗯啊阿這樣的旋律??
對呀,
像某人頭像放個流行藝人照片,
到處問人家哪一支手機看AV比較好看,
這樣才能看出道理呀!
...(恕刪)
我想應該不至於如此 雖然每個古典樂迷喜好或擅長欣賞的類型會有不同 但古典音樂論壇看到的主流評論 當然還是以一般古典名曲版本為主 且大概90%古典樂迷聽的其實都是些"標準" "基本"曲目 一些高難度 篇幅較大的作品討論很少
畢竟世界是不公平的 對於古典音樂鑑賞能力我不否認確實「天分」還是佔大多數 天分越高可欣賞作品的難度越高 範圍越廣且更深入 天分低的當然能欣賞的作品就少 而各種天分還是可以在做細分 例如有的擅長器樂獨奏 有的擅長聲樂歌劇 有的則是管弦樂或室內樂 或是研究分析評論等..... 而大部分的古典樂迷作品欣賞 明顯是器樂類大於聲樂類 所以聲樂類作品特別是大編制的 結合戲劇的 樂迷通常會歸納在程度較高的一級 特別是在歌劇風氣在古典樂界比較不盛行的國家 所以為什麼偶爾會看到有些樂迷 可能才聽了幾部歌劇就到處發表心得 還很得意的樣子 但也確實應該 畢竟很不容易 很顯然的在樂迷心目中設定的標準就是如此 可在我身上是沒有這種差別的 我是不會因為聽了幾部公認高深 高難度的作品就到處講得自己多厲害 因為沒有那必要 古典樂對我來說是沒有困難簡單的分別的 就跟吃飯睡覺一樣是生活的一部分 欣賞古典音樂對我而言根本是理所當然的事
而個人在欣賞類型上 確實是比較偏好聲樂 特別是大編制附合唱作品 或結合戲劇演出的歌劇 我知道很多人看我這樣講會以為我古典樂很厲害 但說真的並不是 首先我不是什麼音樂神童 小時候就沒有表現出任何學習音樂方面的天賦和興趣 接觸到古典樂是後來的事 沒有人家講的什麼「絕對音感」 既不懂樂理也沒興趣學 甚至就算我能出生在環境好的家庭 栽培學樂器也不見得能學得好 畢竟我也不是很愛在眾人面前表演 所以純粹就是天生註定會喜歡古典樂 天生註定要聽古典樂而已 沒有什麼厲害不厲害的 只是憑藉古典音樂欣賞經驗 在音響耳機系統器材鑑定方面比較能提供有價值得參考 有別於一般常見業配行銷手法 不然現在耳機板看文章 會很熱衷發文的多是廠家代表 一般人頂多就是新品情報交流意見分享 就算是耳機板這些動漫迷 整天聽日本流行樂 日本動漫音樂 展示可愛動漫美少女圖案的 說真的也很少看他們對其所喜愛的音樂有過深入評析 可見得是音樂內容本身及其錄製方式 導致聽者無法在不同器材下 產生的差異做出說明 也就是聽來聽去好像就是那個樣 反觀古典音樂差異就會比較明顯 但可惜大部分耳機玩家其實對器材本身也沒什麼興趣深入了解 他們的需求就純粹是想 藉著耳機器材使用 讓自己喜愛的歌手或動漫人物主題曲聽起來舒服順而已 也就是「聽覺高潮」 而以隨身為主的目的 當然是希望能走到哪聽到哪 維持聽覺上的那種"持續高潮"的感覺吧 關於這點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說明
Wallylalala wrote:
欸大家回文不要都這麼生氣啊
雖然我回文這麼多次都沒被回應我有點囧啦(往前五頁還四頁那邊開始哈哈)
我就覺得每次看這個「拿適合推流行的設備推古典」的「大燒」罵流行樂很有趣啊,然後無損即有損什麼的......既然玩到HD800 IE800還聽不出差異其實就......算了吧~啊哈哈哈哈哈
...(恕刪)
1. 首先要跟您說明的是 這裡所有發文者回文的部分我都會一一回覆 只是有先後順序 抱歉讓您久候 而且你之前的文章我都有回 有時間的話煩請再確認 # 455 # 467 # 470
因為我跟這邊很多使用者不一樣 在行動影音板 扣除一些有營利目的的例行業配 真實用家開箱還會積極參與主題討論的真得非常少 很多發文者可能買了高檔器材開開心心PO照秀一下 遇到有網友詢問請教 大多也是視而不見 也並非不願理睬 而是面對很多問題 可能自己也回答不上來
反觀本人基於專業上的素養 面對網友質疑提問 始終秉持不逃避不躲藏的原則 事必躬親 有問必答 將心比心 感同身受 使每一位回文者都倍受尊重 這就是一種對自身言論負責的積極態度 也值得其他網友學習
2. 我想這就是您誤會了 在這討論主題裡 我沒對任何音樂類型 音樂相關表演者 創作者本身進行批判 我所有批評的重點都是針對唱片「錄音」及「製作」 也不限古典或流行等各種類型 且評論都是基於事實 畢竟這裡是音響相關的看板 談論音響器材 就不能不談錄音 而各種音樂錄音裡 唯有古典音樂是最能客觀反應器材特性 優劣 且提供各項科學數據佐證 換做是一般在耳機板常見的這些日本流行歌 動漫歌 根本在音響界是不會做為測試項目的
況且包括這些耳機玩家 動漫音樂愛好者 他們通常也不以專業評論者自居 很多就是買新器材開箱 舒舒服服的聽著喜愛日本女歌手美妙樂聲 看著動漫美少女的可愛圖象 分享彼此間喜悅之情而已 我覺得這樣就夠了 討論區大家能夠開心和諧就好 不需要為了比較誰專業 誰比較懂 爭得面紅耳赤 傷了和氣 畢竟講專業太沉重 在音響界沒有深厚的古典音樂基礎根本行不通 一些只會靠錢堆器材 卻繼續聽劣質流行音樂錄音 自以為很發燒的高階耳機玩家 就註定只能一小搓同好自爽互捧 既不能面對任何意見質疑 也無法參與專業討論 卻還持續誤導其他讀者「以價論聲」等錯誤觀點 這才是嚴重的問題所在
3. 「以價論聲為之劣! 以貌取人為之拙!」 到底能不能正確辨別有損無損差異我認為還是要依實際狀況 經驗 聽感及聽力是主要因素 其次才是器材 我個人還是傾向認定 流行音樂大部分製作在無損及有損間是相當難辨別的 相信對大多數音樂欣賞者來說都是 原因是在動態壓縮過大及電子合成樂器的使用 單憑那些修改過多的人聲在鑑定上確實存在許多問題 甚至很多時候可能你以為自己實際盲測 能夠準確分辨而沾沾自喜 殊不知對知情的錄音師來說兩者根本同一檔案 你猜對的只是檔名 也就是
"FLAC.mp3" 與 ".mp3" 的差異 就好比「無骨-雞腿排」的典故 「FLAC」或許只是個名稱而已
shenamuro wrote:
小時候被80我想是令人同情的,但不要被80成怪怪的人以後跑出來丟人現眼,那真的還是不太好看...(恕刪)
感謝你的肯定
像我的人生也曾因為時運不濟 有過一段窮困艱苦的歲月 但恰好也是因為這段寶貴的經驗 才激發出我的音樂潛能和藝術才華 就好比偉大的作品總是伴隨痛苦而產生一般 傑出的藝術鑑賞能力必然透過苦難而昇華 這點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體會 而且我始終認為一個人的古典音樂欣賞能力跟人生成功或失敗無關 跟家庭背景 成長環境也只有部分相關 歸根究柢主要還是靠天份 我相信每個人的音樂天分都是命中注定的 差別是在有沒有那個契機能將它引導出來 並發揮多少程度而已 試想我今天如果生長在富裕人家 每天過著悠閒快樂的生活 就算家裡有心栽培學習音樂 恐怕古典音樂的欣賞能力也沒法跟今日相比吧
一點人生經驗與你分享 謝謝
82GTS wrote:
不需要你的抱歉;由於你還是惡習不改,一再的文不對題,只好再次檢舉你了.這次真的不用謝了!!!...(恕刪)
1. 抱歉給你帶來困擾 下次會特別留意
2. 抱歉不接受你這種說法 今天不管怎麼樣 這主題是我開的 你好歹得尊重我 到底是不是文不對題也應該是由我來判斷 況且01站方一向是給予使用者言論自由的空間 只要在不違反版規的前提下 討論區裡偶爾輕鬆閒聊一下開開玩笑也沒有什麼不可 沒必要把氣氛搞得這麼嚴肅 更何況我一開始標題「音樂藝術」四字 就很明確的是要表明 透過音響器材 傳達音樂與藝術間相互關係 這也是一般音響論壇很少見的理念 任何網友若是對此一主題所要表達的觀點不認同 或不感興趣 可以選擇不要閱讀 我認為這是網友選擇的權力 而不是要每個人在網路上扮演仲裁者的角色 依個人標準評斷他人文章 且就算是要評斷 也應該要提出相對的觀點討論 而不是透過以個人好惡無理檢舉的方式 企圖誤導管理者判斷以滿足個人情緒上的發洩 以上是個人一點意見 如有冒犯請見諒
h556629 wrote:
樓主靠封鎖/黑名單 來避開負評
只能說廠廠......(恕刪)
這話不能這樣講 因為我後來還是覺得「黑名單」意義不大 也建議各位不要去使用此功能 畢竟良好制度健全的討論區 網友之間有話好說 理性溝通 不需要透過網站提供的使用者功能 製造仇恨與對立 更何況耳機圈都已經這麼小 看板人氣已經這麼低了 還有包括「回報」功能也是 弄到後來把原本是協助管理者的檢舉功能 變成個人挾怨報復的工具 我覺得這都違背站方本意的
所以個人是這樣建議的 如果不能廢除「黑名單」「回報」兩項功能 至少要能做到:
1. 黑名單應由站方審核 必要時可不批准 也就是說 凡是要將其他使用者加入黑名單 必須詳細說明理由 收集相關事證送交管理層審議 畢竟這項功能本身就有矛盾之處 它設計原意是要讓主題發起者阻檔和屏蔽自己討厭的人來發表意見 問題是 不想看的文章略過就好 但看板仍是公開討論區 就一個一般使用者憑什麼可以這樣不理性的 不分青紅皂白 限制其他人發表意見的權力 若真有發文者存心惡意鬧板騷擾 那大可向站方檢舉懲處就好 所以01提供給使用者 「黑名單」權力確實是有點超過的
2. 「回報」須全數記名 並公開在站務討論區專屬看板 提供網友評斷 且每日回報數須設上限 對於經常性回報 或是針對特定id的回報 網管都應謹慎處理 情節嚴重應給予適當停權處分 避免使其成為有心人士 利用檢舉功能 做為個人情緒發洩手段 造成網路資源浪費
以上個人一些建議 必要時會發表在站務討論區 也提供給各位參考
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