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隨著SEM1的能見度越來越高,爭議應該也會隨之而起。就如同我先前的觀察,我說SEM1是One of A Kind,是因為Pioneer做了很大膽的舉動:第一:驚人的訂價。第二:以渾厚低頻作為聲底基調。
第一點合不合理這由消費者自由心證。Pioneer端出來的牛肉是陶瓷鍍膜鋁單體,以及全程在日本職人手工組裝調教,並經過Air Studio認證,雖能自我解釋一番,但肯定會被消費者放在顯微鏡下檢視。
第二點,在旗艦耳機中一片清麗高解析聲底的走向下,似乎只有Fostex家,Ultrasone敢走這條以低頻為中心來調音的路,而SEM1卻以更豐沛更重的低頻橫空出世,Pioneer這步棋下的是經過精心策劃?抑或是主事者的聲音品味與眾不同?還蠻耐人尋味的。
很有趣的是,聽耳機之前,我是先迷上兩聲道的,雖然最多玩到書架喇叭,但這書架也是Acapella Fidelio II,能夠扮豬吃老虎,有小型落地的氣勢。但當因環境限制,我必須轉到耳機的時候,卻鮮少能真的在耳機上感覺到兩聲道的氣勢跟音場包圍感。誠然耳機有先天上的限制,但總覺得為什麼以低頻為主的耳機難登最高殿堂(Beats?...),不然就是以功能性為主(DJ耳機)。就算是Fostex TH900,除了低頻外,其它方面也有些許弱點,Ultra家的耳機爭議性就更高了,評價似乎兩極。
這個問題,聽到SEM1後,我大致有底了。在耳機罩杯內有限的吞吐空間,以及全音域單體的限制使然,太多的低頻免不了影響到中高頻的細節以及整體音像的分離度。更重要的是,能夠設計出從低到高皆有出色素質的單體絕非易事。與其被高不成低不就的低頻拖累,不如減少量感,聽起來更亮麗,更適合搭配器材。
但SEM1的這顆單體,我必須說非常有潛力,出場設定搭配就是要以震撼的低頻登場,告訴用家,他的低頻是可以重現別家耳機做不到的氣勢跟解析,至於量感,可以從線材,從前端搭配來調和,最重要的是,它低頻的素質就在那兒,而非一些原本低頻就貧弱的耳機,如何壓榨,就是無法憑空出現。
如果說SEM1只有低頻,只有氣勢,那Pioneer可以收收洗洗睡了,它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細節呈現,頻段的銜接,音質音色的表現絕對扛得起旗艦的招牌。我拿穆特的卡門幻想曲來測試的時候,我很清楚的聽到錄音場所外有車子經過然後揚長開走的聲音(第四首,Ravel: Tzigane, M.76,1分24秒至30秒,隱約還聽到換檔的聲音XD),也能清楚從堂音跟音像大小的差異分別每首曲子錄音的時間場所皆有明顯的不同。
第二個例子是大提琴家Aage Kvalbein在KKV所出的"Italian Miracles"。Aage的堅持就是要找自然的場所來錄音,而非錄音室,這張就是在一間教堂裡錄的,除了迴盪在空間中的大提琴殘響外,從頭到尾每首曲子在音符間歇的間隔中,持續的都聽得到輕柔的鳥叫,非常活生!
這是我極少在能在其他耳機上輕鬆聽到的細節,包括HD800。
在人聲的呈現上,我搭配Hugo+ECBA在聽蔡琴與鮑比達合作的「遇見」裡,不了情&新不了情組曲時,聽到了最真摯的詮釋,最富感情的喉韻,彷彿蔡琴就在你耳邊輕唱,那麼清晰,那麼有穿透力。這也是我為什麼在初聆聽的分享中敢大膽的說,衝著SEM1的中頻,我願意無保留的推薦。
SEM1的高頻比起中頻人聲與低頻的確沒什麼太值得大書特書的點,但別以為它是那種纖弱慘白的高頻,正好相反,它的高頻穿透力強,厚度夠,音色的確沒有HD800那麼自然,但也相當傳真。
我沒拿先鋒或Pioneer的錢,也不是在鼓吹SEM1是什麼超英趕美,世界最佳耳機,只是覺得某些人聽到沒搭配好或剛開聲的SEM1就說它是打電玩專用,或是Basshead的耳機,這些人真是錯兇了,走寶了,SEM1只是呈現的方式與眾不同!
一切的問題都在搭配!、搭配!、搭配!(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
市面上厚聲的器材好找,為的就是配合現在主流的耳機聲音美學,要以擴,以前端來補足大部份耳機的底盤,中頻的厚度,增加所謂的韻味,這沒什麼不對,設計者與用家的取捨罷了。如果搭到這些比較厚聲的器材,那SEM1可說是武功盡廢,因此SEM1的搭配要更費心。
SEM1本質上是可塑性很高的耳機,可以靠搭配不同線材,搭配控制力更好更中性(甚或是冷底)的擴,搭配細節更豐富更纖細清麗的訊源來tone down它偏濃的聲底。一旦將音色調整定調,我很有信心,加上SEM1極高的硬體素質,它會是一副音樂性跟音響性都在水準以上的迷人工具,肯定跌破這些看熱鬧網兄的眼鏡。
目前訊源端除了實際搭配過的Hugo,我猜想Auralic Vega,Schiit的Yggdrasil等高解析聲底偏冷調的應該不錯。而擴方面,除了ECBA我認為個性互補(沒比較過其他擴,所以難以確實判別),Luxman p700u,Auralic Taurus MKII等應該都有機會。而耳機線方面,常搭LCD系列的DHC,或是兼具銀線的犀利與銅線溫潤的Whiplash TWau銀鍍金線系列等都值得一試。(但目前SEM1所使用的MMCX插針似乎跟市售品有點差距,需要進一步確認相容性)。
我絕對相信還有太多我不認識但具有同樣特質的器材可以良好的搭配SEM1。
lovelyleica兄說得好,沒有一副旗艦是隨便搭配就好聽的,SEM1才剛面世,用家的搭配經驗都還有限,還有太多的可能性可以挖掘,我蠻相信我所聽到的聲音,SEM1絕對是塊等待琢磨的璞玉,它以值得期待的素質挑戰了目前主流的聽音觀,只有不帶成見,願意花時間(花$⋯)的燒友得以探索這另一副未來的經典作品!
開聲到現在保守估計70小時以上,期間用了PAD煲機碟至少跑了50小時,剩下時間是零散聆聽時間的加總。如果有燒友懷疑run in耳機的效果,那不妨來副SEM1,那前後差異是蠻明顯的,當然不是說換了副耳機這麼誇張,但在三頻的分佈以及透明度上的確有可察覺的變化。
最明顯的就是低頻的確收斂集束許多,不是說從低頻氾濫到沒有低頻這種差異,是說原本開聲會影響到其它頻段以及遮蔽細節的低頻已經不再滿溢不受控制了。再來是低頻收束後,高頻相對的突出明亮了些,其間優劣端看搭配,這容我後述。因著先前遮蔽細節的氾濫低頻不再,整體的細節呈現已經與HD800平起坐,甚至更好,這我非常確定。
透明感這項,本來就很有爭議,可以說很主觀,但也有很客觀變數的影響。通常跟細節呈現息息相關,細節量越多,越覺得音場內清澄「透明」。也跟動態大小有關,通常動態越大,特別是小音量區間時,細節呈現能力越好,聽起來也越「透明」。再來,也跟3頻分佈脫不了關係,通常低頻多的,聲音聽起來就沒那麼「乾淨」、「透明」,最後也跟搭配的擴的控制力有關,特別是這種大振膜類型,有沒有辦法讓振膜說動就動,說停就停,避免失真帶來的多餘「不乾淨」聲音影響到「透明」感。目前的觀察是SEM1在透明感這項,在適宜的搭配下是緊追在HD800之後,非常接近,特別是以低頻豐沛型的耳機來說,非常難得。
透明度這項,目前聽過的冠軍來說,還是搭配良好的SR009奪冠,但振膜材質的天限是很關鍵的影響因素,這不可不察。
前面一直說到「搭配良好」是因為這是左右耳機最終表現的最後一哩路,這也是我在選前端器材時盡量選擇中性表現者,先不扭曲耳機原本個性,再把調音的工作留給線材(訊號線、電源線、耳機線)或墊材等道具。SEM1是充滿個性的產品,在搭配上更要注意,不然原本的身價打3折可能都不值。
目前搭配起來,SEM1很怕厚聲的器材,特別是低頻多,中頻厚,或是音像特大的類型。厚加厚結果就是暈開的音像,量多且氾濫的低頻,遮蔽了音場中的一切,轟腦搗糊。另外就如同前述,開聲後請耐心等候,50小時是基本盤,我甚至覺得到目前聲音都還有些微的變化,但都是正向的。
先前提過我目前的系統組成,DAC由MSB的白金入替,以平衡轉單端輸入ECBA,我自認這是我的HD800在我的系統中最好聽的時刻,MSB的個性與HD800真的是天作之合,綿密的音質,溫潤卻又不乏細節,音場超大(特別是平衡輸出,這有機會我再分享),音像大又紮實。MSB完全補足了HD800普遍被詬病的音場虛大、人聲嚴肅平板、高頻刺亮、低頻稍貧乏的缺點。再加上ECBA透明如水的陰柔內力,雖沒有如WA234對於HD800絕對的宰制力,但整體搭配實在已經完全沒有可抱怨的項目了(這邊要特別強調ECBA我是用PX-4的設定,以及搭配Mullard ECC35,這對擴大機的個性有絕對的影響)。
眼尖的燒友大概已經嗅到什麼不對的地方了?
上述MSB白金的個性不是我才說過SEM1要避免的類型?完全正確,系統不變的狀況下SEM1加入的結果就是大到破表的音像(負面的大),蔡琴的嘴已經要把我的頭給吞下去了⋯太充沛的低頻讓聲音聽起來緩如牛步,生氣了然。真的是令人跌破眼鏡的結果,MSB DAC在市場上是幾無負評的產品,竟然在如此的組合裡變成減分的最大原兇?
這就說明了搭配的重要性!
認清真相後,想到我手邊還有Hugo在,而Hugo的個性就是清秀纖細,細節多到爆錶,開放的音場,明亮的走向,低頻沈的低但量不多。你可以說Hugo的耳擴部份只是贈送,但在DAC部分我想已經是公認的強悍,它的最大弱項應該就在聲音的密度,這也是我在MSB白金到位後最明顯的感受,但這弱項剛好就是SEM1的強項!友站有燒友轉貼Phileweb上一篇日本燒友針對SEM1的搭配,內中提到與Chord Hugo TT的組合是音質最佳,其實我一點都不意外,Hugo與TT在音質/色上有著幾乎百分之九十的相似程度,而TT的耳擴部分可藉由Hugo外接控制力良好的耳擴來取代,如此以來總體花費會比TT一體機來得經濟。
SEM1值得如此的花費嗎?目前我的感受是肯定的,我當然沒機會聽過所有的耳機,但從有限的親身經歷以及網路上的評論來判斷,我想市面上還沒有一副耳機有這麼完整的包圍感、從低到高有質有量、音像大又分離度絕佳,音場大又不乏細節等優點吧?
以上的優點就是我把Hugo放進系統中取代MSB後SEM1給我的感受,這邊要說明我的Hugo改過端子頭(WBT的純銅RCA頭接駁Stage 3 Concept Magnus Prime進ECBA),完全說明了搭配的重要性跟化學反應的奇妙。MSB白金的身價高過Hugo十倍不只,但對的器材放在對的環節,結果會讓人驚奇。
那目前跟系統中的HD800比較起來如何?
我還是得強調這兩者風格相當不同,音色也差異頗大,這前面幾樓已經提過。真要說相近的話,SEM1應該比較接近LCD3的風格,價格方面也相近,但光是音場這項SEM1就完封LCD3了,低頻的彈跳感也比記憶中的LCD3更飽滿,但也有可能是當時的搭配沒到最佳化。
我系統中的HD800還是標準的德國聲,正中不阿,慷慨激昂的片段還是一副面不改色,適合認真嚴肅賞樂,分析樂理片段。SEM1則是聲光效果十足,很有畫面感,低頻豐沛的種類就很容易在優雅與粗俗間游移,但在良好的搭配下,我認為非常絕對是在優雅這區間的,就像全套的TAD喇叭組成的劇院系統,音質音場俱優。
目前的搭配中ECBA能夠良好的控制SEM1的低頻,並且不讓聲音過暖,透明度良好,那種宛如號角推送的明晰音像細節明確,大場面仍然能維持良好的分離度。如果要舉例,我會用Damien Rice那張"O"裡面的Eskimo來說,我聽過最震撼的是在2聲道系統上,Avalon喇叭,Gryphon前後級,把Damien那種粗獷不修飾的嗓音,加上後段混進的聲樂片段,動態電平超大,像要把系統逼到極限一般。SEM1在這曲能夠超越HD800,展現如兩聲道一般的氣勢,還帶著很棒的分離度。
有燒友關心Hugo直推,我聽了將近10個小時,以我有的各式類型檔案來測試,若Hugo直推的話,音場會比ECBA小一圈,但包圍感仍優,低頻夠沉,但速度比ECBA慢,控制力稍差,大動態片段會有些許壓縮的感覺,畢竟它只是隨身等級,但整體平衡良好,人聲一樣迷人,高頻會比外接擴再亮些,但不到刺耳。在我手邊的幾副耳機(HD800、TH900、T1),SEM1是目前Hugo直推最好的,但外接擴來逼出SEM1的潛力才是正解。
方才lovelyleica兄才從品嘉現場連線,說Luxman p1u搭配SEM1有相當不錯的效果。我想,只要把握不要搭配太厚聲的擴,適宜低阻耳機的,應該都會有不錯的結果,這我就留待未來有機會再聽聽其他的搭配,跟其他用家幫忙補充了。(lovelyleica兄,就等你的p700u了XD)
SEM1適合的音樂類型首推流行以及人聲為主的類型,另外爵士(從獨奏、重奏、到big band都成),電音、舞曲等重節奏,以及需要大氣勢重播的原聲帶,SEM1都能以獨特的包圍感以及彈跳低頻帶出的節奏感勝任,讓人欲罷不能。
那古典呢?我不會說SEM1不適合,但比起目前我系統中的HD800,感覺上其所演繹出嚴肅不阿,乾淨有如潔癖般的音色與表現方式比較對味,比較起來SEM1的表現方式隨性了些,音色稍嫌戲劇化了點,但如果少了對照組,SEM1的古典樂其實也沒什麼好挑剔的。
最後,我要再次提醒一下有興趣嘗試SEM1的燒友:
1.它是自成一格的表現方式,拋開成見的試聽會有比較深入的認識。(是一種底部比較寬的金字塔三頻分佈)每副耳機都有其獨到處,我也不會獨沽一味,這才是玩賞耳機的趣味。
2.如果沒聽到好聲,特別是糊成一團的低頻,那只有2個可能性:
第一:耳機才剛開聲。請給它「至少」50小時暖身。
第二:請換個搭配。至少我現在用AK120透過AQ Cinnamon光纖線輸出給Hugo搭原廠單端線就能聽到非常好的聲音。低頻量多但絕對不糊,音場音像寬大,中頻前傾韻味足,細節滿溢的聲音。
至於配戴感,我只能說:「頂級的」!
我戴著眼鏡連聽了三小時,一點壓迫感都沒有。連HD800這種以配戴舒適聞名的耳機,我在連續2小時的佩戴後都不免覺得頭頂頭帶處會有壓迫的痛感。SEM1則是適當力道的貼合頭部,不壓迫,耳杯大小足夠包覆整個耳朵,耳杯的支撐力跟觸感非常好,耳朵四周也不會感到壓迫的不舒服感,這對眼鏡族來說是個千金難買的功能性啊!開放式的設計也不像TH900般久戴會有悶熱感。原廠在人體工學這方面的確下足了心思,整副耳機就是日本的職人精神最佳體現!
以上,歡迎理性討論與聽感分享!
BarneyLU wrote:
我也來推一下~~終...(恕刪)
恭喜了, 接下來就給它時間渡過青澀期吧,它可以陪你一路成長換器材。
順便更新一下最新搭配聽感
到目前為止應有超過150小時,搭上原廠線的聽感,是低頻又再收斂些,但要比較詳細的敘述的話是中低頻少了,但極低頻還是沉的深 中頻稍稍退了些,高頻鮮明了許多,甚至有點生硬 。
拜lovelyleica兄光速入手p700u之賜,有機會跟ECBA同堂比較誰能擺平SEM1。同時手邊也借到了四芯的TWau模組線跟DHC雙螺旋線來比試一番。
說是模組線是因為Whiplash開發了一種新型態的組合線;藉由一種很像RSA在用的摳鼻孔(Kobiconn)四針公母頭端子,可以依用家的需求添購不同的耳機以及擴大機端的端子來排列組合。就不會換種接頭就必須重焊;適配性大大提高。但缺點便是一條線會有兩個接點,這對有潔癖的燒友來說,不見得一定能接受,但對店家demo線材來說非常方便!
系統還是一樣:S10以Totaldac USB進MSB白金的Quad USB模組;以S3C Magnus Prime在ECBA與p700u間接駁。p700u有雙6.3mm耳機輸出;因此我以TWau 6.3mm、lovelyleica兄以DHC 4pin轉6.3mm接兩副差不多時數的SEM1同時聆聽。而ECBA則是同時以6.3mm與4pin平衡來聆聽;如此兩副耳機同時負載可能會影響耳擴的表現,但單是比較兩台擴的聲音走向應還算有判別力。
先講p700u。果然不負它的盛名,推起SEM1游刃有餘,特別是聲音的密度跟低頻的控制力非常的優秀,整體音像輪廓鮮明,比起ECBA聲音稍稍染色;但染的恰到好處,人聲非常非常有感染力,但又不會過度昏黃暖厚。音像分離度非常好,不得不說以此價位來評比(日本購買,退稅,請人帶回,多加600台幣超重費以及人情無價XD)真的CP值破錶!整體做工水準非常高,又重,秤斤賣都不虧錢XD 以我自己的標準來說可稱的上是非常理想的搭配!
再說ECBA,在聽過p700u前,我認為ECBA推SEM1相當好,但不知道有多好?比較過p700u後才發現 ECBA的聲音真的比晶體機還乾淨透明,速度更快,這兩台的聲底很有趣的恰巧跟一般的印象相反:p700u聽起來像管機,ECBA聽起來卻像晶體機!ECBA底下的SEM1非常接近中性,但因低頻比較多的關係,卻又跟HD800的那種潔癖中性不一樣。
照理說低頻多聲音暖,應該聽起來會慢會略糊,但SEM1卻又不是。它的分離度好,細節多;因此縱然低頻多,但人聲與音場中的所有細節卻又懸浮在空間裡,高頻也明亮的延伸。因此說SEM1聲音暖卻又不盡然,在適當的搭配下,是可以維持一個平衡度很好的聲底。
ECBA下的SEM1比起p700u來說透明度再高些,音場也再大些,音像大小一樣,但低頻控制力略輸p700u;後者能給出更好的權威感。細節再生上,ECBA很明顯的比p700u在微小動態上的表現更好,這是個很弔詭的現象!管機先天上噪訊比就是很難與晶體機來比拼,但這次的同場比拼明顯的聽出ECBA在人聲的尾韻以及停頓後接續下句的轉折上做得比較足、比較連貫。p700u有種最後的弱音被切斷的現象。
其中的差異在其他耳機上也許沒那麼明顯,但SEM1卻很確實的傳達了這樣的細節。舉個例子來說,穆特跟庫特馬舒在DG一起合作的貝多芬D大調小協(DG 477 633-2 SACD版)裡,先前用HD800來聽,微微的在樂曲小音量的時候會聽到一種發力時淤積在喉頭的聲音,應該是穆特運弓時所發出的。但用了SEM1後才發現這聲音是跟著曲子進行時如影隨形的一直被麥克風收進去,非常清晰於耳。當然聽音樂不是在聽背景雜音 這邊只是要說明SEM1雖然低頻豐厚,但卻沒有遮蔽了這些本來就在錄音中的細節,也讓再生音樂的說服力更高 ECBA在這種微動態的表現上是可以幫SEM1加分的。
以擴的方面來小總結,我會說以聲音表現絕對值來說ECBA還是略勝p700u。但以p700u僅僅是ECBA後面四位數的售價來說,p700u與SEM1間的化學效應已經能讓人忘懷兩擴間表現的細微差別了。
(線材待續)
run了一陣子,有比較開闊,但低頻的量還是過多。原廠平衡線更慘,聽起來相當慘白,沒什麼音樂律動的感覺。
換上TWau後一切改觀了。我的VE6 XC就是搭Twau,所以我對TWau的個性很了解,run透了的TWau基本上會像山泉水一樣清澈少雜質。細節情報量超多,沒有特別頻段會被過度強調,一如一般的銀線凝聚,但這鍍金層讓TWau沒有一般銀線的尖刺鋒利,甚至在低頻上也不會貧乏,微微的染點甜味。搭在過於中性的系統上可能會嫌無味,但搭在如SEM1上,一如我所預測的,非常互補!低頻收斂到可以接受的量感,中頻持平,高頻稱得上滑順,細節量比原廠線再多,透明度又再提升,與HD800齊驅或更好(看系統搭配) 。音場比原廠線再大些,但不多,原廠線在音場上的確優異。
比起HD800 SEM1像在音樂廳的前五排甚至是在側邊或後方的Podium上以極近距離的感受樂團的衝擊,HD800像是在一樓中段或二樓前段的距離,較為旁觀的視角來觀察,這是兩者在呈現方式的最大差異。除此之外,我個人認為搭上TWau後的SEM1在所有素質上已經超越了HD800,更像在聽兩聲道般的感受。
兩聲道與耳機最大的差異,我認為除了音場外,就是低頻的詮釋方式。兩聲道的燒友無不是在空間能吞吐的限制內將低頻量極大化,如此才能撐起場面感,中和高頻在硬調空間中可能的雜刺感。而主流耳機卻多偏重中高頻與細節上,視過多的低頻為洪水猛獸。而SEM1在適當的調教下,卻能給出跟兩聲道一般幾乎是正三角形分布的三頻,高質感的低頻營造出了耳機少有的包圍音場。
DHC方面,不同於一般的銀線,DHC在中與中低頻似乎有特別加強,因此同樣的系統中,DHC聽起來是比TWau更生猛,能量感更強。對我個人的喜好,DHC如此的特性搭ECBA比搭p700u更互補些。比起TWau,DHC在音像上比較沒那麼俐落,有些朦朧的感覺,低頻對我來說還是稍稍多些,但好處是權威感更佳,聽起來比較爽。高頻帶點攻擊性,有點U型調音的走向。音場上DHC比TWau小些,細節上因為音像沒那麼俐落,因此有點被遮蔽的感覺,但這是搭SEM1跟TWau直接AB Test的結果,並不代表搭上其他以細緻見長的耳機TWau會占上風,一切還是看系統走向來搭配才是正解。
線材小總結: 我會說以SEM1的個性上來說,TWau如此清澈纖細的個性會是比較互補的選擇。另外可以很確定的一點是,原廠線聽一聽走向就可以收起來了,幫SEM1找條好線比找好擴更重要!這是我衷心的建議!
當然,市面上還有太多我沒聽過的after market好線以及好擴,我只是先拋個磚,希望有搭到其他適合選擇的用家也能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