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h556629 wrote:
我說滑大阿...
在自己喜愛的領域高興就好
"尊重、包容、友善"

何必出來戰別人呢.......(恕刪)



確實是這樣沒錯 只是我一直這樣覺得 高興喜歡什麼都是個人的事 哪怕是離經叛道 違背社會善良風俗 那也跟我無關 所以這點我是不會去批判的 而來這邊發表文章有些只是就現況描述 提供相關建議 我想我並無惡意 相反的更多時候都是給予幫助和鼓勵 例如本人最擅長的古典音樂領域 之前都已經花相當多的篇幅介紹 相信板友們或多或少都有學到一些 我認為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 畢竟要玩音響耳機相關 古典樂欣賞能力若提升 對器材鑑定絕對有助益 而本人這邊也承諾過 古典專業上的問題只要是我會的一定盡力解答 且一些剛從流行要轉古典的新手 也不要擔心沒有學習方向 曲目部分都已經找好了 個人一直推薦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日前也已完成相關研究 加上目前合計已有13個版本收藏 是以無論是要針對作品本身 還是錄音方面對器材的影響相關疑問 都歡迎隨時提出

畢竟台灣的耳機論壇長年是以J-pop, ACG為主流 所以板有們討論的範圍 需求都集中在這類型音樂 畢竟都是同好 久而久之彼此間已經有共識 或早習以為常 且因為比例實在過高 便有點逐漸朝向類似「個人板」發展 有些管理風格甚至會變得有點「一言堂」式 導致就是有相同喜好的才有辦法進入這圈子討論 一但有人誠實說出內心的想法好惡 自然很容易遭到誤解打壓 這當然是比較不好的現象

其次就是耳機論壇會員年齡層也確實偏低 極少部分可能就是家裡環境不錯 有能力組高檔系統 相對造成其他大多數中低階玩家 很容易讓他們產生羨慕景仰之情 進而尊奉他們「大師」 畢竟年輕人很多都還是在學學生 經驗方面確實較不足 板上又極度缺乏資深音響前輩提供意見 看很多討論講沒什麼重點 底下一群人就是閒聊搞笑 整各討論區反到看起來像是學生社團一樣 沒什麼專業地方值得參考 且因為沒有專業人士強勢介入 廠商變乘機大行其道 看很多文章都是來賣東西 開一堆假帳號自己回自己 製造熱銷假象的...會有這種現象我覺得是耳機板眾多板友自己造成的結果
Tonyli181 wrote:
大家都只是把他當作小丑作弄罷了!...(恕刪)



不同意你這種看法... 不過我是覺得會有這種想法 主要可能還是因為耳機討論區 長期觀念過於封閉 資迅不夠多元導致 喜好的音樂類型又過於集中 很多人甚至不曉得耳機板會有其他音樂欣賞者 但這是非常奇特的現象 因為在台灣音響界 從早期雜誌社許多前輩 到現在資訊網路化仍大力推動古典音樂文化進入音響領域 所以儘管是非市場主流音樂 但仍能在討論中占有一定比例 確保網站及雜誌維持一定專業水平 反觀到了耳機板整個看起來就是雞飛狗跳 活像來到兒童樂園似的嘻鬧 完全感受不到絲毫專業素養和嚴肅態度 普遍對專業文的接受度也低 平時看板主要就是哈拉閒聊性質 一般用家正常心得文少得可憐 少數經濟條件比較好的 十幾萬幾十萬的系統花那麼多時間在搞 也寫不出幾行有用的文句描述 在這種前提下 自然只會造就一些等著看誰笑話心態的人

反正要講專業一定不行 多數耳機玩家的系統等級也不倒能進行深度專業探討的程度 選擇的音樂類型和錄音方式又不利高階器材表現 當然最主要的就是大部分的人聽感其實都不太好 真要讓他們發表心得也只是造成更多的誤導而已 畢竟要講音響相關的心得文 當然首選還是以古典音樂為主的才有參考價值 但也不能因此去否定不懂古典古典音樂的人 或其他音樂類型 而是人的問題是可以改變 不會的可以學 可以嘗試 慢慢累積經驗相信時間一久多少會有幫助

至於業配問題早以普遍存在 許多看板都有 唯獨耳機板會出現比例過高 大於一般使用者的問題 一方面是耳機玩家本來就是不正經的態度 也沒有想要進行專業討論 廠商自然很容易乘虛而入 利用此平台 藉機推銷自家商品 或許有人會想 看板就沒什麼人氣了 來宣傳有意義嗎? 但我想話不能這樣講 反正打廣告又不用花錢 只要文章po出來 總有機會碰到剛好有需求的 能加減能賺到一些也好 所以要杜絕這種現象 最好的方式當然就是耳機玩家本身專業素養要提升 不要讓惡質廠商有僥倖的心態可以在這邊混:「無法訴諸專業就訴諸動漫」... 好好一間公司竟然把整個營運計畫重點 交給幾個可愛小孩子模樣的動漫人物上?... 這種企劃也真是夠大膽的了


R式分享 wrote:
並沒有哪個版本「錄」得好不好的問題

只有詮釋角度問題...(恕刪)


不認為是這樣 錄音好壞當然可以比較 在行家之間 差別只是在標準可能略有不同 這牽扯到個人的古典樂鑑賞力 欣賞資歷 和最重要的現場音樂會經驗 譬如說個人最擅長的 大編制管弦樂聲樂歌劇類作品 相關唱片也聽的非常多 相對的這類型的錄音鑑定準確率會較高 但面對像器樂曲 如鋼琴 小提琴等獨奏類 有可能學過該項樂器的人判定會比較準一些

而一般面對大型管弦樂錄音作品 我認為最基本的考量重點是各聲部「平衡度」和「分離度」 舉例來講 以樂器定音鼓的聲音 如果是「正確錄音」通常會被壓縮 或是退到很後面 原因在於 定音鼓聲部音量較大 很容易破壞整體平衡 所以錄音師通常必須做這種調整 但若是聽現場演出當然聲音不會壓縮 平衡也不會因某個聲部較突出而被破壞 至於原因在哪我想在耳機板肯定是沒有人想過 畢竟耳機板都是聽流行歌的 特別是以日本流行歌為主 並且是日本流行歌中的動漫歌中的女聲佔多數 他們比較關心的還是這女聲聽起來舒不舒服 順不順耳而已 講古典樂應該都沒興趣 反正也不可能去聽 但我覺得這都是個人選擇 問題是不要只會聽流行歌寫評測還什麼音場定位的賣弄一大堆 這些我想這應該是沒必要的

且古典樂錄音鑑定要考量的地方非常多 如果本身沒有足夠的經驗 能夠舉例樂曲內其中段落詳細說明 若只是含含糊糊說個大概印象 或是看網路上其他人抄來抄去的資迅 我覺得這會比較沒有參考價值 至於詮釋角度是另一個問題 這部分就比較看個人觀感 不像錄音鑑定這樣 行家彼此間還有基本幾項共通標準 但換作是耳機板看這些玩家常在講的 標準就一個「女毒」 況且這些流行歌曲 往往可能一個歌手就只有一個版本 同一首歌很難再有其他錄音 所以耳機玩家間也很少在對錄音好壞做鑑定的 一般來說就是固定只首歌測在不同耳機和器材上的表現 不過通常也不會寫得很具體就是了

pariah.T wrote:
確實是這樣沒錯 ...(恕刪)



拜託你別毀了一堆本來有機會進入古典世界的人的興致

尤其是貶損ACG來褒揚古典樂的言論

之前有位朋友,好不容易讓他對貝多芬和馬勒有興致,結果你文一發,他對華格納完全沒興致了..............


82GTS wrote:
...(恕刪)



抱歉害你文章被回收
下次會留意表達方式

再次向您誠懇致歉
a26490541 wrote:
一個連MP3跟FLAC都聽不出差異的在這裡高談音質講究論
真的是上半年最好笑的笑話...(恕刪)


抱歉讓您失望了 未來會再充實相關知識 並感謝您的指正批評

確實是好笑 也曾在耳機板有玩家發表文章 還特別強調自己是「木耳聽感」 這其實是很奇怪的 因為既然都說是自己是「木耳」了 那發表的聽感心得又有什麼參考價值? 或許乍看之下可以解釋為發文者謙虛之詞 但在我看來根本是自我保護的心態 也就是經不起考驗和檢視 一但遇到有人提出質疑 是不是就可以用這當藉口迴避? 我是覺得與其這樣那文章還不如不要發 更何況聽來聽去一定又是一些耳機板熟悉的日文歌 動漫歌 流行歌... 相關的心得都看過很多 且所謂的「木耳」也不少 要換作是我就不愛看了

不過雖然常看我文章會覺得我聽感好像很好 也確實是這樣沒錯 但我卻不曾用「金耳」來形容自己 原因是在於 當聽感好到一定程度 在跟水準相當的燒友交流意見時 會知道人各有所長 沒有誰是什麼都很厲害的 要看個人專精和擅長的項目 像我個人裡所當然就是強在古典樂的部分 其他一部分例如爵士 西洋流行 電影配樂類和少量其他地區流行 幾乎沒在聽就不太評論 且因為不愛聽當然也就不太去參考那些意見

至於耳機板比較特殊 廠家業配一堆 開假帳號裝新手問問題諮詢意見 實則為自家品牌產品增加曝光度 主題底下也是一堆假帳號在那邊自導自演假裝討論裝熱絡 所以扣除這些 真正實在的開箱的文字敘敘都非常少 有的話也是講一些沒用的 重點其實就是在炫耀 而且如果是年長資深大師級耳機玩家出手的就真不簡單 明明就是炫耀都可以擺出一副淡定的成穩的姿態 當然遇到刁鑽問題一樣就破功 只能視而不見了 畢竟就是裝腔作勢而已吧 而一些年輕學生族群可能其中有家庭環境好的 買了很貴的客製化耳機 搭配十幾萬的隨身聽 聽著心愛的動漫歌曲 在開箱分享時 都會故意把隨身聽畫面換成喜歡的動漫美少女專輯封面 再來拍照po文 也沒什麼可參考的內容 意圖其實都很明確 就是想在同好間證明 同樣是聽動漫歌 我用的配備就是比你好之類的想法... 所以這類的文章我認為看看笑笑就好 千萬別認真就是了

R式分享 wrote:
a. 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 DG
b. 夏伊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00年錄音 DECCA
c. 拉圖指揮伯明罕交響樂團2004年錄音 EMI
d.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DECCA
e.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91年live LPO


個人認為「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 DG」錄音效果較好
「夏伊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00年錄音 DECCA」相對較遠一點
不過錄音時代不同、收音器材不同、聆聽系統不同,所以這比較意義不大。

不過這應該是要比較這五個指揮家詮釋風格的異同,才有意思

蕭提處理風格較有魄力、大開大閤
拉圖個人風格鮮明,中規中矩

順帶一提,小弟最喜愛的詮釋版本是伯恩斯坦指揮維也納愛樂
錄音質感最好則是馬捷爾指揮愛樂管弦樂團~~~...(恕刪)



1. 如果是這五個版本要選的話 我會選 "b" 比較好 原因在於此版合唱人聲退到較後面 保留較大的空間感 因為音量比較大的聲部如果沒有控制好 很容易對整體平衡造成破壞 所以依這標準最差的我會選 "e" 就是因為平衡調整較差 也就是我依職強調的 鑑定大編制管弦樂聲樂作品 「平衡度」是最基本也最優先的考量

至於a版並非不好只是人聲失真度實在有點超過 c版有點凌亂但平衡還好 d版動態壓縮大聲音偏亮偏刺 比較要留意的是蕭提這個版本 網路上現在還看得到有人以為這版是發燒錄音 事實上這認知是錯的 也顯示此人資訊太舊 就我的經驗這版本很多地方在我聽來 都沒有發燒錄音該有的特質 很有可能是 80年代以前 馬勒第八還沒那麼多錄音版本 此版因為是錄音室製作 蕭提又是大師級指揮 所以評價為"當時的"發燒錄音 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我捫現在聽得到的版本都是重製Remaster過的 為符合中低階系統需求所作的調整 到底最初的版本實際如何無從得知 且比較也不是全無意義 至少就專業上的建議可以依用家系統等級給予建議


2. 詮釋風格看個人喜好 我認為c版 拉圖這個版本是最差的 不過不管是在台灣還是全世界的古典樂迷 馬勒交響曲都是很受歡迎的 但有幾首例外 尤其是第八號 不要說是台灣 全世界有能力鑑賞這部作品的古典樂迷都很少 而我個人不但是能專業鑑賞而已 舉凡版本比較 錄音鑑定亦相當有自信 甚至能夠在沒有任何音樂學理專業知識的條件下 獨立完成第八號交響曲的研究 這點可是非常不容易的


3. 馬勒交響曲全集目前比較期待的是伊凡費雪(Ivan Fischer) "Mahler Symphonies series"這個系列的SACD版本 現在只剩第七和第八號還沒完成 看起來應該是有企劃有把整套錄完 總而言之我認為DSD的技術是有利於大編製作品錄製的 其次是DG曾經發行過的4D錄音 同樣的技術拿來作流行歌根本大材小用 就人聲是真的是能作出多少細節 更何況很多流行歌SACD專輯也是從PCM下去轉的 畢竟現在還有哪家公司會跟發燒友玩原生DSD? 拜託作一套專輯成本多少? 要賣幾張才能回本? 換作任何人做老闆都會考慮流行歌還是mp3最實用 更何況就事論事 mp3用在一般流行歌本身就沒有瑕疵 在耳機版看很多玩家在那邊故作挑剔狀只是怕人家以為他不懂而已 我會建議在耳機板觀看他們表演之餘 還是多詢問一下音響前輩的意見會比較好


4. 伯恩斯坦的錄音是60年代的 當時的技術不利大編制作品錄製 所以動態壓縮過大導致平衡必須被破壞 聽詮釋或許可以 做為器材測試就不適合了 而馬捷爾的錄音應該是不錯的 但補充一下這版本台灣代理商定價過高 且今年3月已改低價版 15CD國外網路價33.75美金 台灣沒進口還高價版繼續賣 所以要在台灣買的人最好再考慮一下

Funny2Face wrote:
listen without prejudice
....
聽音樂,是為了尋找感動,電子樂實驗聲響、舞曲咚滋咚滋、瑪丹娜、爵士、嘻哈、李宗盛、Blur,都給過我強大的感動。
....
結合了日本與非洲傳統打擊樂器、電子樂器、大編制樂團、百人大合唱,
有女巫與僧侶的咒語、峇里島民俗樂曲、梵文吟唱、青森縣祭典現場錄音、電子鍵盤實驗聲響
傳達出電影中的未來世界觀、東洋宇宙觀、生命與信仰等課題,...(恕刪)



1. 確實是如此 同意您講的觀點 「音樂必然是關於選擇」 只是我們既然是身處在音響相關的耳機板 在討論器材時 對於音樂類型及錄音版本的挑選就變得非常重要 也就是我一再強調 不要去用那些打從一開始錄音製作就不好的 不適合做為評測的音樂唱片 可以仔細看我之前的文章 我從頭到尾沒有批評任何音樂 都只是針對錄音和製作適不適合拿來測試器材在講 這點可以再確認

2. 要能完全感受"宇宙觀、生命與信仰等課題"的 我會推薦你欣賞馬勒《第二號交響曲》 這比你那「光明戰士AKIRA」原聲帶「Symphonic Suite Akira」至少強100倍 也是大編制附合唱管絃樂曲 或許可以這麼說 如果《第八號交響曲》可以讓你聽到宇宙間天體運行的聲音 那《第二號交響曲》則是能使你參透生與死的價值

馬勒在這首交響曲裡提出了幾個嚴肅的問題:「什麼是生?什麼是死?我們的存在又如何?這只是一個令人困惑的夢?生與死也有意義嗎?」 並且他本人也很有自信的說:「如果您對人生的意義有什麼懷疑,聽完我的復活交響曲,您就會找到人生的答案。」....當然建議是一次聽完

但對各位來講可能有些困難 可以先參考終曲合唱 這可是交響曲史上最感人的篇章之一 且之所以如此震撼人心是因為它具備一切「感動」的要素 而這是偉大音樂藝術的價值所在 強烈建議一定要仔細聆賞

1:28:04樂曲先以女高音及女中音重唱起頭

O Schmerz! du Alldurchdringer! (啊,無孔不入的苦痛,)
Dir bin, o Tod! du Allbezwinger, (我已脫離你的魔掌!)
ich entrungen! (啊,無堅不摧的死亡,)
Nun bist du bezwungen! (如今你已被征服!)
Mit Flügeln, die ich mir errungen, (乘著以熾熱之愛的動力贏得的雙翼,)
in heißem Liebesstreben werd ich entschweben (我將飛揚而去,)
Zum Licht, zu dem kein Aug gedrungen. (飛向肉眼未曾見過的光!)

.... 接著進入本曲最大高潮處

1:28:44
Mit Flügeln, die ich mir errungen (乘著以熾熱之愛的動力贏得的雙翼,)
Werde ich entschweben. (我將展翅高飛!)

1:29:42
Sterben werd ich, um zu leben! (我將死亡,直至再生!)

1:30:10
Auferstehn, ja auferstehn wirst du, (復活,是的,你將復活,)
mein Herz, in einem Nu! (我的心啊,就在一瞬間!)

1:30:42
Was du geschlagen, (你奮力以求的一切,)
zu Gott wird es dich tragen! (將領你得見上帝!)


其實就欣賞難度來講也並不困難 畢竟是寫給合唱團唱 只是不知道你在聆聽這首曲子過程中 有沒有一種內心百感交集 千頭萬緒湧上心頭 眼淚似乎要奪眶而出的感覺 如果沒有的話表示可能對音樂的感力較差 不過這確實是看個人天份 比較難靠後天訓練 希望這樣有幫到你入門 不過個人目前馬勒全部交響曲最精通的還是第八號 真的不誇張整首交響曲90%以上的句子都可解 若你有興趣想學 有任何需要協助也歡迎隨時提出 謝謝

Dofen wrote:
那太妍的歌你又怎麼解釋??
拜託你 一個把時間和金錢都花在古典的人
你能對太妍有多少了解?不要把不了解的東西直接掛在頭上 懂嗎?...(恕刪)


1. 太妍給我感覺確實是相當漂亮相當有魅力的韓國女子 歌唱實力在當地深受肯定 專輯製作也有一定水準 但比起外貌我更看重的是她在音樂方面的表現 所以並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 只不過在古典音樂推廣發展不夠普及的國家 社會大眾往往會對古典音樂產生許多錯誤認知 例如女作家林奕含在過世前一天還念念不忘要聽太妍演唱會 在臉書公開徵票:

結果在其他討論區居然看到有人留言表示 說什麼...一個文學作家怎麼會去聽那種「俗不可耐」的演唱會?... 這點個人深深不以為然 也很好奇那位仁兄平時都聽哪些音樂 憑什麼批評人家演唱會「俗不可耐」? 我聽古典這麼多年也未曾這樣批評過流行樂 畢竟以我這樣藝術水平的高度來看 所謂的流行音樂本是一家 難道說同一首歌換上英文歌詞 找西洋歌手來唱 就會變得比較「高級」 不再「俗不可耐」嗎? 還是說照這標準 文學作家就非得上音樂廳 聽古典樂才配得上自己的「身分」 才顯得有「氣質」 那我這種出身卑微的勞動階層 給人家做奴才的 聽古典樂就是假掰裝高級? 就理所當然應該去聽那「俗不可耐」的演唱會嗎?...諸如此類的觀念真得非常要不得

2. 不過話說回來 流行音樂本身在製作上 確實就是會限制音響器材的發揮 特別是在高階系統更明顯 因此一般不建議做為主要評測項目 可以看那演唱會表演也是整場鬧哄哄的 觀眾們個個情緒高漲high翻天 相對的在音響效果上會採用電子樂器 並強調讓聲音推力表現更強 重低音更猛 而歌手的音量則必須加大到足以與背景音樂及現場噪音抗衡 在這前提之下 是沒有辦法鑑定音響的音質和音色的表現 所以為什麼音響界前輩都會建議要訓練聽感還是要以古典音樂的現場音樂會為主 學習器材鑑定最好是在類似音響展準備的視聽室 而非那些流行音樂的演唱會 原因就是在 從最初的音樂製作方式兩者就不同 連帶對錄音成果造成影響

一般來講 古典樂錄音講求原音重現 所以必須真實樂器現場收錄 製作時也會以較高階的系統做鑑定 流行歌則完全相反 除了不講究原音 大量使用電子合成樂器音效外 測試時也是預設一般低階音響系統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時常看不明白 耳機板這些大師級玩家 怎麼會都已經到幾十萬系統了 還在用一般普通低階系統用家平常在聽的音樂做器材測試 而且還能擺出一副理所當然 從容不迫 慢條斯理 謙虛客氣 成穩和善... 的模樣 總之整個看起來就是異常奇怪 超級淡定 不食人間煙火的模樣 然後在遇到有新手求推薦的時候 莫名其妙的又搬高價器材的出來講 也不詳細說明原因 這點真的也是相當不可思議的 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刻意自我塑造出來的假象 企圖透過這種方式給自己提升到一定高度 可偏偏又沒什麼本事 所以一遇到問題就迴避閃躲 視而不見

然而我始終相信 在音響領域裡 要證明自己比別人好 不是透過高檔器材和高價音樂檔 可惜耳機板因為整體平均專業水平不足 致使亂象叢生 除了長期大量業配假開箱充內行 實則廣告洗板外 高階用家本身也沒有辦法透過自身系統優勢 發表具備說服力和公信力之觀點 只知道拼命花大錢堆器材以襯托不凡品位 於是耳機板最終淪為炫耀平台 和動漫迷動漫音樂聽感交流園地 這點確實令人遺憾
tacoseer wrote:
滑大師花了好幾個禮拜才能找到資料,結果還答非所問,扣除腦補與自大外,沒有任何內容。....(恕刪)



抱歉造成你的不快 不過這邊還是要補充一下 其實出題不是在考試 純粹就是經驗知識交流而已 研究古典音樂有趣的地方就在這 畢竟玩音響的人還是多少需要古典音樂作為鑑定器材使用 有機會再更進一步透過音響領域深入音樂世界 讓視野更寬廣 心胸更開闊也是好事

以上一點意見參考 謝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