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haoah wrote:
+1
這傢伙應該是上夜班太無聊.....(恕刪)


感謝您的關心 不過我通常下班平均到家時間大約在八九點左右 並不是你以為的夜班工作

但可以這麼說 如果將天下人依才能做區分 我大概會歸類在「蠢才」和「奴才」這一塊 所以生活會很辛苦 每天心情都很不好也是必然 畢竟像我這麼沒出息的人 無法從事那些輕鬆錢多又體面的工作 但這愚蠢和失敗不能怪別人 只能說自己命不好 上天沒給我一對好父母和好的運氣 且在人生經歷過一連串的失敗 痛苦和挫折後 整個人變得更顯窮困潦倒 沉默寡言 在一次偶然遇到多年不見的朋友 在得知我坎坷的遭遇後 都很訝異怎麼好好一個人 如今竟是愁容滿面 憔悴不堪 一種彷彿歷練過人世間所有苦難般的蒼老模樣 深覺替我感到悲哀...

所以我講這個主要是要告訴大家 古典樂欣賞能力與一個人的「智商」「人品」和「成就」並無絕對關係 我怕各位會誤解以為我是一個很聰明的人 事業很成功 所以要特別強調 聽古典樂並不會讓你變聰明 學習能力提高 行為高尚 前途光明等...

一般人總以為聽古典樂的人有修養 是因為確實大多數的古典樂迷 出生家庭環境都不錯 父母也都受過良好教育 在社會上從事的也多是一些體面高尚工作 能從小培養聽古典樂的關係 有些則是本身就是音樂世家 父母就是從事音樂藝術相關職業 因此出生就帶有遺傳基因 外加從小耳濡目染之故

所以通常我會將古典樂迷的成因分三類:

1. 基因

2. 教育/訓練

3. 天才


也就是說上述三樣條件一項都不是的 就基本上不會成為古典樂迷 而我個人是屬於第三種 也就是「古典天才」這一類 因為我對於古典音樂欣賞方面的天賦可說是與生俱來 家族成員中也沒有像我這麼有古典音樂天分的 所以跟遺傳基因無關 後天的音樂教育訓練對我這種中低收入家庭更是不可能 所以我會比較傾向相信「天意」 是上天註定要我會聽古典音樂的 我也很難去形容或分享那種欣賞到喜愛作品的狂喜激動之感 反正我就是天生對音樂旋律極度敏感 且偏好大編制多聲部也就是「音樂織體」比較豐富的那種作品 換句話說 在古典音樂鑑賞方面幾乎無所不能 所有作品都能欣賞 且完全不須透過教學就能聽懂 可以說在古典音樂領域裡 從巴洛克到現代 到目前為止在我聽過的作品裡 還沒有一部是讓我感到所謂「困難」的 而正因為我有古典音樂這方面的優勢 使得在音響 耳機器材鑑定上 能夠提供比較多元方向 與專業意見參考

不然像現在行動影音板 包括其他耳機論壇網站 基本上大部分的主題和言論都已被商家掌握 其中耳機板又因為確實比起兩聲道有市場 且組成成員又普遍缺乏專業 又多是學生年輕族群 遭到廠商話術誤導的情況特別嚴重 常見的手法有幾種:

1. 假帳號自問自答: 就是先申請一個假帳號A 且通常為取得耳機玩家信任 會將大頭貼採用動漫美少女圖像 然後拋出幾個問題 可能是先說在哪個網站看到什麼新產品 假裝詢問意見 或甚至就簡單丟一句 什麼產品款式型號評價如何? 接著底下留言就開始玩 一堆假帳號就開始輪流吹捧 或是藉故閒聊扯東扯西的增加主題置頂曝光度 讓不知情的人路過 以為在討論什麼熱門商品 接著就順著勢把主題做大

2. 相同商品短時間內密集開箱評測文: 也是廠家委託代理商請寫手開一堆帳號輪流寫評測 可能一個寫手分兩到三篇 在討論區密集出現後 再搭配合作店家授權經銷商其它通路宣傳 製造短期熱銷假像

3. 動漫美少女代言: 某些低階開箱文寫手 連寫評測要排板拍照還嫌麻煩 乾脆動漫人物公仔排出來 直接把要推銷的耳機或線材纏繞在上面就好 畢竟這些模型公仔在動漫世界視同「精品」 一端出來自然能吸引到動漫迷的目光 至於隨身聽的話 就是把畫面刻意切到有動漫美少女的專輯封面 如此也能造成類似的效果

總之要避免讓耳機板這種業配現象持續惡化 沒有別的辦法 只能訴諸具有專業性質的古典音樂 當音樂鑑賞力提升時 相對的在音響鑑賞力也會提升 廠商的惡質銷售手法自然沒有發揮的空間 且必然會遭到抵制 這也是我個人期許耳機板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


煙虫 wrote:
沒想到這棟樓竟然還在蓋!

回了一大串還是離開不了「女毒」字眼、這個毒那個毒,然後還是一樣「流行皆下品,唯有古典高」的自我膨脹。...(恕刪)


1. 行動影音板很多樓都蓋不高 追究其原因 扣除廠家例行業配 主要還是參與討論者本身音響專業方面的不足 很多主題到了後來就剩固定幾個帳號在繼續閒聊 講來講去也都是講一些阿巴桑在菜市場買菜的事情

譬如最近看到一個討論串 討論到後來變成在講線 可能一個帳號會問: "大大都用什麼線?" 然後另一個帳號就回答說 "啊..我買了很多線..."等等... 諸如此類的 一堆無意義的回文 旁人也有看沒有懂

一些高階玩家之間談話更是有趣 感覺就像貴婦團逛精品店喝下午茶一樣的購物心得分享 一下我這個不便宜... 那個好幾萬... 開口閉口總不離那幾個高價品牌器材 然後心裡暗自竊笑其他人哈哈一群窮鬼...但其實這種心態很不健全 針對這點我必須要說幾句公道話

一來 耳機玩家本就多是學生年輕族群 有些還要打工賺學費 一些資深大師級玩家都三四十歲以上的社會菁英份子 工作多年累積不少積蓄 組個幾十萬耳機系統當然很容易 問題是學生族群看了只有羨慕的份 畢竟兩者之間條件本就不同 用這種方式羞辱這些年輕人我認為很不可取

其次高階玩家中有少部分確實是家庭環境比較好 可能同為學生身分但光隨身系統就可達數十萬 問題是不管怎樣 這些高階用家跟其它中低階用家聽的都是差不多的音樂 通常不外乎J-pop ACG... 聽感也大同小異 開箱心得文都是在介紹 不然就是在炫耀 內容乏善可陳 有講等於每講 這時就很容易在內部產生矛盾 中低階用家就會想: "憑甚麼這些高階用家聽感也沒多好 跟我聽的音樂也差不多 但它的系統可以用比我好" 於是就很容易產生了一種仇富的心態 思想上可能會更趨於偏激 消沉 逐漸對參與討論失去興趣 進而導致網站人氣低落

但唯一不會受影響的當然就屬廠家和店家了 反正開放式空間 廣告又不用錢加減利用一下 所以現在除了例行業配以外 很多標題說是「心得文」的 其實也是店家在為自家做宣傳 最常見的就是在文中公開店家名稱後 並明示店內提供視聽系統等級多好 服務多讚等等... 吸引玩家前往 這也是為什麼我現在都不太相信這些文章的原因就在此 所以才會想藉由這主題 站在鼓勵協助的立場 推廣介紹古典音樂 針對任何疑問 需要專業上的建議等...都會盡全力給予協助 能幫忙的我一定不會拒絕 畢竟讓大量的古典音樂進入耳機論壇 是目前看似最能改善耳機版現狀最好的做法


2. 「女毒」本來就是耳機板開板主要基礎之一 關於這點我在先前文章已解釋的非常詳盡 有時間可以參考看看 簡單講 大多數耳機玩家入坑都是因為本身是動漫迷 喜歡看動漫片 且動漫片裡的虛擬人物 小女孩模樣的動漫美少女 正是動漫迷的最愛 且由於虛擬世界最能充分發揮想像力 越看越喜歡自然深陷其中 於是動漫商目的達到 便聯合廠商開發周邊商品 及唱片公司發行音樂專輯 也就是以動漫美少女為主題的動漫歌曲 而有了這些動漫相關音樂 就衍生出愛好者在欣賞過程的聽感體驗比較 並以「毒」做為衡量標準

因此「女毒」就是來自動漫美少女 也就是我之前一直強調的關係式: 動漫(美少女) - 耳機 - 女毒 所以我會建議如果有非動漫迷剛加入耳機板 最好是先搞清楚這層關係式 才不會看到一堆動漫人物 動漫歌還搞不清狀況 雖然我總覺得動漫迷會習慣性的把耳機板當成是動漫音樂板在玩 一旦有其他古典以外的音樂類型進入討論 很可能會產生排斥 但我覺得這情形可以透過古典音樂淨化 能將人心提升至更高境界的特質 加以調和其衝突

不過在流行音樂界其實也很常這樣操作 也就是先塑造偶像讓人喜歡著迷之後 自然就會去購買相關產品 而「音樂」本身是很好的媒介 再透過音樂結合舞蹈 就能在舞台表演引起注意 或是利用網路的便利性 線上串流大量分享 以達成宣傳造勢目的 和動漫人物差別就在於一個是現實世界 一個是虛擬世界

但這也是很有趣的現象 因為人在狂熱狀態下 現實與虛擬時常會分不清楚 我認為這是一種「白日夢」狀態 在這種前提下所做的評論 我不認為有任何客觀因素在 所以才會一直強調古典樂的重要 畢竟只有透過古典音樂藝術中的「理性」 「客觀性」「專業性」等...才能解決這些心理上的矛盾 也是古典樂在音響領域如此重要的原因



煙虫 wrote:
現實就是:滑大師自己都在講什麼無損即有損,連【類比】【數位】訊號都搞不清楚,就在扯黑膠就是MP3的神邏輯,結果自己也是在聽唱片轉出來的數位檔,然後高談闊論音響效果、環境音場、樂器定位,音樂會一定是坐在皇帝位,然後心裡在竊笑著自嘆,連張老人家也比不上自己。...(恕刪)



3. 針對聽感部份我所發表的都是個人真實感受 流行音樂錄音 無論mp3 FLAC...無論有損無損 我確實是聽不太出來 且關於黑膠mp3 並非是什麼不切實際的神邏輯 參考《五月天 1st-9th 黑膠大碟》 mp3存入黑膠再讀取並非不可行 只是在技術操作上 這方面專業我不是很清楚 但可以確定的 流行音樂錄音 在揚聲器材喇叭或耳機不變的情形下 出來的聲音應該是一樣的 因為它原本就是同樣的東西 若黑膠要跟數位mp3聽出差異 唯一方是就是重錄 也就是針對黑膠版再重新錄音製作一次 當然很明顯這樣毫無意義 也不可能這麼做 且我也始終不了解就mp3這麼好的音樂格式 一些高階用家似乎都很排斥 不過就是流行歌而已 換成Hi-Res也是升頻加料 因為打從製作開始 它的走向就註定跟古典不同

另外知名音響店家負責人也曾說過: ...黑膠與盤帶對一般大眾與Hi-Fi/Hi-End是不友善的。不友善方面尤其是指操作便利性。尤其是黑膠,盤帶我們就不討論了,因為那是少數中的少數才有那樣的心力與金錢去玩這個設備,當然,連同黑膠也是,真要講究起來,會比數位還要龜毛且更花錢。...也很值得參考


4. 流行音樂是以電子樂器 合成音效及電腦軟體為三大製作基礎 主要目的是朝輕鬆 熱鬧 的「派對性質」在創作 所以在態度上不需太認真看待 且相對的在製作上並不會有太多音質方面的考量 例如使用大量的電子樂器也是為了在後端易於操控 加速後製時間 提高音樂商品的生產數量與進度 畢竟要像古典樂錄音使用真實樂器變數過大 無疑增加後製困難度 又或許可以這樣說 流行樂 很適合親朋好友聚眾同歡 畢竟在大音壓重低音背景下 演唱者儘管放聲開懷大唱 音質好壞如何不是重點 而這點跟孤獨內省具文化修養的古典樂 無論從欣賞態度和演出方式就截然不同 一種心靈上的聽覺響宴 另一種就只是舒壓式的情緒放縱 這只是個人人選擇的問題 無所謂對錯

但問題是在音響領域一但涉及專業探討 可就不能容許不懂的人拿著流行歌和裝模作樣古典樂誤導大眾了 就以「定位」一詞來講 之前還曾經看到過有高階用家用著高檔耳機再那邊吹說自己聽感很好.. 說什麼感覺好像身處在"音樂廳第幾排 做了什麼調整又變第幾排..."... 我這邊很鄭重的講 日後只要看到有人這樣分析器材聽感的 請直接無視他的文章 理由很簡單 講這話的人我一看就知道很少上音樂廳 甚至根本沒去過

因為我們講的「定位」是錄音時透過後製去調整的 也就是個聲部出現的位置 在使用者這端透過播放器材去成現 系統等級不夠所造成的結果相對會造成定位感的減弱 但器材端本身並不能改變後製的成果 所以很顯然的是有人不懂又要亂講誤導他人 或者想說耳機玩家都是聽J-pop ACG的 偶爾拿一點古典唬弄一下 殊不知有更厲害幾百倍的人在看

所以應該這麼說 如果要在音響系統裡重播在音樂廳座位上的感受 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手機+錄音APP自己錄 然後拿回家播來聽 那這樣「定位(座"位"的"位")感」就一定是準的 問題是在於 錄音本身會壓縮聲音 手機非專業錄音器材功能 且又是單點收錄細節動態自然受限 所以這才為什麼需要「立體聲」? 需要「Hi-Fi」? 需要「高保真」? 這些問題我相信在耳機板有半數以上的人回答不出來 因為透過「立體聲」技術能捕捉到更多音樂的細節與動態 及樂器聲音的自然音色 有了這些前製作業 後端在製作調整時才好加工處理 這便是「Hi-Fi」的基礎 在這之後 隨著器材升級再進一部講究 追求「高保真」的價值 這才是玩音響Hi-End的精神所在 不要一堆人拿著高階器材就要不懂裝懂 特別是耳機板的玩家 很多在音響方面的經驗都不足 一些廠商店家代表要推販產品 寫不出深度內容就照片拍一拍 技術規格填一填就好 評測的部分對沒把握的音樂類型就不要亂講誤導他人 並繼續灌輸錯誤觀念 這點是我個人一點建議 且因為很重要 是以態度必須強硬一些 如有冒犯之處請包含


5. 張忠謀先生我認為再一流樂團演出的音樂會經驗確實比我豐富 畢竟就我這樣的身分地位要欣賞一流樂團演出機會當然少很多 不過每個人機運不同 專精和強項也不同 像我個人在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專研程度 在台灣絕對能排到前幾名 因為我看過台灣馬勒協會會長林衡哲醫師寫的《西方音樂巨人─馬勒》這本書 理頭並沒有針對第八交響曲有深入分析 也在碩博士論文網找過 也就是台灣目前是沒有人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 或部落格網誌裡 哪一篇比我更深入的 且不僅是就作品內容而已 這點真的不容易 所以如果有任何質疑 都歡迎隨時提問 謝謝

所以請您將《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研究結果」與我們分享一下好嗎?

不要給我PO「幾分幾秒有啥旋律出來的研究」,只要是有聽過的人都寫得出來好嗎!

你排斥正統古典樂的「任何學術」,包括各種基礎專有名詞;不去虛心理解卻指謫我國沒有人有做過相關研究。

別開玩笑了,你當全國音樂系的老師都是混吃等死的啊

去讀讀盧文雅教授的著作《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吧!
請各位版友無視這串文

你一回文就是幫他頂文,爽到他而已

其實我很不想發文,因為也是爽到那傢伙,但不得不發

這傢伙每天複製貼上把自己文章頂起

他爽他家的事,我們只要當看小丑表演就行

看他能自慰多久

不要再回這串文

不要再回這串文

不要再回這串文

vivian93 wrote:
說了那麼多,結論就是,
其實你會的東西,只要是沒有失聰的人都會。...(恕刪)



這到未必 我天生就懂古典樂這點有什麼好爭論的 不過據我所知有研究顯示 真正的「絕對音盲」同「絕對音感」的人在比例都極少 所以大部分的人欣賞古典音樂簡單作品都是沒問題 且生活周遭偶爾還是有機會聽到古典樂 雖然可能都是一些片段 但看起來一般人也不會刻意排斥 不過個人感受力先不談 基本差別還是在「專注力」 這也牽扯到作品的演出長度 也就是說大多數的人能欣賞的古典樂曲 還是以小品居多 而我個人覺得在古典樂作品裡 以舞曲 進行曲 獨奏樂器小品 民謠會比較簡單一些 但是不是一定適合做為入門我就不清楚了 畢竟我沒經歷過這階段 事實上 我剛開始接觸古典樂沒幾天就開始聽馬勒了 不過那是因為家人剛好有在出版社工作 有一些看起來好像未經授權的雜牌廠系列CD 大約有幾十張唱片 收錄很多作曲家的代表作 其中馬勒的有選幾個樂章 而後來真正去買整套回來 是因為看了威納爾的 《馬勒》(李哲洋譯)之後 另外特別提一下 這本書雖只是入門等級 但在台灣古典樂界很有名 原因是它是最早期的介紹馬勒的專書 初版至少是大概民國80年前的事 所以很多資深老前輩最早都是看這本進入馬勒音樂世界的 個人是覺的不會像一般傳記只在介紹 對作品也有初步的分析 深入淺出 確實算值得一讀的

不過真正要理解古典音樂的藝術價值情感內涵 真的還是要人生有些歷練才行 所以雖然說聽古典樂不分年齡 但大部分會上音樂廳的還是中老年人居多 原因是年輕人大部分比較沒辦法耐著性子 正襟危坐的嚴肅的欣賞音樂 看過音樂廳很多小朋友 年輕學生也像是半強迫去的 或本身有在學音樂 所以看到有小朋友才幾歲而已就在聽古典樂的 不要大驚小怪 莫名其妙就冠以什麼「音樂天才」 「音樂神童」的稱讚 說穿了那些也不過是家庭環境好能早點接觸古典音樂 或學點樂器而已 難道長大以後能靠著謀生?

而我個人比較特別 我是天生就懂古典樂 天生注定就要聽古典樂的那種 不是遺傳基因的問題 也不是家庭環境的問題 確切原因我也不清楚 我只知道我人生很苦 天生輸家 一生失敗 明明沒經歷過什麼重大變故 卻總是意志消沉 一蹶不振的模樣 但好像也因為如此 所以我對音樂的感受力特別強 這點真的學不來的 只能說是上天安排 當然我也可以試著讓自己好過一點 快樂一點 但會不會因為這樣就喪失一部分對古典樂的超凡感受力和熱情呢? 這點真得很難講 只能說在「高貴的痛苦」與「廉價的幸福」間 換作是你會怎麼選? 不過雖說天意如此 就科學角度看 做為古典樂迷最基本的還是在專注力 和對複雜和聲的接受度 及能有效快速組織旋律解讀樂句 其次就是音響效果的分離度 能清楚分辨各聲部音色 然而很顯然一般人僅「專注力」這項就做不到 一場音樂會可能90%以上時間都在打盹冥想恍神 但換作是一般流行歌演唱會 同樣長度時間 且還沒中場休息 卻能整場high翻天 情緒高漲亢奮 原因為何? 其實就是音樂性質不一樣 古典音樂屬於藝術領域 它本身有基礎門檻在 具選民特質 會自動篩選聽眾 不喜歡的 聽不懂的真的勉強不來 至於流行音樂當然就沒什麼門檻限制 節奏旋律又極簡單 任何人都能輕鬆欣賞 還有一般演唱會喇叭音量都很大 重低音都很強 畢竟它一開始製作就是朝這方向

不過就音響角度來看問題就在這邊 像耳機板很多人到現在連動態壓縮都搞不清什麼回事 甚至沒聽過半場音樂會大言不慚 大談定位音場的奇奇怪怪的言論都有 簡單講就是 音量那麼大 鬧轟轟的 要怎麼鑑定音質音色? 唯一能比較頂多就是人聲解析度 和重低音強度吧 至於什麼音場定位的 那跟流行音樂就沒太大關係了 所以講那麼多還是在強調古典音樂的重要 個人喜不喜歡是其次 要專業請拿古典音樂出來講

Tonyli181 wrote:
請問今天在菜市場的大蒜賣多少錢一斤?...(恕刪)


這個部分我就不清楚了 不過確實如你所想的 現在的耳機板由於大量的交易文 DIY商品 業配文佔據版面 彷彿菜市場攤販 到處沿街叫賣東西 但歸咎其原因 不外乎就是 耳機板多是學生年輕族群容易衝動消費 喜新厭舊 加上本身音響方面專業不足 欣賞音樂類型範圍也過於狹隘 許多人入坑快 退燒也快

事實上每次交易多少都要賠一點 但不賣東西留著越積越多 確實用不到也是浪費 就像我之前講的 不過聽一般流行歌 手機+mp3+附贈的耳機就可以用很久 等耳機壞了也差不多要換手機 到時自然又有新耳機可用 根本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購買器材在那些反正也聽不出差別的音樂上 而且我其實蠻建議用現在比較流行的幾百塊藍芽喇叭 或便宜PC喇叭就好 就應付一般流行歌 在不會干擾到其他人的情況下 開大聲一點就很好聽 講究一點的 加個重低音音箱 類似Ozaki WoW那種 保證比花幾十萬架構耳機系統來的好 畢竟大部分人愛聽的還是輕快電子舞曲風格的歌曲 一些抒情歌旋律也單調乏味 節奏固定且重低音都刻意加強 人聲又修修改改 基本上已經毫無音質音色可言 用太好的系統似乎沒有必要

其次是業配問題 主要當然是因為市場 和現代人生活方式 欣賞音樂習慣改變 及便利性經濟性的考量 耳機確實比兩聲道需求更大 加上耳機板友多是學生年輕族群 且又是從動漫音樂相關討論連結過來 絕大多數都是ACG J-pop迷 所以廠商在這邊很好操弄 只要利用學生年輕人普遍經驗不足 判斷力較差的弱勢 透過動漫人物貼圖附上欲推銷之商品 就能起到一定宣傳效果 不過這邊還是要建議一下廠商留意一下版權問題 一些動漫人物大頭貼肖像權歸動漫公司所有 是否准許這樣使用還請特別斟酌 當然相對的 有些動漫商也是奇怪 譬如說會繪製一些動漫美少女頭戴耳機的圖片 可我印象中有些歐美廠商是不跟動漫商合作 也不以動漫人物做行銷手法 雖然我總覺得這麼做可能也有侵權的疑慮 但或許是耳機廠商默許之故

不過有些潮牌耳機廠因為本身就有名人代言 訴求對像可能就是 都會紳士型男 流行時尚潮男等... 例如一些企業青年菁英 可能平時從事電子商務工作 需要經常隨身攜帶筆電外勤工作 這時可能就會選擇一副兼具休閒風格 並結合時尚潮流 能突顯瀟灑品味的耳機 並透過音樂欣賞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當然選擇的音樂類型應該都會以西洋流行為主... 所以對這類耳機廠商而言 若使用動漫人物做宣傳 可能會感覺太過柔弱 太小女生氣質 無法突顯男子陽剛個性 所以不願意跟動漫商合作 甚至也看不到相關畫作 可能廠商有在追究版權問題 是以不敢隨意繪製之故

至於隔壁兩聲道討論區 相對業配就少 除了市場因素外 重點還是兩聲道玩家比起這些耳機玩家專業太多了 年齡較長 見識也廣 廠商去那邊業配發文很容易踢到鐵板 臉皮再厚 這邊吐一下 那邊吐一下 很快就精神崩潰 抱頭鼠竄 逃之夭夭... 所以說做生意的就是這樣柿子都檢軟的吃 有好賺的把握機會就是搶 所以說玩家們還是要努力提升自我 畢竟市場自由競爭 廠家要來賣東西不能說不對 也不要擋人財路 但消費者自身也該檢討 提升自我專業素養才是


z0800024 wrote:
三句不離動漫歌
難道古典樂是靠著貶低動漫歌來成就自己的崇高?

"女歌手的口型 呼吸吐氣和吞口水這些細微的地方 "
這你怎麼不說聽蔡琴的人?
這比動漫歌風行來的更早...(恕刪)


1. 這話不能這樣講 因為一般人是不了解台灣耳機論壇與動漫之間的關係 很有可能在透過網路搜尋耳機相關資訊時 會不經意被引導到耳機板 當看到一群動漫人物 可愛美少女圖像 然後整個討論區內 嘻嘻鬧鬧的 找不到幾篇專業文章 只看到大串日文歌曲清單和日本女歌手 會搞不清楚狀況 想說到底是來到耳機板還是動漫音樂J-pop板 畢竟在論壇這類愛好者至少佔九成以上 外加各大周邊產品經銷商 看好耳機在學生年輕族群市場 於是大量宣傳廣告充斥版面 對新手而言無疑在此得不到任何有用的訊息 甚至也可能會因此對耳機板友產生誤解 所以更多時候我其實是在幫動漫迷講話 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只要沒妨礙到他人 誰都沒有資格批評或取笑 看到人家在談論動漫就在那邊笑說: "哈哈哈 好幼稚的"...這種行為都是不對的 我個人也不認同

事實上就我之前一值強調耳機與動漫間的關係 說的都很明白 耳機板就是動漫音樂板的延伸 包括對岸好像也有類似的情況 我個人認為主要還是受日本當地文化的影響 畢竟這種日系"卡哇依"風格美少女確實是日本特有獨創 吸引鄰近亞洲國家爭相仿效 也就是說 只要是有畫工欲繪製美少女系列畫作 主要都會參考日系風格 相較於歐美動漫 幾乎不曾看到有日系美少女類似風格作品 而恰恰是這種可愛風格使動漫迷深受吸引 促使動漫商開發周邊商品 其中音樂(動漫歌曲)就是主力商品之一 所以動漫迷是因為喜歡動漫美少女 所以才去聽動漫歌 為了使動漫歌好聽所以想買好耳機 進階組成耳機系統不論隨身家用 所以他們討論的範圍總不離ACG J-pop 這相對使得內容趨於封閉 且當一個人處在這種癡迷狂戀的狀態下 對其喜好的事物會出現許多非理性的幻覺 這也使得其聽感內容嚴重缺乏客觀性 如此對非ACG J-pop迷來說 這類心得就變得幾乎沒有參考價值 在旁人來看更無疑是痴人說夢了


2. 確實有可能是這樣 看一些年長資深音響燒友 在華語歌曲部分經常會以像蔡琴 鄧麗君之類的老歌手為例 針對器材部份做評測 問題是出在耳機資深玩家中不知是誰 畫虎不成反類犬 看人家音響燒友在講 也有樣學樣 結果重點沒弄清楚 就搞個什麼「女毒」出來 許多資深音響前輩來到了耳機板也是傻眼 就看一群動漫迷 拿著唱片動漫美少女封面歌曲 到處這個「毒」那個「毒」的 不知在「毒」什麼 很顯然的 ACG愛好者裡也是有人看得出來 明白光靠這些可愛小女孩模樣的動畫人物 要講專業確實弱勢 就好像正常來講 我們會說: "這個小女孩很可愛" 但不太可能會說: "這小女孩很「專業」" ...在現實生活中幾乎不會這樣講 但動漫迷基於對動漫音樂與動漫美少女的愛好 必須給她們披上專業的外衣 也就是「女毒」 因為「毒」這個字確實有可能最初是來自某音響前輩對人聲的形容 只是遇到那種半調子玩家 搞不成兩聲道專攻耳機 憑藉著自身對ACG J-pop的專研 就把它套用在這些日本女歌手之上而已 而在經過幾年發展之後 耳機板逐漸將「毒」字作擴大解釋 到後來變得連樂器都可以很「毒」 因為「毒」就是耳機世界裡的唯一標準 或者是還有一種情況 因為「毒」有沉迷上癮之意 也有可能是指對動漫美少女的迷戀 在用高檔耳機聽了相關主題歌曲後深深無法自拔 就感覺自己「中毒」了等等...的意思


3. 現在的高階耳機解析強的 不要說呼吸吐氣和吞口水 甚至聽到喉嚨深處聲帶共振都沒問題 因為流行歌曲人聲都會調整得很靠近 只是我認為即使能聽出這些意義也不大 而且我們可以注意到這些高階系統玩家 很可能會給新手建議什麼好 或什麼比什麼好 但很少會說明為什麼好 還有具體差別在哪 通常就是說 這個組合聲音很好聽 這個聲音不錯 這個不會出惡聲等等... 諸如此類的低階推銷式的手法 當然要換作是我就不會相信他們講的
九帶犰狳 wrote:
對我這個「只聽搖滾樂」的人來說,IE800 和 IE8 是兩個難聽的極端,IE8 溫溫吞吞不知在幹嘛,IE800 細膩有於霸氣不足,還不如便宜它們幾十倍的 PX200,但我不可會說喜歡這兩隻耳機的人頭殼壞掉耳朵聾掉...(恕刪)



1. 搖滾樂我沒在聽所以不是很清楚 印象中對我而言就是很吵的音樂 畢竟我天生就是古典樂迷就是要聽古典音樂 就喜歡古典樂中優雅的旋律 情感豐富的內涵 多變化的複雜和聲及文化藝術修養 對我而言 世俗的音樂普遍都太過喧囂 嘈雜... 不過畢竟每個人選擇不同 欣賞程度不同 我追求的不過是更高尚的精神生活罷了 不會因為這樣就去批評其他類型的音樂欣賞者


2. 通常來講 音響或耳機沒燒到一定程度 很少會有必要去細分其中差異 板上還有什麼千元耳機評比 在我看來意義不大 因為對一般消費者而言 千元左右算可理解和承受範圍 其中的差異性並不是很重要 更何況大多數的人聽感沒有那麼好 且最重要的 還是選擇的音樂類型 就一般在聽的熱門流行歌 也沒什麼特色 錄音也馬馬虎虎的 用那麼好的耳機沒必要 且在耳機板看到的這些文章 一堆堆J-pop達人 ACG達人 聽來聽去還不是在聽日本女聲 且好像總是固定幾個跟動漫作品有關的女歌手 所以你要看他們的文章絕對得不到有用的資訊 除非本身也是同好

不過很有趣的是 在台灣耳機論壇 其實這些動漫迷是沒想過會有其他類型的音樂欣賞者會加入 因為動漫 - 耳機彼此間的緊密關係 在他們的潛意識裡早已成型 所以每個人拿著動漫歌在聽感分享 動漫貼圖 模型公仔...早已習以為常 理所當然 包括對岸的那些耳機大師們 講理論也頭頭是道 還製作影片放Youtube大談音質 有損無損格式差異 結果用的全是動漫歌 日本歌 跟在台灣一模一樣 因為耳機板就是動漫音樂板

那麼真正的跟動漫切割的專業耳機板在哪? 目前來看 就我所知只有My-Hiend 及普洛影音網的耳機討論區 不過這個網站由於性質比較特殊 通常不太歡迎隨隨變變讓人開主題 也不太有人參與討論 所以網站都很冷清封閉 因此現在非動漫迷要討論耳機大概只剩01的行動影音版了 雖然說人氣也不高 商家代表業配一堆 都快比正常使用者還多 不過比起那些耳機論壇好像也只有接受的份了


3. IE800的特色之前的文章都有相當多詳盡專業的分析 有空可以找前幾棟樓看看 就以目前研究中的作品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為例 我手邊共有13個版本 比較結果最適合IE800的是這三版:

a. 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DG
b.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86年錄音Warner
c.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DECCA

原因就在於「耳道共振」的特殊聽感體驗 但要強調的是 我並沒說這三個版本錄音比較好 相反的我還覺得這幾套錄音不算好 所以聽覺感受跟實際錄音好壞沒有一定關係 要看用什麼角度去看 能分析出其中差異 才能算是專業的地方 要不然看板上這些高階玩家 用那麼好的配備也沒看過發表什麼有深度的文章 大部分都像是在自我介紹 不然就貼照片 曬裝備 秀動漫美少女等...自介不用想也知道 故事開始鋪陳一定就是講自己對聲音要求高 但走很多冤枉路 幸好版上前輩高人指點....最後終於實現夢想 組建夢幻耳機系統完成...

當然這些故事裡頭問題一堆 前後矛盾 一時也講不完 簡單說主要就是持續灌輸他人「以價論聲」的錯誤觀念 畢竟音響界若不「以價論聲」很多店家 廠商根本無法存活 一堆周邊商品也全部都要滯銷 而高階玩家畢竟個人經濟條件允許 可能常跑音響店 商家也都看得出來 便經常性的給予誤導和洗腦 久而久之 錯誤的觀念都變成對的 且之後再憑藉身為耳機大師的優勢 起帶頭作用 利用耳機玩家多為缺乏經驗和判斷力的學生年輕族群 繼續把這些錯誤觀念推廣出去 如此便形成一種特有的耳機文化 所以為什麼高階玩家逢推薦便建議頂級系統 原因是他們本身就先是「以價論聲」的受害者 自己也不清楚好壞在哪 只知道貴一點就是比較好 根本沒辦法做出客觀理性的分析

其次高人指點就更是有趣了 從這主題一開始 包括之前的主題就一直在講古典樂 一直強調古典樂的重要性 要說提供建議 講了那麼多年 怎麼也沒看到有人受影響 只能說耳機板太過封閉 也不要說古典 爵士或搖滾 僅就流行這一區塊都堅持只選擇J-pop下的ACG 對其他音樂的接受度太低 要說把問題都歸咎於動漫美少女太可愛太迷人 令人神魂顛倒的...我認為也不至於那麼誇張 根本問題在哪? 關於這點我後續會再提出個人見解...


九帶犰狳 wrote:
聽搖滾的尤其像我們聽電吉他 tone 的,講究飽滿且有顆粒的中頻,不求延伸多好但要有侵略性的高頻,緊緻厚重瞬發瞬收的低頻,所以會希望耳機能突顯不同吉他的獨特音色、正確表達哪一種拾音器、切到哪一段音色的變化、咬弦時的觸感、刷扣要夠趁、跑馬要鏗鏘有力,因此當人提到女歌手的口型、呼吸吐氣和吞口水這些細微的地方時我一點也不覺得奇怪,因為我能體會一樣是喜歡音樂,一樣有各種標準,只是各自所追求的聖杯不同而已,沒什麼高下之分,只要有人聽的音樂就有存在的價值,只要是能讓人感動快樂的音樂就是好音樂...(恕刪)



4. 感謝深入分析 你這些對聲音的形容詞都用得很好 或許你就是某個資深音響玩家吧 不過那種搖滾樂 一堆電子樂器 電吉他 電子琴 電子鼓 強烈重低音 單調節奏... 主要就是要透過後端去把聲音搞大 真正在現場演出 對聽者而言享受的就是那種氣氛而已 因為這些流行也好 搖滾也好 目的就是在這 派對音樂就是要同歡 要熱鬧 要開大聲才好聽 沒有人那麼無聊 說到了演唱會是為了要鑑定音響效果 或電子樂器音響音色的? 畢竟整場觀眾情緒都那麼亢奮激動 在那種環境你講得那些細節絕對聽不出來

5. 從這裡也看得出來你對耳機板文化了解的不夠多 畢竟在台灣耳機相關討論 原本是附屬於音響系統之下 只是後來隨3C電子產品發展 耳機市場需求大增 才獨立出一個專屬板塊做討論 但很不幸的是被動漫迷搶得了先機 因為對一般流行音樂欣賞者而言 是不會特別去介意所謂耳機或播放器音質的 很多真的就是手機加附贈耳機在用 真壞了就附近超商買就好 根本不會想說買個耳機還跑音響店 可是動漫迷卻不同 因為動漫迷喜歡動漫音樂 所以他們會去相關討論區尋找資源噹洛 或參與討論 很快就形成一股勢力 並順勢成立專屬看板 所以它正確名稱應該叫 「動漫音樂耳機使用心得分享討論區」 這點跟原本音響領域裡的專業完全背道而馳

而一些原先也是動漫迷的新手 也很自然被引導進入到這領域 但由於本身可能年輕缺乏經驗 受其他板友影響 或廠家業配洗腦 灌輸一些錯誤的如「以價論聲」之類的觀念 加上動漫商聯合耳機廠置入性行銷之後 便自我催眠 開始對音質挑剔起來 但畢竟聽的都是一些錄音低階的J-pop流行音樂專輯 即使換了高檔耳機也聽不出明顯差異 便開始到處在講 一但詞窮不知該怎麼表達時 就會透過網路搜尋人家真正音響資深前輩燒友的文章 然後便斷章取義 擷取某一小部分來用

也就是說 他們很多其實並不是真得很懂 聽感也沒那麼好 更多時候我覺得他們對所謂音質的要求 是來自對動漫美少女的喜愛 像我本身是沒在看所以不清楚 但我知道有些動漫人物 和相關聲優 及演唱主題曲的女歌手 在耳機板很有人氣 圖片貼出來很多動漫迷都認得出來 所以廠商就是利用這點去推銷耳機 透過動漫主題人物代言 傳達一種好像是..."喜歡我就要來買" 的訊息 所以一些玩家只要經濟條件許可 為了可愛的動漫美少女們 在能力範圍內能買多好就買多好 所以這一切跟音響專業一點關係都沒有 且這也是很重要的關鍵 一定要搞清楚

畢竟音響板也不是音樂討論區 沒必要在這裡將音樂分高下 只是就事論事 如果今天一個耳機玩家 是基於對動漫和動漫音樂的熱愛而選擇耳機 那他對器材的評價就失去該有的客觀和專業性 我之前也一直在講 不論音響或耳機 到了高階等級 就不要再說什麼... "高興就好" "感動就好" "舒服就好" "順耳就好...之類的話 標準要那麼低 就不要到處吹噓 往自己臉上貼金 塑造大師形象 老愛裝模作樣的 擺出一副神色自若 超然淡定的 看就覺得很假 真有本事就應該拿古典音樂出來講 畢竟在音響界都有共識 古典音樂不論在選擇比例上和重要性 都是凌駕於其他類型音樂之上 這點是沒什麼好質疑的 不然你要說動漫音樂好 流行音樂好 搖滾樂也好 那為什麼到了國外音響展 人家都是拿古典樂? 這跟喜不喜歡 高不高興無關 而是要專業就是要古典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