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九帶犰狳 wrote:
我是不知道這版上最愛「動漫美少女」的人是哪位,我只知道用最多篇幅討論「動漫美少女」是哪位,不知這是不是評斷誰最愛「動漫美少女」的標準?像我這個「只聽搖滾樂」的人以前常在你水管上看別人彈吉他的影片,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一堆玩搖滾的彪形大漢在 cover 動漫歌!我當時在想這兩種最不搭嘎的音樂怎麼會連在一起?就當漏了幾百首不知什麼動畫的動漫歌來聽,一陣子後才了解動漫歌可以帶給我有些不同也有些相同於搖滾樂的樂趣,這過程中我可沒看過任何一個美少女的尪仔頭,要說我是喜歡美少女才喜歡動漫歌的話,那就太牽強了...(恕刪)



6. 如果是這樣那表示你對耳機板動漫文化了解的不夠深 我是不知道你那什麼搖滾彪形大漢cover動漫歌 畢竟那麼吵鬧的音樂我怎麼可能會去聽 但有一點你確實是誤會耳機板這些動漫迷了 因為動漫迷喜歡看動漫片 很大原因是因為裡面有可愛的「動漫美少女」 包括一部分電玩也是有所謂的「電玩美少女」 而他們是基於對這些 "美少女們" 的喜愛 才進入ACG音樂的領域 會想買好一點的耳機  或組進階系統 那是因為受廠家及部分高階玩家長期「以價論聲」錯誤關點洗腦外 更重要的是他們心中通常有一個期許 就是希望他們喜歡的動漫歌能聽起來更好聽 也就是說 其實整個耳機板成立這麼多年 主要目的就僅此而已 但請注意 這除了跟「音樂」本身無關 跟「音響」更無關 千萬以為動漫迷耳機玩家是因為追求音質而去選擇耳機 他們只是單純喜歡這些動漫美少女而已 至於為什麼這些耳機玩家不會想說組個便宜兩聲道 藍芽喇叭PC喇叭聽聽就好 我個人認為是 喇叭畢竟不能隨身攜帶 走到哪聽到哪 且也不能有像耳機一樣的聽感體驗 享受美少女們可愛甜美歌聲  在耳邊輕聲呼喚  細語呢喃的甜蜜之感罷了 所以說我一直強調再耳機板看到的這些非業配用家的聽感敘述多半不可靠就是這個原因

當然或許這裡會牽扯到一個問題 假設動漫迷那麼喜歡動漫美少女 那如果由動漫美少女演奏古典樂 或組成管弦樂團演出古典樂曲 為何動漫迷卻不會去聽? 這原因就關系到藝術的排他性 客觀性及專業性 藝術作品如古典音樂這種  本身的排他性會排斥調一些不適合欣賞的人 這現象在越高階的曲目愈明顯 還有它本身具有的客觀性和專業性都不是那種可愛小孩子模樣的動畫人物能夠表現 所以動畫商當然不會如此操作 至於少數例外作品如《交響情人夢》《四月は君の嘘》等..也是有戀愛和勵志主題做基礎 在動畫片裡呈現多半都是片段而非整曲          

不過就事論事 由於社會大眾普遍對這些耳機動漫迷多有所誤解 所以這邊還是希望能幫他們說幾句公道話

首先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喜好 在不妨礙他人的情況下 都應該給予尊重 雖然耳機板成員雖然以動漫迷為主 但還是有少部分其他音樂類型欣賞者 基於個人得偏見和扭曲的思想 對動漫迷總不懷好意 看動漫迷喜歡這些小女生模樣的動漫美少女 就習慣性加以言語羞辱 如常見的臭宅 癡漢等...事實上這想法絕對都是不正確的 因為要先搞清楚一點 動漫迷本身很多都是學生年輕族群 可能就國中到大學這階段的男性 也正是渴望與異性交往的年齡 會喜歡比自己年紀小的女生 大概國小到高中這年齡層 就一般社會大眾觀點來看並沒有什麼異常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動漫商 在劇本角色設定 偏愛使用校園戀愛主題 及女學生水手服系列 目的其實都很明顯 當然除非是30幾歲 40幾歲以上的就另當別論了

其次是 很多人並不了解為什麼會有人天生就喜愛那些虛擬世界的 本來就不存在的人物 更何況這些動漫少女人物基礎購圖 線條都過於簡易粗糙 在一般人看來好像每個都長得差不多 可能就是換個造形換套服裝就當另一個角色在用 事實上要解釋這點難度很高 我個人的認知是 虛擬世界的人物更有利於幻想 也就是進入「白日夢」狀態 也就說一個沉迷動漫電玩的人 幾乎可以說就是一個容易沉溺於幻想世界的人 因為這有利於他們在精神上脫離現實世界 很顯然在這群人心中一定有想逃避或不想面對什麼 只是這事除非個別去了解狀況 不然很難說明白 至於要說這些動漫迷對現實世界女性都沒興趣 我覺得也不盡然 不過感覺他們好像也是偏愛那種 「日系卡哇依風格」女孩 而為什麼要說「日系」 因為日本女生的可愛是有系統性的 就是說差不多就那個樣和固定幾種類型 至於音樂上偏好J-pop 也是因為日本女生獨特嗓音 能夠表現出像萌音 娃娃音之類的特殊唱腔 例如日語裡的 "ね" (ne) 如果是由年輕的女生在句尾使用  聽起來就會增加可愛之感  這是屬於日語裡特有的音調 另外還有一點可能就是日本女聲唱歌有特殊鼻音 很適合表現出小女孩般的歌聲 這也是耳機動漫迷的最愛  所以說什麼「女毒」的  都是一些偷學真正音響資深燒友的話再曲解來用 真正要專業就要像我這樣推論解讀才對
華大師又po文了,雖然頗有爭議,但還是身體力行有買給推
九帶犰狳 wrote:
當然我是個「只聽搖滾樂」的人,心理學我不懂,但知道自己的心路歷程。在我還只是個屁孩時渾身上下一無可取之處,書也唸不好所以很自卑,蒙搖滾之神的眷顧讓我聽得懂搖滾,為我不知所措的人生開起一盞明燈。當聽流行樂的同學問我說你是不是喜歡聽搖滾時,我都很臭屁得說:"我不是喜歡聽搖滾樂,我是「只聽搖滾樂」",因為在當時社會的氛圍,玩搖滾就像現在學生參與學運一樣,是很潮很屌很有想法的象徵,所以可以說有種藉著搖滾之名讓自己催眠自己,證明自己異於凡夫俗子的存在感。但隨著年齡增長,有了不同的人生目標和價值之後,回想以前的心態真的是很 shallow,而且個性還是委委縮縮的,活得一點都不 rocker,充其量只是個喜歡搖滾形式美的樂迷罷了

雖然當年的一切聽起來很糗,不過這是人生的過程所以不後悔,也因此讓我更了解自己,更坦然面對自己,因為如果不了解自己卻亂愛自己那只是自戀,了解自己的優缺點還能愛自己才叫自愛,不是嗎?...(恕刪)



7. 「搖滾樂也是流行樂」!!
很多東方人都有這種崇洋的心態 明明就同樣樂曲風格 同樣製作形式的流行歌 找西洋歌手用英文唱 就是高水準高等級 開個演唱會 還不同樣喇叭大大聲 吵吵鬧鬧 但票價就是可以多加幾成 但同樣的歌曲 換到是在亞洲地區改成中文 日文 韓文 泰文 越南文 ...找個當地歌手來唱 水平就硬是低一級

事實上這是很奇怪的現象 特別是站在古典樂的高度來看 流行歌還不都一樣 包括我們現在聽到的很多熱門流行歌曲 不論熟悉的台中日韓 其實都已經沒有什麼當地的語言文化特色在了 也就是亞洲流行歌曲很早就全面西化了 畢竟講到玩音樂 不論古典還是流行 確實還是西方有一套 例如古典就屬德奧 流行就屬英美 即使是像耳機玩家愛聽的這些動漫歌曲 也不是日本的傳統音樂 一樣是copy西洋流行樂那一套 不然這些動漫迷那麼愛日本文化怎麼不會去聽日本演歌? 很明顯就是現代人音樂欣賞習慣受西方流行音樂影響以久 大多偏好輕快旋律 單調節奏舞曲風格 即便是需要較豐富情感表現的抒情歌曲 基本那種固定式的節奏都不太改變

況且在流行音樂領域裡還有一種特殊情況發生 也就是 「實力派」與「偶像派」之爭 一些實力派歌手的年長歌迷 老愛瞧不起這些年輕人崇拜的偶像歌手 認為偶像派就是靠一張臉 根本沒什麼實力 事實上這點也有點好笑 特別是站在古典樂迷的的高度來看 根本五十步笑百步 阿不實力派很強 怎麼不敢去跟職業聲樂家比? 怎麼不敢去歌劇院唱? 然後嫌偶像派太年輕 歌唱經驗不足 一看到又是西洋的歌手唱英文的 馬上就假正經裝高級起來 問題是去看看 Beyoncé Adele...這些歌手 成名的時候才幾歲 怎麼這些就不是「偶像派」? 還是說唱洋文的標準不一樣...那這算什麼邏輯

我個人很不喜歡看到這種現象 畢竟流行樂本是一家 系出同源 為什麼要做這種等級之分? 就好像前一陣子耳機板 明明就是ACG J-pop女毒大宗主流 莫名其妙突然把什麼Adele的拿出來當神祖牌刷 好像這種東西端出來就是專業度提升 讓人不敢小看 那與其這樣拿古典樂不是更有效 整大套蕭提版《尼貝龍指環》精裝版捧在胸前 去到國際音響展 周圍的人看到是不是都要讓路? 廠商也不敢怠慢得好生款代?...我是覺得流行歌迷真的不要有這種心態

至於你所謂的搖滾不就也是流行樂底下的一支罷了 只不過它是主流之一 因為在歐美地區確實聽眾較多 亞洲地區比較不愛這種類型 畢竟就看一群粗壯莽漢 舞台上瘋瘋癲癲吼叫呼喊 歌不像歌 樂不像樂的 容易給人暴力色情觀感 以致東方國家一般家長觀念保守的很排斥 也不會去鼓勵小孩子去欣賞 因此大部分接觸到的流行樂 仍都是以一些「芭樂歌」為主流 所以當然你學生時代 聽這種「非主流」音樂會感覺與眾不同 覺得自己很酷好厲害

這就跟我剛開始聽古典音樂的時候一樣 也是有點瞧不起那些聽流行樂的 覺得聽那什麼東西好好笑 可是隨著年紀增長 閱歷豐富 特別是經歷過一連串挫折和失敗後 怎個人心力交瘁 一蹶不振 漸漸的體會藝術與人生的關係 跟什麼智慧 成就 喜悅 幸福...全部都無關 做為一個天生的古典樂迷 我天生就懂古典音樂 ... 但是又怎樣 仍然還是無法逃離失敗的命運和可恥的生活 所以我現在也變得比較豁達 對於音樂的種種觀點 已不再像從前那樣偏激了


8. 確實是如此 所以我也是剛剛才從國家音樂廳回來

畢竟我還是比較適合音樂廳這種地方 透過欣賞現場演出 更能考驗出絕佳聽感 境界更高一層 不要像一些音響耳機玩家 鍵盤聽音大師 整天上網比劃不過癮 還搞個家訪 網聚 什麼毒窟毒趴的就是那一套 玩到沒東西玩了就愛玩線 因為線材的聽感寫出來最虛無飄渺 最夢幻華麗 是一些低端用家永遠無法體驗的 只可遠觀的高人境界嘛... 所以關於這種亂象後續會再提出個人意見


R式分享 wrote:
...(恕刪)



1. 這就是你誤會了 站在動漫迷的立場來看 很多時候我其實是很公道的在幫他們說話的 畢竟耳機板裡確實有其他音樂類型欣賞者 對動漫音樂是帶有偏見的 甚至動不動就以肥宅臭宅辱罵動漫迷耳機玩家 還有一般社會大眾對動漫迷的觀感也通常不好 常會覺得 怎麼一個十幾二十歲的大男生 卻喜歡那些動漫美少女模型公仔 圖片 聽動漫美少女主題歌曲等...

但事實上我要說的是 本來人跟人之間就存在許多刻板印象 好像說男性就一定要給人外放 豪邁之感 而女性就得內斂 溫和...所以看到有男性興趣是那種 好像女生才會從事的休閒活動 例如烹飪 裁縫 飾品收藏等...通常就會心生鄙視 更何況是把玩這些動漫女性人物模型 類似小女孩玩洋娃娃的行為 更是特別容易引起他人反感

但平心而論 就我的意見 我是覺得任何個人的興趣和喜好 只要是沒妨礙到他人 就沒有什麼不對 何況大部分的動漫迷很多都還是十幾二十歲的年輕學生 在學習成長的過程 興趣和嗜好都在培養和嘗試階段 可能這個時期迷上了某些電玩動漫 被其中的那種夢幻舞台 奇幻色彩及可愛的動漫女性人物形象給深深吸引 但或許過了幾年 有了新的興趣 和更多人生經驗後 就不會再如此沉迷 相信許多社會年長民眾對年輕人也多少都有些包容力 為人父母的也相信小孩終會長大成熟 所以我個人認為是沒什麼大不了的 用一些侮辱性的言語攻擊都是不對的行為 這點必須要說清楚

不過這主要是針對比較年輕學生族群的動漫迷 要換做是三十幾歲 四十幾歲中年人了 還在玩這些動漫美少女公仔 收集動漫圖片 牆上貼滿動漫海報的... 那個我就真不知該說什麼好了 可能一般社會大眾的觀感也會很差 但要強調原則上我個人還是沒意見就是了 畢竟我是天生藝術家性格的人 一向都不太理睬世俗那套標準 也不太會受他人情緒影響 譬如說有時網路上新聞報導一些引起公憤的社會事件或變態行為 即使看到心情也很平靜 當然更不可能隨眾人起鬨 這就是一種超然的態度 所以各位可以去翻閱我個人過往言論 我從頭至尾都是站在客觀立場 評論耳機與動漫間的關係 並沒有使用過任何攻擊性的引戰的字眼 這點可以接受公評

然而耳機板動漫迷對我個人評論 比較意見的主要就是在動漫美少女問題上的爭議 就是我一向主張耳機板存在這樣的關係式: 動漫(動漫美少女)→耳機→女毒 也就是動漫迷最大的問題是在對器材評論上 基於對動漫美少女的喜愛 嚴重缺乏客觀性和參考價值 而ACG音樂則是針對錄音的部分 這點之前文章都解釋過很多遍 包括很多動漫迷也不否認ACG唱片錄音一向不佳 只是基於個人喜愛而買好一點的耳機欣賞 且也不否認就是喜歡美少女 也不曾想以專業自居 只是很單純的發表個人感受而已


2. 然而耳機板 現存的最大問題是在業配發文數量過多 板上主題文章幾乎有一半是廠商發文 有些甚至採劣質行銷手法 動漫貼圖吸引買氣 以價論聲錯誤觀點持續誤導 商品漫天開價 委任寫手灌水洗板 申請多重帳號自問自答 甚至很多號稱開箱分享 文章結構編排大同小異 內容風格加油添醋 畫蛇添足 評論又好模糊焦點 ...等枉顧專業行為

例如最近在知名音響網站看到的一段文字敘述就是很典型的商家操作手法:




注意到這是很典型的「萬用句型」 看起來好像沒問題其實不是 因為它只在強調 "什麼比較好" "什麼比什麼好" 但從不說明原因 所以同樣的話術 就可以套用在任合音響產品上 例如這邊就可以改寫成:

這次OZAKI第一次在國外參展用這麼瘋狂的組合!搭配新的OZAKI WoW 2.2雙炮震撼機,聲音真的是嚇壞人的好了!聲音的密度、空間感的自然程度,真的提升很多!OZAKI WoW已經夠好了,OZAKI WoW 2.2雙炮震撼機竟然還能精益求精!這是全場所有的音響系統中最好聽的!

....等諸如此類的手法不勝枚舉 所以我這邊會建議善用點選使用者大頭貼 看右側欄位選單 "搜尋主題文章"功能 觀看該帳號過往主題 因為基本上正常帳號不會那麼密集頻繁開箱 會經常發開箱主題十之八九都是業配了

R式分享 wrote:
...(恕刪)



3. 如果是這樣也不能怪你朋友 畢竟欣賞古典音樂對一般人來說就是有難度 沒有天份聽不來是必然的 原因就如同我之前講的 不過就「基因」 「教育訓練」 和「天才」三點 也曾聽人說過有研究顯示 一個人是否有能力欣賞古典音樂的主要關鍵是在「個人基因」 但這也一部分牽扯到家庭環境教育等因素 因為有很多古典樂迷 本身就出生精英家庭 家裡父母就是聽古典音樂的 且在社會上從是體面工作 有著豐厚收入可以栽培小孩學習音樂 造就出可以欣賞古典音樂的能力 而相反的 那些來自失敗者家庭的 成長在低劣生活品質環鏡下的 幾乎很難有機會培養欣賞古典音樂能力 更不可能成為古典樂迷 不過基因和教育訓練確實有時後是很容易誤解的 畢竟很難證明一個古典樂迷的形成 到底是來自父母遺傳基因? 還是後天培養? 亦或兩者都有? 唯一的例外就是不折不扣的「天才」了 也就是一出生就註定懂古典音樂 註定要聽古典音樂的那種 可以不需透過太多相關知識學習 就自然而然能夠理解體會古典音樂之美 且鑑賞能力很快就能提升至高階樂迷等級 欣賞一般普通樂迷所認為的高難度曲目... 當然這種類型人物極為罕見就是了

再來還有一種狀況就是 古典音樂其實不符合現代人的音樂欣賞習慣 畢竟生活工作忙碌 首先要能抽空撥出時間專心聆聽一首作品都很不容易 更何況古典樂作品普遍演奏時間都較長 且速度亦較慢 比起一般輕鬆簡短的單曲式的流行音樂 更加不易欣賞 可以看現在這些流行歌曲 走向都偏輕快風格 即便是常聽到抒情歌曲 速度不會作太慢 時間也不會太長 且大部分流行樂曲多伴隨鮮明且單調的節奏 以便聽眾能輕易掌握節拍 再搭配萬能電子樂器和大量電腦合成音效 過度動態壓縮的錄音 使得聲響能更好被低階器材驅動 加之mp3線上串流技術方便 至使現代人音樂欣賞能力更趨遲鈍 除喪失對真實樂器鑑賞力外 對音樂的感動也流於庸俗 卻乏內心情感的深沉境界 進而也影響流行音樂的表演方式 看很多演唱會 音樂在此基本上已淪為派對形式表演用途 歌手聲嘶力竭激動吶喊 觀眾情緒高漲亢奮 感受到的只有氣氛而已 根本不是在欣賞音樂 所以我這邊開主題是除了耳機分享使用聽感外 也想藉此讓大家認識更多古典音樂作品 避免受到某些高階器材使用者畫地自限 以管窺天式的心得 及廠家業配慣用以價論聲錯誤觀念造成的誤導


4. 貝多芬的主要作品早已是古典樂界標準曲目 有相當多適合初學者新賞 馬勒的話因為作品很少 主要就是交響曲聞名於世 且也是音樂會票房保證 所以現在台灣幾乎平均每年都有數場演出 其中以第一 第五及第六較常被演出 其次是第七及第九 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少了聲樂 演出較容易 接受度也高 但其實按我的理解 第八號才應該是最簡單的 包括馬勒本人都曾對妻子說過:「真有趣,這首作品就是只有一個一貫典型的強大印象。我的最重要作品,居然是最容易理解的作品,真是奇怪。」... 尤其是第二部分 個人前不久也完成研究 並上傳影片教學 希望能幫助初學者理解

舉例來講 像我個人比較喜歡的段落 就是由男高音唱的 "Blicket auf..." 這段直到終曲結束 可參考我寫的導聆:


1:11:53 Blicket auf (仰望吧)
1:12:00 Alle reuig Zarten, (悔悟柔和之人)
1:12:11 Blicket auf (仰望吧)

1:12:21 auf zum Retterblick, (浩蕩天恩)
Alle reuig Zarten, (悔悟柔和之人)
Euch zu seligem Glück (從此革面洗心)
Dankend umzuarten. (共同超凡入聖)

1:12:38 Werde jeder bess're Sinn (任何向上意志)
Dir zum Dienst erbötig; (無不對你皈依)

1:12:53 Jungfrau, Mutter, Königin, (童女,聖母,女神,)
1:13:07 Göttin, bleibe gnädig! (天后,但願慈悲始终不渝!)

合唱
1:13:25 Blicket auf (仰望吧)
1:14:13 (參照 1:00:14 ) Werde jeder bess're Sinn (任何向上意志,)
1:15:07 Göttin, bleibe gnädig! (天后,但願慈悲始终不渝!)

1:15:30 間奏


- 終曲:神秘的合唱 -

1:16:31 前奏
1:17:27 Alles Vergängliche (變化無常的一切)
Ist nur ein Gleichnis; (僅只是比喻而已)

1:17:53 Das Unzulängliche, (不能達成的願望)
Hier wird's Ereignis; (在這裡已經實現)

1:18:16 Das Unbeschreibliche, (不可名狀的奇事)
Hier ist's getan; (在這裡已經完成)

1:18:40 Das Ewig-Weibliche (永恆的女性)
1:18:53 Zieht uns hinan (引領我們高升)
1:19:39 Zieht uns hinan
1:20:03 Ewig ewig(永恆 永恆)
1:20:27 Zieht uns hinan
1:20:39 Zieht uns hinan

1:20:46 Alles Vergängliche (變化無常的一切)
Ist nur ein Gleichnis; (僅只是比喻而已)
1:21:06 Zieht uns hinan
1:21:19 Zieht uns hinan

1:21:30 尾奏

R式分享 wrote:
...(恕刪)



1. 跟你報告一個好消息 關於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研究 第二部分已經完成了 也製作好影片導聆教學放在Youtube 有興趣者可以參考看看
(行動裝置無法撥放請切換至電腦版)

畢竟自己是天生就很擅長鑑賞古典音樂的人 既不用學 也不用人教 反正隨隨便便唱片放下去 自然而然就能欣賞 原因說真的也不清楚 只能說就是「天才」 天生就註定要聽古典音樂了 不過這邊要強調 所謂的「天才」是專指在古典音樂方面的「欣賞能力」 不然我這人其實一張臉看起來就是很愚蠢很笨拙的模樣 且從很多方面來看我確實不聰明 以前在校學習表現也是中下 師長評價也不好 既便沒犯過錯 就因天資駑鈍 相貌蠢笨 竟也屢遭批判淪為劣等生之列 還有包括音樂方面的知識也不強 樂理不懂也學不會 甚至音感也不好 什麼三度音 五度音 八度音都很常判斷錯誤 也就是說音樂相關書籍 我能讀的頂多傳記類 只要一扯到什麼曲式結構分析的 我大多都會跳過 不過和同樣高階古典樂迷比較起來 就欣賞方向來看 我個人比較重視對作品內涵精神藝術層面的理解 擅長鑑賞的是大編制多聲部複雜和聲作品 而台灣的樂迷我感覺比較偏「演奏技巧」方面的評論 特別是鋼琴類型作品 原因我猜是因為大部分古典樂迷都曾學過樂器 尤其以鋼琴幾乎都會學到 所以他們好像比較懂這方面的技巧上的差異比較 而我個人畢竟是出生在那種失敗者組合的家庭 不要說肯定沒機會學音樂了 就連古典音樂興趣還是從電玩遊戲裡面發掘到的 只能說人生的悲哀就是在這 古典天才很厲害又怎樣 給你過低賤的生活 失敗的命運 終究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輸家


2. 還有就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第二部份來講 我感覺好像也不該算很難 但我的重點主要是在「樂曲導聆」的部分就經驗上做分享與指導 要說學術研究的話 因為目前台灣是還沒有相關的碩博士論文發表 很難有基準判斷到底若有相關研究成果內容會是如何 再者本人本身就不是音樂相關科系 在連基礎樂理知識都不具備的情況下 要做學術方面的研究當然不可能 不過這裡倒是可以提供一個方向參考 在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第二部裡 有一個大量出現且頻繁使用的音型 我稱它叫「上升動機」 譜例:


...根據以往經驗 這裡頭肯定有文章 就看未來台灣相關學術論文出來後有沒有什麼獨到見解 至於網路上看早期一些部落客大多寫寫簡介 也沒提到這點 又或許國外早有相關研究了

另外還有需要特別說明的是 個人的導聆做法 是將第二部整理區分成四段 其中包含「前奏曲」及「13首歌曲」的方式 並附以編號做解說 這點目前在全世界應該是本人獨創 目的是希望聆賞者便於快速理解這部作品 尤其適合「古典初階」 及「流行轉古典」的新手 總之欣賞過程中有任何疑問都可以提出來 不需拐彎抹角 本人承諾「不計前嫌」「有問必答」「絕不閃躲」 或者有心想學但卻怎麼也聽不來的都沒關係 哪邊不懂需要再加強說明的 請盡管開口不要客氣 能幫上忙的我一定幫 絕不拒絕


3. 這話不能這樣講 除非你有更好的方法 不然現階段還是以時間做區隔的「逐段導聆」方式最好 也最適合一般大眾 畢竟現在有錄音 錄影 唱片等技術 傳統的單純只用樂譜導聆的方式已不實用 畢竟不是所有的古典樂愛好者都學過音樂 其次 除非本身有受過專業訓練 不然光看樂譜是沒辦法產生旋律的 所以既然現在有錄音和錄影這麼快速又方便的方式何必不用? 像現在很多音樂會的會前導聆 講師也是一邊放投影片 一邊放音樂在指導民眾欣賞 不然要都像這樣做解說誰看得懂? 譜例:




總而言之就是 反正這首交響曲我完整聽的就超過一百遍以上 從音樂開始第一秒到最後一秒 就是都很熟就是了 幾乎每一句每個聲部我都會唱 有問題就儘管問 隨便哪一段都行 問就對了 透過詢問可以獲得解答 學到的都是自己的 這對未來用在音響器材鑑定上也絕對有好無壞 更況且問又不用錢 也不會有任何損失 何樂而不為






R式分享 wrote:
...(恕刪)



4. 我想應該不是你想的那樣 畢竟我也是剛剛才從國家音樂廳回來



只是純粹欣賞音樂是不需相關專業知識的 我這邊也是憑藉我的古典音樂欣賞經驗 和鑑賞天份 才完成這篇馬勒《第八號交響曲》詳解導聆 目的也是希望能對愛樂朋友有幫助 提供一點心得分享 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夠不論音響板或耳機板 對古典音樂有更多更深的認識 特別是讓有心從「流行轉古典」的新手 不要一開始就沒個方向 透過我這非音樂專業人士以非專業的方法指導欣賞 相信會比單純用學理上的解說更容易理解 更何況本人先前有過承諾 所有音樂相關諮詢完全免費 尤其是針對目前最專精的曲目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更是可以讓人隨便問 問不用錢 問不用怕 不然國內其實偶爾也有一些音樂相關講座 都有在收取費用 請參考:



且這類講座一般大約1-2小時 講完就各自回家 通常是不開放提問的 畢竟報名費才300元 依行情當然就是提供300元的服務而已 不然人家好歹音樂博士 300元就要問東問西想都別想 若真的很想問 就是堅持要問的 那很簡單 錢拿來 比照業界行情標準 教授級水平 一堂課幾分鐘多少錢算清楚再來 且發問者要求必須具備一定專業程度 純粹要來亂的 要來鬧的 人家才不屑賺

還有這些講座訴求也是一般大眾 內容通常不會講太艱深 大多數其實就是資料重點整理而已 畢竟一般人比較不會想花時間自己上圖書館 或看原文書找資料 而講師的工作就是匯總這些資料做一個有系統的說明 簡單講就是簡介創作背景 和欣賞時的重點提示而已 講解方式也力求精簡 大概就音樂檔 投影片放一放

另外一點就是這類基金會辦的講座 大多偏私人社團性質 去的人大多經互相介紹彼此認識 你一個不相干的去 人家一定覺得奇怪 會問你打哪來的啊? 在哪裡工作啊? 從是什麼職業啊的...問個不停 所以如果真想參加 建議應該是選例如兩廳院售票網販售的講座 像是2017歌劇院沙龍系列...這類的... 去的人彼此不認識 自然就不會問東問西的

而我個人的話當然是不會去參加這類講座的 即使免費我都可能嫌麻煩 很簡單的道理 因為我本來就會 根本不需要學 對於古典音樂我是不需要學習怎麼去欣賞的 聽人講 再講也是引用一堆資料 畢竟講座就是訴求一般大眾入門 今年講過的 明年若再講 內容勢必大同小異 通常聽過一遍的人 大概就不會想再聽第二遍 因為講師也怕一般民眾聽不懂 不可能講太難 所以講來講去就是那些而已 要再深入只能靠自己花心思專研

像個人對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研究 也是沒透過任何人幫助獨立完成 參考資料也就wiki和google網路上早期的部落客寫的 一些參考書目內容也是寫得零零落落 僅供參考幫助都不大 所以最終還不是靠我個人天份和努力 一遍又一遍反複聆聽 耐心逐段完成 因為我本身就這曲目的研究 就已經是世界級水平 要能給我指導的肯定要很厲害才行 問題是矛盾的地方就在這裡 我再怎麼懂 但是沒有文憑 沒有相關背景 沒有公信力 非公眾人物... 網路上講再多人家都認為是唬爛 是「鍵盤聽古典」 所以我才會一直說透過網路論壇交流的方式 也公開接受提問 希望多少能幫到一點而已


5. 關於盧文雅教授的著作《馬勒音樂中的世界觀意象》我不懂你一個玩音響的 又很像是寫手的 怎麼會知道這些古典相關書籍 還是網路隨便看到隨便講講? 只是這本現在圖書館還不好借 有機會看完再跟你討論 不過還是要強調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台灣目前確實沒有學術論文公開 若任何人有發現到歡迎提供連結讓我參考 我看過會發表我的看法 畢竟個人非常專精這部作品 非常厲害 不但可以跳著聽 還可以接著唱 隨便點哪一段來 聽完上句下句我就可以接... 總之熟到不行就是了 隨便你講講哪一段我都知道你在講什麼 就端看講的人多會講而已


之長 wrote:
...(恕刪)


1. 講到過度「複製貼上」確實一個很大的問題 特別是在音響專業度不足的耳機板 最常見到的案例就是:

1. 動漫美少女圖像
2. 廠商家例行業配
3. 不專業聽感心得


這邊先就耳機玩家最愛的動漫美少女人物來講 畢竟這也是某些耳機和隨身播放器廠商最愛操弄的手法之一 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張圖就可以發現 廠商是怎麼透過聯名款的方式 以動漫人物做為器材代言的訴求



...問題是在於 這五個動漫人物 同樣的繪圖技術 同樣的線條 好像除了髮型髮色以外 其餘差別根本不大 或說在一般人眼中看來根本都是一樣的 但對動漫迷而言就是不一樣 這是因為 要能夠成為一個出色的動漫迷 最重要的關鍵還是要有這種與生俱來的獨特的「辨識技術」 也就是說動漫迷會喜歡動漫美少女 先決條件是他們分得出誰是誰 以及他們會把動漫人物當成是真實存在的

我知道對一般人來講會覺得很不可思議 究竟這些動漫迷是怎麼辦到的? 怎麼說服自己的? 怎麼把「虛擬」的當成是「真實」的?... 而一般人到了耳機板 由於不了解動漫迷 會造成誤解就是在這邊 這道理其實很簡單 作法就是把自己也當成「虛擬」的就好 也就是你可以設定一個「假想」的自己 然後把自己投身在動漫商於動畫中營造出的那個動漫世界就好 這就是所謂的「動漫世界觀」

只是 動漫歸動漫 從頭到尾在音響領域根本沒有很明確相關 即便是耳機玩家最愛的動漫音樂 也不過就是一般日本流行歌曲下的一小部分而已 在燒友眼中連測試基礎都談不上 只不過是動漫音樂(包含部份相關J-pop)在耳機板形成主流 到後來發展出企圖與音響領域沾上邊的「女毒」 所以耳機板看到的非業配的真實用家心得文參考價值都不大 原因就在於動漫世界觀使得動漫迷眼中只有動漫 不僅人物動漫 音樂動漫 對聲音的要求 音響理念也不在往追求高傳真的方向 而是在於單純的希望這些動漫女聲聽起來更好聽而已 所以買這些動漫歌 日本歌專輯 加料升頻的高音質檔....來聽

而另一部分原因也是為了跟虛擬世界維持聯繫 透過音樂欣賞的方式 耳機系統 可愛動漫女聲掛耳邊 走到哪聽到哪等等...所以說這類聽感看起來自然就是複製貼上 千篇一律也沒什麼好意外的了 而這也是廠家很好的運用的方向 特別是聯合動畫商設計的這些的「女學生系列」動畫人物 剛好是符合這個時期的男性學生年輕族群的喜愛

而旁人無法理解他們所愛為何難免困惑 但經過我這樣說明應該就可了解一些 簡單講就是 在耳機板看到大量複製貼上的動漫人物圖像 不要再覺得莫名其妙 要學得尊重別人喜好 那些看起來好像都一樣 無意義的動畫人物 在他們眼中可都是有靈魂的生命體吧



之長 wrote:
...(恕刪)


2. 其次講到業配問題 不得不說在01註點的廠商真的太多 例如常見的開箱文標題什麼[○○分享]的...都是 這種還算是明著來的 躲在暗處還有多少不知道 不信隨便發文求推薦 說明預算 馬上一堆帳號回你 要你買買這個買那的個 然後回文中 總不自覺得帶有一種客服人員的 制式化的行銷話術在講 一整個感覺就超假 據說有的大廠商 還會特別跟站方買權限管理看板 以便剃除對自家不利的言論

還有就是在一些在心得文章發表上 比較需要有部份專業素養要求的 例如音響或耳機看板 然而一般用家往往由於本身並不俱備相關專業程度 導致文章大多篇幅都是在po圖 及描述消費經驗和心路歷程上 且平時欣賞的音樂類型 也多是一些無法表現高階器材特色 尋常大眾喜愛的熱門流行歌曲 在既沒有音響專業 也沒有音樂專業的情形下 實際具有參考價值的內容幾乎沒有 而稍為具備音響方面知識的 可能就是一些文筆較佳 創作能力較強的廠商代表 但專業只是其次 重點往往還是在話術及販售技巧 文章風格按照業界傳統還是以貫徹「音響玄學」為主 參考最近看到的幾段文字:





...從上述這段聽感描述 基本上看起來都是很奇怪的 沒有什麼值得參考的 且後面的補充形容更顯得有點離奇 有點多餘 感覺就是在學一些音響雜誌器材評論的慣用手法 也就是在描述聽感之餘 再加一點個人想像力 也就是「音響玄學」的一部分 問題是有些人學的不精 也學不到位 看起來就總有點「畫虎不成」「畫蛇添足」的感覺 舉例來講 像什麼"變了心的女友 " "唱歌公務員" 全都是毫無意義的形容 目的旨在製造更多的混亂 加上些許懸疑性及神秘感 讓讀者摸不著頭緒的產生鑽牛角尖的心理狀態 以突顯自以為的專業 問題是那要這樣玩誰不會 同樣的不著邊際 天馬行空的描述 我也可以說..."像漂亮女人在我面前脫衣跳舞" 或是以食物來形容 例如 "白飯配醬油"...之類的 其他還有像什麼..."一支軍隊路過廢墟"的...都很奇怪 如果是為了要形容重低音氣勢的 怎麼不說像"坦克碾壓馬路"更具體 所以說寫這些東西是要幹什麼 要說是為業配撰文加減賺一些還可理解 但如果是一般用家要寫這種內容文章 最好還是思考一下是否真有此必要 亦或是真的太閒沒事上網作文練習?

不過也不得不說 有極少部分廠商業務確實認真 一篇介紹文長篇大論的可以耗費數月去完成 畢竟人家真的就是專門做這個的 訴求的就專業理性客觀 避免過多無謂的空洞形容詞彙 當然少部分的比較惡質的只想賺錢 罔顧專業及職業道德的也是有 除了常見的開一堆假帳號自問自答外 甚至聽說還有明目張膽的 直接留言要小孩跟家裡拿錢買產品的 我覺得如果是真的就太超過了 畢竟學生也是人 不能看人家年輕沒經驗 就想這樣胡搞 還拿一堆動漫美少女圖像 動漫貼圖 企圖迷惑誤導消費 正所謂「天下父母心」 要換你為人父母 小孩子跟你要錢買耳機買隨身聽 只為聽這些動漫歌曲 整天看這些動漫美少女圖片發呆 請問當家長的這錢你會給嗎? 所以很明顯的惡質廠商業務就是那種亂槍打鳥的心態 反正動漫美少女圖片丟出去 總是有機會運氣好的時候等人上鉤 我是覺得這種心態過於投機 非常不可取


之長 wrote:
...(恕刪)



3. 最後就是關於所謂的不專業的聽感心得 我捫知道現在在耳機板看到的大部分扣除業配假帳號假開箱假心得文 剩下的真實用家心得文 絕大多是由動漫迷或J-pop迷所發表 但問題是3C產品手機筆電使用率這麼廣泛 按理說其中耳機用家應該不少 那為何到了耳機板只剩動漫J-pop? 還有一些非動漫耳機新手到了耳機板 看到一堆動漫專輯 動漫圖像 然後一堆人拿著動漫專輯 日本流行歌專輯 在那邊高談音質 音場 音色...什麼誰大燒 誰老燒 誰初燒的... 等相關器材評論 看得一頭霧水搞不清楚這些人在幹什麼 甚至有些還會以為 這些耳機玩家是對聲音很講究的人 然而事實上這是很大的誤解 動漫迷從來就不是為了追求音質而選擇高階耳機 而是單純為了聽動畫片中的這些美少女人物及其相關音樂專輯而已 所以在耳機論壇常會看到用家心得分享會強調「不專業聽感」或「木耳聽感」 不知情的人還以為這是謙遜之詞 實際上不是 是真的不專業

畢竟所謂的動漫音樂就是日本流行音樂 它主要就是以歌曲形式 純音樂幾乎沒有 動漫迷也不愛聽 且這裡說的動漫 是專指日系美少女系列 就是畫風有點漫畫式的 粗糙簡單線條的 角色充滿稚氣小孩子模樣的 略帶搞笑氣質的 通常是以校園女學生系列為主的那種 一些歐美的如DC 漫威 迪士尼的 包括日本的宮崎峻的 一樣有女性角色 但這些耳機板動漫迷就是不愛 也就是說 動漫迷雖然很多種 很多人也愛看動漫 但真的會特別去買高階耳機的動漫迷耳機玩家 則是屬於喜歡動漫美少女的一類 這跟一般動漫迷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畢竟一般人對音質確實不會特別去講究 也不會花太多錢在耳機系統上 有很多就是便宜破爛喇叭在聽 甚至看過一些屁孩和屁孩性格的人 很有個性想法 不在乎他人的感受 偏好電子舞曲嘻哈饒舌重低音節奏的 習慣把音樂開很大聲 不在乎吵到別人的那種 因為BASS都故意調得很強 但問題是便宜破爛喇叭根本負荷不了 但這些人卻不以為意 照樣喇叭破爛聲音也聽的很開心 我想大部分的人對音樂欣賞的態度大概就是這樣 反正流行歌而已 聽輕鬆聽隨意就好

問題是耳機板的動漫迷不一樣 首先他們可能會受這些大量的廠商註點客服人員洗腦 在大量的假開箱假心得假評測 灌輸「以價論聲」錯誤觀念 再加上動漫美少女貼圖行銷 許多玩家由於本身年輕缺乏經驗 很容易信以為真遭受誤導 以為要完美享受這些動漫美聲 就應該要買好一點的耳機才對 所以才說這些聽感不準確也是基於這點

其次是流行音樂的製作方式本身就是限制高接聽感和高階器材發揮 也就是假設你是一個聽感很好的人 要拿這些流行歌給你測試鑑定器材 相信也測不出太多深入內容 畢竟流行歌再好也就這樣而以 包括一些玩家在心態上比較崇洋的 以為西洋專輯就比較高級的 例如前一陣子最常見的耳機板神祖牌Adele的專輯 事實上也一樣都是流行歌 錄音是能多好 若有人覺得這錄音叫好 那是因為本身就沒聽過好錄音 所以才會在這邊鼓勵多選擇古典音樂 不論是要提升個人聽感 還是發揮高階器材實力 都是必須仰賴這些錄音優秀的古典音樂唱片才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