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都是轉WAV 那是真的WAV嗎


nelson200009 wrote:有些耳機有作弊,例入535這種有點像攝影啟用高倍望遠放大的效果,可以聽到人耳聽不到的細節,...(恕刪)


大開眼界了 , shure的535耳道式耳機要賣到15000 , 只是刻意的將細節放大..那似乎只在後製階段要編輯聲音或是現場表演比較需要 , 拿這來聽音樂似乎過頭了..(對我而言啦..) , 而且戴耳道式實在很傷 , 我還是戴我的DT770就好了~"~
混種天使 wrote:
那要該如何看懂頻譜?...(恕刪)


我貼幾張圖你看看

這是CD上的歌轉成WAV




同一首歌壓成320KbpsMP3在轉回WAV


可以看的出來Spectrum圖沿著20k以上被切掉了,Frequency圖也是,過了20k之後大幅衰減

同一首歌壓成192KbpsMP3在轉回WAV


可以看的出來Spectrum圖沿著18.5k以上被切掉了,Frequency圖也是,過了18.5k之後大幅衰減

大致上可以這樣判斷是不是有經過壓縮過的

但是有壓縮痕跡不代表是假的,我有一些原版CD也會把21K以上的頻率給切掉

至於為何會這樣我也不曉得,或許是有其他原因

哈哈,

真有趣,
拿雞爪就想要有雞腿的享受... 別傻了.


很多人甚至連 高 kpbs 低 kpbs 的差別在哪都不清楚.
就大放厥詞....

首先,板大,
你是高中生,所以你不知道一些影音格式這些課本沒在敎的東西是很正常的.
千萬別在意那些嘲笑你的得意人士.

高檔的聲音檔案是一種很詭異的東西.
但中低階的就沒那麼詭異了.
你只要知道,通常,錄音室錄出來的東西,它錄的東西大概是表演者 95~99% 的音惐
錄不到的事超高音的部份.
然後咧.
變成 wave 檔之後,大概只到 90~95%
然後咧, wave 檔很大.

所以就有很多壓縮模式把他變小.
而變小的過程中. 又會有高 kpbs 跟低 kpbs 的選項. 頻率也有差.
不同的設定下,壓縮的大小就會有差別.

看你設定的程度. 最差喔.. 也有 70%吧, 大概就廣播的那種音質.
要越好, 通常壓縮完的檔案會越大.

那種無耗損的.. 大概是原來的 一半. 還是很大.
其實還挺沒意義的...

而 mp3 .普通人加普通耳機聽不出來的音質 原來檔案的大概 1/15 大小


用壓小的檔案再放回原來的.. 就不可能有原來的音質了.

另外..
別想太多了..
通常都是耳機的設定讓你以為音質好.

再棒的立體聲,在棒的原因再現..都是設定出來的.

除非你去聽 DVD 這種超大容量.. 但說實話.. 多少人聽的出 90%~100% 的音惐..


連演唱會的音響都沒那麼好了..

最強的就是原音沒有音響的演唱會或演奏會.
聽過那種,你就知道. 什麼狗屁高級耳機音響都只是雞肋而已..

再補充的一點是.
除非你聽的音樂有很多高音的地方.. 尤其是樂器.
加上你的耳機品質好到爆.
最後是你的耳膜非常的年輕,可以清楚分辨高頻.... 這大概也是你唯一強的地方吧...

不然一般的 mp3 也只比 wave 弱那麼一丁丁丁點而已..


囧>
因為啊....切掉的那部份你聽不到
自然沒有必要放在檔案中
可以省空間的
人耳是有範圍的:)

ray3210 wrote:
其實簡單的來說, W...(恕刪)

謝謝您的回覆~
只是不想用IPT~
想用J3但不支援AIFF~
所以想看AIFF轉WAV會不會變差~
聽完SONY跟COWON之後再聽IPT有點聽不下去~
白開水聲底真的不適合我...
不過用iTunes整理電腦的音樂又比較方便+好看~
真是有一好沒兩好...
路過...插個嘴.
不管是用高檔音響或高級耳機, 或者是沒那麼好的貨都好.
一般人在沒有作專心作AB test的情形之下, 多半是分不出mp3/原始CD甚至
是台壓/日盤...等等的差別的. 聆聽經驗比較豐富的, 專心去聽的時候應該
可以感覺到較低流量的mp3(或任何較低流量下的有損壓縮格式)不太對勁.
訓練有素的狗(專家)和不是用聽的而是用看的(看頻譜)不在討論範圍內.

所以我是建議啦...用行動裝置的時候, 除非你的儲存空間夠大, 不然大概
192kbps左右以上的的mp3/aac...等等各種你的行動裝置能吃的格式都是
可以考慮使用的, 不見得非得需要無損壓縮的格式不可.
其實任何轉檔都會耗損!最後還是直接用CD機播放最好...
mp3 wav 其實在我的爛耳機+爛耳朵裡是沒有分別的
我自己把cd轉mp3 , 和youtube上找一首聽起來最好的同一個曲子,聽起來也一樣!
這也是另類的幸福啊

vc0528 wrote:
mp3 wav 其實...(恕刪)


那我就悲劇了

聽前面一堆人講說沒差沒差,差沒多少的,大概耳朵都跟你一樣~

是很幸福的人

我以前用 Benq 的 MP3 配上原廠爛耳機就可以聽出 128/192/256/320 的不同

最後是用上筆記型的喇叭就分辨出 320/FLAC 的不同

從此就再也回不去了

人聲與樂器跟高低頻細節都越來越好~

當然每個人耳朵分辨力不同,自然感受也不同~

所以如果 320/FLAC 都分辨不出來,那硬是要聽到 WAV/FLAC 的無損等級也只是浪費空間!
家用:AuneT1+TESLA E88CC+AMC 3000+ATH-ESW9&AKG K701;隨身:Sony XperiaSP+PHA-X+CKM55
apple70101 wrote:
如題所說 現在耳機開...(恕刪)


一般來說,都是拿CD轉成APE或FLAC無損檔案。

至於要怎麼證明就要頻譜。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