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中階耳擴的對決,意料之中與出乎意料的結果 Audio technica HA5000 vs Luxman P-200
對比耳機:W5000,W11jpn
HA5000與P-200同為日本當今實售價8萬日圓區間的機器,
雖然HA5000定價高,但實售價接近也因此都購入做為比較與取捨.
HA5000 1,200mW+1,200mW(32Ω)
P-200 500mW+500mW(32Ω)
帳面上的驅動力,HA5000在32歐姆的輸出為P-200有餘,
而音響的器材,電流輸出也僅能作為驅動力參考,至於品質則需實際聆聽比較.
而HA5000在調整的過程中,降壓器的品質,電源的相位都會影響聲音表現,差異很大,
可說對於電流非常敏感,而P-200則很容易出好聲.
HA5000驅動下的W11jpn與W5000,最為明顯的就是低頻部分的聲音形體感明確很多,
W5000的提升尤其明顯,呈現出一種有速度感,有力道(但不暴力),靈巧的低頻.
W11jpn則是低頻形體感更好,但無法呈現出W5000的低頻與空間定位感.
另一方面在HA5000的驅動下,兩者聲音的動態提高很多,當然原本耳機的優缺點依然存在.
整體的聲底變的非常飽滿,有活力且熱情洋溢,女聲甜美無比.
而Luxman P-200驅動下,首先落差最明顯的是低頻,w11jpn的低頻與HA5000驅動時相比較模糊.
w5000的定位感也不在歷歷分明,分辨度下降,表現風格與HA5000驅動時有著非常明顯的差異.
而P-200驅動下的女聲也沒有HA5000那麼甜美,但多了一份細膩溫柔的聽感,聲音非常柔和,
P-200驅動下,聲音變的非常耐聽,HA5000驅動下的w11jpn,聽起來比較容易疲勞.
因此個人喜歡P-200驅動下的w11jpn,初聽不驚艷,細聽卻令人餘音繞樑,低迴不已的感動.
聲音有如大和撫子般的溫柔動聽.
HA5000驅動ATH自家耳機無論在音響性,與女聲的濃郁,聲音密度上都較P-200佳, 作為驅動W5000耳機的耳擴,我會選擇HA5000. 但驅動其他ATH耳機在個人喜好的聽感與長期聆聽的需求上, 我會選擇Luxman P-200.
ATH鉅細靡遺的心得文 夠變態

給你一個讚

Kasanagi0702 wrote:
跟Luxman的耳擴<--個人很喜愛
還有Rudistor的耳擴也很合適!!
俺也粉愛阿 有誰要甩2手的阿

克克克勞德 wrote:
1W這個價位之前A大推薦AD1000
「缺點就是控制力與速度還有分離都不如他的上位機」
所以說處理快歌(EX:miku)會糊成一團囉?
俺可以推HD598嗎?
(這裡是ATH專區 欠揍~

)籃籃香 wrote:
應該說AD1000是我目前聽Miku最好聽的耳機了~
= =+ 聽到這句話 改天俺要衝去聽看看嚕

現在 還有得聽這支咪

Kasanagi0702 wrote:
A900ltd
呼呼~這樣又多一支嚕


誰來把俺的系統清嚕 這樣小朋友不夠阿~

P200....DA200 還有CEC TL3N 好多好多~ = =..
wuchuyu wrote:
籃籃香 wrote:
應該說AD1000是我目前聽Miku最好聽的耳機了~
= =+ 聽到這句話 改天俺要衝去聽看看嚕
現在 還有得聽這支咪
順便推一下,我覺得手邊幾隻ATH拿來聽這首蠻好聽的
http://www.yinyuetai.com/video/528130
剛剛把W1000拿來測試看看~就找Miku最有名的千本櫻這首
那段快節奏的前奏完全沒問題!!
W1000的低頻速度跟暫態是比AD1000好的,AD1000prm比較有機會拼一下

W1000的低頻一點都不會拖跟糊,而且...
中高頻的渲染很繽紛夢幻>>>>>AD1000~不聽真實音樂器聲的話...

豬排大跟籃大還是不要拿W1000聽Miku比較好啦

聽過應該就

他牌耳機好聽的型號也很多,不用堅持一定要ATH阿
翻譯前言:
本文版權屬於日本Audio-technica株式会社
本人僅秉持著資訊共享公開的觀點翻譯此文章
若台灣/日本Audio-technica認為此文章不適合發表則本人會於第一時間移除
A Series, AD Series 以世界最高品質為目標,歷時五年開發的大口徑53mm單體
宮田 從新式密閉型耳機潮流中所孕育出的就是53mm的單體.最初搭載這個單體的製品是ATH-A10.在此之前耳罩式耳機中最大的單體為SONY的50mm單體.為了要做的比SONY更大且聲音更好所以有了53mm單體的企畫.我們從1989年開始著手53mm單體的開發.到1994年商品化之間花了長達五年的時間.經由不斷的實驗振動板(震膜)的厚度,形狀以及接著劑等構造,最終開發結果得到了目前為止所無人能及的-銳利且分明的音像,我們深信這樣的聲音可以製造出通用於全世界的優秀耳機,於是正式在ATH-A10上使用.
53mm的單體在技術面上有著各式各樣的嘗試與調整,以往的耳機的單體幾乎都是採用PET膠膜成型的震動版上貼上空心線圈(翻譯待確認)這樣的形式,然而在53mm單體上我們並不採用之前的作法而改為線圈纏繞於線圈筒(Bobbin)上的方式來達到輕量化的效果.這是我們第一次嘗試這樣做,因為線圈纏繞於線圈筒上時可以針對磁氣回路效率最高的地方纏繞,藉以達到輕量化的效果.以往為了提高磁氣回路的效率我們只能使用鋁導線,而這次的改善讓我們得以使用音質較佳的銅線的緣故,對於音質飛躍性的改善上有很大的貢獻.最初由ATH-A10開始使用53mm單體後逐漸發展而成A系列的家族.當初開發53mm單體時曾經想過製造世界最大口徑的單體,我想或許到現在都還是世界最大吧(註:2007年時)
Wing-support結構也是劃時代的提案之一,當初是米之井於1991年提案以翼狀支持結構來讓戴耳機時不用調整長度.雖然這個點子非常的有趣,但在當時因為Wing-support的零件會卡到頭部穿戴時並不舒服所以整個計畫便頓挫了.不過在這之後的某個時候,我們突然靈光一閃想到讓耳機全體不要移動只讓上部移動的點子.
米之井 把耳罩式耳機直接戴在頭上就可以自動調整為最佳位置-當時我們不斷想著是否能有這樣的構造,正因為有這樣的背景因素所以在提案這個製品(ATH-A10)時,偶然間我們遇到宮田先生這個堅持的技術者幫我們把這個想法成功實現了.
宮田 我們第一次在ATH-A10上使用鈦作為反射框體,鈦是有著非常高強度的材質但是卻非常難以加工,加上原料成本也十分高昂.在當時只有少數的高級相機有使用,在耳機上可說是絕無僅有.弊公司在當初也是初次嘗試一直難以找出正確的加工方法吃了不少的苦頭,最後終於完成兼顧輕薄也高剛性的反射框體.
米之井 A系列也採用了無頭帶的新設計,對於完全包覆耳朵的大型耳罩式耳機來說,耳機與耳朵的距離可以由耳套(Ear Pad)來調整所以我們覺得拿掉也沒有關係.而省掉頭帶設計後便可以設計成更為簡約的造型.
宮田 雖然不是不能了解設計師的意向為取消頭帶讓整體看起來比較清爽.但對於開發側而言卻是一個非常大的難題,試作了幾次發現不是浮在耳垂上要不是就是下方產生空間十分難以調整,最後我們以0.5度單位微調終於能夠實現這個設計.雖然吃了很多苦頭,但是最終實現了在雖然無頭帶卻不需要調整就可以適合從小孩到大人的方便設計.
宮田 從1997年左右開始,各公司都開始逐漸推出半開放和半密閉的耳機.當時我們並不想採用這種半吊子的做法.開放式和密閉式各有各的優點.所以我們決定明確的分出開放式與密閉式的兩個路線並讓之共存.以及開發出低價格帶到高級機種的一系列產品. 我們以A系列密閉式耳罩為基底重新開發全開放試用的專用53mm單體,最後完成了ATH-AD10和AD9.
宮田 使用上大型的53mm單體後無論怎麼改善耳機本體的重量都會變重,如果考量到配戴感的話必須要盡可能的輕量化.ATH-AD10為了要滿足這兩個相反的需求耳機框架採用比鋁更輕的鑄造成型的鎂金屬製作.
小澤 ATH-AD9,10在洞洞板(框體外側)中心呈現缽狀.以聲音來說這樣的效果其實是不佳的.對此我一直有些介意.而第二代的ATH-AD2000時便解決了這個問題.
servaan wrote:
只覺得大大換換病發作中...xD
不是俺換換病發作
而是某些不得不的意外發生嚕 = =
所以...

慢慢集氣嚕 = =a
搞不好明年一堆p200 da200跳水

都世界末日嚕 也不賣便宜點...
Kasanagi0702 wrote:
http://www.yinyuetai.com/video/528130
聲音跟人搭不上
聲音不錯 人也可愛 但..聲音不可愛 0.0
歌不錯聽 配樂好
akb比較甜

完整版
http://www.yinyuetai.com/video/553349

這個不錯 用d7000聽 感覺有種韻味 比宇姐好

http://www.yinyuetai.com/video/541888
再加一首

http://www.yinyuetai.com/video/543143
Kasanagi0702 wrote:
豬排大跟籃大還是不要拿W1000聽Miku比較好啦
聽過應該就
他牌耳機好聽的型號也很多,不用堅持一定要ATH阿
那k大有甚好建議 聽人聲也聽miku ^^a
俺用d7000聽 得挑歌
不然 耳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