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會首推Sennheiser HDVD800 當純DAC ,是因為「我試過他接音響系統」,當時的音響系統是:
喇叭:USHER mini X
前級:Sennheiser HDVA600
後級:USHER R1.5
DAC :Sennheiser HDVD800
比原本的USHER 官配還細膩厚聲!Sennheiser HDVD800 DAC 寬闊、細緻、中性微暖聲底,高頻尤其延伸漂亮;接上Sennheiser HDVA600 前級,HDVA600 則是以高控制力和大音場著稱!搭配USHER R1.5的超大動態與猛爆的低頻,推動USHER mini X 的鑽石高音!高中低三頻延伸都很漂亮,而且很厚、解析又很好,聽音樂能感受到「背景很黑」,無噪音!相當百搭的組合。
整套簡而言之,就是厚聲版的Sennheiser HDVD800 推HD800S 耳機的喇叭版。聽馬勒很適合。
給你參考。
KingDavid520 wrote:
...(恕刪)
4.
至於要講說聽馬勒就自以為是 我想沒有這回事 我個人是從來都不覺得聽古典樂是多了不起的事 但那是針對我個人 我是天生就會聽古典音樂的人 換做大部份的一般人 古典樂對他們來說固然是很難懂的 相對的學會一點點就可能會產生些優越感 自以為很厲害 而馬勒音樂一向在古典樂領域視為進階代表作品 就愛樂者的觀點來看 他們認為欣賞難度平均是比貝多芬高的
但也不是說就是取代貝多芬 畢竟無論如何貝多芬的作品大多一直就是主流 馬勒只是剛好成為目前的趨勢 且已引領這股潮流幾十年之久 當然造成這種現象要解釋很複雜 也牽扯到相當多原因 簡單講就是在愛樂界要有一套證明自己比較強或有比較進步的方式 透過一些高階曲目的欣賞是方法之一 但其實歸根究底也不過就是自我感覺良好而已 畢竟就我這樣程度的觀點來看 會覺得馬勒難於貝多芬 然後就已能欣賞馬勒以為自己進階 這本身就是很好笑的事 也說明多數愛樂人程度其實不好的根本事實 不過我想這也沒辦法 畢竟沒天分的人就是如此
5.
要這樣講也是說明家境好而已 反正很多有錢人家送小孩去音樂班學音樂 目地也不是要成為音樂家 大多就是培養正當休閒嗜好 修養氣質 訓練大腦增進學習能力等等...所以如果因為這樣就要先入為主 認為有學過音樂就比沒學過的能更懂古典樂欣賞 這點我是不能接受的 或許對一般普通人家是這樣沒錯 但碰上真正具有音樂鑑賞天份的 真的讓你學一百年也贏不了 這點事實還是要認清
至於小時候學的音樂班教的都是古典音樂為主 但隨著年齡增長轉而進入流行音樂領域 加入一些學校社團的流行樂團等等 我覺得有可能就是很單純想交女朋友而已 畢竟在校園裡面組個樂團 即使當不了主唱 在後面打打鼓彈彈吉他 要不就是走那種搖滾的 或是帶些舞蹈的 在台上表演相當賣力投入的...對女孩子來講還是有相當吸引力的 相較於古典樂這種彈彈鋼琴 拉拉小提琴的 一方面表演空間小 一方面也較不易吸引到年輕女孩注意
但不管怎樣 所謂天下父母心 今天要看到自己小孩整天沉迷動漫電玩 特別是對動漫女性人物有著莫名愛戀情感的 房間貼滿動慢美少女海報 擺滿公仔玩偶 整天聽著唱日語的女歌手的帶著稚氣卡通風格的日文歌的 我相信大多數父母親看了免不了都會唸個兩句的 但反觀古典音樂 我是不太相信會有作父母的 看到小孩聽古典樂會在那邊想個網路酸民在那邊酸說... "你不要那麼愛聽古典樂啦" "不那麼認真學聽古典樂啦" "唉呀! 古典樂好棒棒啊"....之類的 我覺得這就是很明顯的差別 也是多數人的內心想法 並不能說是我仗著自己懂古典樂而瞧不起其他音樂 事實並非如此 因為我沒有那種標準在 古典樂對我來講沒有難度 相較於其他音樂也是 所以我沒有辦法以古典樂的難度來證明自己能夠聽古典樂是多了不起 進而去歧視其他類型音樂 這點我想我辦不到 我之所以在耳機板反動慢 反「女毒」 是因為這些言論和錯誤觀點 缺乏專業理論依據 組成份子多是年輕學生喜好打罵胡鬧 確實可能會對消費者造成誤導 且過多的動慢人物圖片一再佔據版面 也很難跟音響專業形象結合
音樂劇達人 wrote:
你需要去逛逛這個
https://m.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80&t=5459774...(恕刪)
1.
感謝分享資訊 你講得這個就是高雄SENNHEISER展示中心 但這麼遠我應該是沒機會去的 不過展示中心更大的功能是在對品牌形象作宣傳 遠大於實際商品銷售販賣 所以我覺得要看情況 很可能說收就收 畢竟它不像一般耳機店 能提供給消費者更多元的選擇 且更重要的是 台灣的耳機市場雖大 使用者雖多 但在品牌形象這一塊 其實並沒有在大部份消費者心中留下太多深刻的印象 也就是消費者選購耳機對品牌是不甚了解的 頂多就SONY Philips Panasonic這類家電牌 不然就是隨便便利商店 大賣場隨便買買 或手機附贈的加減聽聽而已 更何況是對SENNHEISER這種專業品牌 所以我認為這種專賣店應該都做不久 或許根本也沒打算作久 有點像打打廣告規劃個宣傳期而已
至於會造成這種情形 我必須說還是跟台灣耳機論壇發展有關 因為在台灣對耳機市場比較了解的 很遺憾的具有真正音響專業的玩家反而是少數 絕大多數言論其實還是被動漫迷給佔據 而動漫迷討論焦點始終離不開動漫音樂 日系流行女聲J-pop等...造成專業無法提升 資訊無法拓展 討論內容進而對內趨於封閉 對外又難以延伸的困境 本身專業就不夠了 一方面不肯自我提升學習 一方面又要抵制外來批評意見 那要說這樣會有進步我想沒人會相信
而我是不清楚閣下是否為代理商員工 或是具備一定權限能主導行銷企劃 不然我還是建議專業耳機導向訴求 必然是要回歸正統音響體系 千萬千萬不要受台灣耳機論壇影響 看到一堆動漫迷就又短視近利 便宜行事 想說反正那麼多動漫迷好像很好騙 賺賺這些人就夠 那要這樣想得肯定是不會做生意 也建議各大耳機公司代理商高層主管 若有遇到這種員工 都應立即解職永不錄用 因為這不單是心態有問題 而是連辦事能力都相當令人質疑
畢竟關於這些論點 之前都分析非常透徹 要代理商負責行銷企劃的專員 稍微有點認知的話 都應該不難理解 在耳機中高階以上市場要想做大 與動漫分割勢在必行 畢竟年輕學生消費力都相當有限 即使能以動漫作為號召 獲取一部份利益 整體效果來看仍是非常有限 何況採取動漫行銷策略 勢必影響其他非動漫愛好者 及中高齡音響玩家的排斥 就企業經營長遠發展來看 非常不利
音樂劇達人 wrote:
你需要去逛逛這個https...(恕刪)
2.
其實看你提供的這些展示中心圖片 並沒有動漫相關擺設 包括很多耳機店家 在網路上分享店內的一些圖片 也多半不會有 可見得人家也知道 要維持一定音響方面的專業形象 跟動漫保持一些距離是必要的 頂多就是偷放一些動漫歌專輯唱片 電腦藏幾首動漫歌給動漫迷試聽而已 要明目張膽的把整間店布置動漫風格我想也太誇張
所以說人家開門做生意還是有所顧忌 並不是說看耳機圈一堆動漫迷 經營方式就要全面動漫化 何況這些歐美系大廠本身就不受日本動漫文化影響 網路上看到的 頭戴Sennheiser AKG ...的動漫人物圖片 全部都是動漫迷自發性搞出來的 原廠從來沒有這種行銷企劃用這種方式
只是動漫愛好者當然會有自己一套說詞 但看在資深音響玩家眼中 很多根本都是強詞奪理 光說不練 要說動漫好整天動漫好 捧動漫歌捧的比古典樂還高 真的要提出一套見解我看也沒人辦得到 且這些都先別提 既然動漫這麼好 現在又適逢音響展期間 怎麼就不帶著心愛的動漫歌專輯去展場看看? 也就是說整天在這邊嘴說別人怎麼批評動漫 真的到公開場合又不敢拿出來是為何?
很顯然的就是 現實情況真的在音響圈從來就沒人把動漫音樂當回是 若要我來看就很單純的就是普通J-pop歌曲而已 只不過可能封面畫上幾個動漫卡通人物而已 實際唱的還是這些日本女歌手 而且好像還多半不是很厲害的 畢竟這些聲優從來就不是為成為職業歌手而訓練 且最重要的因素 耳機板看到的這些動漫迷喜歡動漫歌 是因為喜歡的是這些動漫女性人物 等到有一天不在喜歡動漫人物時 自然就不會去聽動漫歌 我想這是很客觀的事實 要談藝術價值 就這些J-pop流行歌試問是要怎麼跟古典樂比 古典樂能聽一輩子難道動漫歌也可以? 我覺得認清這點很重要 不能因為喜歡動漫人物 然後喜歡動漫歌 就要去扭曲這套標準 自己深陷沉迷其中就算了 還要去誤導他人這點就很不好了
ldw406 wrote:
我相信不同的人對複雜和聲的處理能力有差別,就像有的人有絕對音感、有的人沒有一樣,我也相信這種能力較強的人,欣賞音樂時會比較「輕鬆」,但這種能力沒那麼強的人,仍然可以感受音樂的整體,就像味覺不敏銳的人,即使無法嚐出一道料理是由哪些食材與調味料組成的,仍然可以吃得津津有味一樣。
...(恕刪)
1.
這種想法就有些主觀了 對於音樂藝術的感受力 怎麼能夠如此膚淺的與單純的聽覺感受相提並論 因為最基本的 任何人只要聽力沒問題 都能對各種音樂有所感受 問題是這種感受表達就是很簡單的一種聽覺描述而已 實在達不到作為一個音樂藝術愛好者所追求的藝術價值的那種境界 更何況絕對音感與音樂欣賞並無絕對關係 音感好的也未必就喜愛古典樂 畢竟一般來說音感好的是很適合用在學習音樂方面 但問題是將來也不一定就從事相關行業 然而在音響領域裡 欣賞古典音樂能力較強的 喜愛且經常聆聽古典音樂的 相較於只會聽流行音樂的 投資在器材上的花費通常會比較值得 經驗上來說是這樣
ldw406 wrote:
至於聽不聽得完整部作品,是否聽得下馬勒第八號,不是天份問題,而是口味問題,你的說法,就像有的人不喜歡吃苦瓜,食不下嚥,就說他「沒有品嚐食物的天份」一樣奇怪,當然你要堅持這就是一種天份也可以,你高興就好,但大多數人不會這樣講,你就繼續去當那「少數的孤寂天才」吧。...(恕刪)
2.
這邏輯就有點奇怪了 好像是說聽不了某些古典作品 不是欣賞能力問題 而是個人喜好問題 只是這部份目前也沒有看過相關論述 愛樂人針對自己不熟或不喜歡的作品 也多半不太願意表達內心想法 一些民眾平時就不聽古典樂的 只是偶爾到音樂廳打打醬油的就更不必說了 也就是要去作 針對某部作品 在各類音樂愛好者間的感想差異 再進行數據分析的研究的 目前是還沒看過 且這種實驗難度也高 引起的回響恐怕也不大 願意作的機構應該很少 而我個人看法則很簡單 反正聽得來就是天籟 聽不來就是噪音 聽覺感受很多都是相對的
不過不管怎樣在古典樂界還是有它一套自然形成的標準 也就是依照作品欣賞難易度來評斷愛樂人程度 因為這很簡單的邏輯 困難的作品大部份人不容易欣賞 相對的能夠欣賞自然就會被認為是程度較好 即使表面不置可否 心裡也確實會不得不承認的 而關鍵就在於如何去界定困難與簡單而已 當然我講過愛樂界有它自己一套標準 但對我肯定不適用 我的程度不是那種可以給人隨變評判的 至於要說是不是天份的話我覺得當然是 不然真得很難解釋未什麼同樣聽古典樂 有的人要透過學習還不一定學得會 有的人就不用學就會
而馬勒第八在音響圈 我還是以作為測試參考曲目在建議 這點跟聽不聽得懂 聽不聽的完整無關 除非是要更進階的感受「正向的藝術感動」 才需要說透過更深入的學習了解聆聽 即器材相關方面的升級 不過我覺得就拿最低最低標準來說 即使這些都做不到 好歹古典樂捧在手上 多少是能沾點面子的 何況是向馬勒這種目前古典主流音樂家 畢竟真的所謂的大多數一般人 音樂欣賞程度真的沒那麼好 包括一些音響資深玩家也是 自己為很厲害的 什麼老燒大燒的 其實也都不怎麼樣 但至少作作樣子我想還是可以的
M_1_0_1 wrote:
我蠻佩服像樓主這樣充滿熱誠研究古典音樂的人,總是可以針對曲目或是作品說出曲目背後的意義以及歷史文化。...(恕刪)
1.
感謝您的肯定 理所當然5分奉上並加入好友名單

不過還是要強調 我會有熱忱去研究古典音樂 是因為我生來就註定會作這事 而且一定能把它做好 不須透過他人協助 也不用經過任何學習 就完全靠個人與生俱來的天賦 用自己的方式去發展出一套論述 當然看在專家眼中或許也不就半桶水外行人講外行話 但不管怎樣 至少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即使講不過這些專業人士 應付一般人和一些初級新手樂迷應當還是綽綽有餘的
至於說出作品的歷史背景文化並不是多了不起的事 畢竟這些資料都找的到 所以重點還是在於對單一作品的深入研究 這才是個人的本事及研究的價值所在 例如個人對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研究 確實在這些「業餘愛好者」中 沒幾個能跟我相提並論 包括現今學者相關的研究論文 網路文章 基本上應該是沒有一篇能寫到讓我看不懂的 有興趣的話可以聽聽看就知道我的程度跟一般所謂的發燒友差在哪裡 更別說是像台灣的這些耳機論壇 根本就是動漫音樂及J-pop音樂耳機使用心得討論區 除了本身沒有古典音樂方面專業外 對於音響的專業知識亦相當貧乏 從頭到尾看來看去主要都是在講「女毒」 只會評論這些日本女聲 若要他們針對某部流行音樂作品描述其內容時 拿出來的竟然是一臉稚氣傻模傻樣的小孩子樣的動畫卡通女性人物 這情況你要去深入了解其中曲目背景及文化意義當然是不可能的
事實上就我了解 這些動漫音樂真的不過就是J-pop音樂商品中的一小部份 市場定位也都很明確 就很普通的平常的流行音樂文化 它的背景就是動畫虛擬世界及虛擬人物 利用這些喜好幻想的年輕男性使他們入迷深陷其中 進而促使其購買相關商品而已 當然不僅是這些動漫流行音樂沒什麼質得深入研究的 包括其他流行音樂其實也差不多 也確實很少聽過有什麼流行歌曲背後有很深的內含或歷史文化的 雖然說這些或許跟音響討論無關 但換個角度想 花大錢買了一堆高檔音響配背 聽來聽去還是這些乏味的尋常的 一般大眾都在聽的音樂 相對的是有點不值得的
M_1_0_1 wrote:
小弟也蠻喜歡聽古典音樂的,但是沒有特別專精某些領域......(恕刪)
2.
如果是這樣那也是沒辦法的事 畢竟大多數的人就是這樣 古典音樂欣賞本來主要就是依靠天賦 後天的努力學習都相當有限 看全世界多少家庭栽培小孩從小學習音樂的 長大後有再繼續學習 繼續維持古典音樂欣賞興趣的又有多少? 我想這是很實際的問題 在藝術這種領域 一個人天賦到哪程度就到哪 不僅是針對音樂 美術方面 繪畫雕刻等等都是 沒有天分的 或天份不夠的 再努力也不過就如此
而我個人當然沒有辦法 就是人講的得天獨厚 就是天生就懂欣賞古典音樂 問我為什麼我也不清楚 反正任何古典樂曲 不論何種曲式類型 隨便聽一聽很快就能掌握作品整體脈絡 主題旋律等 也可能就是因為對我而言太過簡單容易 所以變成有習慣往高階困難曲目傾向 也就是太簡短 太簡單的小品我一般不太愛聽 還有我也從不聽一些精選片段等 我聽古典音樂很重要的都是要求整部作品要完整聽完 光這點就贏過很多音響發燒友了 畢竟這些人 古典樂就是拿來測試器材作個樣子 你說真的有比較懂跟一般人比起來也好像沒好到哪去 耳機板就更不必說了 一些年輕學生古典音樂方面和音響方面的經驗更是不足 又因為是從動漫音樂相關討論區連結過來的 在他們的音樂世界裡 就是動漫歌ACG和相關J-pop而已 並把這些都視為理所當然 反正買耳機就是為了聽動漫歌而已
當然或許也有人會講說 動漫也有古典音樂主題的 配樂也都是古典音樂等等... 但我想要說明的是 這些配樂本身出現的都是片段 連個完整的樂章都不算 其次是動漫迷如果觀賞的是古典主題動漫 心裡想的也是這些「動漫美少女」愛戀的場景 也就是動畫公司設定這樣的背景好提供動漫迷去編織幻想故事 古典樂也是陪襯作用 讓幻想者自覺有古典依付感覺高級氣質一些 就是說不同的故事背景設定 就有不同方向的幻想 同樣的差不多戀愛故事 也可以換成是籃球 賽車 圍棋 麻將之類的主題 新的故事主題就是新的幻想篇章 如此周而復始直到幻想者不再沉迷 總而言之講這些就是要匡正視聽避免誤導大眾 現在看到的耳機論壇絕大多從來就不是為追求音響而組成 耳機玩家喜歡討論耳機是因為耳機跟動漫連結 討論耳機就是討論動漫的延伸而已 也建議一般消費者如果不對這些美少女動漫音樂 美少女動漫世界感興趣 參考01的文章可能還是要好一些的
M_1_0_1 wrote:
以前看了電影『V怪客』聽到 1812序曲後,就被這首曲目吸引,反覆在youtube聽了十幾種版本之後,也爬了一些網路文章的介紹與推薦,最後在iTuens購入了三張不同的專輯,對於1812序曲的演奏方式和氣勢都非常不一樣。...(恕刪)
3.
這部電影我沒印象有可能沒看過 不過1812序曲確實是相當通俗熱門的古典音樂作品 這點在當時就是如此 一直持續到現在 現在一般都是列為初級入門曲目 也就是說要聽古典樂的人 若連這部都聽不來 要想再進階真的是有非常大的困難要克服而這部作品再發燒圈也是相當有知名度 更早可追朔至LP時期 甚至近幾年的「馬勒現象」之前 主要當然就是作為系統測試用 重點在後面那段大炮和鐘聲的音響效果 畢竟發燒友通常古典樂還是相對弱一些的 大部份要聽完整部大作品的也是很難 選擇一些簡單的作品 間接沾點古典高貴也是不錯的 畢竟一些爵士發燒還是不免流俗 感覺就有點流行進階而已 老聽這些也感覺很難有所提升
4.
1812序曲本身在詮釋上除了一些比較奇怪的 例如莫名其妙加入合唱的 大部份不會有太大問題 這點在古典樂圈 稍微有些程度進階的都知道 1812序曲除了版本以外 就內容深度來講從來就不是值得深究的 基本上就是很通俗很應景的作品而已 就跟我們現在講貝多芬的交響曲 從來就講那九首 完全不會把《戰爭交響曲》列為其中一般
不過你若是喜歡這類講究氣勢的不考慮內在藝術精神價值的通俗作品 除1812序曲外 確實《戰爭交響曲》也是蠻值得推薦的 記得有一張幾十年前的發燒片 就是1812序曲 + 戰爭交響曲的製作 搞不好這張你也有買 但iTuens都是mp3基礎 要呈現大編制可能音質較為不佳
且說也奇怪 按理說講求大氣勢大編制測試音響高階系統使用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似乎是更好的一個選擇 特別是90年代後一堆數位錄音發行 對燒友來講選擇應該更多才是 但我們可以觀察這麼多年來 發燒友選擇的馬勒交響曲 還是第一 五 六號居多 第八號是真的沒有人採用 要說真的是太艱深太困難也說不過去 畢竟作為音響系統鑑定 是不需要理解音樂作品的 甚至隨便選一小段就可以了 所以根本問題可能還是在於 大部份的發燒友應該也是言過其實 也就是一直強調的 最在乎的個人聽感 並沒有自以為想像的強 所以遇到真正考驗聽感程度的馬勒第八號就很容易破功 要說對這作品陌生的話 我想我這邊也有在積極努力 詳盡的研究介紹 當然這需要一點時間 畢竟大部份的人天生都沒有這種能夠快速理解音樂的天分 所以可能還是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或許才有機會成為音響圈的主流測試曲目吧
M_1_0_1 wrote:
從此只要聽到喜歡的古典樂曲目,我都會上網聆聽各種版本的演奏,再一一排序喜歡的風格順序,最後再挑喜歡的前幾名購入專輯收藏。...(恕刪)
5.
這看起來確實是不錯的作法 像Spotify和Youtube都相當好用 且多是完整全曲 特別是針對一些冷門曲目 在不確定是否值得購買時 先透過網路試聽也是一種方式 不過線上音樂音質通常不會太好 系統等級不高的情況下 iTuens和Spotify或許還可以 但Youtube就差的比較多 所以如果是要聽古典音樂 可以的話買正版CD或無損音質會比較好 現在大廠很多低價大套裝系列 讓樂迷可以以相對低的價格買到大量古典作品後 再花時間慢慢欣賞 算一算每片CD的單價都不超過百元 有的甚至還幾十元而已 不見得iTuens買比較好 畢竟與其這樣還不如選Spotify 當然以上講的這些都是以古典音樂為基準的前提 換作是一般流行樂自是沒差 不過我自己是沒在用iTuens 總感覺這些流行歌網路資源已經一堆 還特別花個幾塊錢去買iTuens的mp3似乎有些不划算 也想不通有人願意花錢購買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