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N設備、線材是有根據的嗎?或者是迷信?

音響不是玄學 我相信所有的改變或是器材搭不搭都是科學 數據能提出與解釋的
但除非是專業人士或是研發人員 一般論壇網友我們是無法去完全解釋與瞭解的
我們只能去理解聲音的表現型 而背後種種造成的因素有些是我們只能猜測而無法理解的

而關於主觀與客觀的觀點 本來每個人都有自己心中認定的"好"聲音
但一般來說 更細膩, 細節更多, 凝聚力更好, 動態反應更好等等等舉例而言
在不失平衡性的狀況下 這些都是優點吧?
玩家大多有共通的方向 讓自己的器材音響性越來越好 但不失自己內心主觀喜好的音樂性
難道有人要說就是喜歡聲音糊在一起 沒有高音沒有低音 還是破音失真就是我喜歡的吧

有些人荒謬的過度使用主觀客觀來當作辯論題材?
當你一直說喔每個人都是主觀的然後說也說不準談也談不清 數據不能解釋之類的話語
可能忘了有客觀的存在 客觀是什麼?
多數人都認同的觀點 就是客觀
意味著在那個項目上 多數人的主觀 與客觀是相符合的
所以當有人認知不同時 多是以因多數人產生的客觀認知 來作為評論的標準
另外有些東西不是"客觀與主觀"的差別 而是確實的"事實" 或是"定義"的問題 這幾點要分的清楚

上面A大在某一部份提到了耳機在run in前後 科學數據確確實實改變了
而下面又有人反駁說某耳擴那些科學數據那麼好 推某某場極式耳機怎麼會那麼糟
好像就是在反問 以科學數據評論 客觀嗎?
數據已經是個指標性的標準了 數據都不能作為客觀評論那天下不就大亂了

可能等一下有人會又來說我過度的以我自己主觀的認知來說明主觀與客觀 若真是這樣只能說
josephlee wrote:
聲音訊號非交流因為相...(恕刪)



脈動直流是正極永遠只會有正電壓
0V以上
但是擴大機輸出的訊號
正極也有可能會變負電壓
這樣喇叭線圈也會往後移動
你應該沒有用示波器量過機器輸出訊號吧...

補充一些東西
大部分擴大機的負極都是直接接地
但是有些BTL也就是橋接設計的
或是全平衡
負極就會用反向訊號來輸出
功率可以增加4倍(電壓2倍功率是4倍)

還有就是擴大機絕對不能有直流輸出...
會燒喇叭...
如果稍微有一點點直流輸出
開關機的時候最明顯差異就是會聽到波一聲...

F.SPB wrote:
很多製造時宣稱的單結晶啥的
經過收線時的捲曲之後,還會是單晶?
就算是單晶或不是單晶,有無刻意安排結晶方向,能證實跟聲音有關嗎?...(恕刪)

雞婆補充一下有關結晶的觀念...

金屬自液態凝固結晶時會有其特定的結晶方式與prefer的結晶方向。但初期產生的結晶核若未加以外力基本上的方向都是隨機的,因此在最後凝固階段時晶粒互相接觸形成晶壁。晶壁通常就是原子排列變更方向的地方,也可能是空隙、或是未析出的雜質等(最簡單可理解的例子就像是聚在一起的肥皂泡泡)。造成電子在傳導時需要相對於單結晶以較大能量來跨越屏障之處。所以就有相對較多的能量損失、傳遞延遲或是發熱等影響。

至於金屬結晶經過加工變形或使用者收線捲曲等動作,產生的原子位置變化在結晶學上叫做差排(dislocation),差排影響機械性質,但對電的傳導改變不若結晶壁那麼明顯。

兩者對聲音的影響... 我也不知道!但單結晶少掉一些阻礙,所以優勢是存在的~

wecaleo wrote:
雞婆補充一下有關結晶...(恕刪)


順便問一下達人
不知到CPU內部的線路有沒有用到單晶?

(是說結晶我只大概了解高分子的部分,畢竟不是念冶金的)

F.SPB wrote:
順便問一下達人不知到...(恕刪)

我是雞婆不是達人...
半導體製程我所知有限還是請網友來說比較好~
從WAFER的製造過程上來看
是先將融化的矽中放入單晶的晶種
接著旋轉往上拉 讓矽由晶種開始排列
變成單晶矽錠在切割後再形成一層氧化層薄膜

線路是PHOTO遮罩將氧化層蝕刻出來的
所以本體應該算單晶?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