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5K2 wrote:
因為台灣薪資沒跟上通(恕刪)
有些行業是營業費用跟營業支出相當
有些則是差距甚大
但不變的是 營業費用中的薪資支出即使增加個3% 5%
仍占比所有支出不大
一間具有訂價權 無形品牌價值高且產品不因時光更迭而淘汰的話...
好比我們手上拿著iphone 那20年前我們拿的是什麼
20年前的手機扛霸子到現在大概慘了 事實上還真的是慘了
然而現在看到的知名啤酒品牌 20年前 甚至40年前到現在產品都是一樣的
只要這樣子的公司專注於本業 又或者業外收益是可靠的
何謂可靠? 只要跟本業有直接相關且基於品牌價值為前提就很可能可靠
如果不相關則要查明
具有這種能力的公司 薪資支出多一些實際上並不會造成甚麼成本增加
但卻可以利用這種理由漲價 漲價的幅度遠超過成本的增加
而且因為具有訂價權 銷量很可能不會因此降低 甚至因為全球化的緣故
毛利率不但更高 營收跟銷量還可能更高
這樣子的公司只要買在基於營運能力為前提的正常價格 我覺得稍微偏高也沒什麼關係
所謂的10%~15%溢價我覺得還是能接受
但必須基於幾個前提 必須對公司忠誠且只有三個真正可靠的理由可以背叛公司
"訂價權的喪失", "不道德的經營被發現且偏向家族公司或帳目可能無法挽救"
以及"經營方針重大變更並具重大不確定性"
除非是資金不大 具有能夠輕易出脫股份的能力 只要不是每次都得花3天以上收購
才有可能基於"夠了"背叛公司
然而這很可能是非人類能做到的事情 我比較相信這只有神明能決定
我認為
這種公司如果是買得起100 200萬音響器材 但可能有點勉強的人
一定能幫忙這種人免除"抉擇"要與不要的路
當然我曉得 每一筆金錢的付出都是有代價的 還好音響器材只要買一次就畢業了
有很多還是終生保固
繼續當鐵公雞
可能這有些背離這版面 管他的 被刪文就算了
最後
很顯然現在2019/12/06的價格並不是溢價10%~15% 我認為不少已經是溢價70%~100%有了
風險挺大的
10x12=120, 10x18=180=10x12x"1.5"="18"x10.
180/12=15
10x"1.5"=15=net income x1.5
if... 70%~100%, 1.7~2.0, net income x1.7~2.0,
if P/E ratio back to 12....
10x24=240, 240/12=20, 10x"2"=20
"20!!!!"
"2" = 2x of net income

2x of net income is not easy, even a great company
但跟景氣直接相關 俗稱的景氣循環相關公司是另外一回事了 不在這裡的討論範圍
而且may price/book ratio-related的要觀察的更多 更難
可能要從同產業最受歡迎的公司開始觀察 但除了在未衰退燈號出現的"跌夠了"較好推敲
衰退時有夠困難 到底是0.7x, 0.5x還是0.5P/B 甚至會有嗎? 我比較相信0.7
SpectreXSpec wrote:
真的啊放個CD3000(恕刪)
不大確定現在台灣狀況如何,但不少經典耳機在國外售價其實挺便宜的...,幾年前不少牌的旗艦款,不少都跌了。像是拜耳t1 2nd,國外基本價就在700usd內,fostex th900mk2我看全新官方1100usd上下也能買到。這幾年300-1000usd這價位的耳機競爭很激烈,除了Drop跟monoprice等自家/合作耳機之外,不少chi-fi也做起來,售價雖在這區間,聲音跟製造品質卻不比1000+usd的遜色。另外就算用同樣的driver,調音跟整個設計也會影響聲音走向。driver一樣跟聲音一樣的差異仍可以很大。
這幾年前端dac/amp的進步,應該比較明顯。像是thx系列amp在400usd內就能買到,6w/channel,除此之外能選monoprice thx887或massdrop thx 789,稍早還有smsl thx 888 sp 200(這款只要280usd內)。搭有es9038pro或4497晶片的dac,有不少也降價了,另外還有些能支援MQA播放等等;不過新款的架構也快出了...
spartamimi wrote:
約兩年前adorama(恕刪)
TH900還挺難處理的
不
可能是非常難處理
倒不是因為中頻凹陷的關係 我覺得這是它的特色 不見得是缺點
但是
TH900的透明度很差 我認為任何高階耳機只要透明度差就會有問題
其實聽起來詭異與否最重要的關鍵不是在音染 也不是調音
是透明度
一個音染很重的器材如果在透明度上可以做好 頂多變成一個音色不同的真實樂器罷了
不變的是 仍會被認為真實
TH900在這方面似乎是辦不到的
有兩種可能 一是這耳機本身設計具有缺陷 二是找不到適合的擴大器
到目前為止 我比較信任是前者造成 而不是後者造成
一開始我以為是擴大器很難勝任造成的 因為目前較注重電流的耳擴
大部分都是為了靈敏度低的平板耳機而生 這種擴大器在TH900不見得適合
至少
我是真的不曉得哪台強調電流量的耳擴適合
如果是為了高阻抗而生的耳擴 那當然就不適合了 後來我想到一個方案
有些很好的preamp或綜擴有附帶耳機輸出
只要耳機比較偏低阻抗 高靈敏度往往會有非常好的表現 好比sony過去做的R10
聽來聽去 還是ER1比較適合
現在不曉得 不過現在倒可以放棄R10了 太久了
可惜的是 即使拿TH900去往 好比accuphase的C3800 結果還是差的
但是拿audeze的低阻抗高靈敏度版卻是極好的
我還是比較傾向相信TH900的設計存在缺陷 希望未來可以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