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我使用耳機的時間一整天大概都有8小時,平常聽音樂什麼都聽從抒情到金屬搖滾都有,然後同時也有在打遊戲,希望各位大大可以推薦一支耳機給小弟我
BTW 我目前試用Hyper cloud II附上規格圖
6k-8k耳機推薦
看完後 各位覺得我要把錢拿去買DAC跟耳擴然後繼續用這支還是有其他建議
換 DAC 和耳擴對於耳機基本上不會有什麼明顯的提升,如果是低階的耳機更是如此。通常如果是想要提升音質,第一步驟還是換耳機,再看耳機是否需要獨立擴大機才去買。
 
其次就是看你的遊戲種類,像我玩模擬、MMO 等等的,我買耳機只當做買音樂用。但如果你常打射擊、生存、開放世界角色扮演等等的話,前者就要注重耳機的成像(讓你聽到聲音馬上知道對方在哪裡),後者要注重音場(讓聲音的遠近有差異,就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目前有一支很多人推薦的遊戲耳麥,是森海塞爾和美國 Drop 的聯名款,成像能力極佳,音場也夠,麥克風品質又有中上的水準,叫做 PC38X。只是這支因為剛出沒多久,缺貨很嚴重。但他的前一代 PC37X 也擁有相同的評價,而且可以美國亞馬遜直訂免運送台灣,加預付的關稅是 $130+$7.57 = $137.57 美金,折合台幣約三千九。
 
但是這支是開放式,旁邊有人的話會聽到。所以除非你都是一個人的空間,否則可能不適合。
 
如果需要封閉式,那麼一支經典的拜爾動力 Beyerdynamic DT770 Pro 也很多人推薦。選擇 80 歐姆,應該也不需要耳擴了。在台灣公司貨六千多,美亞直接買免運到台灣含稅是 $180 美金,折合台幣約五千出頭。
 
但是這支是純耳機,沒有麥克風。如果你有麥克風的需求,那就得另外自備。
 
我的建議是先想清楚為什麼想換耳機。目前這支是有哪邊不滿意嗎?有哪邊很喜歡?如果能提供這些資訊,相信板上也會有更多行家能提供更合適的建議。
alex_blah wrote:
換 DAC 和耳擴對...(恕刪)

感謝建議 想再請問一下那如果是純粹聽音樂的話一樣是推薦那兩隻嗎還有80歐姆一般電腦就推得動了嗎
你沒有說需要封閉式還是開放式,所以真的沒辦法推薦。但因為我除了 DT770 Pro 之外,這價格碰過的都是開放式的耳機,所以這邊就只講開放式。沒推其他封閉式不是因為他們不好,而是因為我沒碰過。

純粹聽音樂的話,不推 PC37X/PC38X,這兩支因為太過強調聽音辨位的成像能力,所以並不是很好的音樂耳機(但還是比便宜的電競耳機要來得優秀)。

DT770 Pro 則是拜爾動力的經典音樂耳機,只是他剛好音場表現很好所以也常拿來推薦給遊戲玩家。

八千以內的話,看你聽音樂的類型,喜歡人聲的話很多人推薦 Drop 和森海塞爾的聯名 HD6xx,這支只能買平行輸入(因為台灣沒有代理商),他的原機是剛出的時候要價一萬七的 HD650,現在也還有一萬一上下的價格,去音響店老闆喜歡你的話可能可以再低一點;聯名機則是音質一模一樣,但定價從一開始就只要八千上下(視平行輸入或代購商家定價,因為 Drop 是線上電商平台,在台灣沒有所謂的代理商)。

六千以下的話,平輸的森海塞爾的 HD599 也是一支中規中矩的好耳機(不過聽音辨位的能力據說很差)。

然後最近(應該說是去年)新出的 HiFiMan HE400i-2020 也是評價很高的一款耳機,平輸大概四千到五千,公司貨不知道進台灣了沒,但想比平輸便宜當然是不可能。美亞直購免運含稅是 $180 美金,台幣約五千一百。注意要看到有寫 2020 版的才是。

再來是飛利浦的 X2HR 最近公司貨在跳水已經到三千多台幣,加上 Dekoni 耳墊變得很舒服,這幾天我都用這支。這支適合喜歡低音的人,原廠耳墊比較粗糙但音場大,音質開闊,Dekoni 耳墊音場變小但低音強化。只是我個人認為他雖然最初上市時要價將近萬元,實際上他的實力大概就五、六千台幣而已。他最近新出的 X3 則是音質更好一點,但平輸價格也要快九千,一般感覺是音質有比 X2HR 好,但沒好到九千的程度。

以上這幾支,含 DT770 Pro,我個人如果只聽音樂的話,會選 HE400i-2020。但是這支雖然是 35 歐姆,靈敏度卻很低,所以我會再加買個口碑好的 DAC 耳擴一體機,例如 FiiO K3,或桌上型的話 iFi ZEN DAC。只是這兩個都要四千多,加起來又是接近九千。好處是 HE400i-2020 和這兩顆耳擴都支援平衡線,有興趣的話可以換線聽聽,但其實我覺得原廠線就很好,兩支耳擴接原廠線的推力都很夠,沒必要換平衡。

講到這裡要注意的是,每個人接觸的耳機不一樣,這世上也沒有任何人有聽過市面上所有耳機,所以我沒提到的不代表就不好。像 AKG、KOSS、鐵三角、Shure……等等廠牌我是根本沒機會碰,所以也就無法推薦,但他們都是知名大廠,都有口碑很好的耳機。

至於推力,其實推力不能只看阻抗,也要看靈敏度(也就是你原來那支寫的「額定聲壓級」)。像你原本的是 60 歐姆、98 dB 靈敏度,應該是屬於好推的耳機。一般現在「好推」的大概是 35-50 歐姆範圍,靈敏度在 100-110 dB 之間的。遇到 80 歐姆的,說實在很難講,會有人說很好推,也會有人信誓旦旦說上擴音質變好。我買的 DT770 Pro 是 250 歐姆的款式當然要上擴,所以我不知道 80 歐姆究竟應不應該電腦直推。

再加上近幾年由於電競市場的興盛,所以許多主機板廠商對內建音效組件也比較講究,越來越多電腦的耳機孔其實推力都比以前高很多,只要不是那種 250-300 歐姆,甚至 600 歐姆的耳機,常常都推得起來。所以現在低阻抗的耳機究竟需不需要耳擴,能不能直接插電腦(桌上型或筆記型電腦),確實很難說。像我有一支 120 歐姆但靈敏度 110 dB 的耳機,我是用耳擴推,但也聽過很多人根本直接插電腦耳機孔也沒問題。

所以說 80 歐姆是不是一般電腦就推得動,我只能說插上去才知道。

如果怕浪費錢,也可以考慮先買一顆一體機接看看現有的耳機,像 K3 是小型很方便,但不是很適合桌上使用。K5 Pro 是功能多,可以接多種音源隨時切換。ZEN DAC 是只能接電腦 USB 音源但有特別的外型設計。FiiO 和 iFi 的重音按鈕都很乾淨,滿多人喜歡的。只是 FiiO 是中國品牌,有些人會在意這個,而 iFi 是英國品牌。這三顆耳擴都是能推到兩萬元耳機沒有什麼問題的,所以不必太擔心以後換耳機又要換耳擴。

買不買耳擴,最大的關鍵在於你有沒有想要繼續深入玩音響耳機。如果沒有,那耳擴的預算放在耳機上面,選擇免擴直推的耳機,應該都會是比較好的選擇。

但可以確定的是,換耳機帶來的音質改變(未必是提升,因為聲音是很主觀的,像我手上有四千到一萬三之間的多支耳機,雖然我很喜歡一萬三的這支,也認為他確實贏過其他耳機一截,但還是常聽其他四千、六千、八千的耳機,因為他們各有特色,我都很喜歡),換耳機帶來的音質改變絕大多數時候都遠比耳擴明顯。

最後還有另一種選擇方式,就是先看網路的建議,心裡有個底之後,去耳機店問問看很多人推薦的耳機能不能試聽。聽過再買,這才是買耳機最有保障的方式,閱機無數的老闆在現場聽你的需求,也比較可能提供真正適合你的產品。如果有筆電可以帶著筆電去試聽,直接用自己的音源更安心。當然,耳機店賣的一定比網購貴,但就是多一層保障,也不怕買平輸買到自己不喜歡的聲音,卻又不給你退貨。
弱弱的問一下

每天聽耳機八小時,耳朵不會疲勞嗎?
東方名豬 wrote:
弱弱的問一下每天聽耳...(恕刪)

還好欸 只是頭髮會被押出一個凹槽
去吧皮卡稱 wrote:
小弟我使用耳機的時間(恕刪)


HyperX cloud II我是覺得沒必要加擴
換不換dac或加擴這種
比較像是精益求精的類型
我倒是覺得...
你可以帶著耳機去耳機店
試試看插擴或dac的聽感
會比找推薦耳機試聽快很多
因為推薦的耳機你不一定能找到試聽
而且這樣你就有個該不該插擴的參考了
你會想換耳機就表示覺得什麼地方不夠
然後順便找8k級的耳機試聽
你就知道現有的加擴有沒有比較值得

Hifiman he400i是很好的平板入門耳罩
它問題是很難找試聽聲音一點也不粗曠
價錢在台灣相對其它同級耳罩cp值偏低
以平板振膜耳罩標準來說cp值很高
單純就聲音表現上它很棒
特徵是能順聽而且節奏收放轉折很細膩
比動態或動滋它沒贏同級對手
它贏的是收放的自然度
你可以找雲試聽比對一下
雖然雲試聽不能直接當成真實耳機樣貌
但調音方向還是可以相對比較出來
我是覺得收放吸吐的細節表現有贏
我是沒玩fps遊戲不知道適不適合
因為電競耳機都會強化人聲腳步爆炸
太特化拿來專聽一般音樂會很怪
400i它拿來聽電子合成器音樂不會打架
瞬態如果太慢電子合成器太多
低頻都會有種噗高頻刮耳的放棄治療感
我想你應該會去看z reviews的雲試聽
400i、400s、4xx、400i2020都同單元
實際上400i不上前端比較像400s雲試聽
但那四種聲音我都有在不同前端聽到過
所以說同副耳機插不同前端就會有差異
雲試聽就只能相對比較調音調性而已

上不上擴一般都是要加強音量或聲壓
但人耳對於音量承受度有限
開同音量的話,上擴聲音密度比較扎實
不管什麼耳機插下去都會有差
只是有的很明顯有的不太明顯
400i前端改變或上擴屬於聽感差很多
400i號稱直推神器但我是覺得要看前端
我是只有拿來插手機
你手機外放開40%格子貼著耳朵聽
大概就是400i手機直推的最大音量了
我自己是習慣這音量所以我會說能直推
但有些人習慣大音量聽歌
這樣的話我會建議上擴不然別買
因為音量不夠聽了不會爽
就算耳機有再多優點你還是會自動嫌棄
還有400i原線其實蠻堪用的
大家不爽的地方只有線硬的像鐵絲這點
我是覺得你預算有到8k就直衝上8k級
400i只是平板振膜最佳入門不雷的選擇

我最近有收一隻400s
它是比400i更易推有力(15%)沒錯
但它有衍生出一個問題
就是在手機有限的推力之下
硬要壓榨出性能導致細膩度也輕微變差
有類似手機音量開大聲破聲的感覺
我會覺得有上擴而且同音量的話
400s會不如400i
但不插擴的情況s比i整體強15%
但400s的最大問題是售價
那個1500台幣差價都能買個擴了...
還有一點是Hifiman很喜歡小改款
要買的話要很注意型號年式的差異
400i 2020和舊版400i差異在頭梁
然後se和s和i是不同東西...
如果有人說se和s是一樣的話...
那就是對方騙人
400se市場定位比400i更低階入門一些

dac基本主要是改善清晰度和調音
推力只能算附贈的
不過這個還是很看人
因為有的人習慣聽mp3有的人習慣無損
然後網站測試分辨不出來
所以說沒人是木耳
只是選擇了相對好聽的那個選項而已
我是覺得換這個可能很無感
但拔掉會有種回不去的感覺
感覺很像以前人看720pDVD很爽
可是現在1080p普及看習慣之後
要你回去看720p有點難接受的那種感覺
有些耳機會讓你疲勞,有些不會,這完全看每個人自己對於高音的敏感度。通常聲音明亮的耳機比較容易疲勞,還有就是聆聽音量太大也容易造成疲勞。

一般消費市場的耳機大多偏向比較暖的音色,也就是注重低音和中頻的表現,然後高頻相對就降低,所以比較不容易疲勞。但發燒耳機就有各種音色可以選擇,有些人會選到太過明亮的音色,結果自己的耳朵承受不了,就會發現好像聽不到一、兩個小時就一定要把耳機拿下來休息,甚至可能一休息就要第二天才會恢復。甚至可能選的雖然是中性音色,但卻因為不自覺它沒有符合自己的喜好,想多聽人聲或低音,就把音量調高,於是耳朵就容易疲勞。

其實拜爾的耳機常有人說高音會割耳,尤其是 DT990 Pro、DT1990 Pro,甚至 DT770 Pro 也有相對少數人抱怨說太明亮,所以 Drop 在做拜爾聯名款的 DT177x Go 的時候,特別把高頻調低了。

我因為口味比較大眾化,喜歡偏向溫暖的音色,所以手上的幾支基本上都是聽四、五個小時不是問題。更久是沒試過,因為人總要吃飯睡覺 XD

但有一支森海塞爾 HD560S 雖然很舒服,感覺上這支我比較聽不了那麼久。這支的音色就是屬於中性的,跟我其他的耳機比起來,相對之下就比較亮。

至於耳朵物理上的疲勞,甚至會痛的,那就跟音色無關了,是耳墊和耳機是否夾頭、重量等等的問題。

如果覺得自己的耳機常常聽不到一個小時就得拿下來休息,可以試試看用等化器調整,把高頻稍微降個幾分貝試試?但每個人都不同,只能在選耳機的時候,避免選跟會疲勞的耳機相同的頻率響應了。

哦,還有一個「民俗療法」,主要是拿來緩和耳鳴的,或許很多人會懷疑,但還滿多人說有效的(包括國外的發燒友XD)。就是八段錦裡面的「嗚天鼓」。兩手掌緊壓住耳朵(像要把耳朵密封起來,把空氣擠進耳道一樣的感覺),中指壓在後腦互指,然後兩手的食指各按在中指上面,稍加力道讓食指滑下來敲在後腦,耳朵裡就會傳入像敲鼓的聲音。敲個二十到三十次。老祖宗的神奇療法 XD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