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主打不進入耳道與長時間舒適配戴的「開放式耳機」這一兩年市場增長迅速,有在關注小惡魔影音板的朋友應該不感陌生,而最新殺進這個藍海的品牌則是以性價比著稱的小米 Xiaomi,在上週台灣舉辦的新品發表會中,Xiaomi Openwear Stereo 小米開放式耳機確認以 2,995 元的超殺價格發售 有別於隔壁棚華為的耳夾式,它則是採用耳掛式的設計,內部搭載 17 x 12mm 動態驅動器、低頻音訊強化演算法,同時藉由進階的 LHDC 編碼實現同級少有的 Hi-Res 高解析音質,耳機本體具備 IP54 防水防塵等級,單次續航力為 7.5 小時,在搭配充電艙則可來到 38.5 小時之久,而作為小米生態系統的一員,小米開放式耳機還擁有音訊分享、(觸控啟用)快速拍照等獨家功能!那麼,該機倒底配不配得上性價比一詞就是本文要來驗證的了~

外盒正面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外盒背面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特色功能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Google Fast Pair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受益於 LHDC 編碼的支援,小米開放式耳機外盒正面直接印上了 Hi-Res Audio Wireless 金標,這是其它開放式耳機少有的規格,不過說實在的...開放式耳機比較難去發揮高解析音質的特性啦 外盒側邊則是印有 6 大特色及 Google Fast Pair 快速配對技術的認證文字。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將盒內容物取出,就只有耳機本體、使用說明書和 USB-A 對 USB-C 的充電線一條。

充電艙頂部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充電艙內部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USB-C 充電埠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小米開放式耳機的充電艙採用橢圓形設計,表面帶有增加摩擦力的織物材質,雖然握持較不易手滑掉落,但質感個人覺得可以再精進些,充電艙上下蓋交接處則以一圈鏡面飾條豐富設計層次,其中央並有顆隱藏式的 LED 電量指示燈,只有在開啟上蓋時會顯示,至於 USB-C 充電埠則是坐落在充電艙尾端,而充電艙內部則配置了顆實體按鍵,為配對和重置之用。以 JB 近期評測過的開放式耳機而言,本文主角算是充電艙相對較大的一款...如果有下一代,我會建議採用耳掛交疊收納的形式來節省空間,攜帶上會比較便利些

耳機外側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耳機內側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耳機底部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耳機頂部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小米開放式耳機結合人體工學設計,耳掛能夠舒適貼合不同耳型,確保對眼鏡的干擾降至最低,其發聲部外側為銀色鏡面搭配雷雕品牌 logo,設計優雅現代,但就是很容易沾上指紋,而耳掛則是由親膚液態矽膠材質打造,內部並使用柔性鎳鈦記憶合金,小米官方稱進行了 5,000 次的彎曲及扭轉測試,耐用度無需擔心,另外,這款開放式耳機也具備 IP54 防水等級,即便戴著運動汗如雨下也能正常作用,不過要注意充電艙本身是不防水的,建議將耳機擦乾再收納會比較好。

耳機內側的圈形就是發聲位置,其搭載 17 x 12mm 動態驅動器並透過 DLC 鑽石級碳隔膜提升音質,針對開放式耳機較弱的低頻,則有低頻音訊強化演算法去做加強,JB 自己體驗下來覺得確實是近期測過較強的一款,該機也採用了 10mm 防漏音驅動器,以 50% 音量進行通話時可有效將音訊傳遞限制再 25 公分的距離內,除非是非常安靜的辦公室環境,不然基本上是聽不太到露音的、通話隱私性也有一定保障。至於耳機頂部、底部配置雙陣列麥克風,配合波束成形演算法能提升收音品質並降低環境中的噪音。

配戴示意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觸控示意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小米開放式耳機單邊重量約 9.6g,較我上個月評測的 Shokz OpenFit Air 多了 1g,實際戴起來雖然也是沒什麼負擔,但我就不會用超輕量來形容啦!戴著慢跑運動是沒有出現掉落的情形,至於充電艙則是 68.78g 重,兩者加起來的總重量來到 88g。

觸控操作方面,左右側觸控面板雙擊為播放/暫停音樂(或接聽/結束通話)、三擊則是下一首/拒接來電,預設長按左耳機可呼叫語音助理,當然,使用者亦能夠於《小米耳機》應用程式裡進行自訂,選項還有音量增減、噪音控制,以及小米澎湃 OS 手機才支援的「快速拍照」功能,JB 使用手邊的 Xiaomi 13 是有成功喚起此功能,不過它在雙裝置連接下則是無法使用的喔!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除了快速拍照之外,該機還支援另一個小米生態系功能「音訊分享」,簡單來說就是「兩對」可以同時連接小米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進而與家人朋友輕鬆分享音樂與影片,告別必須以單隻耳機分享音樂的困擾,不過目前不確定該功能是否能在 LHDC 編碼下運作,我看官方圖片是 SBC 就是...而支援音訊分享的小米裝置為 Xiaomi 12 以上的智慧型手機、以及 Xiaomi Pad 6S Pro 12.4 平板,未來也將陸續更新型號。

而在續航力方面,小米開放式耳機在 50% 音量、AAC 編碼連線下單次充電可使用 7.5 小時左右,重度使用者如我,從上班開始聆聽到下班還是處於有電的狀態,搭配充電艙則有 38.5 小時的總續航時間,輕度使用者的話大概只要一週充一次(充電艙)即可,就帳面數字來看比我先前測的 Shokz OpenFit Air 來得優秀,不過若使用高解析的 LHDC 編碼來聆聽,續航力可能會有些許的落差就是 從 5% 到 100% 充飽電的時間大概是 50 分鐘左右,算是相當快速,不過沒有支援 Qi 無線充電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Xiaomi Openwear Stereo 開放式耳機重點規格:

藍牙版本:Bluetooth 5.3
驅動單元:17 x 12mm 動態驅動器
音頻解碼:SBC、AAC、LHDC
頻率響應:20Hz~40kHz
額定阻抗:16 歐姆
電池續航:約 7.5 小時,搭配充電艙約 38.5 小時
防水等級:IP54
重量:單邊約 9.6g,充電艙約 68.78g
建議售價:2,995 元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小米開放式耳機採用藍牙 5.3 無線通訊技術,通訊範圍為 10 公尺,我自己戴出門慢跑、搭捷運通勤是都沒有遇到斷訊或連接不穩的情形,初次與智慧型手機連接,受益於 Google Fast Pair 技術,只需掀起上蓋(耳機得放在充電艙內) Android 手機就會彈出配對視窗了。其支援的編碼除基本的 SBC、AAC 外,還有台灣比較不常見的 LHDC 5.0 (除了小米外,華為也是走這個編解碼技術),其最高支援 24bit/96kHz 的音訊傳輸,以開放式耳機來講好像只有 Cleer ARC 3 有這樣的高解析特性,後者支援高通 aptX Adaptive、LDAC 和 LHDC,但售價就較本文主角高出 2 千多了...

小米耳機 App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主畫面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音效模式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實驗室功能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雙裝置連線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尋找耳機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藍牙設定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搭配使用的應用程式為《小米耳機》,一頁式界面依序有剩餘電量、手勢設定、音效設定、實驗室功能、更多設定、尋找耳機等選項,其中音效設定的「自適應音量」啟用後可依據環境音量智慧調整媒體音量,JB 是覺得好像有點太靈敏、讓聲音忽大忽小的,我自己後來都沒有使用,而「音效模式」則有預設、高音增強、人聲增強 3 種模式,是說由於小米原本就有低頻音訊強化演算法,這邊就沒有額外再給出一個專用模式了。比較奇怪的是,《小米耳機》裡面沒有 LHDC 編碼、以及低延遲模式啟用選項,這部分則是得在手機的藍牙設定裡開啟就是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再來就跟各位分享一下小米開放式耳機的聽感體驗,其在 60% 音量就能有不錯的量感,由於 DLC 振膜的採用,其低音強勁有力、中頻柔和飽滿,高音細節豐富,甚至可與同價位入耳式耳機一較高下!我先使用 SBC 編碼在 Spotify 串流日本女子團體 XG 的新單曲《Something Ain't Right》,在小米開放式耳機的詮釋下呈現強烈節奏感,包括低頻的下潛、擴散與回彈性可以說是開放式耳機的最高水準,與此同時人聲表現明亮突出且層次分明,R&B 曲風能夠輕鬆駕馭!再來串流饒舌之神 Eminem 阿姆睽違多年新專輯的主打曲《Houdini》,測下來發現「高音增強」反而較人聲音效模式擁有更好的中高頻量感,勁道提升之餘也沒有削弱低頻,有非常優秀的動態感表現。

那麼這款開放式耳機是否真的有達到 Hi-Res 的水準?我將藍牙編碼切換至 LHDC 5.0,並以 70% 音量播放存入 Xiaomi 13 手機內的 FLAC 音檔 (24bit/96kHz 格式),第一首使用我常測試的日本平成歌姬宇多田光《Flavor of Life Ballad Version 2024 Mix》,音樂響起的那一刻我立刻被它的量感和細節還原度給驚艷到,完全不輸自家副牌紅米的 Hi-Res 入耳式耳機,人聲溫暖厚實之外,也很清楚地呈現出宇多田光略帶沙啞的嗓音,同時也能夠感受到寬闊的音場、以及樂器清晰的輪廓,而隱藏在貝斯與鋼琴裡的小提琴聲亦無所遁形,這也是我在其它開放式耳機裡沒有體驗過的。換到挪威電音才子 Alan Walker 的《Heart Over Mind》,其低音量感聽來雖不及入耳式耳機,但完全不會有「糊」的感受,至於擔綱人聲的歌手 Daya 聲音清亮外,高音也有不錯的延伸性。

PS. 聽感屬個人主觀感受,請以實際聆聽為主。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個人認為,小米開放式耳機在流行、饒舌、搖滾等曲風都有很好的發揮,EDM 電音可能會出現些低頻較弱的情形,而在大編制的樂曲或 BGM 上就相對不適合,在聽《Final Fantasy VII Remake》原聲帶時,雖然細節已經超越其它開放式耳機,但還是難比擬傳統入耳或耳罩式,聲音的傳遞因為受制於開放設計,還是少了分「直接」以及震撼感,至於傳統的骨傳導耳機,音質上就真的沒有比較的必要了 而作為一款開放式耳機,本文主角竟然還配備了「舒適降噪」功能!?受限於先天設計,其效果自然無法媲美入耳式耳機,但日常辦公情境下 70% 音量可以多少掩蓋掉筆電的風扇運轉噪音,在有音樂播放時鍵盤敲擊聲也不會太明顯,不過若是戴到戶外活動,這個舒適降噪功能就派不上用場便是。

小米 Xiaomi 開放式耳機體驗|高解析音質加持的市場破壞者!
發展音訊裝置許久的小米直到 2024 年才進軍開放式耳機 JB 是蠻訝異的,不過做為「第一款」,小米開放式耳機也是交出了優秀的答卷!藉由進階的 LHDC 編碼支援,它的音質真有達到 Hi-Res 水準、並且是能「越級打怪」媲美入耳式耳機的,雖然台灣支援 LHDC 的智慧型手機並不多(小米新手機當然是有),但僅憑基本的 SBC 也有不錯的發揮,重點是它只賣 2,995 元,對比同樣以高解析音質為賣點的 Cleer ARC 3 則是便宜了 2 千多元,小米的「性價比之王」名號可不是隨便說說的

在人體工學設計和親膚材質的幫助下,小米開放式耳機確保長時間配戴的舒適度,如果重量能再少個幾克、實現幾乎感受不到有掛在耳朵上的輕盈感,再縮小充電艙的體積或許會更有競爭力吧?其它美中不足之處,大概就是要勤加擦拭鏡面觸控面板、不具備入離耳偵測這兩點了。總歸來說,小米開放式耳機在親民的價位帶集合舒適度、高音質、長續航、防漏音等優點,如果是小米手機的使用者還能享受到完善的生態系體驗,對開放式耳機來說無疑是「市場破壞者」一般的存在呀!


MD:子涵
光是耳機搭配實體按鍵就給推,
市面上感應式都是垃圾...
(目前還沒遇過正常使用的)
N!nja_Alan
多數都感應式的吧,你要好好研讀他手勢說明書[大笑]
DavidDove
抱歉,把喇叭看成按鍵
開放式小單體有沒有hires ldac都是噱頭

來看看子涵就好了
寂寞小處男
我的 Aerofit pro 有 LDAC 及 AAC , 兩者切換聽不出甚麼分別,單體好才勝過一切吧,哈哈,聽我推的孩子幾首 CV 唱的歌都超毒的
JB.L wrote:
在的...開放式耳機比較難去發揮高解析音質的特性啦 外盒側邊則是印有 6 大特色及 Google Fast Pa

開放式耳機給我一種智商税的感覺 感覺價格不能太高
開放式比較怕在安靜車廂內, 聲音外漏干擾人
好,買來送給媽媽用,她不喜歡入耳式的
目前只使用過傳統入耳式耳機、耳罩式耳機
以及體驗過耳導骨耳機
還沒有機會接觸開放式耳機
感覺應該和耳導骨耳機一樣輕鬆便利好用吧!
這款耳掛耳機好美...價格也不錯...
說的真,無線耳機跟手機一樣,快玩不出新把戲了。
這是增加了LHDC 但是目前市場主流音樂還都是AAC、SBC,似乎只是增加一個平時使用不到的項目。
JB.L
小米用戶就蠻有感了
小米進來了
看來開放式耳機要開始價格戰了
+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