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miner69 wrote:現在紫砂壺很多都是...(恕刪) 朱泥或這類收縮比大的才需要二次燒,那種收縮比連20%都不到的一般不需要我也只能看出收縮比大的一次燒和二次燒一次燒因為一下子要收縮可能30%或更多,收縮一定不可能是完全平均的(純朱泥不含熟料的),收縮痕是看得到摸不出來的二次燒因為會先燒一個溫度定型一下,那良率會比一次高,且品項會比較完整(完美)有東西直接比對看其實不難分辨的,我得拍看看相機是否能拍得出來,我拍照功力差,怕拍不出來
kaminer69 wrote:現在紫砂壺很多都...(恕刪) 而且均為不均勻跟不規則的方式往內收縮,所造成的痕跡,因為朱泥收縮率大所以容易造成這樣的情形。其實真的朱泥多半為紅色帶一點黃,這個是朱泥,但是現在我們看到的大紅袍,黃色的朱泥等,其實都已經概括朱泥類別。
杯茶無語 wrote:而且均為不均勻跟不...(恕刪) 紅色是氧化鐵含量的問題現在朱泥有幾個不同的產出地(小煤窯是最近很有名的)不同年代、不同地點,不同燒製、....等等都會影響比較有問題的是裡面為了更紅放人工氧化鐵傳統的朱不是豔麗的紅色,是略偏橘色的,但新的礦區有他的顏色
economic wrote:朱泥或這類收縮比大的...(恕刪) 現在很多不是朱泥壺也都有燒2次以上喔,原因是為了整口讓口蓋密合又不想蓋口接合處露出磨痕,所以補泥再燒一次,也因為現在電窯燒製條件很一致,風險下降的同時成本也降低了,所以越來越多壺採用2次燒,經濟大說的朱泥壺因為收縮比高所以多燒幾次那個緣由我也知道,但收縮紋應該不是用來判斷2次燒的依據,因為我看過燒2次以上的壺不規則收縮紋也是超明顯的
economic wrote:紅色是氧化鐵含...(恕刪) 朱泥有很多礦區顏色也不同,如大大民國初的朱泥便是黃龍山鵝黃朱泥1150度燒製。每十度便會有顏色的變化,所以依現代電燒的技術其實要燒出很紅添加氧化鐵已經不是那麼困難了
kaminer69 wrote:現在很多不是朱泥壺...(恕刪) 是帶點不規則和扭曲的變形,語言不容易解釋,看東西是看得出來,我拍看看吧我對朱泥二次燒是覺得失去了傳統的那個不太方正的小味道就跟我覺得青標籤要比庚午更有老點的味道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