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張可以看有兩道比較凹下去的地方這張可以看到有點略凹下去的狀況這把是我1996年買的,應該屬於1980年代中後期到1990年代初期的作品,全手工打身桶的,我當時看的時候一整批的,大概有60多把,這把是品相最好的,我當時一共買了兩把,我還蠻常拿這把泡台灣高山烏龍的當時這批中有些是可以看得出把歪掉(很歪的打掉了,但可以看到差不多20%的把不是很正),每一把都有點變形(我這把也有,但我拍照技術實在不行,拍不出來,其實看東西有些地方是有一點點凹下去的)剛買來其實比較橘色一點,常泡會比較紅,剛買得時候沒覺得有很多明顯的收縮紋,但泡久了還蠻明顯的(收縮紋圖片可以看到,但這在我剛買得時候沒這麼明顯)收縮紋不是都市政上下的,會有些有點扭曲的斜一點點方向的這批我接觸時的說法是仿傳統工藝做的(練土、製作、燒製-但這不是龍窯燒的),有不肖商人把這批當清末民初的古壺賣,但這個不是
economic wrote:這張可以看有兩道比較...(恕刪) 你這把的確是有很多處輕微變形,但是否也可解釋成以前的窯溫難控制所造成的?我這把也有變形但沒那麼厲害可看出胎真的很薄對於這種皺紋及變形我還是比較傾向於薄胎加上大收縮比與窯溫控制不良所造成,一次燒跟多次燒也許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已
kaminer69 wrote:你這把的確是有很多...(恕刪) 電或瓦斯燒的,溫度算很好控制的了龍窯燒才難控制,良率可能低到整窯都掛了朱泥要比較純,這是沒辦法避免的我這把是仿古,實際單價遠不如所謂的老朱,漲價幅度也天差地遠,現在老朱價格是很難摸的
kaminer69 wrote:你這把的確是有很多...(恕刪) 我個人認為一次燒應該只有早期龍窯才有辦法,因為一次進窯就一次燒成。那窯溫難以控制的情形下,是否多半都要調土,也就是說早期龍窯的朱泥壺多半都不是純朱泥呢?
杯茶無語 wrote:我個人認為一次燒應該...(恕刪) 不是的,早期龍窯因為很難控制窯溫,燒一次之後損壞的壺已經不少,燒兩次以上自然損壞率就更高了,所以多是一次燒朱泥會混泥調砂除了提高成品率降低製作難度以外,還有是因為朱泥產量越來越少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