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呵~這一篇會顯示出年紀喔。因該都是6年後段班的吧?從小學5、6年級開始一直到國一吧。都還有玩~真的是花了不少錢耶。看到樓主的跑車還留著~~好羡慕阿自已的已經在不知多少年前丟了喔~真是可惜。想到以前在店家玩的日子~拔毛堂、九如路上的空中補給之後又搬到建國路去當時每每看到一堆車飛出去往馬路上衝險象環生的情境、時間過的可真的快呀。
說到這東西還真的是回憶無窮啊~不過現在這東西對我來說可真的是一點都不陌生啊儲藏室的其中幾個櫃子打開滿滿都已經是頂級改裝的四驅車還會"溢"出來別懷疑小弟在下目前就是在以前的「超四驅雜誌」工作不過現在只有遙控技術跟遙控飛行技術兩本雜誌樓主PO的這個算是比較中階段時期的軌道車大致分割方式如下第一階段:原廠田宮車種、四輪驅動、原廠改裝品,通常改好之後可高達3~6千元不等第二階段:原廠田宮車種、四輪驅動、各廠改裝品混搭,馬達纏繞技術提昇,車速加快,導輪機構誇張化!第三階段:因為馬達軸心的多元化,讓纏繞變化更多種(一線雙繞、雙線單繞、三線單繞、金字塔、雙金字塔等多種繞法)電池的進步(鎳鎘電池1100mAh是當時最頂級的),車速高達37節/秒(個人記錄39節),為了防止車頭抬仰而改為倒跑的後三輪機制(2輪驅動),倒輪結構未追求高速而改變方式,改採0攻角、高度縮減的方式,前後翼材質改為更輕、堅韌的玻璃纖維或碳纖維製品,減少了導輪摩擦的阻力提升車速。最高車速沒有經過實際的官方測量,但依照我們以測速槍測量直線速度,某次的測量大約時速90公里左右。因此要接車的時候,還得利用厚海綿作為緩衝,因為徒手接車造成指甲外翻、割傷的例子屢見不鮮...粉恐怖的。當時因為車速過快所造成的離心力相當大,為了防止過彎時軌道邊牆變形造成飛車,當時比賽時都會疊上磚塊補強,還有用膠帶牢牢的固定軌道才能"盡量"確保軌道的安定性,即使如此,一場比賽下來,軌道通常需要經過數次的校正微調以及修復。只是到最後技術門檻變高,玩車的人年齡層也越來越高,經過一陣洗牌後,軌道車瞬間消失在台灣市場,到底為什麼?我想這跟黑道介入有很大的關係。當時只要準備20萬,1個月以內一定回本,半年可以賺上一大筆,軌道車後來演變到泡沫化,大家打割喉戰,沒多久就整個崩盤了。軌道車的東西我這裡還很多其實蠻懷念那段時候的時光耶~
原來後來第三階段還有很多的改變,難怪有人提到三輪倒跑感覺很陌生不過門檻越來越高,的確還真不是小朋友在玩的,危險性也跟者提高...不過周邊組件就目前價格看起來感覺跟從前沒變化多少,應該說現在更便宜些吧!(因為以前的錢比較值錢)聽前位網友說還搞到黑道介入...還真是不可思議啊不過以當時玩的車速,徒手接車真的是會怕怕的,但是要衝360度的軌道,車子若沒有那種繞軌道時有"咻、咻、咻"的聲音,不但沒快感,車子駛到360度軌道頂端時掉下來,可是很...
嗚嗚嗚~~我也好想玩阿!!!一直玩到三輪車之後就莫名的消失了~~個人單節最快只能到37.5左右而已~~還輸給上面39的大大~~小弟財力不雄厚只能救的東西盡量撐~~不過還真想玩下去~~崇小學玩到高中!! 懷念阿~
以前都會買現成的馬達,多少萬轉用到最後,變成自己去找漆包線自己來捆,粗細的漆包線捆出來的速度也不一樣我有個同學自己想出一種很特別的捆法,叫什麼忘了,有教過我,但忘了我只記得他常常得名我們這邊得名就有送軌道車或是培林組或是其他配件,重點是報名也要錢啦!哈
bmw520i wrote:原來後來第三階段還有...(恕刪) 黑道介入這是肯定的舉個例子好了記得以前買馬達的時候都是以幾萬轉的規格來標示該馬達性能有多好嗎?10萬轉算什麼50萬也算屌100萬轉大家還搶著買咧結果我以前的同事就曾經在報導中寫過「打破馬達轉速的迷思」好啦經過光學轉速計的測試之後標示轉速越高的越誇大不實市售的馬達更是一個比一個差勁後來不信邪拿總冠軍的馬達來測試拿冠軍的也只有一萬多轉而已這篇報導一刊出雜誌社的電話響不停但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兄弟的關切」跟錢財扯上關係的還是穩穩賺就好吧......車要跑得快跟馬達的扭力有很大的關係手工馬達的優點就是力道一旦平均就容易取得三個轉子的平衡平衡好、震動少,損耗自然就少這是達到高效能的第一原則之後的線徑、繞法才是其次
令人懷念的過去啊!!記得以前跑完冷卻劑就要一直狂噴...還是免不了燒馬達跟熔引擎蓋的慘劇......不過依稀記得以前馬達跑一段時間就要浸一次去漬油...忘了為什麼了?有一次腳踏車還在比賽的時候被幹走...最後沒贏...回家還被揍一頓...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