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玉飾品本來就是拿來配戴的,只是經過長久的配戴或在表面形成類似酸洗過的痕跡,
不過這個是很輕微的,從新拋光上個臘,基本上就沒問題了,
即便送鑑定也依然是A貨。
這個問題曾經有人討論過,並且在上一期的"珠寶商情"雜誌有特別開一個專欄討論過,
有興趣的可以去書局買一本回來看。
2.手摸的問題,基本上拋光過的緬甸玉比較忌油,所謂的忌油單純是因為碰到油光澤會減低,
就不漂亮也不亮了。我自己是偶而用撒拉脫洗一下,保養不用特別說怎樣,
反正不就是石頭的一種?

3.基本上綠色替代料通常使用的是綠色軟玉、染色石英比較多,
玻璃的可以看到裡面有氣泡(這種我有幸看過一次),再來重量也不對,
塑料的就更不可能了,畢竟質感差很多的。
-------------------------------------------------------
Cloudy Shiau大大的問題,其實這個真的是感覺問題,
就像老一輩說的,當你看得夠多夠深了,感覺不對了,就不是A的。
他們往往不會知道替代料用了什麼去仿,往往也不知道太多學術的東西,
可是他們就是能分出是不是A貨。
普通等級的玉件來說我確實有這個自信可以判斷出大部分,
我也說過滿綠的我就不好說了,
至於看照片有透明的,直接就看的到內含物了,
再搭配表面的反光面給的訊息就可已達到分析的目的。
不透明的看顏色和結構(如豆底的顆粒間細和顏色的走向),
這些都可以為我們提供一些資訊和訊息去做判斷

另外您提的是另一部分的,封膠這個和是否A貨又是不同的話題了,
自己也說過我只是路過的,我對這個略懂而已^^說錯請砲小力點...
----------------------------------------------------
我曾看過一批料,肉眼乍看看也沒問題,顯微鏡一看就有問題了,
不過朋友是當下就看出有問題,一整天看下來眼精會產生疲勞,
所以通常看料子最好精神狀況好點在看會比較妥當。
後來那批料拿去照了儀器,出現白色的膠質反應,
確實現在很多技術推陳出新,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充實自己

拍拍的 wrote:
無01的問題,
1...(恕刪)
容小弟在此補充一下翡翠蛋面及墬子封膠的問題.

拍姐,說的對~封膠這個和是否A貨又是不同的話題了.
因為單純的封膠並沒有改變翡翠原始結構而且有些許保護作用,
但是封膠最大的問題:
其一,翡翠物件的原始厚度其實是非常薄的經過封膠及封台(指 K 金台)讓該翡翠物件看起來渾厚飽滿,
價格自然推升.
其二,不肖商人將原本翡翠物件色度不足及顏色不均的情形下在封膠與封台之間放一金色或銀色的玻璃反光色紙解決翡翠物件色度不足及顏色不均的情形,當然價格多出數倍.
因此消費者如遇到量價背離時,千萬要小心謹慎.別有撿漏的心態.當然如果您是一品帶刀護衛~
高手..高手...高高手時,那就另當別論.

以上所述翡翠物件都以A貨來探討.
如有錯誤,還請見諒.
感謝大大資訊分享.......

拍拍的 wrote:
無01的問題,1.玉...(恕刪)
再次感謝大大分享
我能接受用「感覺」來判斷
但是這種感覺是建立在足夠資訊上
就像大大說的
由照片分辨和實物分辨是需要不同的經驗
但是照片所提供資訊要有所足夠
只有「一張」的話
我覺得要斷「假」可以因為就看到了
但是要斷「真A貨」?
當光源不足不夠透就看不到內含物不是嗎?
而且照片常可利用打光來展現實物較美的一面
就像常看到的平面廣告攝影
實物看到時常就感覺有一段差距
「質地」「質感」這種東西
我自己真的很難從照片分出
當然要說經驗
我可差大大一大截
已看過的東西來說
我只能算有興趣的新手

有些優化的玉件剛開始出現時
有些資深的一開始也會看走眼
因為這算是種玉算是「全新的玉種」

雖然以前的雄厚經驗會讓他有一絲懷疑
但是那些經驗有時反而是讓他看走眼的原因
就像大大說得很好
「充實自己」真是非常重要的
我想A貨的問題有時高興就好
即使不一定是A貨
只要不要價格差異太大
而且賣家也誠實告知
一個願賣一個願買
應該也沒什麼不可以
就像現在一些寶石
一次燒是可以被接受的優化處理
真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末學也該再言之謹慎些。
不禁讓我想到五年前我在坪洲曾買過一次錯的鐲,
高冰的料子,我當下乍看是沒有問題的,
光線充足,反光面也對,各個條件都顯示這個沒有入過膠,
雖然稍微覺得有一點點不對勁,可是當下利字當頭一頭熱,
加上或許是剛學成到一個程度,自信自己能夠分辨的出來,也就沒另外拿出X10放大鏡看了。
很不幸的回台後突發奇想的拿起放大鏡看,赫然發現表面特徵有點不對,
我拿了打火機一燒,臘融掉後發現買錯東西了。
原來就是單純酸洗而不入膠,經驗、經驗可以幫你也可能害你。
我先送過去台南某鑑定機構,打出A貨。
可我這個人很固執,我覺得我看明明就不對,其實我大可以就當A貨繼續賣,
可是要是被查到不就幾年的經營毀於一旦?後來我改拿給找魏老師鑑定,
果不其然是強酸洗的玉鐲。我聽魏老師說這種的類別他都很清楚的開立,
也證明了我的看法,那隻手鐲自然也當成了標本丟在我家的倉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