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迷題揭曉前答案早已存在各位心中了-如果記憶可以抹除,本人與各位看倌一樣根本無從分辨,除非您的'差別心'純粹是情感導向(這很正常)就如許多人說來卡味 or 來卡的價值在底片等等... 我想這些相片如果出自同一品牌 規格的底片不論攝自來卡 nikon canon pntex contex....etc 您還是無從分辨. Leica M 的精髓不在於她是底片或ccd而在於其輕巧的體積 精密的聯動測距機械結構,簡潔的外型與操作,扎實的手感與製作工藝一脈相承50年來始終如一 數位或銀塩 ,drf or dslr並行不挬 , 鐘鼎山林,各有所好各取所需何需褒貶..... A purely personal perference only ......

ok time for label the photos 圖片由上而下
1 m9 with noct at f1.o
2,3 m9 with 50/1.4a f1.4
4 m8 with 18/3.8 f4
5 d700 with 70-200/2.8ed f16
6 m8 with noct at f1.0
7 m8 with 50/1.4a f1.4
8 m9 with 90/2aa+fader nd f16
9 m8 with apo135/3.4 f3.4
10 d700with 85/1.4 af f2
all raw file thru LR3 -jpg with pp(滑鼠在preset 的圖片集 點幾下拉拉曲線而已)
"猜"錯了3張, 是真的看不出來,
我也做過實驗, 自己拍的也分不出來.


dvy wrote:
Leica M 的精髓不在於她是底片或ccd而在於其輕巧的體積 精密的聯動測距機械結構,簡潔的外型與操作,扎實的手感與製作工藝一脈相承50年來始終如一


(點頭如搗蒜....)
這是我使用M機的原因

至於底片或數位, 我個人倒不覺得那麼重要, 照片本身可以感動人是我care的
感謝您的觀念分享
dvy wrote:
M9一年來的回顧去年...(恕刪)


其實用leica
並不是因為它拍出的作品一定「完全勝出」

買benz,是它一定對bmw完全勝出嗎?
也不是
反之亦然

我常以我手上75mm的遮光罩來說明

遮光罩拉出、縮回,與鏡身間那種絲質般的磨擦感
就了解它在製作上很講究
能講究到這個細節
其它的會差到那裏嗎?


dvy wrote:
如果記憶可以抹除,本人與各位看倌一樣根本無從分辨,除非您的'差別心'純粹是情感導向(這很正常)就如許多人說來卡味 or 來卡的價值在底片等等... 我想這些相片如果出自同一品牌 規格的底片不論攝自來卡 nikon canon pntex contex....etc 您還是無從分辨.


"情感導向"這說法,我完全不能認同,至少在銀鹽時代時,即使相同底片不同的鏡頭之下的表現,在人工沖片放相上細微的差異中,是可以分辨出來的,當然我指的是那些真正在玩的玩家/專家,而非那種只會人云亦云跟著別人跑的半調子那種。

數位時代裡,很多人在這數位時代裡"情感導向"的去捧什麼什麼,其實用什麼機器拍出來都沒差了,反正看也看不出來阿,"數位成像" 就是 "那樣" 罷了,差異性?徠卡味?或什麼的都只是玩家自己自High自爽的名詞跟解釋罷了。但是!如果有人是自己專研黑白手工沖片及放相以及暗房調整後製作業的人,那麼絕對可以體會,為什麼我無法認同你講的"情感導向".... 在銀鹽時代這是不通的,我相信有經驗的好手懂我說的差異性,那些只有真正對底片處理過的人才能曉得的!(domain know how) 即使是同牌的底片,使用不同的鏡頭所捕捉到的畫面,在後期處理上、放相放大上,那些細微差異可以辨識的出來的,但是那是很難說明清楚,那是一個 "經驗"、"專業經驗"!

dvy wrote:
Leica M 的精髓不在於她是底片或ccd而在於其輕巧的體積 精密的聯動測距機械結構,簡潔的外型與操作,扎實的手感與製作工藝一脈相承50年來始終如一 數位或銀塩 ,drf or dslr並行不挬 , 鐘鼎山林,各有所好各取所需何需褒貶..... A purely personal perference only ......


我的看法不同,數位跟銀鹽差異還是很大的,而 DSLR 跟 DRF 也是,因為它們基礎上所必須的攝影模式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是專研數位/銀鹽、DSLR/DRF、攝影技術知識上,當然用什麼器材都沒關係,那就是各取所需並行不悖。但有一點我一定較再次強調的問題點是,那就是『數位成像』,數位時代數位的成像就是那樣,些微的差異都可以透過『軟體後製』而調整出一個完全不同基底或原生圖樣的色調,那麼其實你用什麼鏡頭用什麼相機,都沒差沒意義了。如果有差、有意義,那也就是我上面說的:數位時代的成像要有什麼差異?那只是玩家自己自High自爽的名詞跟解釋罷了。

我會這樣說,是有感於現代人已經完全沉浸在數位的便利及數位的成像裡,鮮少人去品味以及享受、研究過去那銀鹽的魅力跟 『把一張作品親手從無到有生出來』 的那種價值跟感動。當然,沒體會過的絕對無法懂我在講什麼。但也沒關係,以上參考參考就好!Leica M 的價值這因人而異,但多半是意識型態的問題,沒有解答的沒有對錯的,每個人都可以有他自己針對 "Leica M的價值" 的不同定義跟解釋,這很正常。

leicabuyer wrote:
我會這樣說,是有感於現代人已經完全沉浸在數位的便利及數位的成像裡,鮮少人去品味以及享受、研究過去那銀鹽的魅力跟 『把一張作品親手從無到有生出來』 的那種價值跟感動。當然,沒體會過的絕對無法懂我在講什麼。但也沒關係,以上參考參考就好!Leica M 的價值這因人而異,但多半是意識型態的問題,沒有解答的沒有對錯的,每個人都可以有他自己針對 "Leica M的價值" 的不同定義跟解釋,這很正常。


雖然小弟是數位入門,不過兄台所說的部份,的確! 隨著接觸底片相關的經驗愈多,愈是了解到這其中的奧秘,推您的觀點!!!
喜歡攝影,鐘愛街頭拍攝,偏愛著老相機,對於Leica有個偏執的沉醉,但又迷戀著Zeiss的美妙。
010-09-14 11:46 by leicabuyer


"情感導向"這說法,我完全不能認同,至少在銀鹽時代時,即使相同底片不同的鏡頭之下的表現,在人工沖片放相上細微的差異中,是可以分..................................



您之完全不能認同是您曲解原意了,'情感導向'是一種先入為主 的主觀意識 或一些自以為是 而 自我感覺良好(這也很正常) 不同鏡頭下的成相表現數位與銀塩一樣清晰可辨, 不需什麼專業經驗.. 重點是在網路上我們所看到的影像都經過壓縮不到原始檔案的十分之一,除了銳利度其他什麼細節, 色階層次都打了折扣,當然看起來都沒差更何況還有monitor的等級 對色等等 個中奧妙只有親身體會才能了解 否則玩攝影不是很無趣??????

by leicabuyer
我的看法不同,數位跟銀鹽差異還是很大的...........

可以理解 這裡您在強調的是結果吾人則喜歡享受過程 .......

我自己的經驗反而是...
暗房技術越高超,用什麼相機越不重要...(當然基本品質還是要有)

我不反數位也不反底片,
不過想說的是,在暗房裡弄一張照片的時間,不會輸給數位修圖的時間,甚至更長。
不太能認同有人說拍底片就不需要修圖的說法.....

我的經驗剛好相反,越做暗房,對鏡頭的品質差異感覺越敏銳,越挑器材。好的器材、穩定的暗房品質,放相片是很輕鬆,也很快的。
現在是數位時代,M9就是leica的數位機身,是沒必要直接跟以前的M6比,倒是以前M6對上一般135底片機精巧可靠畫質又好的優勢,M9對上其他數位機身還保有這優勢嗎?M9有辦法經過時間考驗長久不用改款嗎?我看機械結構也許OK,外表也是很有面子,但內藏的電子系統可能不怎麼樣,接上一流的M鏡畫質也很普通,電子產品淘汰快保值性差,似乎leica傳統價值只剩外表和RF機構,還有超級的貴。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