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LEICA Q/T/X/S看M未來的趨勢走向

Iloveleica wrote:
光源足夠下 M9畫...(恕刪)


確實ccd在光子靈敏度與訊號品質是比較好,但是同樣因為他不是像cmos獨立位址與放大器易做雜訊處理。
而且本身設備專利限制廠商與成本,在製造大型感光元件與高畫素,耗電與其他方面等發展,對於商業發展有限!




再來就是即使同樣拍攝黑白,mono並不等於m9,兩者解析力是相差許多!
下面也是ERWIN結果,mono>> m 240> m9。
(18MP) LEICA MONo


(24MP)LEICA M


(18MP)LEICA M9

diffusionless wrote:
確實ccd在光子靈...(恕刪)

所以啦,這就是一堆買了M9的人,忍不住又買了M9 Monochrom的原因啊。
LEICA Q代表著幾個可能性就是
M機外的另一種完全電子數位化全幅接口~
LEICA擁有可以延伸使用M廣大的鏡群
直覺性:精簡外表設計的同時擁有觸控或按鍵、顯視屏或電子取景、手動或自動調焦 個性化選擇操控設計。


兩年後就會有答案了吧
為何說是兩年呢~因為今年又來到3年一度的M機發表
在其市場要發光發熱到退燒之間投入類Q的全電子版可換鏡頭相機時機來臨!
目前在日系SENSOR對焦系統主導的市場上~缺點就是連續電子對焦速度沒有DSLR來的穩定快速
即便富士X100系列仍沒RF手動對焦直覺快速
雖然O/P/S這幾年MILC走下來都都有不小進步~可以成長空間仍然還是很大很大

M機目前最強項就是超大光圈的短鏡群
但是相對在變焦與望遠部分稍嫌薄弱~
開LiView+R鏡轉接又有點直覺拍攝上的慢
改版Panasonic相機又甚缺LEICA拍攝精神:直覺拍攝
類Q+M型全電子版可換鏡頭相機會是一個延伸市場戰線的策略方案之一

目前就不知道Q連續自動對焦的威力是如何了!
Q的方向就是徠卡的新的走量的方向了,把M口鏡頭的光學機構改成數碼優化AF固定DC,21,28,35,50mm各出一台,
然後隨著CMOS的更新換代更新,再加上一些限量版,夠玩好多年了。
會出一台Q版本的可換鏡頭機器,沒有聯動機構,但會意思意思出幾個AF變焦鏡頭,可以轉接M鏡頭,和索尼搶無反的高端市場,
同時也還可以多賣一點鏡頭,畢竟很多人是用不好聯動對焦的,他們比較喜歡EVF峰值和放大。

至於聯動對焦的M,還是會走M240的路子,只是在保留聯動機構的傳統之外,附加多點電子功能,
其實也就像是可換鏡頭的Q加上聯動對焦機構。

120的S還是繼續出,隨著sensor的更新而更新,畫幅和像素繼續提高。

不管哪個系列,估計以後不會有CCD了。
Iloveleica wrote:
LEICA的新機繼續延用CCD的話,照片成像也不會走味太多


Sony今年新的BI+NIR的技術已經讓CMOS有很大的技術突破,CCD如果沒有持續有新的技術突破,應該沒有優勢,這些所謂的”走味“慢慢不復存在


Iloveleica wrote:
只是新的A7IIR也出來了,假設接28MM以上的LEICA鏡頭也不成問題,我只好也下手買一台來當作多功能機了


用過A7與A7II, A7II用上M21A與M24A都沒問題了,搭配防手震後成功率很高,因為拍攝技術不好,但明顯可以看出萊卡鏡頭的差異,有撥雲見日的感覺,不需後製呈現的畫質就非常”乾淨“! 相信新的A7RII搭配起來應該有很不錯的效果.

萊卡下一代機身,相信只要新一代的cmos sensor技術搭配上自身的影像處理技術,應該就會打破M9 CCD的迷思.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