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積分:52分
文章編號:84213903
個人積分:12897分
文章編號:84213931
個人積分:2254分
文章編號:84213950
同一個人在很長期的拍攝歷史中的不同階段, 心情以及使用不同的器材, 拍攝不同的題材, 都可能會出現很大的差別, 在底片時代, 就已經有風格差異頗大的各種不同底片, 暗房也有相當大的調整差異, 只是因為做的都是別人, 大家就沒有那麼在意了, 而到了數位時代, 前期後期變成人人輕易可選可做, 變化更是無窮, 每個人隨著熟悉程度的改變也差別巨大, 但既然玩攝影愛好, 後製也是繞不開的一個重要環節, 嘗試各種不同風格也是好玩的, 沒有徠卡一定要如何, 佳能一定拍成什麼樣子, 索尼尼康又怎樣怎樣.
不論是JPG直出還是各種後製程度, 因為審美不同, 都是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 有的人要追求高清細節, 也有人會注重整體氛圍, 可能會可以加多暗角或拉高光和暗部而不是太在乎全面的細節體現, 有人基於職業出版的需求, 必須求色彩和曝光的準確性, 對於溢出或偏色會嗤之以鼻, 有人喜歡特別的氛圍或感覺, 不那麼在乎溢出, 偏色; 又如拍攝美女, 有人愛好磨皮等修整表現不真實的討好, 有人喜歡傾向於真實而可能會被罵得狗血淋頭, 這個“度”其實挺難的, 除非是技術爐火純青的人, 否則都難免過與不及, 但作為業餘愛好自娛娛人, 相褒得快樂, 互相吐嘈求進步, 都有道理.
個人積分:2254分
文章編號:84233597
法水 wrote:
但有一不變原理,就是直出的相片還能拍的好,會比後制相片得到更多人想多看幾眼。
它保留了更多當下氛圍及創作者的拍照技術。
我的看法相反
現代數位攝影與傳統沖印本質是一樣的
只差別在於
傳統沖印店被相機數位“直出”取代
(底片時代我從沒聽過什麼“直出”)
底片的種類與色調的差異
被相機內部的色彩模式與白平衡取代
要正片就調高對比,要燈光片就設3200
暗房後製技巧,被數位化後
變得超簡單的電腦後製取代
如果直出代表技術高超
那麼在底片時代就會變成
送富士柯達沖印店的創作者
比自己用暗房沖印的創作者
技術更好更厲害???
(這與過去底片時代
我們對高手的認知相反)
很奇怪對不對?
其實我也很納悶曾幾何時
“直出”居然變成真正技術的代名詞
當色彩陷入了“佳能框架”“萊卡框架”
“富士框架”“索尼框架”
創作的自由與多元就會被侷限
反而會變得可惜
積極熱愛生命,享受生命
個人積分:1615分
文章編號:84234538
為提供您更優質的服務,本網站使用cookies。若您繼續瀏覽網頁,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s政策。 了解隱私權條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