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M推出自動對焦機率有多低?


diffusionless wrote:
ESQ 兄:根據E兄...(恕刪)


事實上,不管是什麼數位相機,你都可以把它想成是只是把底片的部分換成ccd而已啊!!!!
或者說句難聽一點的話,有人會認為gf1系列的操作會比老相機直覺和簡單嗎?
至於鏡頭可不可以自動對焦,說實在的取決於電腦如何判別合焦和馬達如何帶動鏡頭。
講難聽一點,m鏡就是因為沒馬達,又不用自動對焦,才可能那麼小又有那種光學素質的。
要自動對焦的鏡頭基本上就會犧牲很多光學設計的可能性去妥協鏡頭的設計。
譬如,光圈葉片就多不起來,太重的鏡片也沒辦法使用,因為馬達推不動。
再者,電腦的判別合焦標準是死的,人腦判別合焦標準是活的。
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會有自動對焦不知道對到哪去的經驗,特別在畫面比較複雜詭異的時候。
我也是大近視眼,但是我寧願相信我自己的判斷,也不太願意完全相信電腦。
因為電腦不會處理例外,這是所有有寫程式的人的經驗,簡單來說,不要把判斷標準這種事情交給一個白痴去做。
其實你想要的機種真的以此設計理念存在於世上,只是你沒發現他的"名號/性能"比

數位: fuji x100
底片: konica hexar af
小弟我認為比下到18層地獄還低.要修改M系統50年的包袱
不如重新開發新系統規格還比較快,且更有發展性.
ESQ wrote:
M真的完全不可能推出自動對焦機種嗎?


自動對焦的機率應該是趨近於零。不知道有沒有可能出類似 "合焦指示" 之類的功能,像是曝光指示那樣,可以提供使用者參考。



heidenhain wrote:
小弟我認為比下到18層地獄還低.要修改M系統50年的包袱欠揍
不如重新開發新系統規格還比較快,且更有發展性...(恕刪)



Leica S2...

ESQ wrote:
1.體積要小便於攜帶,重量控制一定程度,具有優秀體小鏡頭。
2.畫質部分,最好是FF,擁有可以達到體積和畫質最佳化一平衡點。
3.可自動對焦減輕眼力與便利。
4. 日本產(德國更優)
...(恕刪)


M9,全世界目前最小的135片幅數位相機,除了沒辦法自動對焦外其他都符合
不過我猜你不會買,因為你要的像機跟鏡頭只在你的夢中出現過
也許你在這樣喊個10年大概就會出現你理想的像機了
也算是有夢最美希望相隨

chefwu wrote:
自動對焦的機率應該是...(恕刪)


測距器就是合焦指示功能啊!還不用電哩!
可惜M不會自動檢測,亮個LED,然後出現勝利的嗶嗶
LEICA M的鏡頭對焦環設計上
轉環中間點設計在1.3M(廣角)到2M(中望遠)之間
這樣的設計是因為...
使用M聯動測距(RF)機構拍攝時~這個距離點前後是一般最常用的距離位置也因為如此除了較重的大光圈又或者中望遠鏡頭~轉環阻泥較大~較難推動外
中短焦鏡頭是可以十分快速的對焦到位

對焦方法一如說明書要找明確的方便疊影的色塊或者線條~用中間黃斑疊影對焦
如果是拿M50/1(0.95)這類超淺景深鏡頭先對焦再重新購圖拍攝~
就必須考慮到位移後景深也不同~
比如用M50/1全開光圈拍正面半身(約略1.2M~1.5M距離)~對焦於眼睛位置再重新購圖拍攝~肯定眼睛會脫焦~
正確位置該是對焦在鬢角左右到耳朵位置

也因為需要考慮到這類景深問題
所以很多人拍照不愛用大光圈~利用縮光圈達到景深範圍
或者28mm/35mm廣角鏡拿來固定使用
也有很多人對哪就直接拍哪了~不再重新購圖以免失焦~

拍照橫的對不到就必需把機身轉個角度對焦
操作M手動鏡必須做到有預測/計算等~這都要經年累月的經驗值可拿來判斷
是倒吃甘蔗漸入佳境的必然之路
我非常愛用M50/1
也非常清楚50/1縮光圈後焦點偏移的問題
用經驗法則來判斷就可以解決
現在數位方便多了~不用等照片沖出來再回憶反思~當下就可以做判斷啦~


反而CANON 1D4+50/1.2L縮光圈+45點對焦給我的驚訝更高
尤其是昏黃低光下的環境~沒對焦輔助燈的自動對焦系統時常脫焦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