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LEICA R鏡又沒有比較貴,想買來玩看看LEICA是怎樣就買啊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並不是說想放下就能放下的。尤其身為企業主,企業間你死我活的戰爭每天都得提心吊膽,背負的可能是無數家庭的生計,或自己的身家性命,幾千萬、幾億、幾十億的輸贏,您,玩得起嗎? 放得下嗎?
所以,尊重每個人的選擇,靜靜當個聆聽者即可。

樓主千帆過盡,如今還能重拾攝影興致,已屬難得。上網聊聊感觸,大家似乎不必教長輩太多人生或玩相機的道理,除非,時光可以重來。
感謝前輩真誠的分享,短短幾句彷彿在文字中看到人生縮影。
讓我警惕自己許多機會是有限的,特別是與家人的時間。
願前輩帶著leica繼續完成心中的夢。

jill1124 wrote:
那心態上到底是對Leica...(恕刪)

其實我近年來用得很多的R 50 2.0 V. 1 是傷疤累累的二手鏡,一萬一千台幣買的
M6也是二手的,拍得很高興,我常鼓勵一些年輕朋友如果想嘗試萊卡的滋味,無妨找M6來玩底片,我自己也盡量保持一個月拍一卷底片的進度,黑白、彩色交替
不可諱言的,我也有其他昂貴的系統,然而拍照的快樂是一樣的,不可能因為用比較貴的相機就比較快樂
當然,正常的人如果在相機上做了昂貴的投資,應該也會相對的努力去精進自己的拍攝技巧吧,但在現實狀況中也不能保證每個人努力就一定會拍得很好
至於鏡頭的多寡,其實我有另類的看法:能夠一機一鏡、一機兩鏡到底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與其說是向他人炫耀,更多的也許是滿足自己一些圓夢的感覺
pipi0505 wrote:
感謝L大的金玉良言,...(恕刪)


Pipi前輩,感謝您的詳盡回覆!晚輩之前直言快語,並未想妄自尊大的對長輩指謫,只是就版主轉述文中「年齡階段和攝影體驗」有感而發而已,也僅為晚輩的個人理念。因為並不了解您的人生經歷和身體狀況等隱情,故多有不周之處,還望您海涵。

我想在往日東方社會,大多數職場人士都是這樣工作生活過來的吧。"度假文化"甚至在今日美國都不盛行,反而歐洲和澳洲的職場人士更懂得在工作之餘享受生活。讀到您的遺憾,其實於我心有戚戚焉,仿佛看到了家父一般。也因此,家父才常跟我講:年輕時多積攢些經歷和回憶,等年紀大了方能有所回顧。至於"攝影"一題,對前輩您或晚輩來說,想來都只是一種記錄方式和生活樂趣吧,如此,拍的開心、留有照片已足矣。

最後,便以晚輩很喜歡的「歸去來兮辭」借花獻佛: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謹此,祝您身體安康!
Lindwurm wrote:
Pipi前輩,感謝...(恕刪)

其實老一輩的價值觀本來就不一樣,內人到現在即使生活有保障,仍然是有危機意識,這個是根深柢固的

我的故事是~曾經在德國相機店買到一些當地人到了八、九十歲拿不動相機時,把狀況良好的相機拿回原購買店,然後交代他們務必找個認真使用相機的買家,甚至願意給很優惠的價格
然而我也是63歲的人了,我還能用幾年呢? 幸好我女兒也喜歡攝影,將來就交給她了,或許其中有一些我也會轉手處理掉
沒有Leica,但是能把Leica的發展歷史、設備規格及器材表現講的頭頭是道,還能分享相關資訊;其研究精神讓人感佩,還是可以叫做Leica達人。

擁有Leica,不管設備數量多少,執著的用它來拍了無數照片,其中還有許多傑作可以感動人;這種淋漓盡致的發揮,業餘攝影家當之無愧。

擁有Leica,不管設備數量多少,偶爾抽空拍拍照,當作閒餘時間的生活方式。雖然沒拍出什麼大作,但是能圓圓夢,滿足攝影的慾望,這是大部分Leica人的寫照,也是一種務實與享受。

擁有許多Leica,視自己的能力添購設備,但是沒有時間拍照或是已經沒有餘力拍照,只想單純欣賞Leica工藝、收藏來與同好分享甚或傳世留芳,何嘗不是另一種型態的收藏型藝術家。

以上是我各人的認知。青菜蘿蔔各有喜好,沒有是非對錯,自己開心就好了 ^_^

francos wrote:
沒有Leica,但...(恕刪)

對呀,多元化的年代,本來就該包容多元化的價值觀
Lindwurm wrote:
Pipi前輩,感謝...(恕刪)


L大, 之前是我多嘴. 打擾您了, 抱歉之至。長期旅居國外近三十載, 難得遇到像您這般知書達禮,令尊大人真是有福之人。 慚愧的是自己沒把小孩教成如此這般。 謝謝您的贈言及忠告, 也祝福您事事順心如意!
坦白說 是呀...但攝影還算是相對個人化的
小弟想來這種可惜遠比不上
再難找到時間跟好友窩在破屋子聽便宜音響喝便宜的酒順手抓起千把塊破吉他彈也很滿足就這麼聊到躺平....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