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1008 wrote:
Noct E58,...(恕刪)


Noct E58 + M9 我最愛的味道.....

neomax wrote:
Noct E58 + M9 我最愛的味道.....


E58太過遙遠,能有NOCTE60 V3 + M9已經很滿足了...

neomax wrote:
Noct E58 ...(恕刪)

曾經同時擁有所有版本的Noct。(超大光圈患者,最多的時候擁有十幾只光圈大於等於f1.2的標頭),
我喜歡懷舊的味道

M9+E58




M240+E58



M9+0.95



Iloveleica wrote:
這樣的論點,只有認...(恕刪)

審美不是用冷冰冰的科學數據可以表現的,不只在相機,也在鏡頭,
看了許多機構的科學測試數據以及我自己十幾年不間斷的幾十萬張快門的實際使用後的體會,
我喜歡的相機和鏡頭,都不是那些機構評測分數特別高的,
譬如M9在於徠卡數碼機器裡面,分數遠落後於CMOS,(至今我依然認為M9是數位徠卡最好的)
D3X分數也遠落後於D810,D850,(至今我還是認為D3X是尼康畫質旗艦,Df次之,尼康的CCD/CMOS之爭我無感)
徠卡Noct。 E58, M/1.4E43 V2, 數據落後於M50/0.95,M50/1.4A,(我依然認為出品來說E58,E43更有味)
尼康AFS58/1.4G數據被Sigma 50art,Otus 55拋在腦後,(個人還是認為58G出片比50Art,Otus好看)
當然任何器材都可以出好看的片,只是同一個人長期使用不同器材拍攝, 他自己就可以知道喜歡的是什麼風格,
那就是個人的審美了,不是數據可以反映的。
許多主張後期萬能而且沒有大量涉足各種不同器材的人,喜歡把照片對照著PS到難以分辨而主張器材不重要,
認為器材的那一點差異都可以用前後期消除差異, 其實,看著一張片,而把另一張同場景不同器材的片PS成難以分辨,是可以的,
但問題是,誰會一直同一個場景用兩套器材同時拍,然後再去PS? 我喜歡M9的出片,我就用M9,喜歡M10的感覺就用M10,
絕對不會說我用M10也可以透過前後期設置處理得到M9感覺的片,而且M10擁有M9沒有的高感性能,所以不需要M9,
如果我只用M9拍攝後,後面有人用M240,SL,M10去拍攝同一個場景,他沒有對照我的片,怎麼PS成一樣?

審美沒有好壞對錯,那是主觀的,選擇自己喜歡的比別人的看法更重要,
但是寬容交流看法,可以給自己一些機會去體會自己不曾體會到的東西,或是自己曾經忽略的美好。
mark1008 wrote:
審美不是用冷冰冰的科...(恕刪)


消費者選購相機可以憑感覺喜好不參考數據,
但是廠商造機怎麼可能不用數據…?
不然要靠神明指示喔…!

根據我個人從出生到現在所把玩過、觀察過、購買過、借用 過、收藏過…的所有拍攝器材中,
我個人是認為casio的tr系列才是科技最頂尖畫面最有味道的…!
講到直出發色真的是無機能匹敵都不用修圖,
被拍過的都說好
什麼leica、hasselblad、phase碰到tr都是直接吃灰,
這種異象當然不是人間的數據或金錢可以衡量,
只有通到靈的道士才能直達天聽,
感應到天主的神蹟,




數位相機沒有所謂的“直出”這個都討論到爛掉了,
現在還抱著直出當神主牌實在是



以前的相機用底片記錄影像資料,
不管是正片負片彩色黑白,
底片就是底片…不是“圖像”、“相片”,

數位相機用感光元件記錄影像資料,
數位底片的檔案是raw檔,
raw是一個資料庫,
不是“圖檔”,
raw如果沒有轉換出來,
就沒有辦法看到影像內容,
也不能夠直接印刷出來,


傳統底片經過暗房顯影出圖像,
數位底片也是要經過數位暗房的處理,
才能夠顯示出圖像,
差別在於…
傳統底片是要送洗,
而數位則是在相機裡面直接內建數位暗房,
直接把數位底片轉換成“圖檔”,



傳統底片必須經過暗房處理才能夠洗出“圖像”、“相片”,
消費者可以選擇送去給機器做暗房處理,
也可以自己動手自己調配自己洗,

數位底片也是一樣,
如果使用者自己不會數位暗房,
那就直接使用相機內建的數位暗房,
按照廠商所預設的一些選項模式,
自動化處理成“圖檔”,

如果使用者不願意接受廠商公式化所預設的既定模式,
或有進階需求,
那就可以進數位暗房(比如lr、c 1)自己動手處理形成“圖檔”,


但到這邊為止都是暗房處理
(底片→圖像)vs.(raw→圖檔)
跟傳統底片一樣,
這是形成“圖”的必要步驟,
所以都還不能夠算是“後製”、“修圖”,

非必要性的…圖→新圖(比如ps處理),
才能算是“後製”和“修圖”,



leica鏡頭很優秀我沒異議,
leica的造機工藝讓相機成為藝術品我也沒話說,
當項鍊也很有份量,

但是要在那邊穿鑿附會的說leica工程師對於色度的公式化預設參數值有多麼特別的上天堂…
我真的就只會覺得說…
你們大概沒有用過casio的tr吧…
主張數位leica公式化直出味道怎樣怎樣…
就好比拍攝傳統底片時,
主張送洗比自己暗房處理還漂亮…



這個就不知道問題是出在哪邊了…
jill1124 wrote:
消費者選購相機可以憑...(恕刪)

其實最近玩底片有注意到一個問題,
同一卷底片,
先不談各家沖片的差異,
先看放像或掃描,
不同店家有不同色彩效果,
這就像是數位機身,
雖然都是感光元件,
可是後台編碼程式不同,
多少會有色彩上的差異~

jill1124 wrote:
消費者選購相機可以...(恕刪)

個人認為,現在手機加APP加手機化妝技巧對於喜歡“照騙”的女人和以此討好女人的男人來說,才是無敵的,
手機美圖當道的時代,卡西歐的自拍神器落伍了, 當然,這個還是每個人的審美選擇,
至少我就覺得Casio TR系列拍的片我一點也不喜歡, 當然我不喜歡是我的事,關鍵是過去有許多女人喜歡,
它幾度是價格高企還缺貨和漲價的神器,而且我也曾經不能倖免買過三代,
一個破玩具小數碼,賣到那個錢和數量,也是市場定位很厲害了,佩服了一下計算機廠果然精於算計。

數碼雖然都是一堆信號轉換,但是不同家廠商還是有自己的不同轉換算法,不僅是JPG的直出有比較大不同,
RAW依然有相對JPG比較小的不同,加上各家和解RAW軟體廠商的配合緊密度不同,各家解出來的片也存在不同,
我們談一個廠商的一些特點,不一定說的都是JPG直出,當然不善於後期的人會比較關注JPG對不對自己的審美胃口,
即使是善於後期的人,也會選擇自己偏好的器材,更享受拍照的過程和更容易處理出自己喜歡的感覺,當然吃職業飯的例外。

至於是不是玄學或信仰什麼的,自己信或者不信都好,拍了片自己喜歡,使用得愉快滿意就足夠了,
這個和信不信有鬼神一樣,雙方都扯不清。


哈哈!
終於有人了解E58的好
當年買它時因為最便宜(v4最貴)
結果現在相反,質感也相反......!
要收的朋友要快
PS:序號2919後的是和E60第一批相同的玻璃喔
(鍍膜及光圈葉片相同)而且暗角較重所以後來擴大成E60
感光元件前面就是放了一塊濾色鏡,
每個像素點分別由綠藍紅或也有白色這樣排列,
一個像素點就負責記錄一種顏色的明亮度,
raw記錄的就是這些可以量化的資料,

但資料就是只是資料他沒有實際的顏色和色度呈現出來,
必須先定義一個比如標準綠或藍或紅的色度,
一個單位的濃度和亮度的值的數據是多少,
才能藉由色彩的改變呈現出圖案,
所以數位暗房軟體就需要一個描述檔來定義這些值,

值被定義之後,
如何把數位資料轉換成圖片就是靠軟體的運作模式,
軟體心臟只有一顆,
遊戲規則就是照第三方軟體的邏輯和模式在運作,
(除非你是在原廠軟體處理,
但leica沒有公開原廠軟體)
你丟進的是leica的高級raw也好,
sony下賤的入門級raw也好,
通通打回原形從預設的描述檔開始,
(當然預設的描述檔不只一種)
並不是說leica就可以享有特級待遇這種事,





如果感光元件結構的設計比較先進,
記錄的資料就比較多或完整,
有就有沒有就沒有,
沒有的東西也不可能標個leica就可以無中生有,

數位的東西已經很難單純用肉眼來區別視覺記憶,
如果排除掉單眼的光學特性,
我真的也沒有辦法用手機或一般螢幕,
來區別手機和旗艦相機之間的差異,
更不要說拍出來還有什麼特別過人的味道了,



每一型相機記錄影像的方式不儘相同,
色彩亮度的偏移也很正常,
手機如果光線配合也經常可以記錄到驚人的影像,
leica的感光元件雖然不敢亂來,
但也沒有獨到的技術可以示人,
要稱讚剛剛好就好,
科學時代裝神弄鬼唬不了人,
sony雖然價格不入流吃灰,
但有些人相機鏡頭裝配齊全也夠吃下幾套leica了,
不要以掛在脖子上的器材價格論人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