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的兩旁,原有內湖庄役場與內湖統制倉,已因都更而遭拆除。
於是這棟老建物就孤伶伶的留在原地。
若非它的身分是"古蹟",大約在10年前可能也會一併遭遇拆除的命運。
內湖庄役場會議室的外觀,充滿了art-deco的風格。
正立面上方的三個仿牛眼窗及其下方像流水般的磁磚拼貼裝飾相當吸睛。
另外,入口處的雨遮,狀似支撐雨遮的假柱,以及下方的柱基,都是利用簡單的線條來增添變化。

這三個仿牛眼窗,其下方的像水滴般的洗石子裝飾,以及像瀑布般的磁磚拼貼,為平淡無奇的立面增添了些許變化。

建築物東側有個淺淺的水泥雨遮,但即便是雨遮,在造型上加上兩道裝飾用線條。

建築的後面造型就較為簡單,但也保留了一個和前面一樣的仿牛眼窗與水滴造型的洗石子裝飾。

建築物西側的水泥雨遮變化較大,不僅深度較東側深,也多了凹凸的造型變化,而且還多了簡單的立柱。

在建物側邊,即使是窗戶外側也設置雨遮。
顯然這建築在設計時,便考量到臺灣冬季多雨、夏季日照強烈的氣候因素。
雨遮的造型則和東側雨遮造型相同。
另外,上下對開立窗也是現在很少見的設計,代表當時的時代背景。窗戶上方都設置通氣口。

這種上下對開立窗已經很少見,它的開啟與關閉有一定的技巧。

建物內部大垮距的空間,方便民眾聚會使用。屋頂以金屬製芬克式衍架支撐,方便內部空間的運用。

由金屬製芬克式衍架所支撐的屋頂,是這棟建築的一大特色。

內湖庄役場會議室在國府接收後,即改為中山堂,亦即集會中心。
目前已改為公民會館,內部常有展覽展出。裁縫車是父執輩結婚時的嫁粧之一。

在我造訪的這天,據說展期即將結束,讓我很幸運的碰上。

有空到內湖舊街區走走時,別忘了來瞧瞧這棟充滿art-deco風格的老建物--內湖庄役場會議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