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村的居民,已經於去年10月搬遷完畢。因為是國防部通過全臺13處眷村保存區之一、也是全臺12處歷史聚落之一。目前由於全區保留,所以並非全時開放,最近適逢眷村心文化協會辦理限定時間開放,因此得以到這座特殊聚落探訪。步行的只有遊客的眷村小巷弄中,一種時空交錯的感覺驟然湧現,就走進將軍府的大門,穿越時空到40年前吧~~~
由於中心新村開放參觀是在午後14時,我先到附近找好車位,離園區開放還有些時間,因此先步行到附近的前日軍衛戍醫院,看看這棟日治時期留下的老醫院。

由於進不了內部,在事後查資料得知前日軍衛戍醫院存留到現在的最主要建築就是照片中這棟紅頂綠色外觀木造建築,和一般日式建築常見的黑瓦黑外牆有所不同,可能因為是醫院的關係吧~

醫院的一隅。由於前日軍衛戍醫院目前仍屬國防部管理,因此沒有開放自由參觀。在沒有預約的狀況下,只能從圍牆外眺望院區。

前日軍衛戍醫院的大門。造型典雅,上面鑲著臺灣本產的傳統花窗。

看過前日軍衛戍醫院後,往中心新村方向移動,經過這戶較大的日式建築。這戶曾是日本軍官的房子,也是國軍接收後,軍醫院院長的家。

從前的國軍眷戶通常會利用空間種些少量農作來貼補家用,心文化協會就模擬當時的狀況,招募志工在建築的庭院種些農產,構成都市中的快樂田園!

舊時眷村常見的紅門和磨石子門柱。唯有有庭院的眷戶才有辦法享有這樣的配備。

轉角處有一戶較大面積的眷戶,原本是一位劉將軍的房子,目前是心文化協會主辦活動時的主要活動場所。眷村開放參觀活動,也是從這裡步行進入。從外觀來看,既然是將領的住家,格局氣勢自然和一般眷戶不同。

再往前走,有一戶只有一扇小小門,一旁的解說牌說明它曾是軍醫院的太平間,後來因遷入眷村人數日增,也變成一般眷戶。待會兒如果開放內部,再來一探究竟。

中心新村內的主幹道-新民路46巷,整座眷村的房子就依這條巷道而建。

由於離午後二時還有一點空檔,步行到眷村外的新民路上,可以見到一些眷村的房舍在造型近似於日式建築,可能是日治時期留下的建築。

午後二時,開放民眾參觀。參觀者魚貫從將軍府進入。很奇怪的是將軍府內的庭院怎麼會有電話亭?

電話亭內的電話,原來是舊時的投幣公共電話。

將軍府內的展示--美援麵粉袋原件,傳說中的內褲原料。

將軍府內最大的空間,可能也是當年劉將軍仍住這兒時的客廳,裡面擺放許多和軍人、眷戶有關的生活物品。眷村生活情景,會被這些舊時生活用品所喚起。

將軍府的模型。將軍府的主人為軍醫局局長,在視察北投醫院後選定此處蓋官邸,因此這棟房子便雅稱為將軍府。

舊時的裁縫車。

舊時的鋼琴與中華民國全圖。以往鋼琴只有富貴人家才有,而中華民國地圖則常在軍眷家中出現。

舊時的收音機與打字機。過去,會用打字機的常是通曉外語的人士,而收錄音機則很常出現在軍眷家中,退伍老兵常用它收聽京劇。

大同電扇、電唱機,都是富貴人家的配備。

浴室。浴缸後的是照片,舊時小孩泡澡的清景。在有溫泉的北投,只要家中有浴缸,泡溫泉是很容易的事。但家中要有浴缸可不太容易。眷村裡的許多老房子是沒有衛浴設備的。

走出將軍府的後門,進入中心新村的小巷道中。

新的門牌,對映傳統紅門。

眷村的小巷弄,和一般街道巷弄總是有種說不出的差別。

橫掛的樓梯,能夠通往何處?

雖然眷村住戶才搬遷一年,但房子沒人住,似乎壞的特別快。這戶從外觀上來看幾成廢墟。

屋角的雨淋板,有點像日治時期的房舍。

戶戶人去樓空,獨留門牌向晚。

走到主幹道新民路46巷上,一種舊時眷村的感覺襲來~~


能在眷村內蓋起樓房,是件不得了的事。這戶最厲害的是不但搭了樓房,還順道蓋了陽台。


一方小小陽台,散心乘涼好空間。但就不要大太陽之日待陽台上就好。。

陽台上放個用棧板打造的座椅,放個小小茶几,似乎很悠閒。這是藝術家門們運用裝置藝術,刻意營造出的場景。看似浪漫,實則受天候影響甚大。

在庭院內的紗帳。這也是裝置藝術。

這裡有個半露天的雨遮,應該是住戶自行加蓋的。在眷村裡常是另一個世界,外面所謂的"違建",在眷村裡,只要眷戶們談好了,什麼事都好說。

可是,為什麼雨遮下會有衣服呢??還是藝術家的裝置藝術。

很有洋風的木門。重點應該是門前的鬚根吧………


傳統鋁窗。雖然不是什麼稀世珍寶,但也隨著時光流逝,漸漸被更好的設計取代。

中心新村內,許多眷戶室內是沒有浴室的,因此想洗澡,得拿給臉盆和換洗衣物到公共浴室門口排隊,還好這裡有溫泉,所以有免費的熱水。照片中就是當時的公共浴室。

公共浴室內是藝術家們的創作,利用當時浴室內的遺構發揮創意。


眷村內亂亂走、亂亂拍。

又是一戶形同廢墟的舊時建築。

牆頭上的野草是不管眷村內有沒有住人的,照樣生長茁壯。

牆頂旳仙人掌還真有生命力。

偶然出現的日光,灑在沓無人跡的空屋上。

眷村的註冊商標:光輝的十月,懸掛國旗慶祝。如今人去樓空,國旗也僅存少少數面。

似乎是日式建築的眷村老屋。


眷村房舍常見的屋頂中脊。

細細窄窄長長的巷道,是傳統的眷村印象。


舊時的鐵窗。五六零年代,雖說治安良好,但家戶仍有防盜之心,因此,那個年代的鐵窗也常出現不同花樣。

又是一棟類似日式建築的房舍,已然殘破,不知有沒有機會整修??

拉開這扇門,不知會見到什麼。

也是大戶人家,但住民一遷走,一樣抵抗不了時間的流逝。

原本劉將軍府外,提供給座車司機住宿的房子,現在沒了屋頂,成了藝術家造景的天地。

原本為太平間的那棟房子,似乎因為沒人居住而變的更為荒涼,猶如身處荒煙漫草間。

原中心新村眷戶已於105年底遷村,目前全區封閉管制中,期待來日有機會再活化,讓保留下來的,不只是一個空殼,而是保留了眷村的文化內涵,以及為眷村活化所注入的活血。
[本文為2017年11月,中心新村開放參觀之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