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皮寮歷史街區在消防水池的東側這一段,修復完成時間較早,約在2004就完成整修,隨即作為於2003年成立的鄉土教育中心場館。
2006年,老狗與家中的小朋友首次造訪鄉土教育中心,當時整段街屋內僅有部分開放,建築內部展示物不多,只有戶外中庭部分有多種傳統童玩。
不過當年就已經對於保留了這麼多種童玩感到十分訝異;
2008年5月再次造訪,當時的街屋就已經規劃成和現在相同的展區,而常設展的內容也大概定型。
以個人的理解,可分為艋舺的介紹、歷史街區與生活重現、從過去到現代的初等教育制度介紹、過去的中西醫療,以及特展展區等五個區塊,其中只有特展區的展出內容會有所變化。
其他的展區因為必須符合鄉土教育中心設立的宗旨,因此也很難有變化,估計已經維持10年沒有變動了。
這次來訪,帶著家中即將參加會考的兒子出來透氣,造訪此地可以說是憶童年的。
老狗特地找出2009年12月造訪時拍的照片來比較。10年之間,場景不變,但玩耍的小朋友已長大成人。
至於鄉土教育中心的展覽已經快10年沒有變化,是否還值得花時間造訪?
個人認為如果家中有學齡中的國小生,倒是值得每隔一段時間帶他們到這裡來走走。
看看展覽也好,玩玩童玩也好,讓小朋友們的假期多一些傳統事務的刺激,總是勝過手遊帶來的刺激。
至於住在雙北以外的朋友,特定來這裡走走是絕對值得的,雖然這裡的展示內容較舊,但這裡原本就是展示過去的生活情節,對於雙北以外的朋友而言,展出的資訊就是新的了~~
鄉土教育中心,位在剝皮寮歷史街區東段。這張照片是站在廣州街173巷入口向東拍攝,照片中的建築是鄉土教育中心展館末端。

這一段的剝皮寮歷史街區,騎樓是日治時期整批建造的,成列的磚紅色拱門非常有特色。早年還曾見過新人來此地拍攝婚紗。

因為我們主要是來看特展的,所以直接爬上二樓。從二樓看一樓的服務台。

二樓內側也有走廊,推測是2004年整修時才搭建的。

不過,這段走廊的樣式和一樓騎樓很接近,都是適合拍照的場景。

今天的主要目的—蟲蟲大樂園特展,展出的內容主要是各種鳴蟲的介紹。

這一面是昆蟲的整體介紹。

之後這些海報就是鳴蟲的介紹。



另外也有其他昆蟲的介紹。

以及世界上各民族對昆蟲的態度。

以華人來說,常把它們放到畫作或雕塑作品中。



看完特展,看看這個已經整建好十多年的廣場。
剝皮寮的這些老房子夠保留到今天,只能說是因緣際會。

在二樓的展示場端點是50~70年代國小教室的復刻版。

課桌椅也是用那時常用的2人合桌,當然桌面是不會開那麼大的洞的,

在教室之外,有臺灣詩社與詩人介紹。

簡介詩社如何成形。

這個樣式的電風扇頗有歷史,老狗臺南老家中曾出現2個,全機連扇葉都是鑄鐵做的。

隔壁的空間,介紹日治時期的公學校,教導現代五育教育。照片左邊是德育,右邊是智育。

德育介紹。

日治時期公學校內都設有奉安殿,這是是二次大戰前的日本用來供奉天皇與皇后的照片(御真影)以及《教育敕語》的建築。

智育介紹。下方的大算盤,應該是有點年紀的人才看過。

智育與體育介紹。

體育介紹。

群育的介紹。重點是一旁有行星儀。

群育與美育介紹。

音樂課用的教具。

從前學校常見的大時鐘。

斗砌牆,是用大塊扁形的紅磚,以豎立及平放的方法組立成盒狀,中間填泥,石粒、磚瓦片之混合物,這種做法的牆體很厚實,又可以節省磚材,因此斗砌磚牆有防潮、隔熱、美觀、環保的特點,但不耐震。

在二樓角落有個蹲式馬桶,這小子刻意示範如何使用~~

這個蹲式馬桶的年份應該超過百年,造型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

從二樓看剝皮寮建築物的屋頂。

水泥牆上的字跡出自誰手??

從剝皮寮東段的盡頭,可以見到廣大的中庭,是小朋友們可以盡情玩童玩的地方。

走到一樓,見到科舉制度的介紹。

然後是孔廟建築的介紹。

臺北孔廟的模型。

佾舞的介紹,這學問頗大。

兒子在看的是臺北孔廟祭孔大典影片。

古董三輪車,告訴我們臺北曾有一段時間要靠三輪車當主要交通工具。兒子好奇上去坐坐駕駛座。

後來發現後方乘客座比較好坐。。。

放一張2009年12月6日拍的照片,這是同一部三輪車。

收音機意像,代表當年人們在茶室休息時,最大的娛樂就是聽廣播。

舊時雜貨店的意像展示。

兒子又發現這個剝皮寮街屋的組合模型,決定把它拼好。
為什麼說是"又"呢?因為他小時候玩過。


時光倒退至2009年12月,兒子也同樣想把組合模型搭好~~十年了,繼續搭房子~~~


老房子模型搭好的樣子,還有它的介紹。

這裡多了好幾個積木模型,照片中是已拆除的萬華車站。

等會兒要去造訪的新富町文化市場。

這個空間是整個臺北市的介紹。

然後是艋舺的介紹。


以及剝皮寮與附近住民的介紹。

然後介紹剝皮寮的房屋建築。

和大臺北地區其他地方的老街建築比較。

水岸的變化,就是艋舺城市發展的盛衰。

照片中這條船也在這裡10年了。

這是2009年12月拍的照片,同一條船。

鄉土教育中心內部的中庭,對面還有中西醫的展覽。因為接近閉館時間,就沒再繼續參觀了。

走到廣州街對側,可以發現剝皮寮歷史街區的房屋立面,隨著不同時期的整建而有年代上的差別。照片中這幾棟看來像50~60年代。

而照片中右半段這幾戶看起來像是日治末期,使用國防色面磚。

另外,中間夾的這2戶很像是清領時期的建築外觀。這樣一路看下來,其實也挺有趣的~~


。走到"柑仔店"時說這是我們小時候的7-11,他們說怎麼這麼舊這麼小,而且還沒有冷氣
。另外跟他們介紹三輪車是我們小時候的"計程車",小朋友又一副不可置信的樣子說腳踏車怎麼可以當計程車,計程車都是黃色要加油才能在路上跑,不過他們倒是很愛在三輪車上爬上爬下拍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