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它也真的是家由日本人開設的日式料亭,只不過開設的時間點在百多年前的1897年。當時,日本初據臺灣,占領全臺軍事活動還在進行中,但情勢較底定的臺北城,各項建設規劃工作都已展開,而日本平民也隨著軍隊的腳步來到這片新領土,準備大展身手,一圓淘金夢。「紀州庵」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由平松德松,這個來自日本關西和歌山地區的年輕人,以及他的妻家,一同來到臺灣所開創的新事業。
1897年開設的「紀州庵」料亭座落在若竹町,即現今的萬華區貴陽街、桂林路一帶。隨著來臺日人人數的增加,「紀州庵」生意日漸茁壯;而淡水河航運的發展,讓平松家決定在川端町成立「紀州庵支店」,並於1917年取得營業許可。其中一部分遺留至今的建築,就是現今見到的紀州庵離館。在當時的新店溪畔,除了紀州庵外,還有多家日式料亭,河畔飲宴休閒的風氣是焉成形。10年之後,「紀州庵支店」擴大經營,最早建立的本館被改建,另外還新建了離屋與別館。在當時,紀州庵支店營運的空間,除了陸地上的料亭之外,搭乘「屋形船」,在船上飲宴及提供鮮魚料理更是一大特色。這樣歌舞昇平的日子,一直續持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紀州庵支店終於停止營運。
1945年,二戰終了,原為日人產業的紀州庵支店收歸國府所有,整編為省政府合作事業管理處與社會處的員工眷屬的「第一宿舍」,成為來自不同地方的公務人員與眷屬的居住空間,自然而然的承載來自大江南北各地遊子的鄉愁,更或成為小說家王文興在臺北成長的住所。紀州庵支店的空間,在長期作為公有宿舍的情況下,固然因而未被私人化而改建為住宅公寓,然而因居住其中的人口自然成長,原本的庭院也被搭建為住所。而作為紀州庵支店最吸引人的外部空間—新店溪畔,則隨著臺灣經濟發展與河川污染的腳步,由原本的戲水休閒空間轉變為都市發展的負面空間。河岸被高聳堤防所隔離,而堤防上頭是車輛呼嘯而過的快速道路,自此,紀州庵支店自水岸舞台謝幕,取而代之的是隨時間推演而產生的日漸破敗,並且,漸漸的走了臺灣老建築常見的「古蹟燒」模式。
1996年,紀州庵支店的「本館」三層樓建築完全燒毀;2年之後,東側的「別館」也慘遭祝融,近乎全毀;殘存的離屋,屋頂嚴重漏水、樑柱腐蝕,奄奄一息,幾乎成了都市之瘤。
2002 年底,在「社區總體營造」概念下,從原本在紀州庵支店庭院中老樹的保存,到意外的發現竟是小說家王文興成長的場景,以及作家余光中記述廈門街舊居生活印象,都是這附近社區生活的場景。於是,紀州庵支店建築的保存,由原本的都市綠地保存轉化為與文學連結的意像。2004年,殘存的離屋被市政府指定為市定古蹟,周邊的10棵老樹也同被列為受保護老樹。
2011年,市政府文化局因紀州庵空間所擁有的豐厚文學歷史,寄予「紀州庵」成為臺北市第一個以文學為主題的藝文空間,因而在古蹟旁建立新館,以「紀州庵文學森林」為名,進行各式文學的展演與推廣活動;至於「離屋」則在2014年修復完畢,開放民眾參觀或作為藝文推廣空間使用。現在的「紀州庵」是個新舊並存的空間,有棟90餘年歷史的日式料理屋,也有棟才完工不到10年的新式建築,但同樣的目的,都是作為文學藝文活動的推廣空間。閒暇時來此處,看看老樹,聽聽文學演講,翻翻新館內販售的文學書籍,或是在新館內享用餐點,無疑是在城市急促的生活中,一處讓人平和的喘息。
從紀州庵新館開館以來,老狗造訪此地不下數次,但唯有這一次是從河堤外走進「紀州庵文學森林內」,所以放上一張在跨越河堤的天橋上所拍的全景照,當作分享文的開始。
藍天、白雲、綠地、大樹、日式建築,好漂亮的一幅美景呀~~~


但事實上,這天天氣變化後大。
上方的照片是老狗要離開時拍的,而下方的照片則真的是老狗快進園區時,在同一座天橋上拍的。

走下天橋到入口,從入口往內看,這個方向看到的是新館。

往另一邊看就會見到日式建築,就是日治時期的「紀州庵支店」殘存至今的離屋。
雖然說是「殘存」,事實上市政府己經做了很大一部分的復舊工程,才有今天見到的樣子。
因為老狗在2012年造訪時,曾見過它尚未維修前的樣子,和廢墟相差無幾。

因為感覺老天快下雨了,所以先簡單拍個新館入口照,然後入內看看有沒有什麼新鮮事。

新館的內部主要是做為文學相關活動,如小型演講、座談會等的舉辦空間。
而現在的經營團隊很常在此地舉辦活動,所以會見到相當多的活動宣傳海報。

新館的一樓,保留了一部分做為閱讀空間。

另外有部分做為文學書籍賣店。

還有一部分空間作為餐廳。畢竟文學和「吃」是脫不了太多關係的。

而新館二樓以上的空間主要是作為活動會場。老狗造訪這天有活動舉辦中,就不適合拍照了。
走出新館,可以見到它的側面,其實新館面積並不大,二、三樓只有各2個小型教室而已。

見到庭園內的大樹。印象中這是整座文學森林中最大的一棵樹。

另一邊就是離屋了。

在庭園中發現整個園區的配置圖。現在僅存的離屋是長條型建築,而原本的本館是在離屋前方近河岸,或許就在現在的水源路上。至於別館呢?或許是在現在停車場的位置吧?

離屋的入口那面,可以看出是很有日本風格的建築物。

離屋的屋頂是所謂「入母屋造」。

老樹和氣根,應該是紀州庵建築物要感謝的對象。

在離屋旁的另一棟老樹。

走到老樹旁,從另一個方向看離屋。

由於離屋是長型建築,因此有一個特別突出的部位,不知是不是由原本和本館相連的通道演變而來?

外窗,復舊的效果作的相當好。


簷廊抬高是離屋建築特色之一。而內部與外部之間留有過渡空間—緣側。

由於離屋原始用途是料亭,因此緣側寬度較一般常見的日式宿舍來的大多了。
站在屋外,趴在緣側上拍照,不同視角得到不同效果。

這是通往突出部的位置。

由緣側看內部的「大廣間」

「大廣間」的另一段。

「大廣間」的再另外一段。整個「大廣間」可分為三大段。

在緣側上拍張淺景深照,是不是別有風味?

繞著離屋走一圈,回到人員入口。

走進另一側的緣側,相較之下寬度略小。


另一段緣側,通往突出部

這裡的海報介紹和紀州庵有關的幾位作家,余光中是其中一位。他曾居住於廈門街,離紀州庵不遠。


往窗外可以看到大片草皮,以及越過河堤的天橋。

這一段就是老狗所謂的突出部,個人推測是當年和本館之間的連通道。

因為突出部寛度並不寬,但容納2人端菜錯身沒問題,因而作此推測。

走到另一邊的緣側,寬度比入口那一面寬多了。


建築本體的牆面組成,不脫是日治時期流行的「編竹夾泥牆」。

從離屋另一邊看出去,又是一片綠意。

離屋空間內部。這是大廣間的一部分,竹簾後方應該是原本的押入,現在作為貯存空間。


從大廣間的一端往另一端望去,還真是不小的大空間。
據說門上方的「欄間」及「天花」都是是當年原本構造。
大廣門中間各段的門晢時卸除,置於一旁。

照片遠方掛畫的位置,就是「床之間」的空間。

門上方的「欄間」,還保留有原貌。

紀州庵大事紀

一些保留至今的文物。

從這個角度可以見到「床之間」,以及建築中象徵主人地位的「床柱」。

另外還可以見到「書院」結構。

這「床柱」造型特殊,顯然主人家的品味非凡。

整個「書院造」空間造型。雖然是料亭,非住家,但日本人的高級餐廳,內部裝潢當然比照豪華住家了。

「床之間」全景。

兩張海報,解說「紀州庵」的前世今生。


展示品「紀州彩線球」。。

這推測是別館的模型,因為和離屋外觀不同。

在緣側上看「書院」構造的背面。

特殊造型的扇型窗。

室內「便所」的位置。

再換個角度看中央的大廣間。

大廣間在連通後,真的是挺大的空間,現在也可以租來辦活動。

從另一個方向看大廣間,會覺得它真的挺大的。
如果加上中間的拉門,可以把大廣間分做5間使用。

走出離屋,發現太陽出來了。所以再繞著離屋走一圈,幫這近百年的老屋拍拍美照。
離屋外的小庭院,據說有部分是自日治時期遺留至今的。

到老樹旁再拍一張。

再來一張老屋與藍天,天氣好轉了!

離屋的另一側。

離屋突出部與側邊的玻璃窗。

緣側,天氣如果不熱,可以坐在這裡賞玩庭院風景。




最後一張照片,放上在天橋上拍的紀州庵離屋。

有機會不妨來這裡走走,看看老樹,看看老屋,也順便品嚐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