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對臺北人而言,「中山堂」這個名字應該相當耳熟吧!
但是,真正進去過中山堂內參觀或欣賞表演的人,不知有多少?
而真正知道這棟建築物「來歷」的臺北人,不知又有多少?
 
事實上,中山堂是個有歷史又有許多機能的優良場地。
它本身有深厚的歷史底蘊,見證過在臺灣發生的許多重大事件。
內部空間設計優良,因此常有高素質的藝文表演可欣賞,
在週邊的迴廊空間,不定時還會有靜態展覽可逛,
同時,在三、四樓還是個很棒的品茗場所。
然後,最重要的是轉角就會遇見國寶—《水牛群像》。
 
這麼一棟精彩的建築物,不論男女老少閤家光臨用餐,或是年輕朋友把妹增長見聞,應該都非常合適才對呀!!如果對它不清楚,想先看看內部的話,就來看看老狗這篇分享文吧!
只要花個5分鐘的時間,就會明白這棟建築物有什麼過人之處。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中山堂興建於1932~1936年間,於1936年12月完工。興建這棟建築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提供人民大型集會或展覽用場所。建築本體採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為四層式鋼骨建築,是1930年代依現代建築法所建最牢固的結構體。在完工之時稱為臺北公會堂,是當時大日本帝國四座大型公會堂建築物(東京、大阪、名古屋、臺北)之一,面積有1237坪,建築物總坪數則有3185坪,空間總容納人數,也僅次於東京、大阪、名古屋等公會堂而居第四位。
 
二戰結束後,這座可以說是當時全臺灣最大的集會場所,在各種國家重要場合中扮演要角。在1945年,做為盟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第十五受降區的地點。同年更名為大家所熟悉的「中山堂」。在此之後,中山堂成為許多國家重大活動的場所,包括國府來臺後的國民大會召開、各國元首來訪時的晚宴會場等,因而見證了一場又一場的重大事件。除此之外,由於建築物內部動線設計良好,到現在仍是很重要的藝文展演場所。內部的「中正廳」與「光復廳」是大型的空間,「堡壘廳」與三、四樓空間則作為飲食空間,二樓四周迴廊與側面房間,則常作為展覽空間。
中山堂的正立面,不知為何,右邊的磁磚缺了一大面,或許是在整修中,因為當天下雨停工吧!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中山堂係由日本知名建築家井手薰所設計,而設計與興建皆在1930年代,因此外觀上呈現當時所流行的現代折衷主義樣式,外表貼由北投窯場所生產的淺綠色面磚,即當時盛行的「國防色面磚」。在正立面的車寄內外、正立面的窗框內,及側立面,如北側出入口附近的窗框內,或是窗框本身,仍有少許古典圖案裝飾存在。
北面出入口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北側立面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東北角樓梯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東北視角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車寄北面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正立面三、四樓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立面上的多角窗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東側車寄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東南視角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車寄南面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南側立面及出入口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向前走到車寄旁。遇見許多人自中山堂內走出來,推測是大型活動剛結束,人潮湧出。
在這裡可以見到車寄,雖然造型簡單,但近看卻很雄壯威武。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由於人潮洶湧之故,老狗快快移步上二樓,和人潮錯開,看這一期的展覽先。
這期的展覽名為「回到一九四九-中華民國渡海七十週年紀念文物展」。
1949年對中國人來說是極為動盪的一年,面對日益強大的共軍,國民政府只得渡海來臺,當時的氣氛已有朝不保夕之感,所幸在金門的古寧頭大捷,證明了共軍欠缺渡海作戰的能力;而國民政府的實力,在當時尚可阻絕於海峽對岸。之後於1950年開打的韓戰,反而讓美國向臺灣伸出援手,海峽兩岸對峙的局面,就這樣維持了四十多年。
國民政府雖然是不得不渡海來臺,雖然日日夜夜想的是反攻大陸,但仍或多或少對臺灣本地在有形與無形方面都產生了不少影響。這次展出的內容大多是渡海來臺時,人物交流之間產生的文物,但是仍一點一滴的影響著臺灣未來的命運與發展方向。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從一樓大廳南側的樓梯爬上二樓,會見到在樓梯旁,也就是中正廳旁的南側大迴廊。
在中山堂內舉辦的展覽,幾乎都是利用南、北兩側迴廊,以及迴廊外側的小房間當作展區,「回到一九四九」展也不例外,展區就在照片中的迴廊與照片右邊的房間中。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南側迴廊上有這部古董電影放映機。因為中山堂內部空間挺大的,所以在1950年代至1990年代為公教人員免費電影院所在。這部機器應該是那個年代所留存下來的。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在南側迴廊上放置了這些人的海報。
紫色背板介紹的四位是渡海來臺的佛教法師,而灰色背板介紹的那四位則是工程師、經濟學家、財經專家、教育家。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至於南側迴廊外的2個房間,展出的內容是外面海報看板所介紹的人物身上所發生的故事。
「同體大悲」這區的內容,也就是和四位渡海來臺的佛教法師有密切關係。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而「經世濟民」這部分展出的內容,則和灰色背板的那四位專家有關。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在中山堂的西南角有座樓梯,在樓梯間的海報,說明1949年這一年中,究竟發生了那些大事。基本上這是風雨飄搖的一年,自徐埠會戰失利後,國民政府在這一年中四次遷移,情勢極為不利。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中山堂一、二樓的西側是光復廳,是個面積很大,挑高二層樓高的空間,老狗曾在裡面參加活動。光復廳和中正廳之間隔著照片中的寬廣走廊。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在這條走廊的正中央,轉頭就可以見到鑲在二樓到三樓樓梯之間牆上的國寶—《水牛群像》,為雕塑家黃土水的知名作品,也是畢生的最後一件作品。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光復廳的二樓入口。在光復廳沒有辦活動或是有演出、預演時,參觀的遊客是不能隨意進出廳內空間的,因此也只有入口照片可分享了…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走到北側迴廊,是「回到一九四九」展的另一部分展出空間。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同樣有數面看板樹立在北側迴廊中。這些背板介紹的均為當代人物,部分是政治人物,部分是學者,也有幾位是軍人。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在北側迴廊外側的2個房間,其中之一以「湖海流離」為題,介紹在軍事運作方面的事跡。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另一區則以「永恆盛事」為題,介紹與民主政治推動有關的文書紀錄。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在兩側的迴廊上都有像照片中的重錘窗,和其他日治時期建物相同。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繞二樓走了一圈,回到東側走廊。
在東側走廊的一側是中正廳的二樓,另一側則是堡疊廳,現在是個環境很棒的西餐廳。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堡疊廳的內部空間就像照片中這樣。老狗有機會應該來吃吃飯,喝喝下午茶,裝一裝文青,拍拍照片的。。。
堡壘廳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堡壘廳內部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從堡壘廳外走廊旁的樓梯上三樓,在上三樓前回頭看一看這條寬到像教室的走廊。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三樓的空間,現在稱為台北書院,是個品茗,談心的好地方。
為什麼老狗這麼說呢?就請繼續往下看下去!!!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走過了這條長長的(南側)走廊,就會到達臺北書院的空間。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臺北書院入口的告示牌。想飲茶吃點心,價目表在一旁,只要坐下來就有低消,但是像老狗一樣走走逛逛,就可以免費了。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在臺北書院裡的環境還真是不錯,不論是燈光、裝潢,都是那麼的有禪意,很適合把妹在繁忙的生活當中稍事休息呀!!至於是否真的「燈光美、氣氛佳」,請看以下的照片。
走廊坐位區(1)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走廊坐位區(2)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走廊坐位區(3)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走廊坐位區(4)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包廂區(1)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包廂區(2)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包廂區(3)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包廂區(4)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在走廊區中,還有機會可以和國寶為伍,一起泡茶、聊天。
雕塑家黃水土的《水牛群像》,在三樓可以看的更清楚。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不止是座位區環境很棒,在一些小角落的裝飾品,令人感受到濃濃的禪意。
小角落(1)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小角落(2)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小角落(3)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小角落(4)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小角落(5)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除了這些空間之外,還有一個像是教室一樣的大房間,內部舖有榻榻米,可以讓人席地而坐,或是坐在矮凳之上,作為教學、討論空間或茶席,都很適合。
討論室(1)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討論室(2)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討論室內走道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討論室內的古琴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有這樣清爽的空間,三五好友談天,自然會談的盡興啦!!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從臺北書院再往上爬一層樓,就是位在四樓的劇場咖啡。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劇場咖啡是利用中山堂頂樓空間的小型咖啡廳。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咖啡廳內部是比較偏向洋派的懷舊裝潢,在這種地方喝咖啡,也是挺有情調的~~~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整座咖啡廳是利用中山堂四周迴廊來設置。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不論是桌椅或是牆上的海報,都帶有洋派懷舊風。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從咖啡廳內往外望,可以看到部分的屋頂結構。
聽說也有戶外區的座椅,只是這天是下雨天,或許沒開放吧!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在電梯附近的角落看到了這支通往頂樓的木造樓梯,一陣古意瞬間湧出。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順著樓梯往下走,可以看到由樓梯的轉彎所構成的奇特圖案。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回到了一樓通往光復廳入口的走廊。在光復廳沒有辦活動的時間是管制人員往內走的,所以只能遠遠的看看而已。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走廊的盡頭是側門,中山堂的次要出入口。
就算是側門,也和正門一樣,有著厚重的感覺。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從建築物外繞回正門。
這個角度很恰巧的可以把車寄、內廊、大門與中正廳的4個月拍在同一個畫面當中。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車寄的門框與內部。在日治時期,當時即有很先進的人車分道概念,車寄是給車子走的,而內廊則是給人走的。至於照片中略帶深黃色的部分為「中村式人造石塊」建材,柱子上有內嵌式壁燈,作工相當精細。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站在車寄下方往內看,可以看到中山堂與中正廳2面匾成一直線。前方高起的地面即為人員進出的空間。現在因為安全考量,內外側都改為人行空間了。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站在人行空間中向外望,會見到在內側柱子下方有個像水池般的構造。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幫這個特殊構造來個特寫。原來這個特殊構造是洗腳池。從前的人不一定有鞋子穿,而外面的馬路也不一定有柏油舖面,在各種天候之下行走,腳上難免沾了泥巴,所以在門口設置洗腳池,進門前先洗一洗,才能保持場內的乾淨。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走進中山堂的大廳,會見到整棟建築內部最漂亮的地方,就是伊期蘭教風格之穹窿造型天花板,以及立體的花紋飾條裝飾。不論從那個方向看過去,都是很有立體感與美感的角度。
大廳中央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大廳右側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大廳左側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由迴廊往大廳看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大廳中,除了天花板很有可看性之外,柱頭是另一個視覺焦點,特別是上面還藏了梅花。。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一樓南北側的迴廊則是圍繞中正廳而設,作為人流的出入通道
北側迴廊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南側迴廊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要離開前,看到地上的這個投影。
嗯!中山堂已經84歲了呀!!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要離開中山堂前,到正前方拍下正面的夜景照片,有沒有發現這棟大型集會建築散發出一種獨特的光彩呢?難怪有好幾年燈會都利用它的正立面來投影了。
臺北市 中正區 臺北公會堂|中山堂 — 多次見證臺灣歷史的臺灣第一座會展建築
 
住臺北的朋友,有機會的話不妨到這棟活古蹟中走走看看、喝喝咖啡,享受悠閒時光。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