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就是去外地念書的女兒第一次返家,要當孝子,整理些生活及學習必須品。
所以老狗的中秋連節,就選擇留在臺北,「整理整頓」兼「休息」。
前幾天聽到老狗女兒的同學來邀約,要去「白晝之夜」活動玩耍。
老狗想了想,跟去看看也不錯。
而且在會場附近有座日式老宿舍,在今年五月左右才剛開放參觀使用。
不利用這個機會帶老婆和女兒一同來參觀,那要何時才有機會?
而這棟日式老宿舍,就是位在昆陽街的「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
在現今能夠留存的日式宿舍,十之八九有它的故事存在,「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當然不例外。它最重要的歷史意義,在於見證了清治末期、日治初期的臺灣,流行病肆虐的那段歷史。1896年,日本人自清廷手中接管了不受遠在北京的「朝廷」所重視的臺灣,在克服在地民兵的反抗後,才發現要管理這塊「化外之地」最棘手的問題,不是居民的反抗,而是公共衛生的落後。「瘴癘四處」對於日本人移民來臺拓殖,絕對是最大的障礙。因此自1898年,後藤新平擔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即開始進行所謂「馴化風土」的工作,以各種不同的手段改善臺灣的公共衛生,例如前端的「上水道」和「下水道」的興建、全臺各都市的「市區改正」、各地教育制度的改變,乃至於最末端的醫院的設立等。在醫院設立部分,1896年時,因為臺灣傳染病猖獗,因此逐步在全臺各地設立「避病院」,即類似今日的隔離醫院或病房,將患有法定傳染病的病患予以隔離治療。在急性傳染病取得控制後,於1910年代開始針對3項慢性病—結核病、精神病與癩病,採取隔離治療。全臺灣第一個收容癩病病患的機構,即是之前因捷運的興建而聲名大噪的樂生療養院;而「台北仁濟院」則為日治時期收容精神病患的機構之一;至於「結核病」則以1915 年成立的「錫口療養所」為最早的收容機構,位在現今食品藥物管理署後方山坡一帶。1925年,「錫口養生院」改稱為「松山療養所」。二戰之後,仍為松山療養院,之後更名為防癆局、慢性病防治局,而後併入胸腔醫院。至於療養院院舍,在2019年已經拆除,目前僅餘1935(昭和10)年興建的所長宿舍,以及位在所長宿舍對面的另一棟宿舍。
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於2017年開始整修,至今年年初完工。
老狗曾於3月時造訪,當時還是大門深鎖,尚無廠商進駐。
今年5月開始試營運,至7月正式開始營運,算是相當新的一個景點。
至於位在對面的另一棟宿舍,則因2018年才登錄為歷史建築,
因此今年才開始進行修繕,預計2~3年後才會完工,一同納入營運。
由於這棟宿舍的過往為院長宿舍,因此廠商為它起了個「靜心苑」的名稱,
希望來訪的賓客到訪時,能夠在百年老樹下步入建築,
暫時自繁忙生活中抽離,「靜心」個幾個小時吧!
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入口大門,門前的大樹塑造出「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氛圍。

大門旁這棟大樹,可是市政府登記有案的老樹。
承包的廠商把它稱作「智慧之樹」。
的確,因為不論宿舍的主人換了幾任,它還是屹立不搖。

進入大門口,建築量體不小的所長宿舍映入眼簾。
門口除了有植物外,好像還有隻會跑的動物。

仔細看看…
嗯,這不是肯德基。

原則上,它是伴侶動物,不是食物~~~


除了這隻雞之外,庭院內還有一部三輪車,應該是廠商刻意找來的吧。
讓來訪的客人遙想昔日院長搭三輪車到對面療養所中上班的場景!

這棟院長宿舍主建築面積達到50坪,以1922 年頒布之《台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中的高等官官舍建設原則來推算,屬高等官官舍第二種,為直屬總督府的長官外,其他附屬機關的最高等級長官宿舍。由此可知日治時期的醫院院長官階有多高。
因為我們到訪時間已近黃昏,所以老狗在走進老屋之前,先繞了整棟建築物的外圍走了一圈,一方面看看建築物的外觀,一方面欣賞庭院的陳設。
- 大門正面(玄關+應接室六角窗)

- 中前方(茶之間)

- 右前方(女中室+台所+勝手口)

- 右後方(風呂、便所)

- 右後方(居間)

- 左後方(緣側、座敷、次間)

- 左前方(應接室)

因為高等官第二種官舍的基地面積可達303.5坪,可想而知庭院的面積相當大。
所以老狗走到後方庭院中,當然有很不錯的發現。
像是這部腳踏車,可以稱的上古董了吧!

仔細看看前輪擋泥板上的銘牌,以及龍頭的另一片銘牌,竟然有「中央標準局註冊」字樣。
而龍頭上銘牌的廠牌「聯信牌」,還真的沒見過。
- 銘牌右側

- 銘牌左側

- 龍頭銘牌

建築物的後方有個面積不大的池塘,裡面可是生氣蓬勃。
日式建築的庭院中常見枯山水,這個池塘不知是後來整修出來的,還是原來的樣子?
不過,有這個池塘,這裡就成了老少咸宜的場所。
帶小朋友來吃飯玩耍,不怕他們無聊,因為可以餵魚。。。

- 緣側外的池塘

- 池塘中的魚

- 另一角度

繞過狹小的左側通道,回到建築物前方庭院。
雞不見了,見到了這個,意思是可以來這裡聽聽樹的聲音嗎?

所長宿舍的大門,門上匾額的字體相當有特色!

大門外的車寄,就是雨遮,據說整個都是原物。
車寄的右側有3支八角木柱,左側則有1支,是這棟宿舍建築的特色之一。
八角木柱下方柱礎有Art Deco 13溝面磚裝飾,忘了拍照,可惜了。

這是現在「靜心苑」的活動與提供的菜單。
這裡現在不僅提供活動辦理,還有供餐和茶點的服務。
餐點的項目雖然不多,但算的上是大眾性選項。
至於是否美味,老狗個人認為是加分項目。
因為這類設在老屋內的餐廳,烹調方式有許多限制。
來這裡用餐,最重要的還是感受環境帶來的氣氛。

一走進大門,老狗就被老婆叫去點餐了。
因為menu已經在門口展示了,所以就不重覆分享。
拿著菜單到門口的櫃臺結帳後,利用等餐的空檔,仔細看看這棟日式建築的室內空間。
照片中的小海報是所長宿舍的介紹,以及室內空間的格局。

其實,日式宿舍之所以稱為「宿舍」,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
依據1922年頒布之《台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高等官官舍中幾乎都有以下幾個空間:
玄關及踏込、應接室、座敷、居間、茶之間、緣側、台所與勝手口、女中室、風呂、便所。
比較大的官舍,則會有1間以上的「居間」,可能稱為「寢間」或「居間」,而緊臨座敷的居間,則被稱為「次間」。
因為靜心苑的櫃台設在玄關,即然拿著點菜單來點菜付款,當然從玄關附近開始看起。
現在在玄關中放了靜心苑的收銀台,不過空間還是挺大的。
高等官第二等宿舍果然有日式豪宅的水準,連玄關都比一般官舍來的大。
但是照片左側那扇門不知道是原本就有的,還是整修之後所增建。
因為座敷直接玄關,感覺有點奇怪。

在玄關前的踏込,是日式建築中換鞋的地方。
這棟官舍由於面積大,連踏込的空間也比起一般常見判任官乙等或丙等官舍大上一倍有餘。

踏込的面積不但大,地上還舖了在1930年代的高貴建材—磁磚。

在玄關的左側是「應接室」。在高等官舍及判任官甲等官舍中,因為居住者多為機關首長,因此有在宿舍接待賓客,洽談公務的需求。「應接室」即是供這些機關首長與來賓洽談公事的空間。有的宿舍中,「應接室」完全西化,進出不用脫鞋,但院長宿舍並非如此。
應接室旁的名人留言牌,應該有不少人是我們認識的!

應接室的入口,可以看到內部的櫃子和窗台。

應接室的內部空間,窗檯與櫃子內上展示不少藝品。


應接室的特色之一是往往都有外推的轉角窗出現,所長宿舍也不例外。

窗台下方有可以打開的通氣窗。

應接室的另一邊空間。六角窗是這棟建築的另一個特色!

六角窗特寫,這是日式建築中,較精緻的建築物才會出現的裝飾。

從玄關(櫃台)旁走進座敷中,穿過座敷、緣側,就是後院了。

在座敷當中,保持完整的床脇(右側)、床框(中央)、床之間及書院(左側)構造。

照片中的左側是「書院」,有完整的書院地板及窗框。
中央部分是「床之間」,下方的床板與床框應該都是照原樣修回的。
右側那一大根有許多凸出的木條即是「床柱」,因為用來彰顯屋主的品味,所以在私人日式住宅中常會見到保留天然形狀,或是體積積特別粗大的「樹幹」。
在日治時期宿舍當中,還不曾見過這麼有型的。

在床脇當中,天袋(上方櫃子)、地袋(下方櫃子)與違棚(中間層板)都還存在。
從外觀來看,或許還是原物。
至於怎會有保險箱、唱機與打字機等裝飾物,這就不清楚了。

從座敷往居(次)間看過去,在兩個空間分隔用的「襖」上方見到工藝相當細緻的「欄間」。。
由一根根的木條,密密麻麻的組成,不知道是雕出來的,還是用木條組裝組的。

由座敷往緣側及庭院望,這是日式建築最吸引目光的一隅。
座敷與緣側之間以木門相隔,不知是否是原貌?
因為一般常用的是「襖」或「障子」,少見使用木門。

往外走,就到了日式建築中風景最漂亮的緣側。
因為這棟日式宿舍空間較大,因此緣側相當長,可以說是橫貫了整棟建築。
從座敷這一頭往另一頭看,可以見到位在盡頭的便所與洗面池。

走到次間與居間這頭往座敷方向看,還可以見到窗外的庭院造景。

稍微轉一下角度,庭院景緻一覽無遺。

從緣側再走回次間當中。

次間的空間比座敷小,其中一邊是「押入」,就是用來放置寢具的地方。

另一邊則是緊臨座敷,二者以「襖」或「障子」相隔。
在這裡是木拉門,不知是修繕之後的產物,或是原貌?

在次間當中出現了這個碗櫃,櫃子中的餐具全是收藏品,不能任意取用。

老狗拍了幾張特寫照。
這些碗是老狗小時候吃路邊攤的印象,應該都很有歷史才對!


從次間跨越緣側,是位在對面的另一個房間,在這裡被稱為「居間」。

因為在居間當中有客人在用餐,所以老狗只拍攝了其中一個角落。
店家在窗台上展示許多藝品。
值得留意的是窗台下方是木窗,都是可以推開的,方便打掃時直接把灰塵掃往室外。

在緣側的盡頭就是便所與洗面池。

轉個彎,則是通往風呂、勝手口、台所與女中室的廊下。
在這裡,照片右邊的門應該就是風呂的空間,只是沒有開放參觀。

沿著廊下走到底,見到右邊有水泥牆的空間就是台所,也就是廚房,現在仍保持著部分廚房的功能。事實上,由於古蹟或歷史建築在使用上的限制,需要加熱的食物,都是從建築物外的另一個空間送進這裡組合上盤的。
這棟建築中還設有女中室,就是女傭的房間,應該在台所旁,或許合併作為廚房空間了!

在廊下的右手邊是照片中的勝手口,為日式建築中的次要出入口,通常都是家人、傭人出入的通道,位置常設在台所,或稱炊事場旁。
一般日式建築的勝手口大多只有一扇門,這棟日式宿舍因為面積大,所以才會開兩扇門。
現在,這個通道做為熱食的進出口。
老狗在這裡拍照時就見到服務人員在這裡忙進忙出的。

在廊下的左手邊則是茶之間,就是現代建築中的餐廳,現在作為藝品展示空間。

床檯上同樣放置了許多藝品,下方也是可以開啟的木窗。

這個空間中有些有趣的老東西,像是老電扇等。

從茶之間向外走,就回到了建築入口處的玄關。

走了一圈,我們點的餐點一樣樣的上桌了。
先上來的是老婆點的麻油雞。

然後是老狗點的辣拌牛,這道菜雖然是冷菜,但牛肉相當夠味,好吃!

為夠味好吃的牛肉特寫一張……


最後是女兒點的咖哩雞。

至於兒子呢??上課去了,沒跟到,下次再帶他來走走。

吃完了晚餐,因為還要去附近的「白晝之夜」會場,無法停留太久。
老狗在離開之前,再利用薄暮之時繞了一圈庭院,和一些室內照片集錦一同分享在下面的內容中。
- 大門

- 前側中央茶之間外

- 三輪車

- 右前側

- 右後側

- 池塘

- 後側

- 左前

- 應接室外

對日式建築有興趣的朋友,不妨找時間到這裡走走。
因為這棟日式宿舍離捷運昆陽站只有350公尺,
營業時間又到晚上8點,下班後來這裡吃個晚餐,小坐一下也是挺不錯的。

在所長宿舍的對面,還有另一棟同為「松山療養所宿舍」,剛開始在整修。
老狗走過去,拍了幾張紀錄照片。
再過個2年整修完畢後,就可以同時欣賞2棟老屋建築了。
- 正面

- 右側

- 後側

喜歡日式建築的氛圍嗎?
松山療養所所長宿舍(靜心苑-療癒古蹟)等著好朋友們來造訪!
地址:115台北市南港區昆陽街164號

Google map定位、官網、Facebook專頁等連結都在這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