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下午2點,應該是有一堆人打開
大家應該很高興的是國內的疫情日漸趨緩,可以慢慢的出門透透氣了。
畢竟大伙兒也自我禁足了好一陣子,是該出門走走的時候了。
那麼該去那兒走走呢??
老狗的建議是不如利用這段時間去從前因為外國觀光客太多而不想去的地方。
所以,請看:

東北角一帶會是不錯的選擇,因為離大臺北都會不遠呀!
一方面看看久違的風光,另方面也救救那裡商家的經濟。
只要不要把我們這些本國遊客當盤子敲,老狗是很熱意去消費的。
那麼,東北角要怎麼玩?
走台2線濱海公路,開車逛大街嗎?
錯!!這種老掉牙的逛海線招式,有什麼好寫的?
來來來……讓老狗教您,東北角的山區可是有不少好玩的地方。
早上去逛十分老街,看火車同時玩賞貓咪;
然後到樓仔厝餐廳民厝,拍照打卡再簡單吃些點心;
然後登上不厭亭欣賞大自然美景;
再到牡丹車站欣賞秘境鐵道之美;
午後天氣熱,到蘭陽博物館和烏石港遊客中心吹冷氣,看歷史、人文、自然的介紹;
晚餐時間到,蘭海歐義廚房的美味西式料理等著您。
有山有水、有自然有人文,還有可愛的喵星人陪玩,多充實的一天呀!!
那麼,要怎麼走呢?
就請您繼續看下去……

█ 十分老街 — 賞玩喵星人的新去處
一定有人說:去十分老街不就是要放天燈嗎?
老狗說:那有這回事,天燈留給外國遊客去放就好了,我們本國人體驗些平常生活中看不到的。
像是火車身邊過,還有眾多負責顧店的招財貓等著我們陪牠們玩呢~~
喵星人不止猴硐有,十分老街也有很多!!
先來看看「火車身邊過」是什麼感覺吧!
平溪支線是全臺鐵道現存3條舊支線鐵道(平溪、內灣、集集)之一,於1921年通車。
因為早期的設置目的為運煤,因此路線標準較縱貫線鐵路來的低,離民宅的距離相對近的很多。

而平溪線鐵道兩旁又長滿了植物,這鐵道通過的地方就有點像是秘境了,因為雖然有房子,但看起來像是人跡罕至呀!!

像照片中的路段,就是十足的人跡罕至感,一旁的牆壁長滿了青苔,很久沒人造訪的樣子。
和緊臨的房屋構成一股不和諧感。

火車到來之時,感覺像是穿越光陰的老列車,緩慢的接近著。

然後,火車慢慢的穿越緊臨的街道,人們與市集就站在火車旁看著它緩慢的通過,像不像是時光倒流?

鐵道的旁邊緊臨著熱鬧的街肆,全臺灣也就這裡才有。
不用大老遠去曼谷看鐵道市集了啦~~

送走了火車,開始逛逛十分老街兩旁的店家。
才一開始就見到了這位喵星人A,完全不怕生。
這位喵星人可是超帥的!!
- 喵星人A
- 喵星人A之大頭照
然後,走沒兩步又見到了喵星人B,看來牠的脾氣不太好,被主人栓起來了。
為什麼說脾氣不太好?
尾巴長的像皮卡丘,動不動就十萬伏特,誰受的了~~~

- 喵星人B
- 喵星人B的尾巴
老街兩旁大多是賣天燈的,實在引不起老狗的興趣。
但這屋簷下的石蓮花,可就長的很有特色,讓老狗想起家中的石蓮花…


再往前走呀走,視野開擴起來,對面已經沒有店家了。
十分是個河谷地形,鐵道旁就是基隆河河谷,上頭有條吊橋,可以通往對岸。

路旁有張導覽地圖,如果是初次造訪的人可以參考參考。
基本上在十分應該不會走丟才對,因為只有幾條街道而已。

走過導覽地圖就接近火車站的範圍了,
路旁有條小路,牆上的彩繪也是地圖,就算是鑽小路,應該也不用怕走丟。。

十分的遊客有很大一部分是搭火車來玩的,應該都是從站旁中走入市集的。
在這裡又見到了喵星人C,牠就坐在火車站裡,不知道是不是站長?
脖子上掛了個喵星人的墜子,是站長的機會應該很大……

- 喵星人C
- 喵星人C的大頭照
這位喵星人親和力很夠,不論老少,不論中外,都可以和人們玩在一起,打成一片。
- 喵星人C和本國人玩
- 喵星人C和歪國小朋友玩
十分火車站是平溪線鐵路上的最大站,可以辦理列車交會,上下車的遊客也最多。
因此站房內外有著許多平溪線鐵路上沒有的裝備,像是手動轉轍器、站房內的紀念品店等。
- 轉轍器
- 賣店
而因為可以辦理列車交會,鐵道兩側也都有設有月台。
按照規定,月台上有個站名牌,標示本站站名,以及與相鄰兩站的距離。
在鐵道對面的吊橋是我們等會兒要造訪的地方。
- 月台上的站名牌
- 月台景觀(1)
- 月台景觀(2)
- 月台景觀(3)
我們在月台上,遇上了喵星人D。這位的親和力也相當足夠,和女兒玩的超快樂的!
- 喵星人D
- 喵星人D特寫
- 喵星人D玩耍中
月台的盡頭是死路,所以我們只能順著月台走回去。
回到某商家外時,喵星人E出現了,全白的身影,令人無法忽視牠的存在。
喵星人E看來日子過的很愜意,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
- 喵星人E
- 伸懶腰的喵星人E
然後,我們稍稍轉個彎,又發現了喵星人F。
飛機耳和小眼睛,可說是喵星人F的最大特色!
- 喵星人F
- 喵星人F大頭照
老狗從特定的通道穿過鐵路,到了對側,回頭看十分車站。
【任意穿越鐵道不僅是違規的行為,而且相當危險,千萬不要這樣做。】

然後在這一側的鐵道上又見到了它,應該也是轉轍器。

在這裡看到有人在鐵道上放天燈,是店家帶過去的,只能說這店家做了很不好的指引。
天燈上的願望,在老狗來看是非常的實際。

接下來,我們決定去吊橋走走!!
可是似乎有人走錯路了…

這是通往舊吊橋的路,但現在舊吊橋只剩橋墩,而路的盡頭變成了樓仔厝餐廳。
等會兒逛完吊橋,再來這裡吃個點心好了。


這座吊橋稱為靜安吊橋,查了一卜資料,據說興建於1947年,原本用於運煤,後來經過整修為人行吊橋。
老狗動手拍了拍吊橋橋墩,發現外層蓋了一層玻璃纖維再上色,難道當年的整修是外層包覆玻璃纖維嗎?
從現況來看,應該離上次整修很久了,部分的外殼已經脫落。

吊橋中段的樣子,外層剝落。

站在橋上看別人放天燈。
老狗造訪時是二月中,這時外國觀光客的數量已經大為減少,來玩的大多是國人。
因此天燈也放的少,山林獲得了喘息。

從吊橋看基隆河溪谷,遠方的台2丙高架道分割天空成上下二部,要說是破壞景觀,還是提供交通便利?

靜安吊橋的另一頭,在眾多民宅的夾縫間。

順著另一邊的公路步行,看到了另一座廢棄吊橋的橋墩。
查了一下,這座吊橋是平和吊橋,在1922年配合益隆煤礦開坑而興建。
吊橋的另一端橋墩就位在剛剛差點走進去的「樓仔厝餐廳民厝」中。

沿著公路走回十分老街,在橋上欣賞河谷景色。

十分老街房子的後側,開窗的造型仿傚天窗,很有創意。

我們順著老街往「樓仔厝餐廳民厝」走,不小心見到了喵星人G。
這位喵星人看來有些孤僻,不愛和路人玩耍。
- 喵星人G
- 喵星人G特寫
在回到樓仔厝餐廳民厝後,簡單吃了點心後,走出餐廳就見到天燈掛飾。

然後,又見到遊客在鐵道上放天燈。唉~~~


之後,順著老街,一路逛兩旁的店家走到停車處,往下一個地點移動。
至於兩旁的店家有什麼??就請自行看照片吧,不解釋了!!
- 手工藝品店
- 童玩店
- 射氣球店+天燈店
- 天燈模型店
- 小吃攤
- 紀念品店
- 十分國小
█ 樓仔厝餐廳民厝 — 與老吊橋合照打卡、看松鼠隧道
我們在十分老街逛呀逛的,原本要走靜安吊橋的,但是老婆差點就走到這家店裡去。
在門口探了探這家店後,決定在老街逛的差不多時,再來這兒吃點東西。
因為店裡有很多好玩的,邊吃邊玩邊看是我們家人的專長!!
這家店稱做「樓仔厝」,想必有其原因,等會兒再說。
門口離老街大約10公尺,可是老街上熙來攘往的人潮,卻很少有拐進這裡面去的。

這店裡面當然也提供平溪名產—天燈,但如果只有這個,那我們也不會轉進來了。
有沒有見到前面的柱子和柱子上的盒子?

沒看到嗎?特寫一下,盒子上頭還有「松鼠的家」4個大字。

看到了吧,這個好有趣。
原來老闆養松鼠,為了讓牠們能有足夠的活動,架設了這樣一條網籠。

而且,網籠不是只有一小段,而是綿延幾十公尺,從庭院的這頭到另一頭。


然後,上頭有松鼠,下頭有這2位。
牠們是誰?老狗只知道是龜的一種,至於是什麼龜就沒研究了。

另外還有座魚池。

至於「松鼠的家」所掛著的柱子,抬頭一看是吊橋的橋墩。
原來是十分的第一座吊橋—「平和吊橋」的北側橋墩。
南側橋墩就在基隆河對面的山坡上。

老狗看到這裡,被女兒叫去點餐。
點餐的吧台不大,提供的食物種類也不算多,都是簡單的炸物、鬆餅與飲料等料理。

點完了食物,決定走進屋內找洗手間,順便看看這棟所謂的「樓仔厝」有什麼特別的。
COVID-19疫情當頭,吃東西前當然要先洗手。
「樓仔厝」建築物的入口,門窗粧點的古色古香。
那黑黑的一圈圈的是黑膠唱片,被老闆用來當裝飾。

走進屋內抬頭一看,是日治時期流行的木造屋架,有點像是「洋小屋」的結構。
老闆應該花了很多心思來維護這棟樓吧


仔細看,二樓是一間間的房間,原來店外寫的「民宿」就在這棟「樓仔厝」中。

老狗在這裡找到了「樓仔厝」的故事。
原來這棟樓是於1922年開始開採的益隆煤礦的辦公室,
因建築物高度為十分當地唯一的兩層樓建築,因此而稱為「樓仔厝」。
而建築物外的平和吊橋則是用來自對岸礦坑送到這裡,轉由平溪線鐵路向外運輸之用。
日治時期的益隆煤礦幾經改組,終於在1987年時結束營運。

在這裡展示了一些老東西。對於照片中這一些老古董,應該不陌生才是。

這個應該就比較特別了,好像是機械式計算機。

另外,在洗手間外還有這副舊家具—梳妝台呀!

走到門外,看到了天燈販賣部,以及躲在裡面的老衣櫥。

在房子的轉角處,看到了這一根立柱,上頭刻著「大正九年」,好像是日治時期軍事要塞的界址。
可是怎會出現在這裡?
- 前側
- 後側
然後,還有另一根立柱,上頭刻著「昭和十六年」、「陸軍省」,更妙了。
不知這兩支立柱是真的還是假的?
- 正面
- 背面
走出建築外,看看「樓仔厝」的側面,會發現這棟樓其實面積不小呀!

餐點上桌了,簡單吃個點心後再繼續逛下去。
老狗有古物可逛,不用吃太多食物啦!!

到樓仔厝外,看看這座已經廢棄的吊橋橋墩。
仔細看就會發現在其中一根柱子上刻著「昭和十一年十一月竣工」,即西元1936年。
很難想像的是這座廢棄吊橋竟然是私有財產,
不然所在基地怎會變成「樓仔厝餐廳民宿」的庭院?

這座吊橋橋墩可以說是打卡景點了。
只要站對角度,怎麼拍怎麼漂亮。
- 左前
- 正前
- 右前
- 近拍
一旁有兩塊仿鐵道月台里程牌,給外國觀光客拿來當佈景,剛好!!
- 月台里程牌(1)
- 月台里程牌(2)
有沒有看到里程牌後方的網圈?
原來松鼠的活動範圍到達橋墩的後方,這老闆可真有心。

站在橋墩前往基隆河河谷看,這風景真是漂亮,好山好水還有吊橋。

站在吊橋前,還可以完整的看到樓仔厝的正面,保留著日治時期建築的風貌。

吃完了點心,準備離開。
原來「樓仔厝」的大門造型,同樣是吊橋的橋墩呀!!

吃完點心,時間還早,往下一個景點前進。
█ 不厭亭 — 相看永不厭的寂寞公路
位在雙溪和瑞芳交界的不厭亭,是老狗很想再訪的景點之一。
原因無它,被汽車廣告所吸引;
而上次造訪時是2015年12月,在臺北盆地內出大太陽,一上不厭亭遇上綿綿細雨,一片霧濛濛,令人非常掃興。
因此這次在十分時天氣已經變好了,決定在4年多之後再次造訪,看看能不能遇上個好天氣。
所以,這回老狗賭對了,不但看到了好天氣,還看到了天氣瞬間變差,烏雲立馬罩頂。
雖然待在這裡只有短短20分鐘而已。
這兩張照片是天氣好壞對於風景照而言最好的對比。
在4年前,縣道102線還沒拓寛,那個「走入荒野」的氣氛好一點,但天空灰矇矇的一片。
現在道路已經拓寛,是好停車了一點,氣氛卻少了一點,但天氣清亮許多,照片也變的漂亮。
- 2020年2月
- 2015年12月
一到達不厭亭外,先幫我家大銀拍張紀念照。
至於那個表演特技的重機,請大家自動忽略它吧!

站在不厭亭外的這片平台上,可以遠眺「武丹坑」,山勢相當漂亮。

仔細看,可以看到公路切斷山壁。


新北市雙溪區公所在這裡立的一面說明牌。
老狗認為風景好是一回事,但這說明要能和實況契合,需要心神領會。。。


在不厭亭下方的界碑。
這裡大約是雙溪和瑞芳的分界點。

登上不厭亭所在平台,就是引人入勝的,走在稜線上的筆直公路。

現在因為道路兩旁加做水溝,讓道路看起來變寬了,就比較沒有那種一路往山中走的氣氛。

老狗和家人在這裡才待一下子而已,天氣竟然大變。
一片烏雲由右向左而來,正港「天烏一邊」


雲層上爬山頭去。

然後,立馬變成這個樣,山頭看不見了!!
天空原本的清亮瞬間不見!!

我們站在平台上,可是目瞪口呆呀!!

來個縮時紀錄吧!!

兩個小子看著天上雲層快速移動,看來和一旁的遊客一樣,看的入神了。

接下來是烏雲罩頂,不少遊客已經落跑了。

雲層罩在亭外平台上,遊客瞬間少了不少。
特別是騎機車來的朋友,都是先跑再說。

我們看完了風景,也該準備轉戰下一處。
說是來不厭亭,沒幫本尊留張照片,真的怪怪的!!

接下來不用多說,雲層只有更厚而已。

縣道102即將進入五里霧中。

往武丹坑方向,同樣是一大片烏雲罩頂。

回到車前,家人們忙著記錄這氣候快速變化的一刻,真的太戲劇性了!


█ 牡丹火車站 — 鐵路會轉彎之山中秘境
牡丹火車站是宜蘭線鐵路上1個運能很小的小站,從1922年就開始啟用。
但是到了現在,這座車站每日僅百餘人上下車,是座不折不扣的小站。
但這座車站卻吸引不少鐵道迷造訪,原因在於站內的鐵道及月台曲線相當的「迷人」,是個120度的大彎道。
至於為何我們會出現在這裡?因為是來找洗手間,恰巧碰上的……

話說回來,這牡丹車站雖然運能少,但站體還挺大的。
而且,要搭火車得先爬樓梯,因為軌道平面和道路平面差了一層半樓。

老狗上完洗手間,走上月台去瞧瞧。
牡丹車站現在是簡易站,到訪的這天是假日,沒有站員在站內,所以可以任意出入月台…

一走到月台就遇上區間車到站,來不及拿出相機拍車頭,只拍到了車身……


往另一邊拍。這部區間車是往臺北方向行駛的。

區間車停靠的時間相當短,一會兒就開走了。
拍張車尾照,假裝火車進站………

這大概只能騙外行的……


火車慢慢的離開了,大曲度的鐵道曲線露出來,挺有美感的。

接下來就是空空的鐵道和月台,這麼大的曲度也只有牡丹車站才有。


老狗所在的這一側是南下,往宜蘭方向的月台。
要到對面的北上,往基隆、臺北方向的月台,要走地下道才能過去。

簡易站只停靠區間車,所以想再看到入站停靠,再等個半小時吧!!

█ 烏石港遊客中心/烏石港驛站
離開了不厭亭,因為時間還早,所以我們就來到了這個地方。
光看照片猜的出是那裡嗎?

這裡就是從前屬東北角風管處的烏石港遊客中心啦!
到了夏天,凡是要出發往龜山島的團體,都是在這裡集合出發的。
現在這裡歸屬蘭陽博物館管理,所以更名為「烏石港驛站」。
建築物本體像條大船一樣,很好認的。
照片中是建築物外的迴廊,冬天來到這裡,幾乎沒有遊客。

老狗到訪當天進去室內參觀的只有老狗本人而己。
因應疫情管控,雖然室內沒有遊客,但志工還是幫老狗量了體溫,確認正常才放老狗進門。
從照片中可以看出來空無一人。
喔,對了,還有志工,她不在照片中!!



內部的展示品也相當簡單,老狗隨手拍了幾張照片來分享。
- 室內海報(1)
- 室內海報(2)
- 室內海報(3)
- 室內海報(4)
走出建築物外,冬天的烏石港遊客中心,遊人真的非常稀少。

黃昏時,我們要離開這裡了,補張夜景照片。

其實,我們真正的目標當然不是烏石港遊客中心,而是一旁的蘭陽博物館。
█ 蘭陽博物館 — 地標性博物館 & 打卡名點
蘭陽博物館成立於2010年,從1989年時宜蘭當地人提出成立「開蘭博物館」的構想起算,足足過了21年才有這麼一座以研究、典藏、展示、推廣及傳承宜蘭在地文物的博物館,可以說是幾經萃煉才有這麼一座館場。
老狗在2010年剛開幕時就曾經造訪,當時是人山人海,盛況空前。
10年的歲月過去,不論是建築的外觀,或是內部展品,雖然與10年前相當,但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展示方式仍然跟的上時代,可見當時的設計是費盡心思。
或許看倌您跟老狗一樣,曾造訪過此地;
也或許您和老狗一樣,許久未曾再次造訪,
不妨就跟著老狗的腳步來參觀吧!!
●蘭陽博物館外圍的溼地
到過烏石港的朋友都知道,在蘭博外是一大片池塘,可以說是刻意保留下來的烏石港殘跡。
這片池塘倒映蘭博的特殊「單面山」造型,儼然成為從北濱公路進入蘭陽平原前的地標。
這天的天氣非常奇怪,往南邊看是烏雲密布的天空,於是打開GX7相機的特殊模式,來張特殊的開場照。

蘭陽博物館建築的特殊「單面山」造型是參考了北關一帶的常見地貌所設計。
外牆的多元石材與玻璃帷幕相間,讓它遠看就像塊大石,且會閃爍發亮。
因此而讓蘭陽博物館成為一棟相當有特色,與全臺其他博物館建築大異其趣的博物館。
要進入蘭陽博物館必須繞前方的大池塘一大圈,因而得以從不同角度拍攝這棟相當具有特色的建築。
- 蘭陽博物館建築(1)
- 蘭陽博物館建築(2)
- 蘭陽博物館建築(3)+鳥石港遺址石碑
- 蘭陽博物館建築(4)
- 蘭陽博物館建築(5)
這天的天氣真的很奇怪,在博物館上方是烏雲密布,但往另一邊看卻是藍天白雲。

繞了池塘一圈,到了入口附近。
博物館的特色外牆,現在成了網美IG打卡名點。
難道設計者在十多年前就知道現在會有Instagram這玩意兒?

●1F特展—蘭陽地質時光
走進大廳,買完門票,看到這面和外牆一樣材質的大牆。
牆上有本期特展的入口,於是決定先看特展。

這期的特展為「蘭陽地質時光」,介紹宜蘭的地質概況。

宜蘭的地形相當多樣化,有山地、平原及近海的沼澤地,因此地質也就隨之多樣化。

因為地質的多樣性,而有多種不同的地貌特徵。
例如有全臺唯一可被利用的地熱,有多處溫泉及全世界少見的冷泉。
平原地帶有充沛的地下水,而山區則有直通入海的山脈,形成特殊的海底地貌。

這部分的海報是有關宜蘭地質的成因與演化,形成有山有平源有海島的特殊綜合體。

這部分說明的是宜蘭的山區,特別提到蘇花改工程,
以及在施工期間發現的史前文明—漢本遺址。

這部分說明的是宜蘭的平原。蘭陽平原上有幾項特色—地熱、溫泉和冷泉。
會有這麼多與水有關的特質,當然是由於氣候與特殊的地質所造成的。
因為整個平原地帶可以說就像是「浮」在水面上一樣,地下水層高。

位在海上的龜山島模型。
龜山島是座很特殊的島嶼,是座活火山島。現在島上還有溫泉及硫氣孔等火山相關活動。

這部分則是說明宜蘭的敏感地質,以及與其共存之道。

因為我們到訪的時間離閉館只有大約2小時,所以在特展區不能待太久,大概看看內容就得步出展區了。
●1F入口端大廳及2F《宜蘭的誕生》互動劇展
走出特展區,就看到這幾面看版,紀載「蘇花」這條篳路藍縷的公路。從百餘年前的步道,到現今的快速道路等級公路,不知是多少人的性命所換來的。

蘭博的大廳是相當有建築特色的空間。
玻璃帷幕和石板牆共構,是這個大空間的最大特色。
晴天時陽光灑落室內,那就更漂亮了。

高處的平台是3樓展間的入口,要參觀常設展,要從那裡進入。

在大廳中的蘭陽博物館模型。
照片中的左半側,有玻璃帷幕的部分就是大廳,右半側則為主要的展區。
配合建築的外形,4樓的展示空間最小,3樓的展示空間則被大廳切割成左右2側,1樓則分為常設展區、特展區,以及生活所需空間,如洗手間等。

參觀者必須從照片中的右側樓梯,或是中央的昇降機進入展區的二樓。

從2F空橋看1F大廳,又是不同的景緻。

2F的一處小展間,就是《宜蘭的誕生》互動劇展的放映空間。

2F小展間內部,簡單描述宜蘭的地質與歷史,是常設展大展區的縮影。
- 2F小展間(1)
- 2F小展間(2)
- 2F小展間(3)
從2樓到4樓是手扶梯,看著玻璃帷幕天花板,一路升高的感覺挺有趣的。

從4F展區入口外的平台往大廳望,屋頂的鋼架結構形成另一幅美麗圖樣。
在3F的空橋是串聯左右兩側的展區之用

屋頂的鋼架結構值得一拍再拍。
漂亮是漂亮,但這樣的屋頂要怎麼打掃呀?

●4F常設展—山之層
「山之層」介紹宜蘭的山區。除了介紹居住在山區的動、植物之外,另外也介紹了人們在山區的經濟活動–伐木與煉腦。

在這裡有許多動、植物的標本,老狗隨機的拍了幾樣,留做參考。
- 山之層標本(1)
- 山之層標本(2)
- 山之層標本(3)
- 山之層標本(4)
- 山之層標本(5)
- 山之層標本(6)
在這裡還有互動式的植物標本鑑賞。

而過往在宜蘭的山區有兩大重要經濟活動,一為林業,另一為煉腦業。
林業在宜蘭山區持續了數十年,自1912年太平山林場開始作業,到1982年,林場事業結束,總共持續伐木70年。
太平山林區內最有價值的應該就是檜木了,這裡簡介檜木的年輪。

簡介年輪的形成。

太平山的伐木事業,則由這幾張海報介紹。
- 太平山的伐木工作與模型
- 太平山的林業
- 檜木林面積與羅東受林業的影響
採集樟木煉腦會侵犯到原住民的權益,因此民間自組隘勇線以自衛。

這是山區內腦寮的模型。
當年煉取樟腦的方式可說是極為原始。

●3F常設展—平原層
平原層的展示是蘭陽博物館內最精彩的地方。
因為從古講到今,從山邊介紹到海口。
有蠟像、有模型、有實物,還有居民賴以維生的產業介紹。
一齣蘭陽平原的近代史,就在這層樓上演。
蘭陽平原上,發生的有紀錄的近代史,就從漢人越過雪山山脈的餘脈開始。
漢民族的先民,走過了淡蘭古道,進入臺灣東海岸的這片平原,開始了墾荒的生活。

這片平原,有稱作"Kebalan"的在地原住民居住著,三邊由高山所圍繞,只有一邊向海。
而秋冬春三季,只要東北季風來臨,從海面上夾帶的水氣,就大量的落在這片平原上。
因此,這片平原不缺水,只缺日照。
所以,從前有蘭陽平原每年有200天雨天的說法,
這從在地機車前方的檔風板上常見電動雨刷,就可以得到明證。
- 平原簡介海報(1)
- 平原簡介海報(2)
- 平原簡介海報(3)
在先民於18世紀末年入蘭不久後,清朝政府於1810年決定將這稱作為「蛤仔難」的地方納入大清帝國版圖中,並指派候補知府楊廷理籌辦設治事宜,並同時籌設建城。1812年,噶瑪蘭廳正式設治。底下的這組照片就是於1876年改稱宜蘭縣城的噶瑪蘭廳城地圖。
- 噶瑪蘭廳舊地圖
- 宜蘭縣城地圖
宜蘭城的西門一帶,因有舟楫之利,且是南來北往的通道,因此是清末及日治初年最熱鬧的地方。照片中就是當時渡船的模型。
- 船頭
- 船尾
從下一層可以看到船底。

這裡展示的是宜蘭城內的街肆,街上有不少位「先民模型」呢!

底下這幾位,印象中從剛開站一直站或坐到現在,已經站或坐了10年了,很辛苦的!!
- 乞者
- 賣什細
- 紅頭師公
- 苦力
- 賣粉圓坐紅毛土桶
但在繁榮的宜蘭城外,從不同面向可以看到不一樣的故事。
在漢入入蘭之前,這塊平原是噶瑪蘭人與泰雅族人的生活空間。
漢入入侵後,一步步的侵蝕噶瑪蘭人生活的平原。
最後的結果是噶瑪蘭人大部分被漢人所同化,
而泰雅族人移居山邊,形成現在大同鄉與南澳鄉的居民主力。

這面牆是泰雅族文化的簡略說明。

在展區的通道出口則有這2位穿著泰雅族傳統服飾的蠟像。

從這個出口向外走,穿過這道空橋,通往另一個世界—泰雅族人的居住空間。

空橋另一頭的小空間是泰雅族人的家。
- 住屋室外
- 住屋室內
循空橋再走回展區中。
從這座空橋向外望,就是蘭博建築的美。

回到原來的展區中,一眼就見到漢人的住屋。
由於噶瑪蘭在清代為邊陲,治安極差,時有海盜出現,因此漢人的住家通常具有很強的防衛功能。

至於蘭陽平原上原本的住民—噶瑪蘭人呢?
這幾張海報簡單說明了他們的遭遇。
最後,由於漢人大量的入墾,他們不是被同化,就是因為喪失了土地,而被迫往花東遷徒。
- 噶瑪蘭人的來源
- 平埔族遇上漢人
- 和噶瑪蘭人有關的文書
- 噶瑪蘭人的遷移
而漢人的入墾可說是無所不用其極,雖然噶瑪蘭廳第一任長官楊廷理展開招墾,但早在這之前,就有許多來自西岸的閩南人入墾蘭陽平原。
因為整座蘭陽平原可說像是浮在水面上,在水源取得容易的狀況下,加上開圳建埤的水利事業,稻米種植成本相對較低,出口有相對的競爭力,也讓宜蘭稻米成為臺灣三大米倉之一。
- 楊廷理招墾
- 官未墾而民已墾
- 漢人墾拓的足跡
- 開圳成田
- 於開墾有關的文書與地圖
- 建埤塘以蓄水灌概
宜蘭的水稻田可說和臺灣其他地方的不同,因為稻子就像是種在水中一樣。
農民除了種稻之外,還會順便養鴨,一方面鴨吃稻田中的蟲,另方便鴨的排泄物變成肥料的一種,使得稻作產量增大,而鴨也是經濟動物,農民兩面得利。

這裡展示了宜蘭農民使用的農具,和西岸的稻田有很大的不同。
- 種稻農具(1)
- 種稻農具(2)
- 種稻農具(3)-水車
- 種稻農具(4)-鴨母船
- 種稻農具(5)-鴨母船
- 種稻農具(6)
而養了那麼多鴨,又能做什麼?煙燻乾燥之後,成為著名的鴨賞,可以長久保存,作為蛋白質的來源。

這幾個燈箱介紹了鴨子的飼養及料理的製作。
- 鴨賞的作法
- 鴨的飼養
- 養鴨的故鄉
除此之外,這裡還說明了住在宜蘭的漢民族生活。
例如住家外都有竹圍,簡單來說是為了防衛才有這樣的設計。

這裡則是展示了生活起居時,水源的取得及洗衣的樣子。
- 水井
- 洗衣
●2F常設展—海之層
往下一層,介紹宜蘭的海洋。
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宜蘭人非常善於利用海洋資源。
特別是因為宜蘭外海有黑潮流經,以及海底地形的影響,形成了絕佳的漁場。
漁業也因而特別興旺。
在還沒走到下一層前,就先看到了這艘大型漁船。

往博物館的窗外一看,就看到了遠方的大海。

以及海中的龜山島。

走到下一層,開始介紹宜蘭的海。

整層樓空間中,最主要的就是照片中的漁船。
因為宜蘭外海就是大魚場,因此宜蘭的漁業相當發達,連帶的造就造船工業發展。

照片中的漁船是近海漁業的主力。

在宜蘭外海可以捕撈的漁種相當多,這裡把它們都展示出來。
說實在的,這裡有很多種魚,但老狗都不認識,只知道這能吃。。。


現場的說明牌上寫著,一般來說一條漁船上會有5個人,在船的前方有2位正、副鏢漁手,負責找魚和鏢魚。

這兩位必須站在船頭,不論體力和技術必定都是上乘。
不然浪一打來,一不小心就掉下海中餵魚了…


漁船上的漁獲模型。鏢的到的魚大多為旗魚。

漁船的休息空間,後方是船老大,就是輪機長。

船尾還有一位船員,負責找魚、下延標繩捕魚,以及處理鏢到的魚。

為了滿足捕魚的需求,在南方澳一帶有不少造船廠。
另外還有鐵工廠,小至漁具供應,大至漁船引擎,他們都有辦法做的出來。
這些工廠的造船技術都是世界級的,照片中這一大顆就是船用引擎。

另外,像是船的輪機等,全都是國產品。

至於近海漁業,就靠照片中的竹筏了。

這裡還以模型展示了宜蘭海岸邊的生態。

另外,還有這個動物骨架,看起來宜蘭外海常會出現的鯨豚骨架。

●1F常設展—時光廊
再往下走一層,是講述宜蘭開發史的時光廊。
空間的中央是宜蘭縣地圖。

另有宜蘭子弟—作家黃春明的作品—龜山島。

還有一些在地藝術家的作品展示。

四週的牆上則是宜蘭近代史大事記的看板,繞了整個區域一圈。

老狗把這一大圈的海報作成一個GIF檔,放在這裡可以大概了解一下。

我們走到了一樓,蘭陽博物館的參觀也差不多結束了。

離開之前,再看一看這個很有設計感的大廳。

●博物館出口之外
這裡是蘭陽博物館的參觀出口。
會不會老狗下次再踏入這裡,又是另一個10年了?

出口之外,成列的旗幟很壯觀。


又見蘭博的特色牆面。

要離開之前,又要再沿著池塘繞一圈,才能回到停車處。
但在不同時刻,從不同角度看蘭博建築,就有不同的美感,特別是在黃昏時刻。
走這一大圈,絕對值得。




█ 蘭海歐義廚房 — 大份量且值回票價的西式美食料理
離開蘭陽博物館,已經到了晚餐時間,肚子餓了怎麼辦?
在蘭陽博物館外有這麼一家「蘭海歐義廚房」,
之前老狗就曾聽住宜蘭的朋友提過他們的餐點還不錯,
只是一直沒有機會造訪。
這次乃天時地利人和,就上門吃晚餐去吧!

在進門之前,老狗事先查了一下團購網,發現有團購卷可用,這下又省了點銀兩了。

不知道是因為疫情的關係,還是餐廳本身空間夠大。
在這裡吃飯,可以完全的滿足「室內1.5公尺」的社交空間。
我們這桌的四週幾乎都沒有客人,有照片為證。


我們使用團購卷點餐,點的菜很快的上桌了。
最先上的是沙拉,生菜和水果的新鮮度很好,令人滿意。
- 凱撒鮮蔬(1)
- 凱撒鮮蔬(2)
- 芒果優格水果(1)
- 芒果優格水果(2)
團購券的附湯有2種,老狗點的是玉米雞蓉,味道很濃,不錯!
至於其他家人的蟹肉南瓜如何呢?聽說也是味道濃郁。
- 蟹肉南瓜
- 玉米雞蓉
接下來上桌的是開胃菜,我們4人每人點一樣。
只能說沒有踩到雷,因為炸魚和炸雞就一般口味,沒有特點。
而焗烤扇貝肉和起士雞肉餅是比較少見的,個人認為挺好吃的。
- 焗烤扇貝肉
- 起士雞肉餅
- 塔塔炸鮮魚
- 辣味無骨雞
義式麵包,個人不太喜歡,但先聲明這是主觀因素,因為老狗不愛吃沒味道的麵包。

打卡送的炸雞翅,炸的挺酥,比剛剛的炸魚、炸無骨雞排來的好。

前面一堆東西吃完了,主菜上桌。
老狗點的是丁骨豬排,煎的外酥內嫩,調味又很剛好,真是美味!!



至於牛排部分,老狗小試了一塊。
呃~~~不表示意見,因為不懂得怎麼品嚐牛排。
- 碳烤丁骨豬排
- 精選牛排(1)
- 精選牛排(2)
- 豬排+大蝦
吃完了前面一堆菜色,終於來到了甜點。
老狗點的是烤布蕾,個人是認為還不錯啦!香氣和口感都有到位。
- 抺茶布丁
- 烤布蕾
飲料部分就一般般,純粹紀錄而已。
- 檸檬冬瓜茶
- 雪碧
吃飽了,看到牆上好多重機的照片,不知道老闆是不是重機迷?

還有這可愛的重機模型呢!!

吃飽喝足,今天一整天的行程也該告一段落,回臺北去了。
很神奇的是雪隧沒塞車,不消一小時,老狗回到了木柵的家中。
這天的行程可說幾乎都不在規劃當中,
隨意亂亂走,竟然走出玩東北角的新路線。
有興趣的朋友們,就來參考指教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