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看出來這是什麼地方嗎?

這是老狗花了好多力氣才預約到的「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東口。
現在的「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平日入場總量管制,無需預約。
但假日人多,就必須上網預約以確保能入場的資格。
上下午場各120人,在2星期前的中午12點開放預約,15分鐘內就額滿。
所以,想在假日走走這條東北角第二長的隧道,還要一點運氣。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原名為「三瓜子隧道及三貂嶺舊隧道」,
是1924年宜蘭線鐵路開通時的鐵路隧道之二。
這2座隧道相距僅數十公尺,因此長度常合併計算。
兩座隧道總長為1,852公尺,為宜蘭線鐵路第二長的隧道。
於1919(大正8)年起造,1922(大正11)年完工。
1979年,為因應雙軌運輸及未來鐵路電氣化的淨高需求,而在附近開闢新的三貂嶺隧道。
1985年新隧道通車後停用廢棄,現已列名新北市歷史建築。
2019年起,新北市政府在完成隧道安全評估工作後,將舊隧道重新開闢為自行車道。
2022年完工,7月開始試營運。
雖原本規劃作為自行車道,不過為顧及即有生態,隧道內燈光昏暗,
再加上地面採鋼筋高架舖面,在隧道內騎腳踏車對步行遊客有相當危險性。
因此後來改稱「生態友善隧道」,希望讓遊人可以步行慢遊,欣賞自然生態。
老狗在隧道裡就有見到1隻活蝙蝠,還錄了一段影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往下看一看!
這天的行程,如果只去走個隧道就結束,那就太無趣了!
因為節氣已經立夏,於是興起去賞荷花的念頭。
所以,請看!!

這拿來當長輩早安圖,夠格吧?
位在臺2丙線旁有好幾處荷花園,其中面積最大的是「雙溪荷花園」。
這片佔地好幾甲地荷花園是私人所種植,免費開放給遊客參觀。
因為就在通往牡丹車站的路上,當然就順路參觀,順便練功拍照!
想看更多荷花、睡蓮的照片,就請繼續往下看吧!
除了走隧道、賞荷,還要看火車…

位在三瓜子隧道東口附近的三貂嶺社區,又稱碩仁里是很好的賞火車地點。
可以清楚看到行駛速度較低的平溪線列車緩緩過基隆河。

另外,吃吃鄉野間美食,對於出遊而言更是必要的。
位在雙溪火車站附近的蘇義興餐廳是相當棒的選擇,因為好吃又不貴呀!
這張海報裡的全是他們的招牌菜,除了龍蝦外其他都是百元可解決的。
我們三個人點了5道菜,花不到800元,在物價高漲的現在挺划算的!

另外,還去了一處很小的不知名荒涼景點—泰發炭窯。
炭窯是煤礦的附屬作業場所,如果礦坑開採出來的煤屬於油炭,具強粘結性即可用來煉焦。
焦炭主要用於冶金工業,是高爐冶煉的重要原料,也被廣泛用於鑄造行業。
因此經濟價值較燃料炭為高。
泰發炭窯就是位在雙溪柑腳的泰發煤礦練焦的地方。
據說3, 4年前新北市觀光旅遊局曾經將這座炭窯略作整理,
但沒想到今日一訪卻發現遺跡已在荒煙蔓草之間,
讓老狗還被老婆嘲笑怎會帶家人來到這種被當地人拿來種菜的地方…


以及因為某人記錯火車班次時間而待了1個小時的,
全臺灣唯一,沒有道路可以到達的三貂嶺火車站。

對於老狗這次的「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小旅行有興趣的朋友,就請繼續看下去吧!
▓ 泰發炭窯
泰發炭窯是老狗在Google map上找到的一處景點。因為就位在前往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路徑上,因此決定順路停留。
但在出發之前,在網路上幾乎查不到資訊。
後來才得知原來這是從前煉製煉鋼時所需原料—焦炭的場所,
在臺灣的煤礦,只有部分適合用來煉焦炭,其他還是用來做為燃料。
因此像這種的炭窯並不多,保存到現今的更是少數。
而泰發炭窯則是其中最方便到達的,因為就位在道路旁。
不過,當Google導航表示已經到達目的地時,看到的卻是這幅景象。
怎麼是個菜園呀?

在遠處找到新北市旅遊局所設的立牌,才確認真的沒弄錯。

立牌後方是整座炭窯的地圖。
除了這個之外,還有一張解說牌,然後就沒了…

想多了解一些這項已經在我們生活中消失的產業,變的如此困難,真的很可惜!

這是市政府設立的另一張解說牌,後方就是炭窯本體。

後來在網路上查到資料,這一長排就是兩兩成對的炭窯。
「此處屬蜂房式煉焦爐,每座爐呈半圓型構造,如同覆蓋的碗,煉焦爐排列為長條狀,兩兩對稱,爐口在兩側開口朝外,頂端設有一個通風孔,爐子以石塊砌成,如果從底部橫切,其形狀有如蜂巢一般。」
【資料來源:1040228雙溪-雙溪煤礦炭窯(泰發煤礦)、東明煤礦】

有一說入料口是在上方,有軌道車可以人工推送。
照片中的石梯是後來才加的,破損嚴重,不宜爬上去。

炭窯面對馬路的那一側,也可以看到爐口,只是破壞的挺嚴重的。

新北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應該整理過此地,而且在地面和窯頂上設置了軌道和推車,做為當時運送原料煤和燃料煤的意象展示,所以在窯頂也會見到推車。
只是似乎已經多年不曾再整理修繕,變成現在這樣的荒煙蔓草景象,
就算有像老狗這種不知死活的遊人來訪,大概停留不到5分鐘就會離開,實在很可惜!
像這樣的文化資產要如何喚醒附近居民們的記憶,一同來推動活化,是很值得探討的課題。

泰發炭窯的位置很好找,只是可能已經到達了卻沒發現它。
希望有心人士可以好好的保護它。
▓ 雙溪荷花園
這張照片,應該會讓人誤以為很好找吧?其實這幾個大字藏在荷花池裡,要走個幾步路才看的到它。
事實上,這裡的每一池不是都這個樣。
因為種植的水中植物不同,每一池有不同風貌,值得保留一個小時細看!

在泰發炭窯稍作停留後,我們順著台2丙線,向雙溪方向東行。
看到路旁停了不少車子時,就知道有東西好看了。
停好車,看到路旁都是大水池,不過第一眼看到這幅景象,沒見到什麼花,有點失望。
如果這一帶的水池都是這個樣子,那路旁這些車子是怎麼回事?

後來繼續往前走就看到了花…

這是什麼花?蓮花、荷花、睡蓮?
按常見的分辨原則,「蓮花」=「荷花」,兩者英文都是Lotus,為山龍眼目蓮科蓮屬植物。
特點是花和葉離開水面,「出淤泥而不染」。
睡蓮則是睡蓮目睡蓮科睡蓮屬,英文為water lily,特點是葉子和花浮在水面上。
所以在這裡有荷花和睡蓮一同生長?

像這樣,花開在水面之上,應該是荷花吧?
不過花瓣長的很像是睡蓮呀?

另外這邊還有單一朵不同花色的,是荷花還是睡蓮?
不管它是什麼,花開的很漂亮就是了!

往前走到另一池,這就像我們印象中的荷花了!

換成望遠鏡頭仔細看,旁邊有隻嗡嗡嗡在覓食當中。
花快要開了,但採不到蜜呀!

這位嗡嗡嗡不放棄,停在旁邊休息一下,找看看有沒有縫…


接下來再換個位置,準備進攻。
再等一等花就開了,一定採的到的!


這池的荷花長的相當密,兩旁高出水面的葉面,一片翠綠令人心曠神怡。


找到一朵花苞。如果再晚幾個星期,應該荷花會開的更多,更茂盛!

穿越臺2丙線,對面還有很大一片荷花園。
這是雙溪區公所來設的介紹立牌,原來這一大片是民間自設,開放給民眾參觀的。
面積廣遠7公頃,種了好多種不同的水生植物。

旁邊有農民市集,以及給當地民眾娛樂表演的場所。
有人忙著吹奏樂器!

在台2丙線另一邊面積更大,實際走上一圈,邊走邊拍至少半小時。

這應該是睡蓮吧?

有粉紅和黃,兩種不同花色!

遠方那一大片應該就是荷花了,葉片離水面如此遠,已經有半個人高了!

而腳邊這一池應該就是睡蓮無誤,從葉子有裂隙可以看出來。
只是葉子上面不是應該有小青蛙嗎…


這些應該都是睡蓮無誤,花開的很漂亮!

拍著拍著就出現了長輩早安圖…


往前走進荷花池中,這就是不折不扣的荷花了!

花謝了,花瓣脫落,花心變成子房。

子房慢慢變大結成蓮蓬,裡面就是美味的蓮子!
新鮮的蓮子去心後可以生吃,而蓮心可是中藥材。

來到這裡當然是給它拍…拍…拍,回家加工做長輩問安圖…


所謂「數大便是美」,在這裡展露無遺。

這幾個字真的很寫實!拿來當分享文的封面挺不錯的。
不過這篇的主角還是三貂嶺隧道,所以留在段落裡。

這一整片荷花池,面積真的挺大的!

旁邊是地主的住家嗎?
每天起床就看到這一大片碧綠,心情好了一大半!

接下來,當然是早安圖連發呀!…



繞了半圈,換個角度,找找有沒有其他可以拍照的素材…


這一朵待放的也不錯!

再換個角度!


有小蟲來點綴也不錯!




白色的荷花,在這裡較少見!
但也很適合拿來做問安圖!




走了一大段時間,終於繞出荷花池了!

眼前這片應該都是睡蓮,葉子都貼在水面上。
聽說睡蓮都是在晚上開花,那這幾朵是在休息中嗎?

不過也有不少努力開花中的睡蓮呀…

人家沒有裝睡叫不醒呀!

睡蓮同樣可以拿來當作問安圖的題材!



回到剛剛的涼亭中,換人表演了!

雙溪荷花池的位置就在臺2丙線旁,非常好找。
想要賞荷的朋友動作要快呀!
🍽 午餐:蘇義興餐廳
剛剛在荷花園逛了頗長一段時間,是該找所以,我們在到三貂嶺隧道前,先到雙溪火車站前覓食!
〔其實是來借火車站的洗手間的!〕

老婆對於「找吃的」這件事向來是有得吃就好,於是常常踩雷。
老狗對於「找吃的」這件事向來是相當謹慎,特別是到平常不常去的地方。
雖然在半年前曾經因為要蓋「鐵道旅行•幸福美好111」而來到雙溪.
可是並沒有詳細的研究過這裡有什麼好吃的!
這次和家人同來,當然要找家老店來試試,於是看到「蘇義興餐廳」就走了進去。
因為這家餐廳可是自十多年前玩「微笑臺灣」的時候就聽過的呀!

看了門口這張看板,原來已經營業60年了呀!
手寫的這些菜好像都挺好吃的,除了豬腳之外!

不過因為我們並沒有預約,所以走進門時工作人員就說要等至少半小時才會上菜。
老狗和家人心想外面那麼熱,離三貂嶺隧道的報到時間又還有2個小時。
不如就先進門去吹吹冷氣,研究菜單!
一坐定才發現整個餐廳二樓滿滿都是人,全是大圓桌,而且座無虛席!
即然有時間,那就先來研究菜單吧!
- 封面
- 內頁
- 招牌菜
- 青菜
- 肉類
- 海鮮
- 湯
- 雜項
- 合菜
我們只有三個人,看到點招牌那一頁就直點了…
酥炸三層肉($250)、招牌滷青菜($100)、山藥和風沙拉、粉皮蝦捲($150),
再加個五更腸旺($200),天氣熱,湯直接省略。
後來告知沒有山藥,換成過貓沙拉($100)。
最後這餐花了$875,因為點了5碗白飯,菜好吃、份量足,要加點白飯配菜呀!
算一算挺經濟的!
來看看我們點的菜吧!
酥炸三層肉($250),吃起來很香又不覺得肥,很好入口的一道菜!

招牌滷青菜($100),新鮮空心菜配上肥香肉燥,
比起一般的燙青菜多了不同層次的香氣,令人一口接一口。

五更腸旺($200),重口味的配飯好角色。份量足,豬大腸夠爛,好吃!

過貓沙拉($100),加上肉鬆提味不少,炎熱的天氣當中很消暑的一道菜!

最後才上的粉皮蝦捲($150),也算的上是涼菜,清爽的口感很適合大熱天。

於是我們三人吃飽飽,準備到隧道中去健行了!
離開前,一樓還是有很多客人在用餐。
看了看牆上的簡介海報,原來第二代老闆曾是民歌手…


還有招牌菜色介紹。
我們不愛吃豬腳,不想在吃便餐時吃到龍蝦和雞肉,其他現在有的菜幾乎都點了。
每一道都美味,份量又足,難怪受到在地人的喜愛,座無虛席!
如果有多人到雙溪一帶出遊的話,來這裡用餐挺划算的!

離開前留下一張餐廳外觀照片。
其實就在雙溪火車站外的主要幹道—中華路上,很好找的!

詳細的Google map地點在這裡:
▓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三瓜子隧道及三貂嶺舊隧道
在蘇義興餐廳吃飽後,再開個幾分鐘的車就到了牡丹,在派出所外找到了停車的地方。
然後步行下坡後就看到了鐵路,順著鐵路旁的步道前行就會到達舊三貂嶺隧道的入口。

站在這裡往另一邊看,遠方就是牡丹火車站。
可以看到這裡的鐵道有著很漂亮的曲線,是全臺鐵道曲率最大的地方。

剛走到這裡就聽到有火車的聲音,果然來了一部柴油車頭,

這部R169後面拉的是貨列。

在這個路口會見到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大幅海報。
原本是要作為自行車道營運,不過地面實在不太合適騎腳踏車,
後來才改稱「生態友善隧道」,讓民眾也可以用步行的方式穿越隧道。

也還好我們在這個路口停留了一小段時間,因為天空忽然下起大雨。
離車子只有幾步路,連忙找兒子回車上拿傘,才免於被大雨淋成落湯雞。

雖然不是很建議騎自行車進隧道,但還是不少人在牡丹車站前借用YouBike騎進隧道內。

在鐵道旁有個隆美煤礦的遺址,往前直直走就會到隧道的入口。

再往前走一小段距離,可以看到呈現S型彎曲的鐵道。
這樣的折彎就是鐵道改線的明證,如果循原來的方向直行,就是接上舊三貂嶺隧道。

繼續往前走,穿越竹林,有點走入武俠劇中秘境的感覺。

繼續往前走,這條通往舊隧道的小路比旁邊的鐵道高出許多。
會不會就是從前舊的,單線時期的鐵道路線?

終於見到隧道東口前的管制站。
據說這棟建築是由原臺灣警備總司令部橋隧連的舊營房整修而來的。

管制站外的看板,上面寫著入場時間。
要注意的是假日現場沒得候補入場,也就是沒預約到就只能掉頭回去了。
如果想要聽導覽,下午場應該是14:00。

管制站的位置大約是從步道起點,就是牡丹老街起算800公尺的位置。

在管制站外有好幾面看板,說明路線及注意事項,過往的歷史及未來的營運等等。
隧道內是沒有洗手間的,得在管制站這裡先解決民生問題。
- 路線
- 休憩站設計
- 過去與未來
- 整修工法
離開管制站,大約還要再走100公尺左右才會到達隧道東口。
可以看到旁邊,是現在宜蘭線鐵道中的三貂嶺隧道入口。
新三貂嶺隧道於1985年完工通車,已經使用38年了。

到達東口,這塊說明牌是對於東口的介紹,以及隧道內注意事項說明。
從這裡可以看到地面是由圓形鋼筋所舖成,所以騎腳踏車的話務必慢行,避免滑倒。
而且,注意事項中還有一項是「勿穿高跟鞋」…


抬頭就會見到舊三貂嶺隧道東口,有著所謂「希臘式山頭」。
不過植物長成這個樣子,已經看不出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外觀。

隧道的門額是由第八任臺灣總督田健治廊所提之「萬方輻湊」。
家人看了半天,猜不出寫什麼。

走進隧道裡,發現燈光是由下方往上照的。
因為是歷史建築的關係,隧道上方不能架燈。
還有,在用鋼筋架起的高架地板上,使用手機要非常小心。
如果掉進鋼筋之間的縫裡,那就只能眼睜睜的和它道別了。


所以一進入隧道就會發現裡面挺暗的。
東口的位置,大約是距步道起點1,000公尺處。
往內走會發現隧道的內壁有了一些變化。
下半部側壁結構採用石磚砌築,上半部在入口附近外敷水泥。

再往內走一小段就變成裸露的紅磚砌拱。
壁上黑黑的,不知道是不是從前蒸氣火車的煙塵累積?

經過一小段距離就會見到下方石砌壁上,每隔一段距離設有這樣的構造,稱為避車洞。
應該是給鐵道維修人員在列車通過時暫時避開列車用的。

隧道內的燈光只有自下方投射而已,應該是考量影響生態最小的方式。
如果直接在上方架燈,原本住在洞裡的蝙蝠大概只能移居他處了。

往側邊看,可以看出隧道下方的石材變化。

不知不覺走了200公尺,到達距起點1.2公里處。

這裡也有避車洞。

牆上提供QR code掃瞄,方便上網找到介紹影片。
老狗沒想到,原來這隧道裡面有拉網路,看影片介紹都沒什麼問題。

在1,300公尺這段比起前面更裡面一點,燈光又更暗了!
到了1,300公尺的銘牌,也就是在隧道內走了300公尺了。

往內越走越暗,紅米Note11S的錄影功能快要不能勝任了。
這一段的確很暗,Olympus EM-5 MK3相機的ISO開到3200,快門速度只有1/5秒。

後面有一段只剩一邊地面有燈。在這裡面騎腳踏車其實挺危險的。

隧道內用鋼筋做成高架地板的原因,應該是因為地面常年有地下水滲出吧!
往旁邊一看,水量還不小,或許隧道外下大雨也不一定。

下一個路標:1400公尺。

在這一段可以看到隧道頂幾乎成了黑色,紅磚的顏色已經看不到。
這是長年行駛蒸氣與柴電列車的成就。

牆壁上凸出的鐵塊,應該是掛號誌牌用的吧?

利用避車洞空間設置變電箱,支援隧道內的照明之用。
只是怎麼泡在水裡呀?

再往前推進100公尺。

這裡的隧道頂紅磚一樣全變成黑色了!

再往前走100公尺。

可以看到隧道頂有兩條長長的黑線,這應該就是蒸氣車頭與柴電車頭合作的傑作。

相機的感光度可以調高,把隧道內拍的亮一點。
但是手機錄影就沒這能耐,這裡面還是很暗的!
再往前100公尺。

這裡接近隧道中段,不止上半部的紅磚變黑,連兩側的石材表面都是黑色的。
可見隧道內的通風有多差。


這一小段的隧道壁好像重修過,噴上了水泥,顏色很明顯不同。。

再往前推進100公尺。

在隧道上半部出現植物的根穿過紅磚,或許是在之前有危及隧道安全才又噴上水泥的吧!

可以看到不止一處出現植物根部。

側面的避車洞牆上則是出現了不同顏色的沉積。
附近岩層可能含有鐵質,才會出現紅色的沉積物。

再往前這一段,紅磚和石磚表面上多了一層水泥,應該是後來修補的吧!


往前再推進100公尺。

這裡有很小一段,在隧道裡面又加上了鋼筋構成的隧道。
不知道是不是上方會有掉落物,所以做成這個樣子來防止人員受傷。

距離不,就這麼小小一段而已。
光圈開到f2.8,快門1/4秒,可以拍出鋼筋的結構。

再往前就又恢復原來的樣子。

終於走了1公里了!

看到另一邊隧道口的亮光了嗎?
這裡又恢復可以見到紅磚表面。

但還是一樣烏漆抺黑。原來不是隧道口的亮光,而是逆向騎的YouBike。

又是一段少了一邊有燈光的區域。

不過紅磚的顏色有部分看的到,不知道為什麼?

牆上有條斷掉的水管,不知道原來做什麼用的?

遠方又有一點點的亮光,是另一邊隧道口嗎?

現在已經走了1,100公尺的隧道,剩下約700公尺左右。
應該是可以看到另一邊的隧道口亮光才對。

繼續往前走,紅磚牆大部分還是黑的,紅色的部分會不會是上面滲水把黑煙沖洗掉的?

又是一個避車洞裡放機件設備的例子。
然後有看到地上的字嗎?左邊是瑞芳,右邊是雙溪,就和草嶺隧道一樣,有行政的分界。

到達1,200公尺,剩600公尺左右就可以重見天日。

YouBike騎過去,來玩一下下慢快門,拉車軌…


繼續努力前行!

怎麼感覺YouBike越來越多?是不是比較晚進隧道的人都是騎車來的?
繼續練習拉車軌…


來到1,300公尺了!

走了2公里多,有點累了!

看到2,400的牌子,快走完了!

這裡的隧道頂開始變的顏色淺一點,紅磚的原始顏色有點露出來了!

牆上的指示牌,不知道原本完整內容是什麼數字?

又往前推進100公尺。

這裡開始可以看的見紅磚的本色!

又走了100公尺。

這裡的燈光漸漸變亮,應該是要讓人能適應隧道外的光線吧!

因為光線變亮,可能拍到隧道壁石磚的細節。

抬頭一看,有位「居民」住在隧道頂呀!

想看看它長的什麼樣子嗎? 千萬不能打閃光燈呀!
這張和下一張都是最大光圈f2.8,快門速度只有1/6秒拍的,頭部不清楚。

快門速度拉高一點,終於可以看見牠長什麼樣子了!

其實蝙蝠的動作很快的,很難拍的清楚。
O記相機的錄影經過這麼多年,還是一樣不給力呀!
看到出口了,快快往前走吧!

隧道口有人坐在護欄上,就是在等老狗的家人們。
因為拍蝙蝠耗去了一點時間。

出隧道口前的里程地標。
舊三貂嶺隧道總長度1,852公尺,所以會見到2,800的指標。

終於要出隧道了! 另一段是短很多的三瓜子隧道,中間隔著小山溝。

舊三貂嶺隧道的西口,沒有見到任何建築裝飾物。

在兩隧道間的環境及植被介紹。

另一邊是三瓜子隧道的東口,一樣沒有建築裝飾。

一走進三瓜子隧道就有一段用鋼筋做的防護籠,感覺不太一樣。

三瓜子隧道很短,只有110公尺,所以走個幾步就見到隧道口的亮光。

這應該是隧道內最後一面里程牌—2,900公尺。

即將出三瓜子隧道,地面變成了積水的鏡面!
這段積水的鏡面據說是設計師刻意留下的設計,讓遊客可以在這裡拍下倒影!

但是角度要抓對,不然看不出什麼特別的!

老狗站的這個拍攝位置才是對的。
至於前面那兩位就變成老狗的Model了…



如果剛剛的雨下久一點,應該會有非常完整的鏡面效果!

像這樣上下對稱,內外光線亮度也對稱呀!

很可惜的少了輛火車,走稍快一點就會遇上了!

用橫幅來拍好像怪怪的…


走出隧道立馬看到太魯閣號,真是…


隧道外還下著雨。
三瓜子隧道的西口有古典的拱心石與希臘式山頭,不過也被植物「埋沒」的差不多了。

拱腹上有一匾額,上有草書「至誠動天地」五字,為第七任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所題。

然後又聽到火車的聲音。這是現在臺鐵正線僅存的柴聯自強DR3100型列車。
這班是柴聯自強221次,早上還有另一班柴聯自強215次,都是花蓮往樹林。
順行則有236和246次,同是樹林往花蓮。

柴聯自強最厲害的地方是3輛1組編組,有獨立的動力。
所以只要月台夠長就可以組成很長的列車,對於運能的提升有很大的幫助。
眼前這列火車看起來就特別的長,可能用到5組編組掛接總控運轉。
而臺鐵目前共有30輛DR3100,所以在星期六日裡應是全數用來跑樹林—花蓮。

不久後又見到平溪線上的DR1000出現。
DR3100和DR1000長的實在很像,外觀的差別在於長度、寬度,還有車門的位置。
DR1000長度和寬度都較小,可以單輛行駛。

火車看完了,走了1個多小時的路,該去找洗手間…

不過必須要走出步道才有洗手間…


到達步道的西側管制入口,有這幾面西口的介紹看板,以及進入隧道的注意事項。

因為白天沒能拍到步道的起點,因此晚上回到牡丹車站開車時,特別拍下地面上的步道起點公里數。

在起點旁則是步道的介紹。原本的名字「三貂嶺隧道自行車道」還被放在這裡。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位置就位在三貂嶺一帶。
可以從西口進入或東口進入。
如果是假日前往,必須要在14天前上網預約。
預約網址在這裡:青春山海線 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
至於位置呢? 請看Google map.
▓ 三貂嶺社區|碩仁里
我們從三貂嶺生態友善隧道的西口離開後,在金字穚下找到臨時廁所,然後得步行到三貂嶺車站去搭火車。
老狗沒那個勇氣直接步行穿過宜蘭線鐵道,
所以只能步行到碩仁里,也就是三貂嶺社區,
走過平溪線鐵道旁的便橋後,再走到三貂嶺車站。
於是就順道探訪這個全新北市人口數最少的里—碩仁里。
查了一下資料,這座社區戶籍人數在2023年5月只有140位,是全臺人口最大市中最小的里。
雖然人口很少,但很多棟老屋都被再利用,像這個!
典型的山城文青風!

還有戶外餐飲區。

三貂煤礦坑口旁的建築物也成為咖啡館。
坑口外有礦坑的介紹,而這家咖啡館據說名為「山寓」,似乎小有名氣。

上面是賞景雅座區。至於是否真的有景就不知道了!

遠方山坡上有間「三貂嶺小棧」,看起來這裡有不少觀光人潮,能維持店家生存…


要往三貂嶺車站與三貂嶺瀑布,要在車道盡頭右轉,走鐵道旁的便橋。

回頭一看,這社區就這麼點大,應該也是因為當年三貂煤礦開採而發展成為小村落。
如今煤礦停採多年,人口自然移出,成為荒涼小山村。

要往三貂嶺車站,要走平溪鐵路旁的人行步道,可不要傻傻的去走鐵支路,既危險又犯法。

回頭一看會見到吊橋的橋墩。這裡是不是曾經有吊橋?
如今橋墩變成民宅的一部分,算的上奇觀!

基隆河的另一邊也有橋墩,同樣變成民宅的一部分,很奇特呀!
等一下我們還坐在橋墩旁吃剉冰…


剛下過雨後的空氣中瀰漫著溼熱的氣味,
因此我們在過橋後就走進一旁的店家叫了剉冰來消暑。
這家店名為「三貂嶺商店」,顧名思義就是什麼都賣的雜貨店。
初夏假日當然跟著賣起冰來。
店家告訴我們內有雅座,一進門坐定,發現視野還真不錯!

至於冰品就一般般,降溫消暑而已,不求太多!

等了一下,平溪線火車果然出現。
臺鐵的支線因為路絡基準較差,行駛速度慢許多,所以也好拍許多。


吃完了剉冰,也休息夠了,再上路往三貂嶺車站走過去。
店家的小黑貓長的相當可愛。

而且一點都不怕人,很多遊客經過都會和牠玩一下。

三貂嶺商店就是照片中這幾家鐡道旁的小店之一。
這一帶可能因為這幾年國旅而多了些店家營業。

往前繼續走,是東北角國家風景區樹立的三貂嶺社區說明牌。
原來除了橋邊這幾棟房子外,在山路上還有一些零散的住戶。

不久之後又出現另一班往菁桐的45DR1000柴客。

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步行,從這個紅燈開始,大概要再走個5~7分鐘才能到三貂嶺車站。

這個位置是步道的盡頭,要往三貂嶺車站要往下走進人行地下道,
穿過宜蘭線鐵道下方後才能再往前走。
很巧合的遇上了EMU900,區間快4029次,只有假日才跑的輸運列車。
這班車的停靠站都是假日較多遊客上下車的站,如果要從宜蘭回臺北買不到對號座,
也可以坐這班,時間多個半小時,還是比搭客運塞車快。


不過,因為某人記錯時間,在剛剛那一路上慢慢走。

以致於我們晚了2分鐘,錯過了往牡丹的區間車。
走進車站時,剪票口已經關閉了,
只能在小小的三貂嶺車站待1個小時,等下一班車…


▓ 三貂嶺車站、牡丹車站
即然有一個小時要等候,那就只好在三貂嶺車站四處晃晃。三貂嶺車站可以說是全臺鐵各車站中最特殊的存在,
因為車站外沒有道路,以致於沒辦法拍攝到站房的全貌。
只能站在站房的入口把門牌給拍進去,聊表到此一遊。

站房空間相當小,就只有照片中的剪票口,左手邊還有個辦公室。
因為來往的火車班次相當密集,其實站務員是相當忙碌的!
而且,洗手間設在順行的第一月台上,想上洗手間要找到站務人員打開剪票口。
又因為月台很窄,為安全起見,旅客禁止在月台上逗留。

在車站外的介紹海報。
如果不是假日的話,幾乎只有碩仁里的居民會在這裡上下車。
而碩仁里只有一百多位居民,因此平日上下客數應該可以猜的出來…


我們走到車站時正巧下起大雨,在車站內等了一會兒,待雨小一點到車站外拍攝月台。
照片遠方是逆行的第二月台,寬度很窄,幾乎就貼在山壁上。
為了防止落石,上方還加了建築物。
要到達第二月台需要站務人員指揮,
站務員要在將停靠的列車到站前,確認車站前後都沒有列車時指揮旅客走過鐵軌。
較近的這一邊是順行的第一月台,寬度稍寬一點。
如果是行駛速度快的普、太或三千通過,那種感覺可以說相當刺激。

等了一個多小時,終於等到下一班順行區間車。
假日的臺鐵誤點乃是稀鬆平常之事。

在等車的這一個小時裡上了1次洗手間,就是照片中這裡。
至於月台的上方可能也是怕有掉落石塊之類的,整個鐵道上方加蓋了屋頂。
乍看之下像是室內車站。

難得有機會搭到EMU700,順便看看列車裡的樣子!
從三貂嶺到牡丹大概只要5分鐘車程,會經過新的三貂嶺隧道。
不過天色已黑,窗外什麼都看不到…


這節列車的編號。EMU700型固定是2組8節組成一列營運。

5分鐘後來到以大曲率聞名的牡丹車站,月台上那位是列車長。
整部火車只有我們3個人在牡丹站下車,遊客們早就都回臺北了…


在列車離開後,可以很明顯的看到整個牡丹車站的曲率之大。
也因此而成為最適合拍火車的車站。

往雙溪的那一側,軌道斜率是全臺鐵最大的路段,就是知名的「牡丹坡」。

三貂嶺車站的位置在Google map上很容易找到,但不論是汽車或機車都開不到車站門口。
所以,真的想造訪這座秘境車站,還是搭火車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