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桃園龜山的眷村故事館,是原本位在龜山的陸光三村自
2004年,這棟自治會辦公室被登錄為歷史建築,改造為
龜山眷村故事館的建築正面。在30年前,它可是全陸光三村最新的建築。只是才過了30年,它就看起來這麼的老邁,這就是當時眷村末期的建築風格。

在眷村裡都會有的佈告欄。自治會會長,再更之前是村長,會在這裡張貼要讓居民知道的訊息。

眷村故事館的招牌,這是2013年整修後才新增的。文化局在整修時,應該是刻意的保留當年落成時的外觀。

用來當作招牌的剪紙,貼在靠馬路的那一側。

故事館的大門,現在恢復成當年自治會時期的樣貌。

眷村裡都會有的銅像,現在被移置於一旁的庭院中。

眷村建築的意像--藍窗、紅門、屋外乘涼的板凳,還有屋頂上的擴音器。這些物品在老狗老家對面的眷村中都曾經見到過。

一進門就見到這張巨型剪紙。

陸光三村老照片。在未改建成千禧新村前,眷村建築大多是一層樓的老房子,現在原地已經變成屋齡快20年的高樓了。

當年眷村的戶名牌,這通常會在自治會或活動中心出現。

眷村中很常見的紅色大門。在故事館中刻意將樓梯下的空間裝上紅門,代表當年的意像。

轉盤式電話,用過的大都有一點點年紀了。

眷村中,漂亮的西洋娃娃是客廳中很常見的擺飾之一。
其他常見的擺飾,還有獎章、酒、軍艦、坦克或軍機模型,以及 國父及 蔣公玉照。

在眷村中也很常見到唱片和電唱機。
當年,許多榮民老伯伯在退伍後,閒來無事總愛聽聽國語歌曲或是京劇。
電唱機是要存一段時間的錢才買的起的高檔家電。

這部電唱機其實是新品,唱針會在播完唱片後回到原位。
從前的唱機要手動把它移回去,不然會在唱片上一直磨唱針。

眷村故事館內收藏不少70年代的國語流行歌,看了這面牆,就感覺好像回到童年。

歐陽菲菲年輕時的專輯,少說有40年了。

同樣也是歐陽菲菲年輕時的唱片,另一張主唱者是包娜娜,也是1970年代當紅的歌星。

"風從那裡來"專輯。聽過這首歌的,應該至少都四十多歲了。這張照片的左邊是鄧麗君,右邊是當年的當紅男歌星-萬沙浪。

這2張唱片的主唱者--蔡咪咪、鄧麗君。鄧麗君知道的人多,但蔡咪咪何許人也?

也有男歌星的唱片。謝雷、康弘,這兩位都是在1970年代很紅的歌星。

聽愛國歌曲來振奮精神,這是當年眷村內很常見的,所以有這種唱片也不足為奇了~~
至於"自強年"是指臺美斷交的隔年,就是1980年,當時有所謂"自強年"運動,於是就推出了許多的愛國歌曲、電影、電視劇等等。

眷村裡很常見到的木製儲存箱。這只箱子比較特別,上頭還有雕刻。

舊時的碗櫃。現在幾乎沒人用這種家具了。

舊時的菜櫥。在沒有冰箱的年代,吃不完的菜會暫時放在菜櫥裡,下一餐再吃。

從前的冰箱,我小時候家中也有一台,體積真的很小,因為在50年前,冰箱可是奢侈品。

這面牆上櫃子中的瓶瓶罐罐都是舊時眷村常見的家當,像熱水瓶、酒等都是一定會出現的。

特寫一下個人認為最有意思的家當--明星花露水。這明星花露水也是由上海流浪來台的產品,在50~70年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這個產品,它的用途除了當香水外,還可以當室內芳香劑、消毒劑。

這張餐桌和桌上的菜罩比較有古味,至於木椅是現代產品,就自動忽略吧!

在眷村中,很常見的客廳樣式,沙發、木椅、搖椅共聚一堂。

茶几上的桌巾很有意思,特製的!!

大約30、40年前流行的木椅型式,現在幾乎見不到新品了。

這搖椅是我小時候看老家對面的榮民伯伯在坐的吧~~~

有兩扇門的電視。這台電視的年紀,也許50歲了~~

舊時眷村內的住家,外觀上就是照片中的樣子。
藍色的外牆與門窗是部隊逢年過節軍隊來粉刷的,牆上掛個紅色信箱,門外放輛當年最"瞎趴"的偉士牌。

然後,牆邊還會掛上像這樣的小廣告。
許多眷村媽媽會利用閒暇時間,作作裁縫,賺點小錢貼補家用。

眷村中很常見到的精神標語,故事館內保留一個作為代表。

眷村內也很常見到廢軍品活用,不過把砲彈拿來做裝飾,是誇張了點。

當年千禧新城落成時,居民包括了當年龜山鄉的9座眷村。
但又經過了十多年,居民遷入遷出,現在的住民應該也不全然是當年的眷戶了。

要離開之前,再看一眼眷村的印記--綠牆、紅色信箱、牆上的小廣告,以及門口的偉士牌。

走出室外。來張眷村故事館的全景,與週邊新大樓的對比。

眷村故事館經過整修後,很顯然是刻意保留當年的建築外觀。
它雖然醜醜的、舊舊的,但就是眷村存在的那個年代的樣子,記憶中眷村內居民活動中心的樣子。
這個時代的印記,是無法被取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