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更多更完整的內容,都在:
彼得的避風港 - 攀越北插天山 - 海拔 1727 公尺

凌晨三點半,睡不到三個小時的我,在前往北橫起點的路上。



騎車離開八德進入台三、台四共線處,一段緩而優雅的長下坡,漸漸彎向遠方,
可以鳥瞰到整個大溪的夜景,
天寬地闊的天頂和閃爍著燈火的城鎮,差點讓人忘了這裡離台北只有 20 幾公里。

上北橫的時候有些興奮,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踏上北橫,
我睜大眼鏡看著這一條一開始就左彎右曲,坡度直線上升的美麗公路,
心中暗自期許,總有一天我是用單車的速度,重新來讀你一遍。

我們在路上的 7-11,補給了飲水和食物,都裝在同一個背包。



來到東眼山,天也亮了,從東眼山林道、石路,接東滿步道,
上北插山路,再攻頂北插天山。
這一段路來回總共約 28 公里,長度僅次於滿月圓路線。

什麼?早上六點,門還沒開,拜託!
這怎麼可能難得倒我,我小學就是翻牆天王了。



一開始的柏油路,平坦舒緩,就像是觀光遊樂林區,那些遊客走的郊山路一樣。
漸漸地走著,轉入石子路,遠山提示著,這條路通往一個我不知道的山上。





石路漸漸變成羊腸小徑,轉進山裡,淙淙的水聲開始出現。



彼得:「那是水聲嗎?好大聲喔,右手邊的小懸崖底下是河流嗎?」
否犀利:「是地,你沒聽錯...」
(整個就是你是城裡來的鄉巴佬喔的語氣...)


我不是城裡來的鄉巴佬,我只是太久沒有聽過河水聲。



走過小橋,望著逐漸往上爬的石坡,有點後悔自己穿了雙超普通的白豹慢跑鞋。
前面的石子路讓我腳趾不由自主的往下用力抓地,走久了開始會麻麻的。

不過要是當過兵的男生,一定都知道這雙白豹鞋,其實他真的便宜又好用,
軍用品店都買得到,我覺得穿起來還蠻軟蠻舒服的,戶外運動很合腳。

forsealy 一路上也開始把話題轉向這座山,開始說些接下來有恐怖山路一類的話。

於是我只好捨命搞笑,緩和一下緊張的氣氛。



一路上都可以看到這些似乎直達天際的柳杉林,彷彿捍衛著什麼一般。


hey, man,你該不會天真的以為這樣可以擋住我吧!


這張照片很適合當人壽險廣告,活的越久越容易身遭不測...

否犀利:「就是這個這個,你看斷掉的神木...」
彼得:(一邊擦汗)「嗯嗯,這有什麼好稀奇的嗎?」(一盆冷水...)



山路的坡度漸漸增加,我終於開始有爬山的感覺,
不過一路上老是有數不清的蚊蟲在我頭邊飛阿飛,耳朵全是嗡嗡嗡的叫聲,
我索性把頭巾的兩邊拉了下來蓋住耳朵,當作他們不存在,繼續前進。



彼得:「我以前看過登山客,買過一種好像武俠小說紝冉客那種風格的蚊帳帽耶!如果以後常爬這種太陽照不進來的山,應該去買一頂跟這些蚊蟲對抗。」
否犀利:「我不要,那個很醜耶...」
彼得:「不好意思,我是實用派的,反正我天生長的醜沒關係...」
否犀利:「...」




否犀利:「哇靠!有沒有搞錯,這也要拍喔...」



走過這個三叉路口,往北插天山的山路方向開始前進,
漸漸地的確看見幾個登山客阿嬸阿伯的山影,恐怖的是,每一個都好像有輕功一樣,
咻咻咻地聲音,讓我都不禁每每閃邊讓他們先行,免得擋住去路。


威威威,沒聽過好「烏龜」不擋路嗎?而且烏龜應該去海裡啊!你來山上幹什麼!!!



有不怎麼好走的山路,也有令人會突然大呼小叫,美麗到讓人停下的植物。
這朵紅火的花叫做山薑,是新竹以北及宜蘭山區常見的漂亮姑娘。


手長腳長的好處,是很容易就變身成台灣獼猴...


根據 PTT 植物版友 Bahamutzero 指出,右邊植物是某種樟科,像新木薑子屬的,不過確實名稱還是需要各位網友情報提供。

即使是在逐漸讓人滴汗的山路上,我還是很愛拍照,我的拍照技術並不好,
所以只要不小心拍出一點點有感覺的照片,就會很驚喜。
拍照可以說是讓我去旅行的原動力,
因為我喜歡那種透過我的眼睛,你也能看見這個世界的感動。



走到水源地,這裡似乎是大家攻頂前最後一個休息站,許多的登山客都在這裡停駐,
吃飯、休息,潺潺的流水聲中挾帶著許多高壓瓦斯爐具的烹煮聲,
由於我還是個嫩腳,雖然我知道在山上煮咖啡、燒開水吃泡麵一定很開心,
可是眼前的事實是,我們只有巧克力、御飯糰和 7-11 的紅豆麵包。

一邊吃著飯糰,我突然發現許多阿伯級的健腳山友,都穿著雨鞋。



休息半小時後,我們把比較沒用的腰包和外套留在水源地,然後邁向準備攻頂的路上。



路上遇到一顆高大的樹,看來也是神木等級,活了百年之久一類的,
能夠活這麼久而且還保存至今的樹,我一定要表示我的敬意。



來到木屋遺址區,這裡聽說以前有一個小木屋,後來因為不知名原因消失了,
所以有一個常來這裡爬北插的團體,
叫做北插之友,在這裡立了一個「木屋遺址」的木牌。

在網路上聽說,這個團體裡面有一位北插之怪,上下北插天山腳步如飛,
常常 3~4 個小時就飛完全程,屬於怪物級程度,一般人非請勿試那種。

彼得:「哇靠,4 個小時就來回,他是山精喔...」
否犀利:「.....」



攻頂前的 1.5 公里山路,木屋遺址的海拔約為 1270 公尺,山頂為 1727 公尺,
也就是說這短短的一段山路,海拔瞬間爬升將近 400 公尺,
眾多先人前輩的警告,都紛紛在此刻湧上腦海,
毋庸置疑,這是北插山路最精華,也最驚險的一段。

於是還沒遭受折磨的時候,兩隻白手套還能很開心的對眼前的山路宣戰。


驚險的山路即將展開,而且這還只是開始而已...



攀爬而上的過程中,不禁納悶這些繩子和階梯何來?
無意中聽到攀爬山友的談話,才發現這些也是常來這裡爬山的山友,
因為這裡的泥土過於溼滑鬆軟,相當危險也很容易發生意外,
所以自掏腰包,架設了這些相關設施,以降低攀爬攻頂的難度,真是令人揪感心欸...

不過很多路段幾乎還是得靠抓樹根,靠上半身力量把自己硬撐上去,
這一段山路是縱合小攀岩和帶點拓荒感的體驗,會讓人有點喘,
而且有一段路,左邊還是懸崖,只單靠右邊一條繩索讓人抓取通過,
那場面真是讓人驚心動魄,
真是難以想像萬一這裡要是下雨或者雨後幾天,會更多麼危險。



一邊攀爬,一邊調整呼吸,即使帶了工作用手套,還是可以感受到手指被摩擦的感受,
像是我的右小指就因為沒有注意,就瘀血了。



不斷攀越的過程中,看見也聽見不少山友因為陡直鬆滑的山路,而打了退堂谷,
就在中途停下,不敢再往上爬,
但也不乏身手矯健的山友,一樣經過你耳邊的時候,只有咻咻咻的風聲。



驚險的路上,還是會有許多漂亮的姑娘和帥氣的小哥在路邊迎風搖曳。



這是台北菫菜,全株有毛,是台灣特有種,常見於山頂、岩石間隙、開闊草原。
粉紫色的小花,帶有尾巴狀的構造稱為「距」,內藏蜜腺或香氣吸引昆蟲幫助傳粉。



這是一株我不知道怎麼辨認的植物,根據網友情報顯示,
這很像某種莢蒾,因為北插天山接近山頂最多松田氏和假繡球,
不過他到底是什麼,還需要大家的情報提供。


雖然遠山含笑用在這裡有點奇怪,不過我覺得很搭啊...



這就是傳說中,人人夢寐以求的三角點,海拔 1727 公尺,我攻頂成功了,
看起來我好像很游刃有餘,
其實這陽光般的微笑,不知道是我預習幾百遍才出來的,真正的事實是,其實很累。

山頂的展望似乎還沒有快要攻頂前,陡坡上看到的展望好,
聽說天氣極佳時,可以看到台北 101 大樓,不知道是真的還假的。

攻頂這天遇到一個國小,好幾位老師帶隊,
一群活潑的小朋友竟然也以極快的速度爬上山來,真是令人佩服。
聽帶小朋友的老師說,他們每個禮拜都帶小朋友去爬山,
現在還有老師,願意帶小朋友從事這種有風險性的活動,真的不多見了,佩服。

然後事實證明,人類小的時候果然未脫靈長類祖先 - 猴子的本色,
因為下山的時候,那群小朋友快的讓我連屁股燈都沒看見。

完整的登山,其實還包含平安的回程,上山只是次難的,最難也最恐怖的,
莫過於你剛剛經歷了多可怕的上坡,你都要克服懼高症腳軟的恐懼,勇敢下去。

在山頂拍照的時候,我就差點失足踩空一塊軟土跌下山崖,
好險踩的不深,再加上一旁的山友抓住我,讓我可以在這裡寫著這篇文章。


下坡我覺得比上坡更刺激,所以整個下坡路段我反而很開心...



下山其實比上山更傷腳,由於泥土非常鬆軟,我又穿錯了鞋,毫無抓地力,
所以腳部和腳趾都要用比平常更多的力氣,去抓地維持平衡,
結果東瞪西踩的結果,就是滿腳的擦傷,和滿鞋的泥土。

而且新手下坡的慘狀就是,踩中路上幾近沼澤程度的軟泥,非常恐怖,
一腳踩下去後,就拔不起來,而且越掙扎陷的越深,
我終於知道為什麼那些叔伯級健腳,都穿雨鞋爬這座山了。



下了可怕的山路,走過木屋遺址,回到水源地的時候,
我開始整理我遭殃的可怕雙腳和褲管,
下來的時候還被阿伯笑說,看你的褲管滿是泥土,就知道是新手。



在水源地休息已經是下午時分,讓滿是傷痕的雙手雙腳在此休憩,
許多也剛從山頂下來的登山客在此休息,感覺比早上多了更多的人。


這裡的水質清澈冷冽,很多山友都直接舀取洗杯或煮沸...



然後,我也終於在水源地遭受恐怖的攻擊,就是登山客用高壓瓦斯和爐具,
燒開水泡泡麵,我的媽壓,相信我,
這對滿身是傷、身心俱疲的我,簡直就是致命一擊,差點沒倒在河裡。

為了閃避登山客泡麵香的絕技,加上我想在天黑前離開山裡,
於是只休息了約莫半小時,就踏上原路下山的路程。


好孩子都要把垃圾帶下山,還給這片山林最乾淨的原貌喔!

回程的路上,我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腳步,因為前一天只睡不到 3 個半小時,
所以這時候所有的疲累襲上身心,這時候我才體會到,
所謂完整的登山不是只有攻頂這個過程,還包括平安順利的下山。

此時的疲累才讓我體會,為什麼許多新聞上報導的山難都發生在下山返途的路上。



走回到初來時的小橋,此時的心情有些複雜,猶記得早上經過這裡的時候,
身心狀態都還很稚嫩,當時有點擔心自己走不完,所以都只能匆匆一瞥,
如今已經順利完成挑戰,於是反而能靜下心來,
仔細的感受河流的聲音、風的呼喚、山林的美麗,和我心裡的平靜。

走在最後歸途的石子路上,突然感受到一種幸福,
一開始走進來的時候,我還在抱怨這石子路的難行,但當我見識了更艱困的路面,
這看來顛簸的石子路,竟然也是如此的可親可愛。

痛苦是可以經過比較而被放淺的,可能你覺得十分驚天動地的神傷,
其實只是雲淡風輕,只是你沒有機會去釋懷它,放輕它。


哼,早上我翻進來,現在我可是大搖大擺的走出去...

返回北橫大溪方向的路上,腳隱隱作痛,又餓又累,騎著騎著還差點睡著,
趕快在便利商店補給了一瓶康貝特,休息了一下。

經過這次的北插天山,我深深覺得不應該因為自己還年輕,就忽視登山裝備的重要性。
好的登山杖,可以保護你的膝蓋和雙腳,尤其是下坡路段;
好的雨鞋 + 鞋墊,可以讓你一路上不狼狽的東倒西歪,還要遭受沼澤攻擊;
好的蚊帳帽,可以讓你無視山裡不怕防蚊液的昆蟲蚊蠅,
還可以大聲喊:「有種你進來咬我啊...」

還有,一定要睡飽,只睡了三個半小時就去爬山,簡直是自殺的行為。

本次登山的所有詳細照片,都在:
http://peterkim.hellpara.org/photo/main.php?g2_itemId=5719

搭乘火車回家的路上,由於車多擁擠,我靠在門邊坐在階梯上,直接累到睡著,
大概是滿身泥土又是傷的狼狽模樣,竟然有一個小朋友要讓座給我。

「哥哥,你看起來好累喔,這個位子給你坐。」

走在崎嶇難行的路上,所有的溫暖都會因為痛苦,而更加可貴令人珍惜。
年輕真好!
遊記也很讚!
秋天再去一次看山毛櫸吧!寒流來也可賞雪喔.
北插天山從小烏來啟登(海拔約800-900)是最短的路線,真正挑戰的路線是過了木屋遺址後必須手腳並用,通常對女性、體重較重者來說難度較高。

還有南插天山,陡昇1000公尺,去程走不完的上坡+回程走不完的下坡,更夠瞧。

通常登高山之前會安排二、三次的南、北插做為練習。
版大太強了
我也曾爬過一次
不過我不是從東眼山上去的
我是從滿月圓上山的
上去下來花了6個小時
身上只有一個小包包外加一罐開水

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小孩子
都已經攻頂到一半了
小孩子還有力氣在那邊盪鞦韆
真的跟猴子沒兩樣
超強的
而且也是每個禮拜由父母帶著一起來爬爬山

爬山真的不只可以練身體
也可以放鬆心情
而且阿
遇到山友的時候
不論認識不認識
他們都會親切的打聲招呼
這在現代冷漠的社會
真的非常的溫馨

雖然因為一些因素
我不太想參加登山社
也不太想參加需要爬幾天山的活動
不過這種一天就能爬玩的行程
真的很不錯

下次版主也可以考慮從滿月圓上去喔
下來之後休息一下
還可以把滿月圓晃一圈
景色不錯
小弟之前也爬過一次
是從小烏來上去的
那一次才深深的了解什麼叫做澳少年
還好你沒登頂,以我的經驗,登頂最晚要在十二點前在木屋遺址登山口起登,要不然是來不及回程的

我就曾經摸黑過,一群人回到售票亭已經是晚上十點了,我們可是早上七點開走的哩

不過北插有個北插怪,據說可以兩小時來回,登頂喔

北插其實比很多百岳都還要來的難,後半段的手腳並用,簡直在攀岩啊,不過很多人說走東眼山比較輕鬆,其實我覺得不然,滿月圓雖然陡峭,但東眼山前半段的碎石路,啟程還好下坡走的輕輕鬆鬆,回程就慘了,碎石難走又是上坡,走這段會感到遙遙無期的疲累,給大家參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