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了查網路上的資訊,除了2座新建的主展館之外,
還有其他8座副展館,以及18個衛星展區同步展開活動。
這次副展館與衛星展區當中,有不少是先前就很想造訪的地方,但因沒有活動而暫時關閉。
因為這次的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活動,而讓這些展館復活,有了靜態展出與動態活動。
但是客家博覽會的各個展館遍布整個桃園市,該先往那裡去?
2座新建主展館和有Hello Kitty的龍潭大池應該是人潮聚集的重點,
而老狗具有反群眾人格,對於人潮聚集的地方向來是先閃再說。
仔細想想,桃園濱海一帶海岸線風景很有特色。
而且人口不密集,遊人相對較少。
雖然出差常往這裡跑,但對於當地的自然人文風景,卻一直沒有時間造訪。
因此規劃造訪世界客家博覽的幾座展館,再搭配古蹟與海岸線特色景點,
組裝成桃園濱海三區一日巡禮的行程,
帶著從未曾造訪這一區的女兒一同出遊去!
這一天的行程當中,我們造訪了:
-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原為興建於1934(昭和9)年的「國際電話株式會社觀音崙坪受信所」,負責「內臺電話」通信中的接收端,與「中壢送信所」搭配運作,可以讓臺灣和日本本國除北海道以外的地區直接通電話,在90年前可是件不可思議的事情。不過當時的建築物在1986年撤除後拆毀,目前只剩建築物廢墟。在大自然的力量作用下,殘餘建築變的帶有幾許吳哥窟的氣氛。此外,戶外空間相當大,步行繞一圈大概要1個小時,還有不少最近新建的建物,卻也成為蹓小孩的好地方。
- 范姜老屋群(9號、6號、3號、2號、1號):位在新屋市區旁的一群老屋,由1736(清乾隆元)年陸續來臺拓墾的范姜殿高五兄弟陸續興建。在當年因為陸續在現今新屋市區一帶興建不少住屋,客家人稱為「起新屋」,因而成為「新屋」地名的由來。這群老屋中最為知名者應屬1854~1855(咸豐4~5)年間所建為范姜祖堂,即為一般所稱之「祠堂」、「家廟」,自1985年即被指定為三級古蹟。目前含祖堂共計有4棟老屋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而門牌1號之前方則在2007年新建范姜觀音寺。
- 鍋賣局 新屋中山店:參觀完范姜老屋群後,就近吃午餐的地方。除了各種奇特口味的小火鍋外,還有年輕人最愛的霜淇淋機與爆米花。後來才知道原來是連鎖小火鍋店,C/P值與口味在老狗吃過的平價小火鍋店中算是還可以的…
-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2022年3月19日開幕的新園區。傳統印象中,客家人大多居住在淺山地帶,而永安漁港是全臺灣唯一以客家族群為主體的漁港。因此館內展示的是住海邊的客家族群傳統生活,包括牽罟、吹海螺及石塭捕魚等當地傳統客家捕魚方法,當然還有現代的捕魚方式,以及近海魚獲與客家文化的簡單介紹。主體建築擷取海螺曲線意象,女兒說它有「衛武營」風格…
- 環境教育園區 綠色方舟館:綠色方舟館為2018桃園農業博覽會的展館建築,位在新屋環境教育園區的北側,於展後保留下來。原本似乎因沒有活動而關閉一段時間,現因客家博覽會而重新裝修使用。內部展出以「客个島」為展覽主題,喚醒「保護海洋生態」與「應對氣候變遷挑戰」兩大議題。館內的展出造景相當奇幻,帶來濃濃的未來感。女兒說如果有網紅來拍照上傳IG,應該很快就會變成爆紅景點…
- 白沙岬燈塔:完工於1901(明治34)年的燈塔,搭身採用二重殼複合構造,由磚石堆疊,其間以糯米拌黑糖與石灰黏合而成。最上方則為鑄鐵造塔頂。在2015年時曾經造訪過一次,此次應該說是2021年升級至國定古蹟後再次造訪。
- 草漯沙丘地質公園 — 大園潮音海觀景步道:草漯沙丘是全臺灣規模最大的海岸沙丘,長達8.1公里,北起大園區老街溪口,南至觀音區大崛溪口。北段寬度約為400公尺,向南加寬至600公尺。2020年6月完工開放的「潮音海觀景步道」,是第1條生態步道,可以讓民眾簡單步行5分鐘,即可親臨全臺灣規模最大的海岸沙丘,欣賞海岸邊的臺版撒哈拉沙漠與大風車。
- 許厝港濕地:與草漯沙丘相隔老街溪、雙溪口溪兩河匯流出海口,是著名的國家級濕地,因此幾乎見不到人工設施。黃昏時是欣賞夕陽西下的好地方。我們會有這一天的「桃園濱海三區人文與自然景點巡禮」,可說有一部分是緣自於大約1個月前造訪許厝港濕地,被迷人的海景所吸引。
有興趣造訪的朋友可以參考!
以下就正式進入老狗週六這天一日遊的內容。
有興趣看細節的朋友,請繼續看下去吧!
☎️ 崙坪文化地景園區【國際電話株式會社觀音崙坪受信所】
崙坪地景文化園區所在位置為1934年創立的「觀音受信所」屬當時的國際電話株式會社所有。
因為南桃園地勢較高,因為作為被當時的殖民政府看上,
與相距約11公里的的「中壢送信所」一同做為「內臺通信」使用的電信通訊機房空間。
當時通訊範圍除日本「內地」外,還可與滿州國大連、甚至遠至美國、歐洲通話。
二戰期間,因軍事需要更積極建設成為南進政策在通訊方面的重要樞紐。
國府接收後,因時代變遷與科技進步,與日本通訊的功能已無需要,
原空間改「崙坪材料倉庫」,表面上作儲存材料、廢料收集的庫房。
但實際上為極機密的軍情局之崙坪營區,與國民黨大陸工作會設置「電訊總臺」,
主要從事對當時中國大陸的情報聯繫業務。
1986年此單位撤除時連同建築物一同拆毀,故現今只能見到觀音受信所建築遺構。
整座「觀音受信所」佔地甚大,從Google map 粗略的計算,應有數萬坪。
現今的崙坪文化地景園區於2019年11月28日正式開園,
開放給民眾遊憩的空間大約有1.6萬坪上下,
還包括了觀音受信所建築遺構之外,經過整修而成的客家工藝館及好客食堂。
以及新建的仿生龜殼木結構設施「龜殼劇場」。
因為綠地空間大,因而成為帶小孩或毛孩放電的最佳空間。
但在帶小朋友玩耍之餘,別忘了那幾棟見證臺灣電信發展的建築。
經過這麼多年的大自然「改裝」之下,它們可是良好的廢墟風建築拍攝場景…

現在崙坪文化地景園區共設置二處停車場,
我們把車停在離路口較近的這一處,剛停好就定位就見到它—「龜殼劇場」。
果然長的很像龜殼…


另一邊有一些破落的,被樹木所包覆的老屋,
應該就是當年「觀音受信所」的附屬建築。

遠遠看就會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廢墟風。

走進「龜殼劇場」下方,相當大的半室內空間。
很明顯就是為了體力旺盛的小孩所設置的。
在這裡跑跑跳跳不會曬到太陽,又有自然風輕輕吹拂,很舒服呀!
「龜殼劇場」的內側結構是很吸引人的幾何構圖,
當然要站在適當的位置拍張有震撼力的照片…


在園區裡只有一面指示牌,請遊客逆時鐘繞行園區一圈,
所以我們就先往客家工藝館及好客食堂移動。
在步道旁見到這個,覺得桃園市政府挺貼心的。
在臺北的公園也會看到同樣的立架,但是裡面不會有塑膠袋。
或許是推動減塑運動吧,毛爸毛媽可以改用紙袋裝…


側面看龜殼,這個角度就不太像烏龜,像甲蟲。

在走到客家工藝館及好客食堂的步道兩旁都是大面積草地,
很適合家中小朋友與毛孩來跑跑跳跳。


在某些位置設置了公共藝術品,只是並沒有在步道旁設置說明牌,覺得可惜了點。

步道在茂密樹林間穿梭,雖然是八月天,走起來不會感覺燠熱。

這是全區中個子最大的公共藝術品。
回到家中查了官網才知道它叫「錐形延續N*6」。
現場未見說明,很可惜。

這麼大的草皮,光是用看的就覺得心情很好。
如果想要有藍天搭配,那就再早一點來訪…


除了大草坪外,有的地方是茂密的大樹,炎炎夏日幫忙提供遮蔭,很棒!

位在園區另一端的停車場,與園區相隔一個樹洞…


走到接近園區另一端,見到主要的建築物之一。
這棟2層樓的就是好客食堂。

另一棟則是客家工藝館。
現在作為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的副展館之一。

工藝館外的長條椅上,好像有個什麼小動物?
等會兒上完洗手間,參觀完再來看一看。

在客家工藝館後方的舊建築遺構,應該是昔日的水塔。

在角落還有像這樣的建築。
很明顯的是這裡曾經是軍事重地,不然怎麼會在週圍設有崗哨?

從洗手間外看看好客食堂,建築的側面改造的頗具現代藝術極簡風格。

走進客家工藝館參觀吧!
雖然天氣並沒熱到受不了,但室內有空調還是比較舒服!

目前內容是配合世界客家博覽會活動佈設的「百工百業」特展。

簡單介紹桃園客家的百工百業。


然後就是傳統工藝品的展出與藝師的介紹了。
這個應該不陌生吧?客家人所舞的客家正宗開口獅,特色是方嘴。

傳統樂器的製作。

金工藝品。

陶瓷藝品。

竹編、草編藝品。

當然還有竹編家具。

「藍衫」織品。「藍衫」是客家婦女傳統服飾, 又稱「長衫」、「大襟衫」。
右邊那個日用品比較特別,而且客家人的和福佬人的樣式有很大的差異。

花繡藝品。

至於這件作品?應該是陶藝吧?

這一邊展出的是吃的藝術。
因為食品不能擺放實體,所以用模型來代表。

鹹湯圓,如果配料做的好的話,可是很美味的小吃。

美麗的甜點。

最古老的生技醫藥產業—中藥舖。

另外還有製油業。

傳統產業中的祭祀用品業,做香的。

這裡還放了一些老家具。
像上一張照片中的神明桌,還有這張照片中的菜櫥,都是現在的小朋友不曾見過的。

在出口前的互動牆,正巧遇上有人來拍攝介紹如何互動的影片。

只要把手伸到投射在牆上的物品影像,旁邊就會出現這件物品的說明文字。


中間的展區是客家工藝大師們的介紹。

他們的創作都要能達到真、善、美、用這四項特色!

展區看完了,走出戶外,見到這株很有形的大樹。
樹下的板凳上還有隻小動物。

仔細看看,原來是隻可愛的松鼠,木雕作品呀…


旁邊這棟建築物是餐廳,我們到訪的時間太早,還沒開門營業。

看看放在門口的菜單,餐點價位還在負擔的起的範圍內。

餐廳外正好擺攤展售肉乾,種類相當多。

只要在餐廳的FB上按讚就可以免費試吃一片。
有這種好康當然不放過了。

拿了一片金磚蜜汁,說是含有起司的口味。
以1元/克的價格來算,這片肉乾要10元。
但實際試吃卻吃不出起司的味道,只能說肉乾和起司不搭啦!

在餐廳通道旁的大型看板,讓大家猜猜這是什麼?
其實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神主牌,客家人稱為阿公婆牌。
上面按輩份順序記載各世先祖大名,讓子孫可以一同祭祀。
這也就是客家人宗親凝聚力的象徵。

餐廳旁的座椅是用傳統油紙傘來遮陽的。

旁邊的魚池生態相當豐富。

正巧遇上有人在餵魚,於是出現了魚群疊羅漢的現象…


池子裡還有睡蓮。

另一個品種的睡蓮,仔細看可以見到花苞裡有小動物在忙著。

有聽到嗡嗡嗡的聲音嗎?
沒有的話,請繼續往下看下去…





有看到蜜蜂帶著戰利品離開了嗎?

離開餐廳,繼續往觀音受信所遺構移動。

回頭可見在池畔的餐廳,挺有氣氛的!

這棟建築應該是後期增建的。
在長期未有人使用下,已經被植物所包圍,產成奇形怪狀的景象。



另一邊則是園區裡的大草坪,從內側往外面看。


當然也會見到裝置藝術品「錐形延續N*6」。

另外這個藝術品名為「愛世界的旅行」。

再往內走可以見到不少建築殘構,現在都藏身在樹林裡。


樹木的分支已經布滿整個建築物,至於原來的樣子是什麼,可能已經不可考。

所以就讓它維持現在的樣子,讓它成為一處可以拍照的場景也不錯…



遠方的水塔還認的出來啦!

這一面植物較少,應該是受信所的側門。

剩下下半部的窗框,不少植物攀爬其上,有吳哥窟建築的氣氛。

這裡的榕樹在沒有外界干擾長生長了幾十年,幾乎快把這些建築殘構給吞沒了。

受信所殘構的另一側,可以看到室內地坪。

這一面有2層階梯,應該是另一個門的位置。

繼續往回走,可以看到另一部分的建築物遺構。

這一邊則是原本受信所的大門。

從大門外側往內看,原來從前是這個樣子。

另一側有水塔。

還有好幾棟後期興建的平房,很像是宿舍。

這裡的植物真的快把建築整個吞沒了。


眼前這株樹和其他的樹木似乎不同,因為拍照時看到有東西落下來。

抬頭一看,原來是蓮霧。
猜測它應該不好吃,不然怎麼還會在樹上?
好吃的話,早被野生鳥類吃掉了!



這裡的建築物因為植物的落地生根特性而破壞的很快。

像這棟,植物都穿過屋頂,長到室內去了!

拿來當拍照的對象頗適當的。

走了整個園區一圈,又回到龜殼劇場旁。

遇上有人在這裡利用草坪活動。

最後,幫帶我們來的阿塔拍張照片當作紀錄。
時間有限,該往下一站移動了。

崙坪地景文化園區的位置,用Google map很好找。
但從主幹道轉進來的入口道路不寬,要小心會車。
🏠 范姜老屋群(中華路110巷9號、6號、3號、2號、1號)
離開崙坪地景文化園區,我們來到了位在新屋的范姜老屋群。因為范姜祖堂前方有一大片停車場,所以我們當然把車停在這裡,
然後步行慢慢逛這一區的古厝。
范姜老屋群是范姜家族在清乾隆年間來臺,
拓墾新屋一帶的荒地後,因部分族人經營得宜,累積不少財富,
而得以新建相當規模與數量的住屋,客家話稱為「新屋」。
這也成為「新屋」地名的由來。
當年的「新屋」在經過百餘年後,早已成了老屋。
目前保留最主要的一棟就是地址為中華路110巷9號的「祖堂」,
也就是閩南人、福佬人所稱的家廟。
這棟建築興建於1854~1855(咸豐4~5)年,主要做為范姜家族祭祀祖先的空間。
建築本體為為兩進一落的四合院,前進為1855年落成,後進則為1913年落成。
前堂與後堂中間的內天井是族人祭祖的空間,
兩側開放式的橫屋供奉觀世音菩薩與伯公。
范姜祖堂取得文資身分的時間甚早,在1985年時即由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2007年時曾經大幅整修,2017年再修左橫屋,
現今左橫屋作為新屋區樂齡學習中心學堂,以及地方文史文物展示空間。
至於地址為中華路110巷6號、3號、2號的三棟老屋,
同為范姜族人所建做為住屋之建築,每棟建築年代、樣式各異,
均於2021年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但全為民宅,未開放內部參觀。
地址為中華路110巷1號的老屋則改建為仿古建築—范姜觀音寺,外觀古色古香。
從9號一路往6號、3號、2號、1號走過去,最後就會進入新屋市區主要街道。
先來看看祖堂的外觀。
老狗是第一次來到這裡,果然不出所料,規模宏大但建築裝飾簡約。
完全符合客家人低調不張揚的習慣。
除了中央的前後堂外,左側橫屋多達3棟。右側橫屋未開放參觀,因此不知棟數。
可見其規模的宏大。

在范姜祖堂前方是面積很大的廣場,目前做為停車場之用。
如果有在地活動的話,就會利用這片空地辦理。
所以停好車後,幫阿塔拍張紀念照,後方巧遇同門的小發。

位在祖堂旁的說明牌,上面寫著內政部審定古蹟。
可見在內政部管理文化資產的年代,這棟老屋就已經被指定為古蹟。

最近設置的說明牌,上面說祖堂是第5棟,可能是依據門牌號碼排序吧?

在大門右側的修復工程說明牌,紀錄的是2007年修復時的重要歷程。

走入大門到前埕,站在這裡看前堂,應該會覺得規模挺大的吧!

走近一點就會發現祖堂前立面只有在上方西施脊有著少少的裝飾。
其他的就是白牆、灰磚、黑瓦、卵石砌牆基,如此而已。

前堂橫匾「陶渭流芳」有其涵意。
按國家文化資產網的說明是:
「「陶」係指越國陶朱公范蠡,「渭」即指周初渭水垂釣的姜太公,兼蓄兩姓的優良風范和特殊人格,期勉後世,承先啟後之理念。」

旁邊右橫屋的屋簷上長出了造型奇特的多肉,女兒說這是石蓮花。

走進前堂大門,看到左側有紀念章,當然是先蓋再說。

前堂大門左右兩側牆面上有這4個字,不知道是不是家訓?
- 右側
- 左側
走進前堂後就會見到後堂,不過正在整修公媽廳當中。
現在范姜家族先祖們的牌位暫放在左耳房中。

現今,左橫屋為主要展示空間,因此許多文史資料都陳列在這裡面。
部分資料開放讓遊客自行翻查。

往左邊走進室內,第一個見到的是范姜祖堂的興建沿革。

然後是范氏家族在大陸的遷移過程。
以及後來出現范姜複姓後,從大陸遷移來臺灣的路線。
還有清治時期范姜家族拓墾的範圍。

左側另一個房間裡放的是百家姓族譜。
想慎終追遠的話,記得來看一看自家的姓氏。

女兒拿給老狗自家姓氏的說明。

基本上老狗很早就知道黃姓是「以國為姓」。
看看族譜中所寫出的眾多故事,就當歷史故事看一看吧!

另一邊還有另一本,這本還有圖解說明。

像下面的內容,還有譜系圖解。

左橫屋的內部有好多個房間,最靠近後堂的這一段裡面擺設不少工藝品。

還有這部陳年老鋼琴,上面的木雕很漂亮!

後面的幾個房間內部展示就和范姜祖堂有相當大的關係。
為2021年完成整修、活化後所設置的「朗讀光陰」區,
介紹范姜姓氏由來、遷徙聚居過程及老屋群風華,同時也呈現祭祀傳承精神

包括有建築本體的鑑賞。

各棟老屋的特色。

范姓與范姜家族的發展源流。
- A
- B
客家人的傳統禮俗、祭祀。

家族成員在過往對社會的貢獻。

看板後方藏著一座灶台。這裡可能是昔日的廚房吧?

橫屋與橫屋之間的通道,中間還有座現代水井。

外側這條橫屋內部為「小藝廊」區,有在地的文藝展覽。


再往外還有一條較短的橫屋,中間的走道較寬一點。

最外側的這條橫屋,內部設置「習藝教室」區。
以客家文化傳承與教育為主,提供在地社團和及居民租借使用。

在2021年12月24日整修後開放左橫屋,當中的「八音學堂」區。
有各種傳統樂器的說明。

現場展示的八音樂器,可以實際體驗。
- 鑼、鈸
- 哨吶
另外是演奏與傳習功能空間。

還有這一處是「生活書屋」為親子共學閱讀區。

走出左橫屋,回到前後堂之間的內天井,發現地上堆了不少雜物。

走到後堂前一看才發現正在整修當中。

兩側開放式的橫屋供奉觀世音菩薩與伯公。
左側橫屋裡的大花瓶,上書岳陽樓記。

牆上掛的也是岳陽樓記。

左側耳房是家族裡人瑞們的照片,還有一些舊物展示。


後堂正廳現在裝修內部中,外側的檐牆木雕相當精緻。
- 右側
- 中央上方
- 左側
後堂外側檐下木構有著漂亮而細緻的彩繪。
- 右側
- 左側
兩側耳房外牆也有裝飾。
- 右側
- 左側
右側的橫屋內也有大花瓶,上寫「出師表」。
後方的書法內容是前出師表。

這裡掛著范姜氏的家族族譜。

在前堂的耳房裡展示的祖堂模型。
只有列入古蹟的前後堂部分。

祖堂參觀的差不多了,要離開前看看這扇傳統的石窗。

站在前埕中看看左右橫屋。
左側近期經過整修,右側還是整修前的原貌,頗有差距。
- 右橫屋
- 左橫屋
在往新屋市街上移動時,可以順道看看其他棟的老屋。
照片中這棟地址為110巷6號,從外觀看起來,蓋的頗為精緻。

堂屋有凹壽及斗子砌牆身。
窗上浮雕為書卷裝飾,內有象徵節操、長壽之意的「松茂」、「竹苞」裝飾。
門額做工細緻,貼磁貼出「陶渭流芳」字樣。

再往前是110巷3號,是現存老屋中最華麗的一座。
堂屋入口採凹壽,前堂鑲有由黃色交趾陶貼成的「陶渭流芳」的匾額。
牆基為卵石及條石,屋身為斗仔砌深紅色磚牆。
牆上對聯、剪黏、泥塑書法、墨畫、屋簷下有交趾陶等裝飾。
綜合而言,十分華麗,表示昔日屋主曾於地方風光一時。
或許是要求入內參觀的遊客太多,現任屋主只能在牆上和大門旁貼上標語。
告訴遊客不要「私闖民宅」……


這應該是之前文化局所立的解說牌,照片已經褪色。

再往前這棟是110巷2號。
最大的特色應該是刷白的外牆,卵石砌成的牆基和瓦片屋頂。
此外,屋脊上的裝飾花卉,石柱腳的雕刻花紋,都是它的特色。
正門上同樣有「陶渭傳芳」匾額。

再往前則是1號老屋,不過現在看到的是重建後的「范姜觀音廟」。
雖然外觀還是古色古香,但可以看的出才蓋好沒幾年。

走到建築正面,融合閩南式廟宇外觀,看起來有點怪怪的。

旁邊贔屭上的石碑,說明此棟建築內含老屋拆下的舊建材。
按照老屋的建築方式,安裝在對應的位置。

看完范姜觀音寺,算是走出范姜老屋群旳範圍。
分享祖堂的位置,而其他各棟老屋則排列於祖堂的左側。
可以像老狗一樣,一路逛到市區吃午餐。
🍲 午餐 — 鍋賣局 新屋中山店
新屋市區很小,可以吃的外食不多。考量到年輕人食量較大,還是選擇小火鍋,才能避免吃不飽。
所以我們步行來到新屋市區,找到小火鍋店來大快朵頤。

看來看去,比較行的應該就是這家,菜單上的價格還算可以接受。

進餐廳的大門前就有寫到這裡所示這幾項全是免費吃到館。
以老狗來說,只有1個胃那裝的了那麼多,多吃多造成負擔。
但年輕人就不一樣了。

打開菜單來看看,鍋的種類挺多的。
老狗點的是魚蛋鍋+培根牛,女兒點的是奶油蘑菇鍋。

像這樣一整排的飲料機、冰沙機、霜淇淋機、咖啡機、醬料…,
已經成為小火鍋店必有裝備,沒有這些或少其中1樣,大概就要做不下去了。


對了,還要有這個,而且不能只有冰淇淋,還要有餅乾做的霜淇淋杯。

小火鍋上桌,女兒點的奶油蘑菇鍋長這個樣子。
據本人服用後的感言是沒有太重的奶油味,小小失望!

老狗的是魚蛋鍋,所以主要應該是上面那團棕色的機密物質…


來到了桃園郊區,地價果然低一點,物價也稍低一點,所以鍋子高一點…

至於湯頭好不好喝?個人覺得還不錯啦!咖哩味有到位,濃!

吃完火鍋一定要來支霜淇淋,這次是奶茶口味…


來分享這家小火鍋的位置:
🐚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於2022年3月19日正式開園。(竟然和老狗同一天生日…

到現在也不過1年多而已,算是非常新的小型博物館。
外觀造型據說是以海螺曲線為發想,遠看真有幾分像海螺。
而內部的展出則是以少見的海洋客家文化為主軸,
介紹住海邊的客家人是如何以海為生、與海共存。
至於為什麼會和海螺有關?
查了一下「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的FB粉絲團才知道,
因為客家人捕魚時會吹海螺,稱之為「歕嘟」,有它特殊的作用。
以下內容摘錄自「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的FB粉絲團:
【早期船東會把漁網一邊固定在岸上一邊拉在船上,離岸到海面上去觀察漁䗸,
發現漁䗸,船東就會開始吹起海螺,也就是「歕嘟」。.
聽到第二次聲響,村裡所有人協助拉魚網,
在有節奏的「歕嘟」聲下拉網收魚,全體同心協力,這就是「牽罟」,
現場所有參與「牽罟」的人都可以分享到漁獲。】
所以,把海邊客家人以海為主稱之為海螺文化,似乎更有特色,更能令人理解。
畢竟在一般人的印象當中,客家人是住在近山、淺山地帶的。
很少見到以海為生的客家族群。
第一張照片放上從永安漁港的觀海橋走過來時所見到的場館正面,
上方凸起與中間的下凹,就像海螺內部的形狀。

而我們並不是從永安漁港那一側走過來,
而是把車停在「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北側的停車場,
因為永安漁港那邊找不到車位呀!
從北側停車場走過去,見到的是園區建築的背面。

從背面走過來,再從背面的入口進館。
這入口兩側都是生銹鐵板,想拍網美照的看過來…

要找到這麼大面積的鐵銹色平面可不容易呀!

走進館內第一個遇到的竟然是咖啡館。
我們已經吃飽了,所以自動忽略。

再來就遇上了一些藝術創作,可能是因為客家博覽會而有的展品。

這件作品很特殊,裡面裝會反射的玻璃,讓線條看起來有無限多個重覆…


還有這一件,投影加地面彩繪。

有著投影與彩繪的拱門。

拱門的另一側。

這件也是藝術品嗎?很有創意是真的。

「海客」,以海為生的客家人。
這裡簡單說明了海客住在那裡,如何從海中取得漁獲而生活。

在展館中庭有這樣一座地景藝術品,也是以客家吹海螺的聲音為發想。
它看起來很像風向儀,不過應該是不會轉才對。
因為葉片是縷空的,要靠什麼力量轉?

其實它是立在水池當中。老狗在那裡待了一段時間,沒見到它會自轉…


中庭的一側是會反射的玻璃,老狗很開心的在這裡和女兒合照。
因為角度的關係,按一次快門就可以有4個角度自拍照,挺厲害的…


中庭四面都是牆,完全沒風,很熱…

快快拍完照躲回館內,走進展館內參觀先。
這面看板是展館的簡介,懶得打字用照片代替。

展區內部除了靜態說明外,還有不少動態的互動裝置。
先看看常民信仰。
這一帶的常民信仰和西部其他海岸的常民信仰不盡相同,因為是客家族群之故。
而又和其他的客家族群也有那麼一點不同,因為住海邊之故。
因此,「海客」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特色信仰。


下面是一些日用品的介紹,像製餅的模具。

還有使用的漁網。

不同於中南部曬鹽的煮鹽。

「潮汐師傅話」,一般客家人不住海邊,應該搞不清每天的潮汐時刻吧?

牽罟,傳統捕魚方式,福佬人也會用,但和印象中的方式有一點點不同。

讓遊客體驗模擬牽罟…


這像是以魚網為題材的裝置藝術品。

展區內的影片放映區,透過影片來介紹海客的捕魚方式。

所以,以上算是海螺文化的全部嗎? 還有啦…


這面牆介紹這一帶常見的漁獲種類。

挑幾種來看一看…
呃…有人吃過彈塗魚嗎?
小時候吃喜酒時可是筵席佳餚,煮藥膳的話,湯頭超級美味。
可是體型小刺又超多,現在應該沒人懂得怎麼吃它了吧?
- C
- D
然後是介紹海客捕魚的基地—永安漁港,全臺唯一以客家族群為主的漁港。

還有現今捕魚用的工具。

當然也有傳統的捕魚方式介紹,而且是以互動方式呈現。
像這裡就是石塭,也就是一般熟知的石滬。

還有傳統的舢板,不知道是不是模型?

捉魚崽是另一種經濟來源。有些魚種沒辦法人工繁殖。
只能到海裡捉魚苗,養成成魚後出售。
現在還需要這樣作的,大概只剩鰻魚了。

來看看桃園沿海的環境景觀。
桃園可說是西部海岸較少人工化的地方,
很多地方保留原始自然狀態。

這裡列舉不同年代的沿海航照圖來做比較。

大概看一看,似乎沒有太大的差距,表示自然生態保護的不錯。

蚵咾石也就是藻礁,是這一帶常見的海岸石材。
不同於硓咕石由珊瑚所形成,它是由藻類所形成的。
二者都屬海岸多孔隙環境,是孕育海洋生物的空間。

參觀的差不多,還是得到館外去面對高溫呀!
走出館外,望見永安漁港的觀海橋。
大約12年前曾來造訪過一次。


在橋邊看海螺文化體驗園區,就會覺得和海螺真有幾分像。

今天再晚一點點,在館前的空地上有小型演唱會。
不過我們還想去別的地方,沒打算在這裡待那麼久。

來參觀海螺文化體驗園區的遊客,很多都是從漁港市場那邊過來的。
應該是吃飽喝足後,過橋到另一邊走走逛逛的。

換到橋頭的角度來看看海螺文化體驗園區,怎麼有點像是縮小版的衛武營?

看見有條狗跑到館外的水池裡泡水、玩水,應該是天氣太熱了呀!

這片水面應該是造景用的,沒想到變成了小狗消暑的地方…


補拍一張正面入口大門的門牌。

館外有樓梯,可以登上二樓的觀夕平台。

站在平台上看永安漁港,如果待到黃昏時,是有機會見到夕陽入海的。

另一邊是和海邊的沙丘連接在一起,可以從步道走過去。


女兒跑到沙丘上去吹海風,頭髮衣服都亂飄,可見風是真的大…


在二樓可以清楚的看到在中庭的裝置藝術品,可以很確定它不會轉動…


造型會變是因為老狗走動,不是它轉動…


海螺文化館北側是潟湖與沙丘,以及停車場。

可從館後走到一樓的純白樓梯,也是拍照的好地點…

我們從這裡走下樓頂平台,準備往下一站移動了!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的位置,就在永安漁港的北側。
如果要好停車的話,直接找到海螺文化館的停車場。
🛳 環境教育園區 綠色方舟館
綠色方舟館是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利用農博會留下的展館建築所規劃的衛星展館。老狗先前在Google map上就曾經發現這麼一座展館,但狀態一直是關閉中。
這次即然被作為衛星展區,當然就順道來看看。
只是很奇特的是只提供與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之間的接駁車,
但卻沒有開放環境教育園區的空間作為停車場,
所以只能把車停在週邊窄窄的農路上,實在不方便。
「綠色方舟館」顧名思義,整體造型就像個方盒子。
立面以具反射特性的鋁複合板及灰色透光玻璃交錯呈現,在東北角退縮作為入口。

入口處則做了更新,利用反光薄膜展示海洋波浪意象。

展出主題為「客个島」,以高達10米大海報呈現在人口旁。

內部分為「海客廊道」、「海客光景」及「與客共遊」3個展示區。
走入展區內最先遇到的就是「海客廊道」,
是由藝術家透過編織作品呈現近海防風林意象,

在進入「海客光景」之間,會經過這一小段令人感覺超夢幻的區域。

然後就是相當夢幻的「海客光景」展區,
打造光景動畫投影互動設施,令人感筧置身在海底。

這裡有好多顆大球,大朋友小朋友都愛玩。
再加上四面都是鏡子反射,呈現的畫面超不真實。


然後再次經過這段感覺超不真實的空間。

之後進入「與客共遊」區。

這裡結合AR實境與廢棄家電改造的列車,可以讓參觀的遊客搭乘,悠遊海底世界。
帶小朋友來玩,小朋友應該會非常開心…


上面的照片是實際的廢家電列車。
下方的畫面就是結合AR實境,在一旁電視畫面中見到的影像。


在「與客共遊」區可以看到綠色方舟館原有的天花板,樓高約10.25公尺。
這應該是美化過的支柱吧?

這裡其實是相當好的展出場地,只是位置較為偏避,需要好好的行銷推廣。

館內還設置有讓遊客拍照的場景。

在出口前的海報看板,當然是要提一提這次客家博覽會的介紹主軸了!


來綠色方舟館參觀、FB打卡按讚,還送資料夾和客家方巾。
有玩又有拿,真棒!

走出館外,可以看到建築外觀都是具反射特性的鋁複合板及灰色透光玻璃。

另一邊的建築物—好客食堂,在農博會時作為餐廳,現在是DIY的空間。
這裡面有飲水機,我們往這裡移動,當然是要拿免費的飲用水啦!

這棟建築有一邊是通廊,上方都是太陽能板。

這可以說是環保園區裡最醒目的建築物—由太陽能板蓋成的光電廊道。
停放的這些車輛應該是園區裡工作人員的吧!

園區內以回收物製作的機器人。

位在園區一隅的小池塘,可能是天氣變差,飛鳥們都去躲起來。
不然應該會有水鳥覓食才對!
有看到老狗家的阿塔嗎?停車場沒開放,只能停在農路上,唉…


綠色方舟館的位置,就在台15線邊的新屋環境教育園區當中。
🎇⛯ 白沙岬燈塔
白沙岬燈塔是日本領有臺灣後,為確保自日本門司港經基隆港到高雄港的「臺灣內地及沿岸航路」,
或從基隆港到南洋各地的「臺灣南洋間航路」安全而興建的燈塔。
日本殖民政府在1896(昭和29)年設置臺灣總督府燈臺所,同年著手設計白沙岬燈塔。
至1898(明治31)年7月開始動工,歷時3年後的1901(明治34)年1月完工。
燈塔原高度較現今為高,二戰期間遭盟軍被砲火擊中之戰鬥機撞擊而受損。
國府接收後修復,高度降至27.7公尺。
塔身本體原為雙同心圓式「二重殼複合構造」,為30年代日本設計風格。
原在外尚有一環 2/3 圈的披廈(lean-to)做為燈塔入口的門廳、辦公室及庫房。
現今披廈雖已拆除,但其基座仍完整保留。
上段為鑄鐵造塔頂,內原設有法國製的三等迴轉透鏡三重芯煤油燈。
現今已換為三等旋轉透鏡電燈。
塔頂下方突出 12 組牛腿,下檐有成圈的齒狀飾,是這座燈塔的建築特色。
因為白沙岬燈塔有27.7公尺高,站在燈塔園區裡,視覺上會覺得頗為高大。

就算是要走進燈塔園區前,在外面看到它,也會覺得頗有高度。

在燈塔園區的大門外所設置的燈塔介紹看板。

走進園區大門後,可以找到不被樹木擋住的角度。

在園區內的附屬建築,有辦公室和展示室。

另一邊有升旗台和小水池。

走到燈塔下方,就可以見到披廈留下的基座,

抬頭可見塔身上有開窗。

還有圍繞上方塔頂一圈的牛腿。

進入燈塔的大門,在燈塔的側面。

大門的樣子,有著簡單的歐風線條裝飾。

在燈塔旁的日晷,是不是舊物看不出來。

在燈塔旁的展示室。

內部有漂亮的燈塔風景投影畫面。
像我們造訪時天氣不佳,可以來這裡翻拍照片,就有美麗風景了…


另一邊牆上則是燈塔相關舊文件資料和舊照片。

燈塔園區外和道路之間的連線道,旁邊的石刻是臺灣其他各地燈塔的模型。
所以來到這裡,等於走完臺灣其他燈塔…


白沙岬燈塔的位置也在台15線附近。
這裡算是個空間不大的景點,大概保留10~15分鐘就足以逛完。
建議可在到桃園海邊玩耍時順道造訪。
至於特地來訪,那除了古蹟控之外的大部分人,都會覺得不需要…

🏜 草漯沙丘地質公園 — 大園潮音海觀景步道
草漯沙丘全長8.1公里,綿延在觀音與大園間的海岸線旁。北段寬度約為400公尺,向南加寬至600公尺,是全臺少有的「濱海沙漠」。
老狗對於這種自然形成的景觀一直相當有興趣,
在好幾年前就曾經造訪位於臺南七股的國聖燈塔,那一帶也是濱海沙漠。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老狗的這篇舊作:
沙漠中的燈塔、臺灣本島極西點 -- 臺南 七股 國聖港燈塔
之前,要走進這座全臺灣最大的濱海沙丘似乎有其困難度。
桃園市政府為了保護沙丘,也為了讓民眾更能親近這座大型自然景觀。
在2020年6月公告指定草漯沙丘為桃園市定第1座地質公園,
也是全國第1座以沙丘為保護標的的地質公園。
長達8.1公里的沙丘區分為核心區、復育區、一般區分級管理,
核心區具有最完整沙丘型態,僅供學術研究及環境教育申請使用;
一般區則開放民眾自由進出,提供休閒遊憩使用。
市政府也分別在南、北兩段開闢「白沙屯景觀步道」與「潮音海觀景步道」。
這次造訪的就是位在北段的「潮音海觀景步道」。
至於為什麼選北段?
因為這條步道要通過茂密的防風林,照片拍起來像是走進龍貓隧道。
有得遮蔭,而且似乎很有趣。但是,我們是下午近5點到達這裡。
實際上走的可是「蚊子隧道」,一刻都不敢停留……

先放一張草漯沙丘北段的照片。
雖然沙丘面積很大,高度頗高,但上面還是有面積不小的植被。

位在草漯沙丘北段的「潮音海觀景步道」入口,
有著「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潮音海觀景步道」」的地標。
在Google map上很容易找到。

在地標對面的指標。
如果從另一個方向過來,看不到地標,也會看到指標吧?

入口的對面有停車場,桃園市政府果然是有心要開發這裡的觀光潛力。
因為這種地方不可能有公車設站,甚至是通過。
來玩耍的遊客不是開車就是騎車,停車空間是一定要開闢的。

在步道入口地標旁的導覽圖。
在這一段沙丘旁總共有5支風機,步道在海邊的出口右側有1支風機,左側有4支風機。
如果照導覽圖中所說的,在5號風機折返,來回要走上2公里多的距離。
在風機下方就是沙丘,完全沒遮蔽,大太陽下就像烤人乾…


另一面海報是草漯沙丘地質公園的介紹,以及地質公園成立的原因。

接下來就走進海邊的防風林裡了…


後面的步道就像這個樣子,像不像是龍貓隧道?
可以看的出是人工在防風林裡開出這樣一條路來。

繼續往前走…
從2020年開闢完成到現在經過3年了,人工雕琢的痕跡慢慢的消失。
現在看起來很像是自然生成的植被隧道…


因為蚊子多,中途幾乎不敢停留。
走了幾分鐘後見到遠方出現亮光,難道是皮卡丘裡的白洞嗎?

走出隧道後看到一整排風機。

在出口旁也有一部風機,旁邊還設有瞭望台。

爬上瞭望台,眼觀四週欣賞沙丘與海景。
北側可以見到不少裸露的沙丘。

南段沙丘植被較豐富,但也只是薄薄一層,長在上面而已。

遠處海中的大船,換了望遠鏡頭一看,竟然是液化天然氣運輸船。
不知道是不是送天然氣到大潭電廠的?

在瞭望台上,東向可以見到觀音山。

也可以看到要降落在桃園機場的各國客機。

往西側可見夕陽。
不過這天雲層夠厚,大概無緣見到太陽落海。

走下瞭望台,開始爬沙丘。 這真的不太好爬,因為腳底的沙會流失…


好不容易爬上來了。
東看看、西看看,真的是很特殊的景觀。

沙丘上植被不少,長的是照片中的植物。
腳踩過去會聞到植物精油的味道,不知這是什麼植物?
是海埔姜,又名蔓荊的植物嗎?

遠方海岸線旁,看起來像塊狀,上面又有多孔狀的,是否就是藻礁?

拍張特寫來看看。應該就是藻礁吧? 長的挺醜的…



在沙丘頂端前進,終於看到一處大面積黃沙裸露的空間。
這個位置看起來比較有沙漠的感覺。


抬頭看看風機,不僅高,轉動時的噪音也不小。

接下來就是亂亂拍的海岸風光照,自由欣賞了!







女兒在沙丘的地面上發現有洞,老狗說那是螃蟹的家。
為了試試此話是否為真,找了條樹枝去探一探。
剛伸進去時,發現還真的生物抓住另一頭。


找了幾個洞探一探,時間也差不多了,該回家去了!
循原路往回走。

從這個位置走回龍貓隧道裡。

回頭再走個幾分鐘。

看到亮光,又回到了現實生活中…


位在步道入口旁的河道缺口,會不會是從前小舢板停靠的位置?

潮音海觀景步道的位置,一樣可以在Google map上找到。
🏖 許厝港濕地
其實,會有這篇分享文的行程,最主要原因就是在學長的FB上看到許厝港濕地的美照…當天中午看到分享照片,當天立馬前往。
可是這幾年,桃園的交通動線變化實在太大,
吃過午飯後,在路上花了好多時間才找到許厝港濕地,
原本要順道走訪的草漯沙丘就去不成了。
後來才在2023客家博覽會開始後,重新規劃一趟完整的濱海三區行旅。
那麼一個月前去走訪的許厝港濕地,當然就歸在這一篇,一起分享了!
許厝港濕地是北台灣最大的海岸型濕地,位於老街溪與雙溪口溪出海口。
總面積961公頃、縱長達10.5公里,由內政部公告劃定為「重要濕地(國家級)」。
來到這裡就是一種天寬地闊,看著遊人在水邊溼地上玩耍,壓力幾乎全消。

河口濕地寬廣,向西看臺灣海峽,陽光照在海面上,閃閃發亮。

向東看,同樣遼闊的視野。

站在海岸邊,遠方風機所在位置就是草漯沙丘。
在許厝港可以見到草漯沙丘全景。

轉了一圈,幾乎看不到任何人工建物,除了這一棟…

眼前有2部電動機車,應該是移工朋友利用週末來玩,停在這裡的。

這處人工建築應該是從前的軍營建築,整修成簡單的遮陽棚。

在建築物旁新設的說明牌,說明濕地的範圍。

如果是秋冬季來訪,應該比較容易見到牠們吧!

換個方向拍遮陽棚,上層視野應該更好。

破落的磚牆也是拍照的好場景!

遠方的工業建築,猜不出是什麼工廠。

草漯沙丘上的風力發電機。

另一邊則是濕地與潟湖。

另一面賞鳥解說牌,對鳥類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在這一帶隨意走走逛逛,巧遇新人來拍婚紗照。

這麼天寬地闊的場景,很適合拍婚紗的,只要找對位置!

看到好幾位移工朋友來海邊看海,踩踩水…


在海濱常見的植物,擁有風吹了就會跑的種子…

不過這真的挺刺的,把它拿起來要有點技巧。

記得女兒讀幼兒園時看到這種植物,覺得非常好奇,還帶了一顆種子到學校去分享。
這麼多年過去,老狗帶一顆回家送她吧!
那麼,它叫什麼名字? 濱崎步?濱刺麥才是正解…


沙地上有自然界的畫作?


這一顆一顆的沙球都是螃蟹的傑作,排列在沙灘上形成奇特的圖案。

走到沙灘上往回看,還真是見不到人工建築。

剛剛遇到的新人,以及來這裡玩耍的移工們。

這個時間來許厝港,如果天氣再好一點點,天色鏡射在水面上就會更明顯了!

不過今天也還可以啦! 至少有點陽光,讓天空層次多一點。

轉個角度就更明顯了,有漂亮的天空與水面。


還有水面上的大風機。

稍稍露臉的夕陽。
雖然不如大晴天太陽落海的美景,但是雲層讓氣溫低了好幾度。

涼爽的海風迎面而來,還有遠方的夕陽光影,令人不捨離去!

拍婚紗照就得要利用有夕陽的這一小段時間,才能塑造出氣氛來!

原本在海邊玩沙玩水的遊人慢慢的離開了。
畢竟帶小小孩來這裡,還是要在有光線時就離開比較妥當。

夕陽西下,移工們就席地坐在海灘上,一邊聽著他們的歌曲,一邊玩沙堆沙。
總覺得他們就是這麼樂天知命,這麼容易就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





我們畢竟是第一次來到這裡,還是利用有點陽光時,慢慢往堤防邊移動吧!

回頭看看遊人們,也撤的差不多了!

最後,夕陽被厚重的雲層擋住,轉頭覓食去!

許厝港濕地的位置,就在草漯沙丘的東側,直線距離大約1公里。
老狗在這裡待了一個多小時,覺得奇怪的是怎麼沒見到學長拍照的場景?
離開時才路過他們拍照的位置,是在東側約2公里的新街溪口。
那個位置也是許厝港濕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