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就這麼聲稱是:「走過霞喀羅古道」的話,「3.3公里」…絕對是一個怎樣都無法自圓其說的距離‧
既然去回霞喀羅古道都很花時間,於是就有了這樣的念頭…
「何不在此露營,住上一夜?」
「何不在清泉和養老兩端,兩地接駁,一日走完霞喀羅古道‧」
「何不從養老進入古道,走到霞喀羅古道東段極限,才來回頭?」
在心中慢慢醞釀著…尋找適當的時機…
*
後來得知同事,麗華才剛走過全程22.5公里的霞喀羅古道,出發之前,私下偷偷跑來問我…
「為什麼你的網誌,會出現在我要找的《霞喀羅古道》紀錄?這是不是要花錢,買個好位置~~~」露出詭異的微笑…
我也只能尷尬的笑笑來作為回答‧
不過,認真說起來,為了計畫這次的露營,想了很久,大約在今年過年的時候,特別買了REI Quarter Dome T2 Tent,就是為了找個機會「實驗」一下‧ 體會一個人獨行的感受‧
遠在上次走復興三尖之夫婦山,就聽到安哥規劃,想安排走一走《霞喀羅古道露營》的行程(註一),當時雖然未置可否‧不過,心裡頭突然轉過一個念頭....
「就拿這次的霞喀羅古道露營,當成是一個訓練自己獨行的出發點吧‧」心理是這麼盤算著‧
*
星期五一早,安哥、菲力普的兩台車,在一個上班日的星期五,順暢的駛入新竹五峰的深山裡‧
登山口資訊:走北二高至竹東交流道,循122線道(往觀霧、雪霸國家公園方向)行經五峰、清泉,抵達清泉特定區後可循指標進入石鹿登山口。(請先至清泉派出所辦理入山證。)
花了兩個半鐘頭,抵達五峰鄉清泉部落。然後由清泉至石鹿登山口,還有13.7公里的產業道路。這道路也是昔日霞喀羅古道的一部份。
「霞喀羅古道」原住民稱Duge Silin,意思是「年輕人的路」,「霞喀羅」(Syakaro),又稱「石加鹿」而這裡盛產「烏心石」樹,因此以「烏心石」的泰雅語Syakaro來命名。(註二;註三)
二百多年前移入此地的泰雅族分支以「霞喀羅」為族名。Syakaro 群共有四社,以驃悍著名,因此當年日本人在這條警備道路上,設置了密集的駐在所,並配置火力強力的砲台,以防範霞喀羅各社。
更多的介紹請參考:林務局霞喀羅國家森林步道人文史蹟調查與解說計畫
*










霞喀羅古道:又稱石鹿古道,位在新竹縣南端被稱為後山的區域,蜿蜓在霞喀羅大山北端的林間谷地中,橫跨新竹縣五峰鄉的清泉與尖石鄉的秀巒之間,豐富的歷史人文、美麗的 山林風光,深秋時的楓紅,都吸引無數山友前往欣賞,是昔日兩地泰雅族人往來的一條社路。
古道約在大正九年所開築(西元1920年),今日的霞喀羅古道只是 其中石鹿到養老段,約22.5公里,共經過田村台、松下、楢山、朝日、柘楠、白石、見返、馬鞍、武神、栗園等10座駐在所。
怎麼說,過去實際上只算走過「田村台」,還有九座駐在所,還得慢慢地細心體會‧也許是上次留下的印象太過於美好,心理上完全沒有一點著急的感覺‧
雖然沿路還是有高低落差大的區域,小轎車可能要緩慢通過,而且今天來到霞喀羅古道的入口,發現過去(去年)在古道入口前2KM的崩塌處已經完全修復,現在,車子已經可以直接開到霞喀羅古道0KM處,撫今追昔一下‧
就開始背著重裝,還有第一次背著外掛,加上約2.3KG的帳棚(含地布),從清泉段0KM出發‧
*
沿路風景宜人,霞喀羅古道的四季各有不同,像是說:「春」的新生,「春」的涼意、「秋」的楓紅、還有「冬」的寂寥‧算起來應該可以說是來過「春」,和「夏」‧至於人來人往的「秋冬」,找個其他的機會再來吧‧
在這段古道上,即使重裝背負,也不嫌累,主要原因對路程已經大致上有概念,在炎炎夏日,聽著蟬鳴,腳踏二葉松落葉步道,身上被陣陣涼風徐徐吹拂,時而看到遠方的山和秀麗的景色‧
對一個爬山的人來說,還有什麼好要求的?
所以即使是一個人走在最後,也無心於追趕前面的隊友,就像閒雲野鶴一般,走走拍拍,好不自在‧
說歸說,總還是不時會和大隊人馬交會,看到時,說;
「喲~~~」
「嗯,還在」
一起聊聊天,,然後繼續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