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這座吊橋最早興建於日治時期,稱為清泉一號吊橋,但因為年代久遠,早就腐朽不堪使用,因此新竹縣政府在2013年將吊橋封閉,重修至2018年11月完工重新開放,成為清泉地區的新景點。
至於吊橋的對岸,則是一處由兩岸官方和民間資金打造而成的藝術園區—清泉藝術之森。園區中的「森之蛹」為中國遼寧省榮昌集團捐贈新台幣約450萬元所打造,而週邊的舊建築,如桃山村衛生室、派出所等,則是由內政部營建署補助2000萬元經費整建,做為在地藝術家的創作與展出空間。
或許是位居深山當中,也或許造訪當天是星期日,這些利用舊建築整建而來的創作空間全都沒有開放,不知被利用的情形如何?但是這批舊建築保留了1960~70年代的公務機關建築風格,倒是不錯的拍照場景。
從張學良故居園區走出來之後,就可以見到位在上方的清泉一號吊橋。

走到吊橋下方,拍張特殊視角的照片。

往三毛之家的半路上,往溪谷看就會見到吊橋。

通往清泉一號吊橋的叉路。因為我們的目標是三毛夢屋,所以等到從三毛夢屋下來後,再來看看吊橋。

清泉一號吊橋的東端入口,兒子說要來拍照留念,但七月天的正中午,走吊橋實在是熱的受不了,因此作罷。

從三毛夢屋下來後,自溪畔的道路看吊橋。

然後,開車到到岸的清泉藝術之森,從西岸看這座吊橋。

天氣很熱,但仍然有人上橋欣賞溪谷景色,勇氣可嘉。

在上坪溪西岸的清泉藝術之森廣場,中央有個造型特殊的建築物,就是由中國中國遼寧省榮昌集團捐贈經費打造的「森之蛹」。

森之蛹的紀事銘牌。

遠看「森之蛹」好像是用茅草搭的。

走近一看,像是個小型的演奏廳。其實,據說它是利用漂流木、回收玻璃創作而成。

「森之蛹」內部,竟然有組樂器,可能是之前表演留下來的。

走到「森之蛹」的最內部,往進來的方向看,個人覺得造型很特殊,充滿對稱之美。

換個模式來拍,就有不同的感覺。

再換成粗粒子模式。

樂器的特寫,老狗只知道它是很多鼓的組合,叫什麼名字就不知道了。


這小子大概只能做做樣子,不要製造噪音就不錯了。

「森之蛹」的背面,還真像是個蛹。


在清泉藝術之森廣場上方有幾棟舊時的公務建築,留有1960年代公務建築的特色,就是平頂磚造的一樓建築,建築的名字用大理石刻字。

換成黑白模式來拍這個廢棄的桃山村衛生室,是不是很有懷舊風?

另外,旁邊這一大排平房建築,之前可能是宿舍。


換成懷舊模式,拍出不同的感覺。

很可惜的是這棟建築的各個小房間,現在全都大門緊閉,不知是怎麼一回事?

沒有開放的吊橋故事屋,不知道是不是成了蚊子館??

清泉社區說明牌。

回到吊橋旁。這個裝置藝術品是由舊吊橋的鋼索回收後,經18名受刑人「洗鍊」後,重新塑造成公共藝術作品「蛹生」,寓意深遠!

臨走前,幫老狗家小銀和「蛹生」合照一張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