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拆遷後,保留約4~6戶的建築,規劃作為眷村文物館的空間。
目前共分為故事館、飛冰菓室、飛空間和方正谷眷村味餐廳等4個區塊,
因為都是利用舊眷村房舍改建,四處充滿了懷舊味。
如果有機會如果去臺中玩,不知要上那兒走走的話,這處隨便拍張照都很文青味的地點,是可以列入口袋名單的!
它雖然不大,但卻是個可以待上1個多小時的地方
台中市眷村文物館的大門。圍牆上那七個有圈圈的大字,以及兩旁紅磚造的柱子,就像是從前走進眷村時,抬頭會看到的拱門。由於小時候住在眷村外,在家附近進進出出都會看到這種造型的拱門。

走進眷村文物館的庭院,門口的公仔娃娃手拿捕蟲網,就像從前眷村的小孩,拿個網子在大樹下追逐蜻蜓、蚱蜢的感覺。

跟著小朋友往房子內走,一路走到了廚房。往昔常見的眷村廚房樣式,就這樣映入眼簾。時光,宛如倒退30年。

昔日的餐具,在盤子中畫上魚蝦,代表餐餐是山珍海味。熱水瓶上有牡丹花,代表大富大貴。總之,就是人們的希望。


喝飲料用的玻璃杯,大多是汽水公司送的。

眷村的廚房,大致上就類似照片中的樣子,只是不是每戶都能有那麼大的空間。

眷村裡,閒暇時三五鄰居聚聚,打打小牌是很常見的事。這副對聯很逗趣的把麻將術語都鑲進去了。

眷村裡,很多家都會有這麼一桌,鄰居媽媽們在午後來個方城之戰,等待當兵的老公和念書的小朋友下班下課回家吃飯。

即然是眷村之家,女士們穿旗袍、男士們有套軍裝大衣,在重要場合時才不失禮節。

即然是軍眷之家,各種競賽的獎杯獎狀,以及武器的模型,自然是客廳或卧室內必備的裝飾品。

小小的書桌,是身為軍人的爸爸長思的地方。桌前的國旗,則是軍人一生守護的榮耀。

由於書桌的主人可能常常不在家,因此成了眷村小孩的軍事模型基地。這個桌面很明顯的成了停機坪.....


軍事地圖是軍眷之家常見的佈置。但照片中這張空照圖,在三十年前是不可能在軍事單位外見到的。

中文打字機是軍方常用的器材,目的當然是用來打軍令、公文等。不過我實在不曾在眷村中見過這種"道具"。

文物館中展出的40年前生活必須品--火柴。在那個瓦斯爐不能自動點火、打火機不普及的年代,火柴是日常生活的必須品。各式各樣的火柴常成了廣告文宣品。

貨車造型的火柴,是汽車公司的宣傳品。

而這個直立火柴則是美國棉的宣傳品,因為棉花皇后來台就是宣傳美國棉嘛~~

回頭走到客廳,原木沙發是眷村客廳的必備家具之一。另一項眷村必備家俱--人造皮沙發就被移到後門口了。

軍眷之家的客廳常會出現的多寶格,陳列的物品常常就是獎杯、感謝狀、酒類、軍事模型等等。

軍眷家中如果有幼兒的話,照片中的兒童椅也是必備的。至於用途,當然是關小孩啦~

這個角落裡出現的物品,也大多是眷村會出現的東西--腳踏車、大大的收音機、鐵窗、地圖.....

眷村中另外的這個角落,佈置的很像40年前,我念國小時的教室。雙人木桌、單人木椅是從前教室的標準配備,但教室內掛滿了各國國旗,是不是只有眷村的學區學校才有,我就不知道了,但至少我小時候念的眷村學區小學,就常會出現這樣的裝飾。

眷村各戶間的小巷道往往最有風味,是最佳的拍照點。

眷村文物館中,保留了1~2戶的空間,做為眷村菜餐廳--方正谷。

方正谷餐廳內部一隅,畢竟是眷村老房子改建,空間不算太大。其實來這裡原本是打算用餐的,奈何因早餐吃的太晚,家人紛紛表示不餓,所以就放棄了。

眷村文物館旁的另一戶,現在被保留成了販賣部--飛空間。

飛空間內除了販賣一些懷舊商品外,最吸引目光的還是牆上的剪紙。

這面牆上的剪紙作品,每件都相當精緻。

昔日的浴室,內部設有貼磁磚的浴缸。
眷村內其實很少人有這麼"豪華"的設備。
這種浴缸除了建造成本高,使用起來相當的耗能,臺南老家中也曾有一個,但實際上幾乎不曾使用過。

飛空間外的半露天座椅,在陽光投射下相當美麗,應該是充當一旁飛冰菓室的座位使用。
這在冬天還可以,夏天大概不會有人想坐這裡。

飛冰菓室,是保留的眷戶中最小的一戶,原本是賣冰的,但在冬天也賣起熱食來。

要離開了,就用這位打算翻牆出門玩耍的眷村小朋友跟大家說Bye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