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眷村文化園區,位在清水的「信義新村」舊址,是國防部於101年核定為全國13處眷村文化保存計畫之一。
這處眷村舊址,不論是地上或地下都蘊含了豐富的歷史能量;
在地下,是西元前2000-400年前金屬器時代中社遺址的一部分,與平埔族的祖先有密切的關連。
在地上的眷村建築,則有部分是日治時期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新高支廠的宿舍區。
二戰結束後,自貴州大定遷來的空軍發動機與降落傘修製廠接收此處宿舍,作為眷村使用。
因為空軍無移防的需求,因此眷戶在此地落地生根。
隨著居住時間的推展,眷戶人口的增加,原本眷村建築的空間不敷使用,各眷戶逐漸的利用空地增建,而形成今日眷村舊址的建築多樣性。
而原眷村外圍又是改建後的眷改大樓,因此整個區域可說是一部活的眷村演進發展史。
臺中市政府文化局為減緩眷舍持續頹敗,啟動「駐地工作站計劃」,目前是有民間團隊進行眷村駐地工作站的營運。
主要的營運空間為「寄風冊店」。但老狗一家人造訪的時間恰逢端午節,因此書店是休息的,甚為可惜。
眷村舊址因為長期無人居住,每年冬天東北季風的催化,以及藝術團隊用心的佈置,成為一處帶有頺廢風的拍照好景點。
這篇分享文的內容,就以目前清水眷村文化園區內景為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逛逛看看。
只要天氣不是太熱,倒是個IG打卡的潛力景點,可以和鄰近的高美溼地同遊。
清水眷村文化園區的入口,就在港區藝術中心的正對面。
這天因為是端午節,港區藝術中心休息,因此我們才會走進清水眷村文化園區。

看這裡張貼的布條與看板,假日應該有市集,但這天是端午節,大家都去吃粽子了,可能因此未見市集出現。

從這些海報可以看的出來,目前舊眷村雖然沒人居住,但應該有民間機構幫忙管理。

這些課桌椅空間,在平常的假日就是市集活動空間吧!

因為有民間團體幫忙管理,因此園區裡不是只有破落,還多了一些造景。

大榕樹後方的那棟眷舍,應該就是現在的管理單位進駐的辦公室。
只是端午節是國定假日,工作人員放假去了。

眷村內的舊涼亭,保存狀況良好!

現在的清水眷村文化園區內,有好多地方都適合拍照。
下面這些地方是老狗覺得還不錯的景,拍回來分享給看倌們!




眷村的外圍是一大片稻田,配上藍天白雲,看起來是不是心曠神怡呀???
其實拍照時熱的要命,才不是心曠神怡,根本就是心浮氣燥~~~


不知為什麼,這裡有很多貓形立牌?舊眷村和貓究竟有什麼關係,想不透。
不過,利用貓形立牌來陪襯內景,倒是挺不錯的!



眷村裡有些地方有藝術作品展出。

這就是裝置藝術之一。

從這張海報可以知道,另有一座由石油公司主管官舍形成的眷村「和平新村」被改建成新式眷村,容納現有附近眷村的住戶,「信義新村」得以保留。

腳踏車造景

這就是「寄風冊店」,目前駐地工作站的辦公室,平常應該有開放營運,但這天休息!
老狗其實來過這裡好幾次,日子挑的不好,每次都遇上國定假日。

眷村園區平面圖。其實老狗覺得這處眷村面積並不大,和老狗小時臺南家門前的富台新村相比小許多。

眷村中最有味道的就是長長的巷道了~~


兩旁的眷戶已經有很多戶都或多或少的毀損,加上一些舊家具,帶著些許的頺廢風。


這些建築物內部都己經不建議進入了!





時鐘變花台,藝術工作者的巧思。

這個也是裝置藝術,可能存在一段時間了!



這隻是大鐵馬嗎?




大型西洋棋子,應該也是裝置藝術。

損壞嚴重的眷舍。不知國防部有沒有打算整修?還是任其再破敗下去?






另外一戶眷舍,可能是改建成兩層樓,建築算的上堅固,因此在裡面放了裝置藝術。


園區內的大樹在無人照料下,恣意的生長,終於成就了綠蔭蔽天的大業。


綠蔭下的眷村長巷,多了幾份涼意,但不變的還是眷村特有的味道!


長巷的盡頭,幾種像是日治時期留下的眷舍,很難得的經過多次增建後,還能看的出它原本的身分。



這堪稱是園區內最有特色的植物—樹葡萄,全株好像長滿了寄生物一般。



又見藝術工作者巧心佈置的造景!





簡簡單單的走一回清水眷村文化園區,有沒有一股想一探究竟的衝動??
等到秋風再起,稻穗成熟時,會是更恰當的時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