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成至今超過百年的公園,除了蓊鬱林木和悠遊其中的生物外,還放置了由各地「遷移」而來,或是曾經存在於此處的舊建築殘跡,或是早已成為臺中代表的地標建築。走入公園內,除了像走了綠色隧道,更像是走入歷史隧道,在三萬餘坪的空間內,欣賞到清代、日治與民國等不同時期的建築。
由於老狗的老婆小時候就是在臺中公園附近長大的,所以當然到過這裡好幾次,並不是第一次造訪這座老公園。但在二十多年前,當中區還是臺中紙醉金迷的那個年代,「中山公園」可是群鶯亂舞之處。據聞,年輕男性切勿任意獨行至公園附近,否則必遭不測。當然,有醉翁之意,欲尋花問柳之輩除外。二十多年過去,臺中市中區從繁華歸於平淡,「中山公園」早已更名為「臺中公園」,而昔日的鶯鶯燕燕,早已成為過往雲煙。這次,老狗利用至臺中出差,住宿於植光花園酒店之便,一大早造訪這座百年老公園,除了探訪公園內的老文物、建築之外,所見到的儘是青翠的老樹與晨起運動的長輩們,一整個生氣盎然呀!
有興趣了解這座面積不大的市區內老公園的朋友,就跟著老狗的腳步,一同在晨間探訪吧!!
第一張相片,放上懷舊版的湖心亭。湖心亭已經是臺中市的地標建築,以公園為主題的這篇文章,怎麼可以不把它的「玉照」當作第一張照片。懷舊濾鏡讓湖心亭看起來更像古蹟了~~


現在在公園路、自由路口的臺中公園大門,似乎和印象中的公園大門完全不同,顯然老狗已相隔多年未曾造訪。

公園大門立牌的另一側是知名旅店,下次如果有機會再來臺中出差,在預算許可範圍內的話,應該來試試這一家。

走進公園沒幾步路就會見到日月湖,湖心亭就在湖中小島上。

臺中公園可說是市區中很難得的綠地,因此許多野生動物就依賴這裡生存。
照片中這位就是其中之一。

遠方的這座紅色的橋,為日治時期的第一橋,橫跨湖面。

在日月湖旁有許多老樹,鬱鬱蒼蒼。

造訪的這天天氣晴朗,天空的雲層相當有戲。
- 天空1
- 天空2
日治時期的第一橋,在二戰後改稱「中山橋」,看起來像是木造橋樑,護欄上的銅頭造型頗為特殊。

中山橋的側面。
- 中山橋1
- 中山橋2
在遠方發現石馬,利用手中剛入手的12-200mm鏡頭拍張照片,體驗一下Olympus E-M5 MK3的強大防手震。話說這石馬和公園中曾出現過的臺中神社是否有關,就不得而知了。


橫跨湖上的第二橋,二戰後更名為「中正橋」,三孔橋墩是其特色,在水面上形成的倒影挺美的。
- 中正橋1
- 中正橋2
湖畔的老樹與橋孔倒影。

走呀走的,在地面上發現這個大傢伙。
這是原臺中神社的鳥居,在2000年被市政府找回,補了二根石柱並放倒在遺址原地。
- 鳥居1
- 鳥居2
抬頭看看天空,這天天氣十分晴朗,天空中的雲真的很漂亮,和公園內高大的樹木,形成相當大的對比。

至於日月湖內,除了有鳥類活動之外,在秋冬之際還能見到荷花盛開,也算奇景。

然後鏡頭方向一轉,又見到這鳥。靠日月湖生活的夜鷺,應該不止牠一位。
- 夜鷺1
- 夜鷺2
繼續往公園內部走,見到這座在小丘上,造型奇特的涼亭。
事實上,這不是什麼涼亭,它是整座公園內最古老的建築—臺灣省城大北門的城樓。
1885年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選擇在大墩建設省城,故自1889年開始築城。但在1891年二月即停工。劉銘傳去職後,繼任的邵友濂於1894年將省會移至臺北,於是建城工作當然停滯。在日人領臺後,1903年進行市區改正,省城建物幾乎全遭拆除,只留下大北門的城樓移置臺中公園內,就是今日所見的涼亭。

原臺灣省城大北門又名「坎孚門」,現在剩下的城樓,稱為望月亭。
亭中可見由臺灣知縣黃承乙所書之「曲奏迎神」匾額

望月亭是後人所命名,原本是北門門樓,從這張匾額的特寫可以看出來。

仔細看看望月亭的結構,可以得知是歇山式翹脊屋頂架構,屋架為疊斗。
- 望月亭(左前方)
- 望月亭(右前方)
- 望月亭內屋頂(左側)
望月亭的另一面。
話說回來,這座城樓真的很迷你,和臺北府城與臺南府城現存的門樓相比,個頭小了許多。說是省城的城門門樓,令人感到疑惑。

位在精武路這一頭的,是臺灣燈會吉羊康泰主燈。
2003年首度發光,2015年再度發光,會不會在2027年又再度發亮??

朝遠方望過去,見到孔子銅像一尊。心想公園內沒有孔廟,所以往這裡走過去,一探究竟。

一路上見到從大樹樹葉中透出的陽光,這種光芒萬丈的感覺令人感到神清氣爽。
至於這顆12-200mm鏡頭的星芒怎麼看起來像風車? 這就不是老狗能控制的了。
- 樹林1
- 樹林2
- 樹林3
走到通往孔子銅像的道路路口,只要對日本建築稍微有點了解的,都可以看的出這是原本神社的參道。
孔子銅像所在位置,就是第一代臺中神社建築本體所在位置。照片中是參道,以及一旁的奉獻紀念碑,還有石橋

石橋的左右護欄。
- 石橋右護欄
- 石橋左護欄
通往神社石砌臺基的階梯。階梯兩側各有狛犬與銅馬一對,皆保存良好。

狛犬
- 左狛犬
- 右狛犬
銅馬,肚子上的菊花飾紋已經被磨掉了。
- 左銅馬
- 右銅馬
銅馬下的石牌,應該是後人換上的。

左右銅馬與基座。
- 左銅馬
- 右銅馬
銅馬頭部,仔細看會發現兩匹銅馬長相不太相同。
- 左銅馬
- 右銅馬
孔子銅像與石砌臺基。
- 正面
- 右側
- 左側
從石砌臺基往外看去,相當於從神社內向外望去。


在神社殘跡旁的是更樓,1889年,台中仕紳吳鸞旂所建公館的殘留建築。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原本位在他處,於1983年遷至臺中公園內。

更樓的背面,其實建築量體不大。據說它原本的功能,就是「鼓樓」。建築結構下為門,上為樓,用以遠眺守望,並敲鑼擊鼓,以報時刻。

更樓一樓正面,有對聯一對:「欲登高處窺四野,且聽譙樓報幾更」。

更樓門內左右側還有3對對聯,是紅磚建築的建築。
- 右側對聯
- 左側對聯
更樓正面,建築雖小,但牆壁與屋頂仍有許多細部裝飾,頗值得一看。

二樓是個小小樓閣,不知如何登上樓?

沿著公園內的道路前行,見到了這座小山,就是所謂臺中市區第一高峰—砲台山。

砲台山山頂有涼亭一座。照片中的怪石流水造景,讓這座小山好像真有那麼一回事一樣。


山頂涼亭特寫。這涼亭造型頗為特殊。

換個角度看過去,這山頂還挺高的~~~



山頂上的日治時期銅像基座,現為抗日紀念碑。
據說這裡有各期一等三角點,還是明治時期臺灣地籍座標系統創設之原點。
因為待會兒還要上工,時間關係,就沒爬上去看了。


繼續往前走,見到了兒童樂園,其中有 國父銅像一座。
這個位置,原本是建於1911年,為紀念台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而設立的雕像。
國府接收後,拆除後藤新平雕像,改立 國父銅像。

國父銅像


說實在的,在兒童樂園裡沒看到什麼兒童遊樂設施,倒是在一旁見到這座不會動的旋轉木馬造景。

公園內的溝渠。

放送頭,為台中放送局於1935年於公園內建造的廣播擴音台。本島人習慣將它稱作放送頭。
- 第一面
- 第二面
- 第三面
國府接收後,放送頭上的刻字改成了「中國廣播公司」,據說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才停用。

繞了好大一圈,終於走到臺中市徵中「湖心亭」的那一面。

湖心亭是第二代的湖中池亭,興建於1908年,是為了在臺中舉行的「臺灣縱貫鐵道全通式」而建,做為鐵路開通的紀念建築物,當時來台灣主持的日本皇室閑院宮載仁親王由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引導進入此亭休憩。
現在的湖心亭外觀為2007年所整修,整體恢復至原始的銅瓦時期赤銅色屋頂外觀。
現在屋頂幾乎成了鴿子的天下。
用不同的濾鏡來拍湖心亭,呈現不同的感受。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 J
- K
- L
- M
- N
難得見到鴿子滿天飛舞,趕緊拍張照。

湖中小島幾乎成了鴿子的領土,滿地的鴿子。

從這個觀景平台向右看,會見到湖內的遊船。
或許是造訪時間太早,遊船還沒開放遊客借用。
- A
- B
從這個觀景平台向左看,遠旁的中正橋三孔橋墩同樣美美的!!
- 中正橋A
- 中正橋B
- 中正橋C
換個位置,到這個位置拍湖心亭,不知"100"所代表的意義?
- A
- B
離開湖畔,就直接到達公園路邊。見到遠方的光復國小,老婆的母校。

由於沒能到湖心亭邊一探現況,於是又走回公園內。
打算從中正橋走到湖心亭所在的小島。


中正橋是座水泥橋,也有相當的歷史了。

從橋上看日月湖。

還有湖心亭。

湖畔幾乎都是老樹。

湖中小島幾乎成了鴿子的天下,應該是沒什麼遊人造訪,才會變成這個樣子。


小島上的老樹,老狗不知樹名,只知它快長到水裡去了。
在網路上看到不少張這顆樹的照片。

湖心亭與簡介石碑。

不知原因,現在的湖心亭似乎沒開放給人入內參觀了,只能從外面拍拍照片。

湖心亭外觀上像是兩座涼亭組合而成,向左拍是其中之一。

向右拍又是其中之一。

屋頂上有好多鴿子。
- A
- B
- C
- D
「湖心亭」匾,連匾下都有鴿子。


恨天高的椰子樹??

經過中山橋走回到湖畔。

要回旅館前,見到了池中的噴水池正在噴水。
所以順便拍了好多張噴水中的照片。
- A
- B
- C
如果仔細看,會發現噴水的模式是變的。
同一個角度,可以拍到不同的噴水樣式。
然後,還會出現人造彩虹。。。

雖然比不上其他地方的水舞,但搭配週邊的景觀也挺不錯的!!
- A
- B
- C
老狗還要趕回旅館去整理行李,趕快結束這趟短短的小旅行,準備上工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