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當老狗第一次看到「土牛客家文化館」時,覺得這名字挺有趣的,因為前面多了「土牛」二字。在好奇心使然下查了查「土牛」二字,才知原來這是清治時期由官方所設的原漢分界,目的在於防止漢人侵墾原民生活領域,避免雙方發生衝突,或是漢人和原民結合反清,換句話說,就是當時在臺灣島上的「國界」。由於這種分界的方式是「挖溝推土」,土堆高出地面如牛,再加上旁邊的深溝,所以合稱「土牛溝」。而「土牛客家文化館」所在地之地名即為「土牛」,表示位在昔日原漢界線旁。至於現在的「土牛客家文化館」所在位置,在九二一地震前是石岡當地望族劉家的「伙房」,就是劉姓家族共同居住的居所,也有稱為「夥房」的,基本上是相同的意思。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劉家伙房嚴重受損,經地方人士與劉家子孫的四處奔走與請命,統一各地紛歧的意見,終於讓劉家伙房按原貌在原地重建,並同意地方政府取得地上權55年。重建後的伙房,冠以所在地名稱「土牛」,命名為「土牛客家文化館」,做為推廣客家文化的據點。因現在的建築物本身是按劉家伙房原貌所建,所以我們可以在這裡看到客家伙房的原貌,包括有主體空間,如正身、公廳(廳下)、橫屋外,以及周邊的戶外空間,如門樓、禾坪、化胎、半月池等。整個園區走一圈,對客家傳統建築的配置,也幾乎就能完全了解了。
想了解臺灣客家人的傳統住家,就來跟著老狗走一圈吧!
但是「土牛」在那裡?? 說實在的,老狗走了一圈,也沒找到呀!!

分享文中的第一張照片,當然從半月池與內門樓的合照開始。
因為伙房本體相當簡樸,但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就會感受到伙房的規模,其實並不小的~~~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文化館的大門,就是劉家伙房的外門樓,可以說是唯一的進出通道。
清領時期,由於官府力量不彰,盜匪藏身山林荒野是常有的事。因此一般善良老百姓只能自求多福,外門樓和圍牆的功能,就像是簡化版的城牆和城門一樣。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進入外門樓內,就見到這面說明牌。
現在的土牛客家文化館,有部分內容是九二一地震前就存在至今的。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這座大水池呈半月形,被稱作「半月池」。
傳統伙房會有這座人工池塘,大半都說是傳說中的風水因素。
但老狗個人的看法比較實際,認為這池水是民生必須品。
它可以貯水,也可以養魚蝦,所以可以做為食物的來源;如果老天大旱,必要時也可當作飲用水源;萬一房子失,也可做為救火用水源。
照片中站在池邊的是管理人員,遊客是不能站在護欄內的。
印象中,好多年前來造訪時,護欄的樣式不同,小孩子可以鑽到護欄內。
如今的護欄變成磚塊圍起的實心牆,安全許多。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伙房的正面,前方遊人站的地方是外禾埕,曬穀物的空間。
中間的出入口是內門樓,就是第二道大門的意思。
左右的小門通往子孫巷,不能直接到內禾埕。
而左右側的馬背頂是所謂的橫屋,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內門樓外側特寫。小小的門樓屋頂花樣不少,除了有燕尾裝飾,側面山牆上還有懸魚裝飾。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內門樓正面視,左右各有一個側門,通往橫屋外的子孫巷。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內門樓特寫。雖然是重建的,但同樣古意盎然。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內門樓內側就十分樸素了。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再往內走,會遇上伙房的主體—正身。
照片中,位在正身正中央的門內,即是公廳之所在。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在內埕發現這塊墓碑,難道這下面住了劉家先人?
應該不可能,因為傳統上,華人的生死界線相當清楚,陽宅與陰宅也分的相當清楚。
據官網所述,這面是「文進婆墓碑」,原本要做為劉家來台第三世的劉文進夫人黃氏的墓碑,因黃氏墓年代久遠,劉家曾經想把舊墓碑換新,於是就刻了這一塊墓碑,但有家族長輩認為將祖孫三代同列於墓碑上不吉利,所以劉家就另外刻了一塊墓碑放在劉文進夫人黃氏的墓地,這面未使用的墓碑就放在這裡充當展示品。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公廳入口近照,兩側的柱子上刻有對聯。
公廳內為供奉劉家祖先牌位之處。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公廳外的挑檐。
因為在公廳外設立無柱走廊,所以出檐較淺,僅有關刀拱支撐,稱作「小步檐」。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至於公廳內的兩側牆上都是劉家列祖列宗的肖像,還設有海報說明劉家的歷史,細節就不多談了。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這裡有張海報說明九二一地震所造成的慘狀,伙房可以說是全毀。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這應該是舊伙房建築的中脊桁,保留做為展示之用。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走出公廳,再往外走的伙房外,看到週邊的新房子。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這些新房子據說都是劉家子孫在伙房重建時,一併重建於伙房旁供自己居住之用的現代房屋,而外形就和伙房搭配,所以乍看之下像是復舊的新屋。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伙房的後方沒有太多裝飾。從這裡可看到正身和橫屋的屋頂都是金形馬背頂。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水井,是從前的飲用水來源之一。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好幾年前在草悟道出現的泰迪熊,原來搬到這裡來養老。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在半月池旁發現這幾根柱子,不知是不是舊伙房遺留下來的建築體??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惜字亭是客家庄常見的建築,用途在於焚化字紙,這是源自於早年文人儒生的「敬字惜紙」觀念。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半月池,其實風景也挺不錯的!!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在劉家伙房之外的黃連木,竟然還有故事,真是有趣~~~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老狗已經參觀完土牛客家文物館,整座伙房也都看完了,但就是沒見到土牛。
走到外門樓外,見到這2位。多年前和家人來參觀時,卻從未見過它們,難道下面那位是土牛嗎???
臺中 石岡 土牛客家文化館|劉家伙房 — 大地震後復刻的伙房,肩負傳承客家文化的重任

各地命名土牛都是相似的函義
如台中市東區土牛的萬善祠 當地知名旱溪夜市 也稱土牛夜市.
石岡區的土牛溝應該位於國校巷圍牆下的排水溝 ( 現以加蓋 原漢地界碑遷入校園內 九21再整遷過)
"土牛"在林爽文事件攻克過來東勢角時 因為大甲溪水大 無法渡船過來 加上東勢守軍在主場等包抄夾擊不爽給破壞掉
另一小悲劇這場林爽文為首的民變堪稱是客家打客家

說是番界不能過 還是有民間假借官衙偷偷過界 同時也有原漢交私換民生用品 交換的地點是電火圳南眉山林園區
可由豐原客運連厝站旁小路豐勢路225巷進去 南眉是原住民的名字.
客家館入口有一座石頭做的牛 一旁德成巷應該曾經是梅子五分車糖鐵和手押台車走的 手押輕便車會通到前面說的連厝豐勢路225巷 終點站為電火圳路口 .
石岡土牛還有一種說法是漢人來前是泰雅族社群之一 該社後遷和平 之後再去大雪山, 這部分原鄉分布圖都未記載 只能從早期住在土牛 ,有黥面的泰雅族人士口述歷史 該耆老當然以歿 , 不知道松鶴和松茂部落或者從原鄉到東勢鎮上的有沒有人有聽說過了 .
蠻久以前路過土牛時會買山東大饅頭 饅頭有包肉鬆是最早的饅頭界文創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