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了解臺灣客家人的傳統住家,就來跟著老狗走一圈吧!
但是「土牛」在那裡?? 說實在的,老狗走了一圈,也沒找到呀!!
分享文中的第一張照片,當然從半月池與內門樓的合照開始。
因為伙房本體相當簡樸,但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就會感受到伙房的規模,其實並不小的~~~

文化館的大門,就是劉家伙房的外門樓,可以說是唯一的進出通道。
清領時期,由於官府力量不彰,盜匪藏身山林荒野是常有的事。因此一般善良老百姓只能自求多福,外門樓和圍牆的功能,就像是簡化版的城牆和城門一樣。

進入外門樓內,就見到這面說明牌。
現在的土牛客家文化館,有部分內容是九二一地震前就存在至今的。

這座大水池呈半月形,被稱作「半月池」。
傳統伙房會有這座人工池塘,大半都說是傳說中的風水因素。
但老狗個人的看法比較實際,認為這池水是民生必須品。
它可以貯水,也可以養魚蝦,所以可以做為食物的來源;如果老天大旱,必要時也可當作飲用水源;萬一房子失,也可做為救火用水源。
照片中站在池邊的是管理人員,遊客是不能站在護欄內的。
印象中,好多年前來造訪時,護欄的樣式不同,小孩子可以鑽到護欄內。
如今的護欄變成磚塊圍起的實心牆,安全許多。

伙房的正面,前方遊人站的地方是外禾埕,曬穀物的空間。
中間的出入口是內門樓,就是第二道大門的意思。
左右的小門通往子孫巷,不能直接到內禾埕。
而左右側的馬背頂是所謂的橫屋,

內門樓外側特寫。小小的門樓屋頂花樣不少,除了有燕尾裝飾,側面山牆上還有懸魚裝飾。

內門樓正面視,左右各有一個側門,通往橫屋外的子孫巷。

內門樓特寫。雖然是重建的,但同樣古意盎然。

內門樓內側就十分樸素了。

再往內走,會遇上伙房的主體—正身。
照片中,位在正身正中央的門內,即是公廳之所在。

在內埕發現這塊墓碑,難道這下面住了劉家先人?
應該不可能,因為傳統上,華人的生死界線相當清楚,陽宅與陰宅也分的相當清楚。
據官網所述,這面是「文進婆墓碑」,原本要做為劉家來台第三世的劉文進夫人黃氏的墓碑,因黃氏墓年代久遠,劉家曾經想把舊墓碑換新,於是就刻了這一塊墓碑,但有家族長輩認為將祖孫三代同列於墓碑上不吉利,所以劉家就另外刻了一塊墓碑放在劉文進夫人黃氏的墓地,這面未使用的墓碑就放在這裡充當展示品。

公廳入口近照,兩側的柱子上刻有對聯。
公廳內為供奉劉家祖先牌位之處。

公廳外的挑檐。
因為在公廳外設立無柱走廊,所以出檐較淺,僅有關刀拱支撐,稱作「小步檐」。

至於公廳內的兩側牆上都是劉家列祖列宗的肖像,還設有海報說明劉家的歷史,細節就不多談了。


這裡有張海報說明九二一地震所造成的慘狀,伙房可以說是全毀。

這應該是舊伙房建築的中脊桁,保留做為展示之用。

走出公廳,再往外走的伙房外,看到週邊的新房子。

這些新房子據說都是劉家子孫在伙房重建時,一併重建於伙房旁供自己居住之用的現代房屋,而外形就和伙房搭配,所以乍看之下像是復舊的新屋。

伙房的後方沒有太多裝飾。從這裡可看到正身和橫屋的屋頂都是金形馬背頂。

水井,是從前的飲用水來源之一。

好幾年前在草悟道出現的泰迪熊,原來搬到這裡來養老。

在半月池旁發現這幾根柱子,不知是不是舊伙房遺留下來的建築體??

惜字亭是客家庄常見的建築,用途在於焚化字紙,這是源自於早年文人儒生的「敬字惜紙」觀念。

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座半月池,其實風景也挺不錯的!!

在劉家伙房之外的黃連木,竟然還有故事,真是有趣~~~


老狗已經參觀完土牛客家文物館,整座伙房也都看完了,但就是沒見到土牛。
走到外門樓外,見到這2位。多年前和家人來參觀時,卻從未見過它們,難道下面那位是土牛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