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有個機會在鹿港過夜,於是在一天的工作結束後,和同行的伙伴到7月29日才開始營運的和興青創基地去走走逛逛,回程的路上順便找找自己的晚餐,當然也就順便的逛了逛鹿港老街區。
▓▓ 和興青創基地 ▓▓
「和興青創基地」可說是座「彰化版」、或「縮小版」的審計新村。
建築物的用途與審計新村相同,都是公務人員的宿舍。
只不過建築物興建於日治末期,年齡比審計新村大,但棟數和面積比審計新村少,而且座茖在彰化縣的範圍。
基地的位置就在鹿港和興派出所的後方,利用興建於日治時期的「和興警察官吏派出所」宿舍群建物為基礎,改造為彰化縣首座青創基地。整個園區面積不大,總共有8棟建物,其中2棟為2層樓,總共有10個空間,分別由9個在地青創品牌商號進駐。老建築在適當修繕與空間改造,再經過各青創商號的用心裝點後,各個店舖品牌各有其特色,老狗認為會是現今年輕朋友喜歡造訪、拍照打卡的景點。
「和興青創基地」在另一端的入口。
其實,他們的位置離鹿港民俗博物館,也就是辜家的老宅相當近,大概只有幾十公尺而已。
至於老狗為什麼會從這一側進入「和興青創基地」? 因為這一側有U-bike站點,方便還車。

從這一側的入口進入後,第一個見到的就是鹽業文化館。
不過我們到達的時間已經結束營業了,所以沒能入內參觀。
鹽業文化館的建築,可能也是舊公務宿舍改造而來的吧?

另一邊就是日治時期的舊宿舍了。照片中這棟是雙併磚造宿舍,可以見到外牆下方的通氣孔。這群舊宿舍因為不具文資身分,因此外觀上被增加了不少「配件」,照片中的門外走廊就是現在新增的建築,下方是走廊,上方是空中廊道。
有些喜愛老屋的朋友會認為這樣的整修有些不倫不類,但老狗個人認為至少把建築本體留下來,比起拆掉蓋賣的「貴貴的」新大樓,已經相當不錯了!

雙併建築的左側是「所宅」,是家甜食、咖啡與茶的小賣店。很可惜老狗到達時已經即將結束營業,不然進門去坐坐吹吹冷氣,在優雅的場域裡消暑一番,應該挺棒的!

另一邊是「白玥窯」,由陶藝工作者、陶瓷修復師和咖啡職人共同經營的咖啡茶館。
很可惜的是一樣只營業到18:00,老狗無緣到裡面去休息一下下。

對面是棟獨棟木造宿舍,或許興建的年代早一點,外觀上使用日式宿舍常見的雨淋板。
這棟現在由「時光習作」使用,作為雜貨.社區.設計工作室。

建築物外觀保留較多日式主管宿舍常見的元素,令人不得不猜想可能是昔日所長宿舍。

在這個園區內,除了這些建築本身散發出的懷舊文青風格外,店家的努力粧點,讓園區內的許多小地方都成了拍照點,只要隨意找個地方,擺上pose,大家都可以變身文青…


另一棟雙拼建築的一側,是「ONE+ 鞄製所」,海洋造型皮件創作坊。
老狗造訪這天是星期三,是他們的休息日。

對面是棟2層樓宿舍,1樓和2樓由不同商家使用。
1 樓是「阿偉師蔬果園」,致力於推動無農業蔬果的店家。

門口這一大「棟」,應該是水耕的小白菜吧?

順著建築旁的樓梯爬上樓,遠方的老屋牆面似乎「怪怪的」,待會兒再走近點看個仔細。

對面的二樓是「參先生 3 Shirt Design」,一家強調布料再生品的設計與生產商家。
非假日同樣營運到晚上6點,所以又無緣參觀。


至於老狗所站位置這家則是「港灣溜魚工作室」。
門牌相當特別。

參觀完後走到對面往回拍,可以看到這棟建築簡樸的外觀。

內部的空間展示鹿港當地漁民的生活概況,鰻魚養殖是在地很重要的產業。

在這個小空間裡,店家用鰻魚養殖工作者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器具,來簡單說明他們的工作情形。

另外展示一些和在地祭典有關的物品,也出售一些與鰻魚養殖有關的文創商品。
至於這裡有沒有鰻魚餐食販售,答案是有的,像是鰻魚飯之的小食。
不過,老狗對於以冷凍包加熱的食物實在是沒什麼興趣…


在這裡面可以看到屋頂的木造結構。

走下樓,可以見到牆面上的大型藝術創作—和興記憶。

建築後方高高窄窄的建築物,應該猜的出來,它就是水塔。

回到正面的空間,夜幕漸漸低垂,走廊上的燈籠亮起,呈現另一番不同的氣氛。

在這一段的室內空間由「核心THE CORE」所營運,內部販售結合在地小農生乳、二林青農的土雞蛋、利用臺灣水果的自製優格。
不過老狗留意到的是空間所散發出的文青氣息……


除了這些外,還販售一些布包、小飾品之類的小物。

另一半的空間則由「AM ART SHOP」所營運,提供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手做水泥物件、在地選品及香氛茶飲。
這應該算是日常生活隨手可得的手作水泥物件—紙鎮吧?


牆上的大型裝飾品,給它美美的…


「和興青創基地」內9個青創店家已經逛過一輪,感覺只要是有開門營運的店家,都很用心的營造整體環境。當然,在外面的走廊當然也不例外。

除此之外,緊臨的「甕牆」,也因為和興青創園區中增建二樓高的空中走廊,而能夠在等高位置一探究竟,滿足遊人對於這面「以甕為牆」的好奇心。
所以,接下來就是再爬上樓梯,近距離的欣賞這面少見的「甕牆」了。
▓▓ 甕牆 ▓▓
在「和興青創基地」中新建的空中平台上,遠遠的就可以見到這堵造型特殊的「甕牆」。

走近一看,還真的是由甕堆疊組裝而成,真心不騙!
只是為何會在二樓高的位置? 不解!

一旁的房子應該是在清治時期就存在的,有著臺灣傳統民宅的山牆。

走下樓梯往上看,從前能見到的甕牆就像是照片中的樣子。現在有了這座平台,可以和它等高來拍攝網美照了!

在下方的說明看板說這是種創意,在老狗看來像是廢物利用…


從平台上往另一邊看,白色建築就是和興派出所的背面。
稍後往那裡移動。

▓▓ 和興派出所 ▓▓
從「和興青創基地」往外面的大馬路,也就是中山路移動,見到了列名歷史建築的和興派出所。事實上,「和興青創基地」原本是它的附屬建物,但時光荏苒,各有各的造化。
九十多年過去,和興派出所依然是和興派出所,再過8年就滿百歲,會不會成為全臺最老的,仍在使用中的派出所?

在派出所的後方有一面解說牌。而按「國家文化資產網」上的資訊,「最遲於昭和4年(1929年)和興警察官吏派出所遷至現址,後於昭和10年(1935年)進行修建,拆除門廊與前院,並增設二樓與騎樓立面。」所以這棟建築至今最少92年。一棟派出所建築能在原地那麼久,或許是全臺唯一。

派出所旁的老屋,應該是1934年(昭和9)年鹿港市區改正之後的產物,外觀上有著1930年代的風格。

▓▓ 九曲巷與十宜樓 ▓▓
由於和興青創基地位於鹿港老街的中段位置,而今晚的住宿點是位在天后宮方向的晨荷精品渡假旅館。因此在造訪完此地後,就與同行的伙伴往回走,打算到鹿港第一市場附近覓食。而距離最短的走法,就是由中山路走進兩旁大多是老宅,但遊客卻較少造訪的九曲巷,順便欣賞兩旁及頭頂上的老屋。
「九曲巷」以彎曲的羊腸小徑而得名,而「十宜樓」就是跨越「九曲巷」的一棟空中走廊,在昔日稱為「跑馬樓」。「九曲巷」不僅巷道本身彎曲,兩旁的建築也大都有相當的歷史。在無遊人的襯托下走入九曲巷中,猶如走入時光隧道,時光倒流至清治時期。

順著彎彎曲曲的九曲巷前行,見到了頭頂上的這座「天橋」,原來這就是著名的「十宜樓」的一部分。二十多年前,當老狗還很年輕時,在鹿港初聽到「十宜樓」,還誤以為「十一樓」,心想鹿港人那麼厲害,近百年前就有辦法蓋十一層樓的房子…


在一旁有2面說明牌,其中一面說明「十宜樓」的來由。

另一面則說明了從九曲巷內可以看到的「十宜樓」特徵。
原來,「十宜樓」是昔日最大行郊所屬建築,物產跨越九曲巷兩側,因此在上方興建「跑馬樓」,也就是今日的天橋,以滿足連通與防禦之需要。

九曲巷真的是彎彎曲曲,才剛走到十宜樓就已經看不到南側的巷口了。
兩側大部分都是有著相當年紀的老建築。

九曲巷不同於鹿港北段舊街區,兩側的民宅大多已經變成了商家。
這裡的民宅大部分還維持它原本的功能,相對的寧靜,也有趣許多。
例如這一戶門上的春聯…


除了維持住家的功能外,有一些老宅已經損毀,因此要在這裡找到廢墟,很容易的。
或許有人會說沒能把老屋好好保留,但老狗認為這是宿命。

由於少有民宅變成商家,因此安靜許多,適合作為民宿。
照片中這戶門邊就有著民宿的標記。

走過「十宜樓」,回頭再看看它。幾乎無遊客的所在,是平日就這樣,還是因為疫情使然?
現在可是暑假期間呀!

九曲巷就是「九曲」,又彎了一個小彎。
昔日用來防盜匪、防東北季風的小路,今日變成少有人跡的寂靜小巷。

這棟應該是九曲巷中最高建築,雖然是現代工法,但牆面的弧線讓它顯的相當有特色。
這扇門,應該是中山路上商家的後門吧!

九曲巷兩側,可說有著數不盡的老屋,當然也有昔日生活用水的來源。
在日治時期,沒有水道水的地區,照片中的唧水筒是生活中的日常。

老屋有著堂號,門框上還有門聯,應該還有人居住才對。

牆頭草,不會兩邊倒。

這可能是九曲巷中少數幾戶轉變成商家的老宅,門額上的泥塑字已經換成招牌了。


回首一望,依然彎彎曲曲。同行的伙伴或許對老屋沒這麼多興趣,快步往市場覓食去了。

走到九曲巷另一端,見到的另一棟很有特色的老屋。
它不僅是二層樓,外牆還用日式建築常見的雨淋板所組成。
雖然已經如此殘破,但或許在日治時期是相當時髦的建築。

這個路標的另外一邊就是鹿港第一市場,老狗喜歡的覓食重點……


▓▓ 鹿港鎮第一市場 ▓▓
「鹿港鎮第一市場」應該是鹿港街市上最大的綜合市場,除了白天賣菜之外,傍晚時段小吃攤販紛紛出來擺攤,成為當地人的小吃街。
照片中就是鹿港第一市場的一側,這建築可以看的出來有相當年紀了。
原本想在這個當地人會來覓食的地點找些特色餐點,無奈幾乎所有店家都只限外帶,這讓我們這2個外地來的旅客相當不便。

同行的伙伴看著這些攤販,默默的說:「這裡的看起來比較好吃吔…」
但畢竟我們這時只有2條腿,就算拎著晚餐走回距離超過1公里以上的旅館,晚餐也變的不好吃了。即然如此,只好用眼睛看看也好,繼續往回走,找吃的去!
轉個彎,經過了這棟華麗建築,去過鹿港的朋友,少有不認識它的。
這棟建築始建於1930(昭和5)年,於1932(昭和7)年完工,位在菜市場頭的轉角,立面具有1930年代的折衷主義特色,有著許多垂直與水平線條,以及為數不少的小型裝飾。
雖然這裡也是賣吃的,但老狗不想吃糕餅當正餐呀…


順著中山路往天后宮方向移動,順手拍了這張「泉郊會館」街屋照。
「郊」相當於現在的公會,所以這是昔日由商家所組成的公會辦事處。

▓▓ 鹿港天后宮前的炒蚵仔米粉與清蚵仔湯 ▓▓
在步行1.4公里之後,回到了天后宮前。這一帶是觀光客最常出沒的地帶,所以這裡的餐廳才有符合防疫指引的內用隔板,並且開放內用來招待來訪的觀光客與香客。照片中這2樣可說是費盡千辛萬苦才有的,不過也是老狗最不想吃的,因為不僅口味沒特色,還所費不貲。
防疫期間,出門在外,圖個方便,就將就點吧!

接下來,當然是慢慢步行回旅館休息去。
這晚扣除騎U-bike行程,總共走了1.4km,終於找到晚餐...

防疫期間,戴著口罩步行當作運動…

回到主題,剛開幕不久的「和興青創基地」究竟在那裡? 請看下面的地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