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古城的一天 小吃香路 從早餐到宵夜

彰化舊稱半線,清雍正元年 (1723) 設縣,即將於 2023年建城滿 300年,悠遠的歷史醞釀出獨特的飲食偏好,成就多采多姿的小吃美食。跟隨陳俊德醫師的腳步來趟「香路輕旅」,步入彰化老城區漫步古城巷弄,在時間的長軸上與歷史對話,小吃美食從早餐到宵夜,一趟「小吃香路」體驗老彰化人的一日飲食。

[美好的早餐 從豆標、碗粿開始]
山東大餅,厚厚的麵餅柔軟又有彈性,麵粉香中帶著淡淡的甜味,台灣老一代的閩南人,因山東口音聽成山東「豆標」,口味從最初的原味大餅,逐漸融入台灣本土元素,發展出黑糖大餅與紅豆大餅。歲月更迭中口味不變,但縮小體積演變成紅豆餅,成為老彰化人傳統早餐的首選之一。
70年老店山東大餅


碗粿,在來米經糊化成漿後置於碗內,再放入蒸籠蒸熟而成,因成品置於碗內,故而得名。口味上有分甜、鹹二類,鹹碗粿會將配料 (香菇、瘦肉、蛋黃、干貝等) 鋪於米漿上蒸熟,蒸熟的碗粿需要放涼後食用,並搭配蒜味醬、油膏或甜辣醬食用,口感綿密Q彈。
杉行碗粿 干貝蛋黃碗粿 (照片:右)、招牌碗粿


[漫步彰化古城巷弄 探訪小西街巷]
散步是認識城市最簡單的方式,漫步彰化古城巷弄,在時間的長軸上與歷史對話。「小西街巷」的探訪就從彰化火車站前摩斯漢堡彰化中正店旁的小巷 (長安街76巷) 開始,走向西門 (又稱慶豐門,中正路二段125巷),小西街巷巷弄狹窄彎曲多折,無法通行汽車,行走間常有「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趣。




小西街巷坐落在彰化古城的北門和西門之間,日治時期因為位於彰化驛 (火車站) 前,交通便利,形成棉布業的批發和聚集地,在當時稱作「布店街」,也因為當時的商業發達開始有了酒家和旅社,小西巷內全盛時期的旅社數目曾多達廿幾家,密度之高堪稱為旅社巷。


紅葉大旅社於民國 50年 (1961) 落成,和八卦山大佛同年。紅葉大旅社並不是一開始就稱作紅葉大旅社,它一開始是叫東方旅社,這裡原本是屬於吳士春家族,民國 57年 (1968) 由蘇文鐶先生買下後進行改建,由於當時紅葉少棒的名氣很大,所以就改名字為「紅葉大旅社」。小西街巷商業沒落後,紅葉大旅社歇業,但外觀及招牌特意被保留下來,供旅人憶往懷舊。


醉鄉酒家紅磚牆,醉鄉酒家為日治時期彰化最熱鬧的兩間酒家之一 (另一家為高賓閣酒家) 的遺址。醉鄉酒家當年是台式洋樓風,二層樓紅磚拱窗式的建築,直到民國58年 (1969) 才停止營業並拆除,但當時拆除後卻不知為何留下這片紅磚牆。


高賓閣酒家 (彰化鐵路醫院) 後院圍牆,半圓型凹面是其特色。


[彰化鐵路醫院 (原高賓閣) 建築不對稱的立面 外觀彷彿輪船]
彰化鐵路醫院建於 1938年,原是台灣日治時期的高賓閣酒家,是當時彰化市重要的聚會場所,後轉為鐵路醫院、婚紗館等用途。該建築不對稱的立面為其特色,其外觀彷彿輪船一般,在當時是相當前衛的作品,為屬於現代主義的建築。


一間間的房間,曾經是酒家包廂,也曾經是診間或病房。


彰化鐵路醫院 (原高賓閣酒家)
地址:彰化市陳稜路228號
[午餐:北門口肉圓 、炸菜頭粿、爌肉飯]
彰化小吃三寶:肉圓、爌肉飯與貓鼠麵。彰化肉圓外皮多以蕃薯粉 (又稱地瓜粉) 製作,內餡視各家口味不同而有差異,大多數店家都用豬後腿肉製成絞肉或切塊,佐以香菇、筍丁為主。製作的方法是先將肉圓連同容器放入蒸籠蒸熟,固定外型,待要食用時再入油鍋,用 70度C 的熱油進行油泡 (油泡型肉圓),或 70度C 以上 100度C 以下的油溫進行低油溫油炸 (油炸型肉圓) ,讓外皮轉成金黃色。也有店家以超過 100度C 的高溫油炸 (脆皮型肉圓),增加外皮的焦香酥脆感。另有店家在蕃薯粉蒸好的肉圓放冷後,不再經過熱油泡煮直接食用,吃起來不油不膩Q彈順口,稱為「涼圓」。


北門口肉圓,肉圓外皮經過高溫油炸,外皮酥脆自成一格形成特色 (脆皮型肉圓),焦黑的脆皮與Q彈的金黃外皮混合入口,有種對比的張力。


菜頭粿就是蘿蔔糕,台灣早年米價高,能吃全用米製成的粿,是種經濟能力的身分象徵,當時的有錢人,只吃純白的粿,認為沒錢才會放進蘿蔔、油蔥、肉燥等材料。菜頭粿蒸好後,放涼即可直接食用,也可透過炸、煎、炒等作法,增加風味。
黃金蘿蔔糕 (芳月亭炸粿) 是芳月亭食堂的招牌點心之一,不同於一般煎蘿蔔糕,芳月亭的蘿蔔糕是用炸的,外層酥脆,粿仔滑軟,淋上肉燥醬,風味果然很不同。


爌肉飯,也稱焢肉飯,不同於淋上碎豬肉 (或豬絞肉) 醬油滷汁的滷肉飯 (魯肉飯、肉燥飯),所謂的爌肉 (焢肉) 是指將大塊豬五花肉 (彰化採用豬後腿肉) 以醬油、糖及香料等材料,用小火煮至熟軟滷製而成的肉。
阿泉焢肉飯,焢肉為塊狀帶豬皮及肥油的後腿肉 (俗稱腿庫),半月狀外型,中間以牙籤固定,以大鍋滷製呈現金黃色澤。


[彰化孔子廟:通天筒、下馬碑、卍字紋砌磚、最典雅的龍柱]
彰化孔子廟為國定古蹟,始建於清朝雍正四年 (1726),為當時的彰化知縣張鎬所倡建,清朝道光10年 (1830) 大修,主祀大成至聖先師孔子,配祀孔子眾門生與歷代先賢先儒,是清朝初年台灣學宮體制最完整的學府,過去台灣四大書院之一的白沙書院即設於此。日治時期,彰化孔子廟的部份建築物因道路拓寬而拆除,現僅存其原始建築物的三分之二。


彰化孔子廟四進三院的建築格局,分別是櫺星門、戟門、大成殿與崇聖祠。櫺星門上方置有六個筒狀的通天筒,代表「禮、樂、射、御、書、數」六藝。


櫺星門兩旁牆垣分別是「下馬碑」與「萬仞宮牆」碑,龍邊牆垣是滿、漢文的「下馬碑」,其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至此下馬」,為對孔子至高尊敬的表徵。虎邊牆垣是「萬仞宮牆」碑。



大成殿是孔廟主殿,前有一平台,稱為月台,為祭孔時神聖的空間。正殿面寬五開間,屋頂為重簷歇山式 ,四面設有走馬廊道。月台前有一斜面花崗石,其上刻有雲龍,稱為「御路」。


大成殿屋頂垂脊上有許多小小的鳥類雕飾,稱為「鴟梟」,本是性格凶殘並會反噬母鳥的不祥之鳥,但也折服於孔夫子的教化,象徵有教無類。


月台基座砌磚花紋有「卍字盤長」、「銅錢」、「龜甲」、「香爐」等傳統圖案,皆是運用凹凸砌法的裝飾,在凹處填上石灰,以襯出紅磚圖案。其中「卍字盤長」(照片:左上) 字紋相連不斷,具有連綿不斷、生生不息之意。


大成殿的龍柱為清道光10年 (1830) 重修孔子廟時的作品,龍柱採泉州白石雕刻,單龍盤柱,其特色為左龍柱張口,右龍柱閉口,4爪握珠,柱身裝飾雲紋及岩石,少許鏤空雕。


大成殿內珍藏歷代皇帝所頒贈的古匾,分別有雍正「生民未有」、乾隆「與天地參」、嘉慶「聖集大成」、咸豐「德齊幬載」、同治「聖神天縱」等匾額。


彰化孔子廟
地址:彰化市孔門路30號
[露飲涼食:地骨露、涼圓、肉包]
地骨露,一種透明無色的飲料,只有彰化人才知道的地方特有消暑飲品,地骨皮就是枸杞樹的根外皮,黃家地骨露的地骨露,使用枸杞樹的根外皮,加上香茹草、車前草等 10多種青草放進鍋爐一起熬煮,一次要放大約 12公斤的藥材量下去熬煮,加入將近 1000公升的水,花 13小時才能蒸餾粹取出 500公升的地骨露,是耗時、耗工與耗燃料費的飲品。


涼圓,一種吃冷的肉圓,外皮以蕃薯粉製作,放入內餡後放入蒸籠蒸熟,蒸好的肉圓放冷後,不再經過熱油泡煮直接食用,涼圓的皮晶瑩剔透,淋上白醬油調製的醬料,吃起來不油不膩Q彈順口。
彰化涼圓


彰化除了賣肉圓和爌肉飯的店家特別多外,還有一種店家特別多的商品:肉包,各家的肉包都各具特色,各自擁有大批的忠實顧客。
「肉包明」堅持老麵發酵,純手工製造,只售香菇肉包,而且有一個特色就是凸肚臍,包子皮薄Q彈,內餡的肥瘦比例恰好,且肉汁充盈。


[午茶糕點:鹹麻糬、糯米炸、卦山燒、芋沙餅]
鹹麻糬,早年是彰化人特有的辦桌菜之一,作為喜宴上的點心,雖然鹹麻糬已從辦桌菜功成身退,不過彰化在地名店「大元餅行 」還繼續在城隍廟旁服務鄉親,甚至成為彰化著名的伴手禮之一。大元餅行鹹麻糬,以濁水溪的糯米研磨製作外皮,精選瘦肉、竹筍、紅蘿蔔等為鹹內餡,吃起來內鹹外甜,爽口不膩。


古月館糯米炸,彰化道地傳統小吃,糯米粉跟麵粉混合均勻,加入開水用手揉成麵糰的形狀後,放到油鍋裡頭炸到外皮呈現金黃色後撈起,均勻的裹上花生糖粉或芝麻糖粉,外皮酥脆內層柔軟綿密,熱騰騰吃最好吃。



義華卦山燒,彰化知名伴手禮,日式點心唐果子「燒」的做法,金黃色的外皮,有台灣傳統雞蛋糕的鬆軟口感,綿密的內餡融合日本精緻茶點的精華,是下午茶的首選。


復興珍餅行,在地百年老店,芋沙餅外皮層層酥香,素芋沙餅 (照片:右) 內餡採用質地較軟綿的芋頭製作,不加白豆沙,更不加色素,呈現芋頭原色。葷芋沙餅芋頭泥中拌入滷肉,呈現甜鹹的交織的豐富口感。


[元清觀:磚雕合璧、一尊燒成兩尊的神像、最精緻的石獅子]
元清觀,創建於乾隆二十八年 (1763),是由泉州七縣的人士所合資捐獻興建主祀玉皇大帝,俗稱天公壇,是台灣唯一以「觀」為名的寺廟。


元清觀三川殿中門兩側,有一對石雕的雄、雌獅子,雄獅抓有一個彩球及彩帶,雌獅腳底下則撫弄小獅子,雄獅睜目張嘴露齒,雌獅露齒含唇,造型生動,比例優美。


三川殿的龍虎堵很特別,上堵不是龍、虎,是麒麟與鳳凰的交趾陶壁堵 。



下堵 [雙獅戲球] 為窯後雕 (土坏入窯燒過後再雕刻) 之磚雕。


門框部位,也可以欣賞到精緻美麗的磚雕。


日治時期為拓寬道路,拆去元清觀右側 (虎邊) 約五分之一,使得建築失去完整與平衡,外牆內縮,陳稜路上可見大樑木結構裸露。


2006年4月9日深夜發生大火,正殿幾乎被燒毀,僅存後殿,鎮殿的玉皇大帝臉部也完全碳化,佛雕師傅在準備修復神像時,意外發現背後有個蓋子,打開一看,裡頭竟然還藏了一尊高 1.6尺的玉皇大帝神像,估計年代超過兩百年,神包神,加強神威的手法,還是台灣首見。


火災後遺留下來的壽樑 (大樑)


元清觀
地址:彰化市民生路207號
[晚餐:彰化肉圓、貓鼠麵、蛤仔麵、陽春麵、肉圓仔湯]
老担阿璋肉圓,招牌的香菇肉圓以蕃薯粉做外皮,豬後腿肉醃上醬料,加入筍丁與一整朵新社當季新鮮香菇為內餡,經過 熱油油炸,外皮呈現晶瑩剔透的金黃色。


時代在變,人們的口味也在變,彰化的肉圓上口味上也加入新元素,麻辣口味已是消費者的最愛選項,肉圓當然不能例外。
正彰化肉圓 麻辣肉圓


貓鼠麵,創立於民國 10年 (1921),第一代老闆陳帳與兒子陳木榮的生肖皆屬鼠,因為陳木榮身形瘦小且動作敏捷,熟客們稱他為老鼠仔,而 [貓鼠] 是閩南語 [老鼠] 的發音,因此才會有「貓鼠麵」的店名。貓鼠麵,麵體為彰化縣特有的細軟寬扁形狀油麵,麵湯用瘦肉 (豬後腿肉) 及蛤仔 (蛤蜊) 熬煮,且不加味素,比起傳統用豬大骨熬出的湯頭,清澈又鮮美,再加上獨特口味的肉燥調味,麵體吸附湯汁,一入口舌尖就能感受到肉汁與蛤仔的鮮甜,三寶貓鼠麵加入手工製作的蝦丸、香菇丸與雞捲形成特色。
貓鼠麵 三寶貓鼠麵


每天爆肝工作,想恢復疲勞,不用喝蜆精,一碗蛤仔麵滿滿的去殼蛤仔 (蛤蜊),鹹鮮香濃的湯頭是濃縮的蛤蜊精華,吃一碗保證隔天體力恢復精神飽滿。
萬芳蛤仔麵


沒有加鹼的白色麵條,最早稱為光麵,陽春麵取其有陽春白雪之意,簡單的陽春麵最能表現出好麵條的好味道。
阿輝陽春麵


肉圓仔湯,外型小巧可愛像小一號的水晶餃,外皮主要成份是地瓜粉、馬鈴薯泥與少許太白粉,內餡包入油蔥調味的豬後腿肉,搭配大骨與蛤仔 (蛤蜊) 的湯底,一口咬下肉汁噴發,搭配柔軟彈Q的外皮,風味獨特好吃極了。
西門萬芳 肉圓仔湯


[開化寺 葫蘆門 醫美神]
開化寺,昔稱觀音亭,主祀觀音佛祖,由首任彰化知縣談經正於清雍正二年 (1724) 所倡建,是彰化的第一座寺廟。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拓寬西門大通 (今中華路),開化寺的山門遭拆除,改建成今日葫蘆造型的山門。


開化寺的廟址在興建時,就選在當時縣署的右側,因此在彰化就有「開彰第一縣公,首建開彰第一寺院」之說。也因為開化寺的位置在興建之初就位於彰化古城區的核心位置,在建造時當地已有民家聚居,建築受到周邊建築的限制,無法有開敞的格局,只能隱身在街市之中,形成「街屋式廟宇」。


開化寺後方禮佛堂頂樓,有一尊八公尺高觀音塑像,於 2009年落成。


開化寺比較特別的是配祀痘公痘婆,傳說痘公痘婆是清朝一對懂醫術的夫妻,在彰化地區治癒許多染天花的民眾,夫妻身故之後,信徒便塑像祭拜,感念其恩德。現今信徒來開化寺參拜,除了上香向觀世音菩薩祈求平安之外,也有不少民眾帶著化妝品、乳液等物品祭拜「痘公痘婆」,讓自己皮膚變得「水噹噹」,還有家長帶著受青春痘困擾的子女來拜拜,希望神明保佑,皮膚光滑戰「痘」成功,遂成為醫美之神。


彰化開化寺
地址:彰化縣彰化市中華路134號

[宵夜:燉露、素食、杏仁露]
燉露是一種原盅湯品,在彰化市相當盛行,燉是將食物加水,置入陶瓷容器中,以內外鍋的方式隔水加熱,用文火慢煮使爛熟。彰化人的「路」多指某一類料理或食品的總稱。燉露,棄「路」字,選用「露」,則為了彰顯湯水與食材精華之意。燉露的製作方式源自於辦桌,師傅製作湯品時為保持每一盅的品質,並不會以大鍋熬煮,通常會提供燉露。目前僅有少數保留古早味的店家,會端出用陶瓷盅盛裝的燉露,大多數的店家都已改用不鏽鋼筒來盛裝燉露。
正彰化肉圓 杏鮑菇子排盅


素食到處都有,但彰化市的密度特別高,這與彰化的齋教 (齋堂) 發展有關,齋教又稱齋門,又稱是在家佛教,設教所在稱為齋堂,不稱寺院,信徒均素食稱食菜,又曰持齋,不穿僧衣,也不剃髮,在市井營生,以俗人身份修行佛教。
黃記素食 湯麵 + 豆包


「葷名素食」是素食見怪不怪的現象,雖然是素食,但在菜單上卻有個以字意形的葷食名稱。


黃記素食「枸杞鰻」,素燉露,藥膳湯底,藥味不重,枸杞甜味明顯,素鰻魚是用海苔包住豆皮,海苔外層再以豆皮包住,吃來軟嫩。


八卦山下杏仁露,夏季限定,每年五月到十月晚上,彰化縣立圖書館旁,八卦山牌樓邊的小角落,一個不起眼的手推攤車,已在此擺攤一甲子歲月 (60年),樸實簡單,道地的古早味,品項有杏仁酸梅冰、水果露冰及杏仁水果露冰等,杏仁露不用洋菜粉,是用石花菜熬煮,梅子也是自己醃漬,水果露的配料有酸梅、鳳梨及椰果,是彰化人的在地記憶。




[彰化古城的一天 小吃香路 從早餐到宵夜]
* 早餐:
豆標:70年老店山東大餅 / 彰化市永興街80號
碗粿:杉行碗粿 / 彰化市成功路312號
* 中餐:
北門口肉圓:北門口肉圓 / 彰化市中正路一段494號
炸菜頭粿:芳月亭食堂 / 彰化市中正路一段492號
爌肉飯:阿泉焢肉飯 / 彰化市成功路216號
* 露飲涼食:
地骨露:黃家地骨露 / 彰化市太平街109號
涼圓:彰化涼圓 / 彰化市民權路49號
肉包:肉包明 / 彰化縣彰化市永樂街98號
* 午茶糕點:
鹹麻糬:大元餅行 / 彰化市民生路129巷6號
糯米炸:古月館糯米炸 / 彰化市太平街50號
卦山燒:義華卦山燒 / 彰化市民生路152號
芋沙餅:復興珍餅行 / 彰化市民族路460號
* 晚餐:
彰化肉圓:正彰化肉圓 / 彰化市陳稜路203號、老担阿璋肉圓 / 彰化市長安街144號
貓鼠麵:貓鼠麵 / 彰化市陳稜路223號
蛤仔麵:萬芳蛤仔麵 / 彰化市永興街13號
陽春麵:阿輝陽春麵 / 彰化市永興街73號
肉圓仔湯:西門萬芳 / 彰化市永興街56號
* 宵夜:
素食:黃記素食 / 彰化市太平街127號
燉露:正彰化肉圓 / 彰化市陳稜路203號
杏仁露:八卦山下杏仁露 (夏季限定) / 彰化縣立圖書館 (彰化市中山路二段500號) 旁

陳俊德醫師推廣「香路輕旅」、「小吃香路」,不定期舉辦活動,FB 專頁請搜尋:香路輕旅
彰化古城外,北、南二個必遊景點推薦:
[彰化扇形車庫 台灣唯一保存的扇形車庫]
台灣原本有六座扇形車庫,台北、新竹、彰化、嘉義、高雄與高雄港,除了位於彰化市彰化車站民生地下道旁的彰化扇形車庫,因地方人士與鐵道迷極力爭取保存後獲得保留外,其餘皆已拆除。這座建於日治時期大正11年 (1922) 的扇形車庫,遂成為目前台灣唯一保存的扇形車庫,也是世界僅存的兩座扇形車庫之一 (另一座在日本京都)。


彰化扇形車庫,庫房建物以調車轉盤為中心,呈十二股道放射狀形成一座半圓弧狀車庫。


彰化扇形車庫
地址:彰化市彰美路一段1號
[南瑤宮 建築博物館 建築藝術五秘]
南瑤宮,裝飾藝術精緻,各殿齊集當代名師作品,無論是木作或石雕,精緻、華麗堪稱全台之最,整座南瑤宮就是一座建築博物館,其中還隱藏著五個全台僅有的建築藝術秘密。


一、國旗門,正殿左、右兩側的圓形拱門,拱門圓孔裝飾色彩繽紛的花卉雕塑,最引人側目的莫過於兩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日治時期繪的是日本國旗圖案,台灣回歸後,改繪為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圖案。特別的是,拱門兩側上方還設置了龍頭排水口,以利雨水落下。


二、香爐字,廂廊對聯「門外有山皆入畫,室中無物不沾香」。香爐字以香爐為造型,有時候沒有腳的字,會虛畫香爐腳,有腳的字也會因為造型需要,做彎曲狀,因此在辨認的時候,要忽略香爐腳,只看上半部,比較容易辨別。


三、大西洋殿,日治時期南瑤宮香火旺盛,廟宇空間不足,遂進行改建耗資六萬日圓,大正二年 (1913) 廟方特別聘請板橋名匠師陳應彬施工。前年陳應彬剛完成朝天宮的修葺工程,接著下來的南瑤宮新建,他想為自己留下一個全新風格的廟宇巨作,因此大膽地嘗試並顛覆傳統,融合日本和式與彷巴洛克風格設計新殿。


只是這大膽前衛的新殿,在大正五年 (1916) 落成後,隨即遭到非議,保守的信眾們無法接受非傳統樣式的西洋風格廟宇外觀,讓廟方不得不在大正九年 (1920) 以新廟「填基不實、砌造不牢、地坪陷塌,兼之白蟻為害,勢難耐久」為由,另聘請匠師吳海桐及王樹發,在新殿前方依傳統閩南式廟宇風格,再蓋一座正殿 (由吳海桐負責) 與三川殿 (由王樹發負責),而陳應彬所設計的洋樓式新殿,則改為奉祀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殿。


四、西洋鏡,觀音殿內兩側壁堵上,各有一面西洋風格的鏡飾,裡頭雕著姿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像一邊各九個,中西合壁饒富趣味,更特別的是鏡飾旁邊,還掛著一面真的西洋鏡,全台廟宇絕無僅有。



五、鳳凰紋,大西洋殿 (觀音殿) 屋頂採西洋壓簷牆法,下簷加簷牆欄杆,迴廊柱頭為希臘多立克柱式造型。山牆馬背下的懸魚裝飾為鳳凰鳥 (鳳凰紋),龍邊、虎邊飾紋各異,值得細看比較。


彰化南瑤宮
地址:彰化市南瑤里南瑤路43號
歡迎加 LINE@夫子,追蹤 [夫子] 的新文發表

本文同步發表於:彰化古城的一天 小吃香路 從早餐到宵夜
彰化古城小吃種類多,豆標、菊花肉、炸菜頭粿、糯米炸、炸肉圓、涼圓、貓鼠麵、蛤仔麵、陽春麵、肉圓仔湯、爌肉飯、燉露、地骨水、素枸杞鰻,有聽過嗎?你吃過幾樣?我在「香路輕旅」的 「小吃香路」, 老彰化人的一日飲食,從早餐到宵夜全部一次品嚐。
芳月亭的東西真的好吃,吃得出老闆的用心,雞腿飯也超好吃的
夫子旅食趣
我也喜歡芳月亭的套餐
leecheelin
長姿勢了 完全不知道芳月亭有在賣這些東西 對芳月亭的印象 還停留在餐廳收起來後 樓下開個小窗口賣蘿蔔糕
夫子旅食趣 wrote:
彰化舊稱半線,清雍正(恕刪)
樓主介紹的小吃,八成都吃過,每去彰化一趟回來總是會多個一兩公斤重,很想常去,但還是得節制!
肉圓仔湯應該是在向客家三角圓致敬
這家調味下手很重
那個湯
淺嚐即止就好
千萬別真的喝光

蛤仔麵一般人都吃阿添
這家沒吃過
對這家有印象是前幾年除夕夜
街上店都關了
只有他一家還在營業
那時候心裡想該不會開24小時吧

從照片看到阿璋的轉變
小時候的印象
彰化肉圓標配是裡面除了肉塊還會有肉絲(猜是雞)
在這照片裡完全看不到了
孔子廟是民國60幾年修復的
根據那時學校公民老師的說法
通天筒應該是搞錯了
上面不該有龍
後來才知道老師是當時彰化有名的民俗學者

都有了杏仁露
想說怎麼可以漏掉那時公園裡就擺在杏仁露旁邊賣的芋仔冰呢
沒想到去年停賣了
從小聽豆標聽到大
今天才知道原來是山東發音的大餅諧音
裡面比較讓人訝異是卦山燒
義華是當年彰化著名的餅店
2代接手改賣卦山燒等創新產品後
以前老一代的糕點一樣一樣從義華櫥窗裡消失
官網裡也完完全全抹滅沒有留下任何紀錄
剛發現自己完全記不起來以前義華有那些好東西
有人還記得當年的義華賣些甚麼著名糕點的嗎
剛搬來住彰化,文章收藏以後慢慢跟著腳步享受美食遊名勝。
彰化的焢肉飯真的讓人口齒留香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