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回來到彰化,自然也會想造訪守護彰化縣城的城隍廟—彰邑城隍廟。
彰邑城隍廟為1733年由彰化縣知縣秦士望捐俸倡建,離彰化設縣已有10年。
之後重修數次,至日治時期收歸彰化市役所管理,並禁止信眾參拜。
二戰後,城隍廟為彰化市公所接管,到1971年才成立管理委員會。
此時的城隍廟已年久失修,翌年就地重建,1975年落成。
因此目前見到的彰邑城隍廟為現代鋼筋水泥建築,雖古意全失,但在建築設計上刻意營造其陰森的氣氛,符合一般民眾對城隍廟的印象。
彰邑城隍廟的前埕,面積挺大的。一旁還有知名鹹麻糬。

三川門當然也是現代鋼筋水泥建築,只是那2支龍柱不知是不是古物?

三川門內側,照片中看到的是習稱的八爺,名為「范無救」,意為「犯」罪之人必然「無救」。
門上懸掛城隍廟必有配備—算盤。

從另一側看過去,這位高高的是七爺,名為「謝必安」,意為「謝」罪悔過(或酬「謝」神明)則「必」能得到平「安」 。

內埕,空間不小。由鋼筋水泥的建築圍起。


正殿內的匾額,有李登輝總統與連戰副總統贈匾。

正殿內的光線陰暗,而中央挑高,應該是在廟宇建築設計時刻意營造的陰森氣氛。

「理幽贊明」古匾是 1757年(乾隆22年)所立。

城隍廟的神龕裝飾精美,城隍爺兩側分祀有六司爺 (文武判官、枷鎖爺、文武差)與排爺﹙董排爺、李排爺﹚。
而彰化是個縣城,城隍的爵位照理說應為「顯祐伯」,但在2001年擲筊請示玉皇大帝後,城隍爺已晉封為「仁愛侯」。因此執事牌為「晉封 仁愛侯」。

照片中,在執事牌後方的是司爺,由左向右為文判官、枷爺、文差,最右邊是董排爺。

照片中,最左邊是李排爺,在執事牌後方的是司爺,由左向右為武差、鎖爺、武判官。

然後,在神龕外有個空位,位子上寫著虎將軍。這是怎麼一回事?
原來,這是虎將軍的位置。2001年,彰邑城隍爺升格為「仁愛侯」,天虎大將軍認為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遂獨立出來自成一廟,就是在巷口的明聖廟。

明聖廟,就是以天虎將軍為主神的廟宇。先前聽到城隍爺與虎爺之間的故事,覺得挺有趣的。

明聖廟外觀。旁邊小路進去就是彰邑城隍廟,二者關係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