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東書院命名取其「王道東來」之意,地方俗稱文祠,佔地約2000多坪,建地700坪,格局完整,氣勢恢弘,且保有較多清代書院外貌,故在1985年即被認定為二級古蹟,於精省作業與文化資產保存法修定後,復被認定為國定古蹟。
道東書院的建築格區符合書院的規制。
建築物本體前方有泮池及照牆,而本體則為二進一院附左右廂房與耳房,呈現閩式四合院的形式。
由於道東書院原本設置目的為教學及居住,轉變為廟宇在日治時期廣設公學校之後,因此建築本體不似一般廟宇有繁多的裝飾,而是以簡單實用為主。
雖然如此,但還是有部分部位在重修後略加裝飾,為建築增添幾許趣味。
現在的道東書院正殿中供奉宋徽國文公朱子神位,東廡祀檀越長生祿位,西廡則祀福德正神。
至於老狗為什麼會想造訪此地?
一方面是作為返回臺南路途中的休息站,另方面也對被認定為國定古蹟的清代書院充滿好奇,於是就順道參訪,廣大的空間的確是散步好去處,有機會不訪來走走,了解在清朝時私人如何興學與辦學。
第一張相片,放上道東書院主體建築的正面照,在這之外還有圍牆。基本上,道東書院的面積算是臺灣現存書院建築中較大的,特別在私人興學的狀況下,能有這麼大的面積,非常難得。

道東書院真正的大門,兩旁的花磚很有意思,個人推測是1920年和美區長許在泮倡議重修後的成果。

按書院建制,在建築本體前必須有泮池和照牆。
現在所見的泮池和照牆是1983年重修時重建,並非原本位置。


道東書院主體建築正面照,就像閩式建築的四合院一樣,只是規模較一般民宅大了一號,門廳(前殿)面寬較民宅寬多了。

門廳(前殿)正脊中間有一個葫蘆,代表福氣,並有鎮煞的意味。

門廳(前殿)左、右側(龍、虎邊)正脊上有泥塑的鰲魚造型1對,有「獨佔鰲頭」之意。


門廳(前殿)明間,僅有壽樑上有彩繪。門楣「道東書院」匾,係1925年重修時鹿港書法家王席聘的墨跡。

門廳(前殿)龍邊的彩繪與龍形泥塑。牆堵上方水車堵應該也是泥塑。

門廳(前殿)虎邊的彩繪與虎形泥塑,基本上和龍邊相同。
牆堵下方裙堵的花磚,應該是日治時期1925年時整修的產物。

左側(龍邊)的廂房,為水形馬背頂,側邊山牆上有書籍圖形的懸魚。
要進入正殿,必須從照片中的小門走進去。

右側(虎邊)的廂房,同為水形馬背頂,側邊山牆上的懸魚圖騰和左邊相同。
另外,在右側廂房前多了惜字亭。

惜字亭,又稱「聖蹟亭」或「敬字亭」。
古人把字紙集中,送到惜字亭焚燒,以示對文昌帝君及造字先師倉頡的尊敬。

雖然左右廂房山牆很樸素,但還是有小小的裝飾。這個磚雕可說是唯一的裝飾了。

門廳(前殿)內側,同樣很單調,只有壽樑上有裝飾而已。

左、右側的屋頂大木結構,使用很簡單的斗拱結構,只有在樑上有彩繪裝飾。


左、右側的屋頂與牆堵結構,使用短柱、束木、斗拱等較樸實的結構。


從左側小門走進去後,就會見到正殿和兩側的廂房。

正殿正面照,可以說相當樸實。兩側各開有月門,可以通往後方耳房。

正殿屋脊上左右側有龍塑一對。


左側廂房為祿位祠,供奉對道東書院奉獻士紳的長生祿位,包括第一任總理阮鵬程及六位發起人。

在左側(龍邊)的月門,可以通往耳房。

月門後的廂房,內部有不少桌椅。

廂房內的桌椅,很像是學校使用的課桌椅。

左側耳房內的課桌椅,應該是辦活動時用的。

從左側耳房外可以看到正殿的龍邊山牆。

回到正殿正前方,明間上方橫匾書「會聖之精」,而棟架上方的彩繪,仍保存1932年重修時的作品。

正殿龍邊步口,牆堵上有裝飾,另外還有一面石碑。

龍邊牆堵上方有小石獅一隻,石獅下方應該是泥塑。

位在龍邊的鐘。

位在龍邊的石碑,記載1931~2年重修時的紀錄。

正殿虎邊步口,裝飾和龍邊配置相近。

虎邊牆堵上方有小石獅一隻,石獅下方應該是泥塑。

位於虎邊步口的鼓和牆上的石碑,同樣是記載1931~2年間重修的事跡。

由龍邊看正殿內部。中央的神龕是奉祀朱子神位。

由龍邊看虎邊的屋頂木構,是變形的三通五瓜結構,最上方的瓜筒被省略。

正殿明間屋頂結構。中脊桁的彩繪很漂亮。

由虎邊看正殿內部。神龕前的橫向結構採用簡單的斗拱。

由虎邊看龍邊的屋頂木構,基本上和虎邊相同。這些棟架上的彩繪,仍保存1931~2年重修時的作品。

由正殿內往外看。

從正殿的右方小門,可以直接通到右側耳房。耳房內同樣有桌椅,可供辦活動使用。

右側的耳房與正殿的山牆。

右側的月門內側。

月門內的廂房內部有些海報展示。

也有一些書法作品展示。

在正殿右側的月門。

右側廂房,祀奉福德正神。

離開之前,抬頭見到門廳(前殿)內側整排的大紅燈籠。

走出建築本體外,從右側面欣賞整體建築。

建築側邊的樣子。

書院主建築的後側。!

走出道東書院,可以見到主體建築之外還有圍牆,圍牆之內的佔地面積真的不小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