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採仿唐式風格之鋼筋、水泥、石灰建造之獨棟二層樓建築。
原本是作為公務機關的辦公室,曾經有南投縣警察局、省山地農牧局、南投縣環保局等單位使用過。
由於建築物本體造型類同於仿唐式風格,與一旁的武德殿頗為搭配,因此在經過適當修繕後,於2003年作為「南投縣藝術家資料館」開館營運,與南投武德殿共同作為全臺使用傳統建物規劃再利用的首例。
藝術家資料館內部空間的一樓,主要作為藝術家聯誼、休憩及發表作品的場所,以及典藏出生或設籍於南投縣藝術家之創作作品、個人資料、出版品及手稿典藏的功能。
而二樓則作為展場,提供在地藝術家作為展示繪畫、書法、雕塑工藝、文學、音樂、攝影等作品的空間。
雖然此處僅是一個面積不大的小型展館,但將它當作旅途上的一個休憩點亦無不可,順道參觀在地藝術家的作品,也算是種預期外的收獲!
這是藝術家資料館,建於1952年,外觀上是仿唐式風格建築。

1950年代的建築,很少見到像這棟,外表上還有一些裝飾元素的。
一來戰後年代,物資缺乏,二來那年代實用主義抬頭,建築物的外觀,都是以簡單實用為原則。

入口的上方有座陽台,女兒牆還有開孔與線條裝飾,陽台下方與間柱間,有水泥拱裝飾,入口門柱也有垂直線條裝飾,下方還有像是基座的裝飾物。
這些細部設計,在那個艱因的年代,已經相當不容易了。

建築物的側角,可以見到牆面上的水平凸起裝飾線條。

建築的側面同樣有水平凸起裝飾線條,但窗戶和日治時期建築不同,已經是左右開推窗了。

一旁的武德殿。藝術家資料館的造型和它還挺協調的,因此才逃過拆除的命運。

藝術家資料館內部1樓走廊,有民國40年代建築的風格。
天花板上有簡單的線修裝飾。


一樓最大的空間,類似小型演講廳,可以借給藝術家作為作品發表會。

從一樓通往二樓的樓梯,水泥製扶手和磨石子表面,和日治末期的建築風格接近。
水泥扶手的轉角柱,以及欄杆內的花窗裝飾,在那個年代也是很難得的設計。

樓梯扶手轉角柱上的裝飾。這使老狗想起小時就讀國小的教室樓梯。
老狗現在猜測,當年的教室應該是1950年代蓋的,當年沒有水電管道的設計,教室裡沒有電燈,走廊上也沒有洗手台。後來應該是因為不符合現代使用習慣而拆除了。

樓梯扶手在二樓延伸出來的女兒牆,同樣有些簡單的裝飾,不是鐵欄杆,也不是簡單一道牆。

位在二樓轉角的樓梯轉角柱,勾起幼時念國小的回憶。

藝術家資料館的二樓作為藝廊,是藝術家作品的展示空間。這天正巧遇上畫展。





作家的手稿展示。

要離開前,再看一眼令人回憶童年的樓梯扶手。

一樓與二樓間的樓梯間,空間相當大。

南投縣藝術家資料館,應該說是座小型的藝術館。
由於位在市中心,附近有幾家有名的南投意麵,可以在嚐完美食之後,到此地散散步!
如果到南投市區旅遊的話,不妨列入順遊名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