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時代的變遷,東市場的傳統市場機能早已消褪。目前的東市場,在經過整修之後,變身為不賣魚、不賣肉,只賣文化與創意的文化場所。行走於市場之中,不見人聲鼎沸,只見創意點點。老建築的空間,成為創意蘊涵的泉源。穿梭於十餘家的文創小舖之間,不時會在身邊發現驚喜。即使無意購買,光是參觀也令人滿心歡喜。
東市場的位置,約當老街的街頭,據說從前這個位置接近渡船頭。不過現在渡船早已無跡可尋。
現在的東市場已經過整建,但仍保留二戰結束後,1960年代的簡樸建築外觀,和老街上其他老屋的華麗排樓,形成強烈對比。
東市場靠近老街的外側設有騎樓,現在騎樓的內側是一家家的小店舖,每家店舖中,或許藏有各自的創意。

這就是其中一家店舖,目前應該是作為集會中心之類的空間。內部古樸的造型,特別是天花板上的「半樓仔」,讓人感覺時光倒流到二戰結束初期,那時的臺灣人民所過的生活。

另一家店舖,現在好像是懷舊冰菓室的味道。事實上他們賣什麼?老狗看不出來。

又是另一家店舖,賣的是手工創作商品。

門上的裝飾,都是店家的創作,很有意思!

店外擺的這個彈珠台,就是他們的創意作品之一。

另外,有些店舖賣起花花草草,或是現在流行的療癒用多肉植物。


在東市場外人行道上的石椅,也是一種創意。

在通往中庭的通廊中,可以見到東市場建築的骨架,也可以見到依著這些骨架而販售手工商品的小攤。

抬起頭就見到東市場的屋頂骨架。這些骨架不知是否依然是當年興建西螺大橋的剩餘材料,還是後來整建時放上的替換品?

不管如何,在市場內部的中庭裡,出現了西螺大橋的影子—和西螺大橋相同的華倫式桁架。

中庭的部分空間。不知當年這一區域是否也是賣菜的攤販使用?

東市場另一側的入口,除了有「東市場」三個大字的招牌,還有西螺大橋的鋼桁架一同招攬客人。


東市場的另一側也有小店,但這家看來像是開放式咖啡館。


另一家文創藝品店,看起來像是木藝品的販售部。

這麼小的木椅,不知是否純作為裝飾品。

從另一個方向看這西螺大橋的鋼桁架模型,加上燈籠裝飾挺有意思。

藍天白雲下的「偽」西螺大橋。

原來橋上掛的是西螺福興宮的燈籠。西螺福興宮可說是在地民眾信仰中心。

回到東市場前棟後側,這塊像瓜棚的屋頂頗有特色。

下面掛著燈籠,很像是瓜棚下結的果實。

偶然瞥見一隻貓。。。 呃,假的。。。。


從東市場的另一個出口走向老街。眼前的印花布很能吸引目光。

出入口旁的大公仔。。

東市場外側的另一段騎樓,騎樓內的店家也是賣文創商品。

這種童玩也算是文創商品吧!! 兒子把它打開,好像就回不去了~~~

繼續努力組裝中。。。。

騎樓的屋架,不知是不是整修時比照當年使用的建材?

夏日的午後,遊人不多的東市場,保留著以往的寧靜。
雖然這種寂靜讓作為遊客的老狗覺得很自在,但也不得不為市場內的文創攤商生計,感到一絲絲的擔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