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遺留下來的建築,只剩當時的一棟辦公室。雖然和東岸的中興紙廠規模不能相比,但總是當地曾經發展製紙產業的歷史紀錄。另外,這棟辦公室建築外形頗為優美,個人認為挺適合外拍,再加上林內地處遍遠,如果辦外拍活動,應該比較少有閒雜人等干擾吧!
進入正式的分享文之前,先來談談在林內、竹山一帶曾經發展造紙的故事吧!
在日本領臺之後,對臺灣各地進行了物產調查,發現臺灣的中南部低海拔山區有豐富的桂竹,適合製作竹紙。因此,針對竹山、林內一帶劃定所謂的模範竹林區域,並由三菱製紙所於1908年承租這一區的竹林,而且在1909年於林內設置「臺灣三菱製紙所」,於1911年完工,以桂竹為原料,開始生產紙張,並且同步設置宿舍、郵局、學校等服務性設施。因為以竹造紙之技術無法突破,因此在1914年停止生產。而「臺灣三菱製紙所」亦隨之於1916年結束營運。但是「臺灣三菱製紙所」所屬的三菱財閥並未結束在此地的投資。1932年,將在台灣的資產改組為「圖南產業合資會社」,之後為再改組為「圖南產業株式會社」,進行桐花、咖啡、松樹等經濟作物的栽種及產品加工。二戰之後,臺灣三菱製紙所的辦公室成為寶隆紙廠辦公廳舍。1996年,寶隆紙廠林內廠停工,原有廠區拆除後,部分改建為住宅,其餘空間則成為今日樣貌。這棟辦公室,應該可以說是陰錯陽差而被保留下來,因為在2006年以「林內舊庄役場」之名稱登錄為歷史建築,至2009年才更正為「原三菱製紙所辦公廳舍」,終於弄清楚它的身世。
這是「原三菱製紙所辦公廳舍」的正面,從外形來看有著連續的拱門與迴廊,可以說是造型十分優雅,帶有些許歐風。

正中央的入口拱門和兩側的拱門造型不同,上方多了弧型的裝飾。

繞著這棟建築走一圈,就會發現它雖然不大,但三面都有迴廊,而且搭配著四坡水的屋頂,有點像是西洋建築。
- 右前

- 右側

- 右後側

- 正後方

- 左後側

- 左前側

這棟建築三面有迴廊,是很適合拍照的地方,特別是拍人像~~~
- 迴廊A

- 窗框

- 迴廊B

- 迴廊C

- 迴廊D

- 迴廊外

至於建築物的室內,透過玻璃窗可見空曠一片。
老建築修好後未能多加利用,實在可惜。
從這裡可以見到這棟建築物的門窗均具有拱型頂,
而窗戶全都是日治時期洋風建築中必備的重錘窗。
- 建物內部A

- 建物內部B

在辦公室主建築的左側還有一棟平房,這就應該是現代建物了。
- 左前

- 後側

- 側面

這兩棟建築相鄰不遠,但左邊這棟推側是二戰之後的一般平房建築。
在這裡還有個升旗臺,推測也是日治時期的產物。
當年軍國主義盛行,雖然是民間企業,但每天早上升旗,好像不怎麼奇怪。

往這棟建築的後方移動,會見到這座好大的棚架。

不知道這是不是之前的寶隆紙廠遺構?
巨大的金屬裸露棚架,帶來一點點的工業風。
棚架下的年輕學子們,不知道是那所學校的學生,來到這裡拍畢業照。

另外在這附近,見到好幾座像這樣的大型圓柱狀物體,高約2~3層樓,不知道它的用途是什麼?
從外面的管線推測是水塔。但這高度做為工廠供水,似乎不夠高。
後來很努力的拜了谷哥大神,終於找出答案。
這是昔日的大型紙漿槽,其中有一座已經變身為大型裝置藝術品。
- 紙漿槽A正面

- 紙漿槽A背面

- 紙漿槽B正面

這些紙漿槽因為外表爬滿植物,看起來有點像是綠巨人的頭,挺有趣的。
除了這些怪異的建築物之外,在舊辦公室以外的空間,可說是綠樹成蔭、綠草如茵。

還有幾座簡易的兒童遊樂設施,或許這裡已經成為當地人的休閒場所,只是我們沒遇上罷了!

原三菱製紙所辦公廳舍所在位置:
如果有機會到訪斗六、林內一帶,不妨撥個時間去造訪這棟昔日的造紙工業殘跡。
它可是見證了林內在地的工業發展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