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一四景觀台,值得一生至少遊一次的無敵美景,附掛路過的瑞太資訊站 — 春遊阿里山西北廊道 第四部
離開一三一四景觀台後,我們開了近一個小時的車,
來到阿里山西北廊道裡另一處有著優良景觀的景點—碧湖山觀光茶園。
這裡被別稱為懶人觀景台,因為一下車就擁有絕佳視野。
只要天氣好的話,就可以遠眺阿里山及玉山等高山,還有草嶺潭遺址。
週邊的茶園景觀完全無電線桿等人工雜物干擾,
週邊的山坡離此地有相當的距離,創造出較遠的視野深度。
雖然比起一三一四景觀台多了點距離感,
但更遠的視野深度,可以賞盡週邊大山大水,帶來的是另一種不同的感受。

而我們來到碧湖山觀光茶園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用餐。
因為在阿里山西北廊道這一線上,
要找到能供十多人用餐,菜色又能有點特色的餐廳並不是那麼容易。
因此為了方便行程安排,我們選擇在此地用餐。
在山區交通不便的前提下,其實品質還不錯啦!

吃飽喝足後離開了碧湖山觀光茶園,又再開了約半小時的車,來到了太平雲梯,
太平雲梯是全臺灣海拔最高的景觀吊橋,高度約在海拔1,000公尺左右。
而太平雲梯所在位置又居阿里山西北廊道路線上的入口處,
因此如果到訪的時間、季節對了,可能有機會遠眺嘉南平原與臺灣海峽。
當然也有像老狗一樣,遇上雲霧遮蔽的時候,這時就可以體會何為「雲梯」了。

走完太平雲梯,可以順道繞去太平老街採買紀念品。
或是像我們是繞過去領取套票內的冬瓜茶的。
太平老街只有短短幾百公尺,可以花個半小時來走這麼一圈。
和臺灣其他各地的老街,還是有某種程度的差異。

在造訪太平雲梯和太平老街後,因為還有其他事情得趕回臺北處理。
所以阿里山西北廊道的2天1夜遊程就在這裡告一段落。
碧湖山觀光茶園可以直接開車到達,因此非常適合長輩到訪是無庸置疑的。
至於太平雲梯和太平老街是否適合長輩們走走看看,
就請繼續看下去了…

🍵 碧湖山觀光茶園
碧湖山觀光茶園與一三一四景觀台一樣位在山頂。不同的是碧湖山觀光茶園位在碧鳳山頂,海拔大約在1,000~1,200之間。
而週邊的大山大水離碧鳳山都有相當的距離,
天氣好時可以見到玉山,天氣差時卻有雲海,
因此而成為賞景的最佳地點之一。
而且,碧湖山茶園內的電桿幾乎全都地下化,
全區幾乎見不到任何一根人工樹立的電桿與燈桿。
保留了茶園最原始的景觀,另外還有供應桌菜餐點服務。
對於人數眾多的家庭旅遊而言,還是相當值得考慮的地點。
畢竟如果家中有行動不那麼方便的長者的話,
這種不用爬樓梯就可以賞景的地點絕對是首選。

解說牌字跡已經模糊不清,阿管處似乎該花點經費更新了!

觀光茶園的觀景台,上方二樓可以觀景,下方一樓則是賣店和用餐空間。
基本上,這裡是一座私人茶園,只是地主無償開放給觀光客參觀。
順便賣賣紀念品,還找了廚師來提供桌菜,也是無可厚非。


如果,覺得爬上二樓也很累的話,在觀景台前方有一面大平台,不用上二樓。
站在這裡就可以看到下方的茶園,還有遠方的中央山脈與阿里山山脈。

碧鳳山的景觀其實不輸一三一四觀景台,二者都是茶園景觀,但各有不同風格。
一三一四觀景台是欣賞波浪起伏的地形。
碧鳳山則是欣賞山勢的壯濶,因為離山谷對面的山坡有一段不小的距離。
天氣如果真的夠好,可以透視山谷風光。

老狗到訪的這天雖然是晴天,但空氣中微粒子仍然相當多。
所以更遠的山是看不太清楚的,只能清楚看到腳下的房舍和茶園。

遠方的這處塌陷好像就是草嶺潭。
1999年因九二一大地震而出現,一度成為全臺灣最大天然湖泊。
但這一帶地層相當不穩,之後歷經風災為土石所填而日漸縮小。
直到2004年因敏督利風災完全消失。

崩塌地的特寫,到現在還是沒太多植被。

另一個角度見到的山谷。


在觀景台上有張全景照片,標註遠方的山名。
不過這天能見度並不算很好,所以較遠的中央山脈群山無緣得見。

只能看見距離較近的幾個聚落。

利用望遠鏡頭看清楚一點。
這應該是太和(上方)和瑞峰(下方),我們早上從這個方向過來的。


還好,腳下的茶園還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茶園間點綴著盛開的粉紅色櫻花,挺漂亮的!

在這裡一樣可以欣賞茶園風光,只是高低起伏較平緩。


觀景台後方的更高處,設有瞭望平台,等會兒往上走,看看景觀有什麼不同。

回頭爬上觀景台的二樓,視角高了點,看出去的樣子有點差別。

在觀景台後方有條短短的步道,可以走到後方的瞭望平台。

在瞭望台向下看,果然高個十幾二十公尺還是有點差別。

這裡有另一張解說牌,解說眼前可以看到的高山與村落名。

在觀景台的同行親人打電話來說菜都上桌了,該去吃午餐了!
回頭看看通往瞭望台的步道。

等到老狗走下來,家人們早就開動了,所以原始的份量不是這麼少。
這裡的菜色可以算的上豐盛,記得一桌好像是$2,500,10人份。

另外還有沒拍進去一的一湯一菜,湯是雞湯,挺好喝的!


吃飽喝足,往太平雲梯前行。放上店招牌做為這段的結束。

碧湖山觀光茶園的位置。
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碧鳳山頂的三角點就在附近,走幾步路就到了。
沒走過去拍照留念,有點可惜!
🛤 太平雲梯
太平雲梯是最近幾年的熱門景點,自2017年9月23日開幕後,人潮持續了好長一段時間。這幾年經過疫情冷卻後,終於成為比較容易親近的景點。
雖然還是需要買門票,但是已經不像先前一樣的一票難求。
太平雲梯位在梅山鄉,橫跨太平山與龜山之間的山谷。
全長281公尺,人行寬度2.1公尺,海拔達1000公尺,是全臺灣海拔最高的景觀吊橋。
天氣夠好,能見度夠高時可以遠眺嘉南平原,是絕佳的賞夕陽景點。
而如果雲霧大起時,則是欣賞到雲海景觀。
但是老狗似乎沒那個運氣,今天的能見度就介在中間值。
只能體會雲霧在腳下的感覺,見不到雲海,更看不到嘉南平原。

要登雲梯前得先把車停好。
這邊的停車價格可以說是公定價,附近繞了一大圈,不論公私營都是$50元/小時。
公營停車場離遊客中心比較近,私人停車場稍遠一點,但部分有遮陽簾。
平日的價格好像有優惠。

遊客中心建築物,挺新的。應該是2017年開幕時一併啟用。
要走雲梯,或是走步道前,先來這裡整備是不錯的選擇。
畢竟有公務單位管理,洗手間乾淨,提供免費飲用水,還有免費資訊諮詢。

遊客中心裡面的大地圖海報。
附近的景點資訊都攤在這裡,步行所需的時間也寫在這裡。
適合作為區域旅途規劃用。
太平畢竟已經是山區,如果太晚出發步道,又無法估算所需時間的話,
來不及在太陽下山前回到市區,那就真的麻煩了。

老狗的新手機紅米Note11S有拍攝文字圖片的功能。
所以拍了這張後,自動修圖為全平面。
上傳原圖給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下載後放大來看一看細部。

遊客中心裡還提供了景點資訊單張。
現在應該都數位化了,手機掃掃QR code就可以有對應資訊。

雖然現在很多資訊都數位化了,但老狗還是比較喜歡這個。
深深覺得紀念章不要被數位化取代呀!
偶而會碰到數位化的紀念章,那可是連動都不想去動它。
感覺就是個電子紀錄而已,沒有真實感。
這裡的紀念章有2大套,一套水晶章,一套木柄章,圖案不同。
- 水晶章
- 木柄圓章
遊客中心外的老郵筒,不知道是真的老郵筒,還是仿古的?

遊客中心的一角是太平雲梯的售票口,可以在這裡現場購票。
我們是上阿管處官網上購票的,買的是含飲料的套票,同樣100元。
但如果家中有65歲以上的長輩,就要來這裡買票才划算。
如果有7歲以下或有身障身分的家人則是免票,出示證件就可以進天梯。

然後,順著指標往前走到入口。

入口迎賓廣場裝飾的挺華麗的。
但是,走吊橋前,真的是要「登天梯」嗎? 這樓梯夠長夠陡的!

廣場旁有這些導覽地圖。
如果把太平雲梯當作阿里山西北廊道的第一站的話,
可以在這裡和遊客中心得到不少旅遊資訊。

廣場內有不少犀牛雕塑品。

還有這座鋼雕犀牛。

原來這些犀牛雕塑藝術品是有故事的。
老狗查了一下網路資料,請看:
嘉縣景點太平雲梯8隻犀牛雕塑 背後有著軍校同學的不凡情誼
能在這時間看到這些藝術品,要說是COVID-19疫情帶來的福氣嗎?

在爬上樓梯前看到的小地圖。
我們因為有事要趕回臺北處理,所以走完雲梯,到老街領完冬瓜茶就要北上。
如果不趕時間的話,順便花一個小時走雲之南步道,應該會有更多收穫。

這樓梯還真是陡,走過幾階就想停下來拍照(休息)…

旁邊的樹木葉子顏色好搶眼,讓人忘了現在是春季。

走到樓梯頂端向下望,真的頗有高度。
至少5~6層樓跑不掉。

樓梯旁有條長長的溜滑梯,說明牌上的敍述是危險時逃生用。
老狗心想,在安全無虞的狀況下,如果開放給小朋友玩,應該High到極點吧?
上下至少6層樓高吔!
小孩子滑下去再爬上來,來回玩個幾次,大概就沒電了,今晚很好睡…

晚上換爸媽High到極點,增產報國……


上方吊橋入口前的平台,也有座犀牛鋼雕。
如果今天看的到夕陽的話,會是多美的景像?

借一張中央社報導的圖片來用用...
原圖出處在這裡:迎虎年曙光 巨大金鋼犀牛現身梅山太平雲梯廣場
進入雲梯前,要先經驗票口驗票。如果符合免費資格,也要在這裡出示證件。

然後先看看這吊橋有多長…
全臺最長景觀吊橋不是隨便講講的!

這一端後方的支架,下方的牆上加上了藝術雕塑。

上方巨大的橋墩!

吊橋旁的平台是和吊橋合影留念的好地方!

從這個角度看吊橋,可以輕易的看到全景。

很可惜是下午的天空,通透度變差了!
不像早上在一三一四觀景台時那麼的清透,往嘉南平原方向望去是一眼迷濛。
不要說平原了,連下方著名的三十六彎都看不到。

吊橋旁的支架,像是龍骨一樣,一節一節的!

吊橋中央不寬,但2~3人錯身而過是可以的。
如果要停留拍照,也不會擋到別人的移動。

回頭看看碩大的橋橔,橋的支撐就看它了!

接下來就是邊走邊看囉!

空氣不夠清透,只能看到這個樣子…


看看這裡的解說圖板來想像吧!


往遊客中心、市區的方向倒是還好,還可以見到建築物。
不是真的霧到伸手不見五指。

往另一端,真的頗長!

回頭看一看,走了不少距離了。

在橋中央停留一下下,勉強看到一點點三十六彎的影子…

難道這就是午後造訪一定會遇上的悲劇嗎?

往山上的那一邊卻可以看的比較遠,這是什麼道理…


再往前幾步,吊橋中間變成水溝蓋?

還真的是水溝蓋無誤,可以清楚的看到下面…

有懼高症的朋友就抬起頭來吧!

往回看頗為壯觀,充滿對稱之美。




吊橋的另一頭地勢較高,因此出現了階梯。

有了這高度差,更適合在吊橋上拍橋的全景了!


有種居高臨下的感覺!

另一端的橋墩,高度不若入口端的高。

走出橋面,從出口端側面的觀景平台,一樣可以看到吊橋全景。


吊橋纜繩固定處,旁邊指示出口方向,還有附近的步道地圖。

出口處有兩條路,一條是通往雲之南步道。
以老狗邊走邊拍照的速度,大概要花上1.5小時才能回到老街。
另一條往下直接通往遊客中心。

我們因為有長輩同行,時間也不允許,所以選了往下的路線。

在階梯上可以看到在遠方的吊橋。

這往下的階梯可是頗高的。

從下方的階梯向上看吊橋下方,有些地方是空的,看起來有點可怕…




終於回到停車場的平面,往上看會覺得…好高呀!

步道旁有人賣起多肉植物,各種不同品種的多肉群聚一堂,挺可愛的!

回到遊客中心,上上洗手間,稍事休息!
來到老街領冬瓜茶!

太平雲梯的位置,Google map上隨便設定都可以找到它。
至於三原彩虹瀑布,不知道是缺水還是老狗眼殘,走吊橋時完全沒看到它。
🛤 太平老街
太平老街就是太平村內聚落的主要街道。由於梅山山區以植茶為主要產業,
而太平又是自梅山進入山區後的第一處較平坦的大空間。
在交通不便的過往歲月,兩邊商賈、農戶在此地接觸、往來、交易,
長期下來讓太平成為一座位在半山腰的小小茶都。
從街道兩旁的建築來看,應該已有發展百年以上的歷史。
時至今日,雖然交通便利許多,但太平村內仍然具有入山第一休息站的優勢。
於是轉型為觀光聚落,街道上的商家則轉型為販售在地農特產為主。
想了解的朋友可以跟著老狗的鏡頭來走走看看!

走進老街前會先經過這幅大壁畫,是馬賽克拼貼而成。

連假最後一天,再加上剛開放出國旅遊,這個過年後的連假可是有不少人出國去玩耍了!
所以老街遊人不多,就變的好逛許多…


兩旁都是像這樣以近代工法整修過的老房子。

或是左側這種在1960年代就蓋好的RC結構樓房。


中段較窄,所以看起來人潮多了點。
比起北部幾條知名老街,也算好走許多。

來到了領冬瓜茶的地方。
為什麼我們買的太平雲梯門票含冬瓜茶?
因為是這個:【太平雲梯門票】買就送冬瓜妹古早味冬瓜茶
買門票的時候想說順便看看太平老街長什麼樣也不錯,就下訂了!

老狗看到這位小妹妹在敲冬瓜茶磚,難道她就是傳說中的冬瓜妹?


這當然只是玩笑,還是排隊領冬瓜茶比較重要。
家人加價換購冬瓜鮮奶,聽說頗好喝!

一旁的價目表,除了冬瓜茶外,當然還有別的!

他們的名片頗有特色,用從前小朋友的作業本樣式當封面。

領完冬瓜茶再往前走,看到通往三元宮的牆上有娶親彩繪。
已經有點斑駁,就沒停留細看了!


這應該是在三元宮前的大型藝術品。

老街的後段,遠方就是盡頭。
其實整條老街並不長,不到300公尺,走個幾分鐘就到底了。
兩旁的建築稱的上「老」的並不多。
像照片中「梅山鄉農會」招牌後方的那一種,可能就算的上老屋了。

掉頭往回走,看看一路上賣些什麼特別的…


這種花色的手提袋現在頗受歡迎,至於做成背包的倒是第一次見到。

在嘉義梅山賣起屏東滿州名產,會不會覺得怪怪的?

這家賣名特產的雜貨店頗有特色。
事實上它帶了點歷史意義,這裡是日治時期小說作家張文環故居。

旁邊這家是賣蒜頭產品的…

還有好吃的草仔粿。家中的小朋友看到蕃薯糖,決定買一些來試試。
前一天在半天岩紫雲寺外買了蕃薯糖,結果踩到雷,心有不甘…


剩下的,當然就是一些零嘴點心啦!

老街的上方還有民宿。
或許有機會再來訪的話可以住這裡,交通飲食比瑞里方便。
還可以有更多的時間走走步道,看看雲梯的夜景。

太平老街的附近還有便利商店。
如果當作進入阿里山西北廊道的第一站,倒是頗為合適。
今(2023)年二二八連假的「春遊阿里山西北廊道」分享,到這篇告一段落!
有機會可以去這處世外桃源走走看看,
現在是賞螢季節,還可以順便去看看螢火蟲!
